总觉得哪里有问题,注意黑体字部分
王雨三的原文如下
气有余便是火辨
凡人气盛则强,气衰则弱,气存则生,气绝则死。气之关于人生,至为重要。此人所
共知,不待言矣。自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说起,学者宗之。每遇热证,辄用破气攻伐
之药,以为能事。虽病至垂危,气短欲绝,尚欲泻肺破气,必使其气绝而后已。相习成
风,恬不为怪,从未有起而辨正之者,是可异矣。
夫人之生存者气耳,病则气必虚,虚则必需补,岂可再事戕伐,以重伤其气哉。如果
妄投破气之药,即壮盛无病之人,尚恐力不能胜,况于已病气虚之人乎。虽丹溪之说,未
敢厚非,然考之《内经》,皆谓气之不足而生火,未有气有余而生火者。是则丹溪之说,
不能无惑焉。凡属火证,皆属气之不足,决无气有余之理。故李东垣谓参芪甘草为泻火之
圣药。又古贤之制外感发热方中,都用人参、炙草、大枣以补气祛邪,如参苏饮、人参
败毒散、再造散、消风散、小柴胡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升阳散火汤、导赤各半汤等。
又仲景治热入阳明证,用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治误下之虚痞,用半夏泻心汤。治热伤津液,用复脉汤。以及黄龙汤之治阳明实火证,无不皆用人参补气以泻火。足证丹
溪之说,不可恃也。夫既感外邪,又或内伤,则必发热。热即是火,火而即谓气之有余。
如欲熄其火,必须大破其气,是何异操刀使割,而所伤必多,安可以不辨。
或谓丹溪此说,以邪火入于阳明血分,甚至谵言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而为气
有余者。故仲景制大小承气汤,用枳朴以导气宽肠。要知此非气之有余,因其气不能运
行于下焦,致气迸于上,故用枳朴以疏利之,盖有所不得已也。
此外无论何种热病,皆属气之不足,断无气之有余者。苟为不然,何以《内经》一则
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热气熏胸中,故生内热。”李东垣因制
补中益气汤以治之。再则曰:“凡病,勇者气行则散,怯者着而成病。”三则曰:“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四则曰:“壮火食气。”五则曰:“壮火之气衰。”六则曰:“热伤
气。”凡属火证,《内经》皆谓气之不足,从未有火证而为气有余者。可见古圣贤谆谆告
诫,诲示后人者,无不以先补元气为前提,已如天经地义,无可变更。
故古贤之治热病,都用人参以补其元气,是悉遵《内经》之旨。后人遵其法以治病,
无不应如桴鼓而不效者也。又有难之者曰:气喘气急,谓非气有余之火乎。曰:是又不
然。凡有余之气喘有三。一系寒邪外束于肺,古人都用麻黄汤以散之。若作火治,是助
其邪也。一系肺气壅塞,古人都有葶苈大枣汤以开之。一系痰饮阻于胸膈间,仲景用苓
桂术甘汤及八味丸等温药以治之,从未有作火治者。除此而外之气急证,类由呼吸短
促,肺气垂绝,气不归原所致。因之古人都用独参汤、十四味建中汤、附桂八味汤等大
甘温之剂,方可挽救。如以为气有余便是火,而妄用寒凉攻伐之药,是速其毙也。何为乎
丹溪独创此说,以惑后人耶。
然而丹溪此说,非无故也,但其言过甚耳。因当时医者,只知用补气升阳之法,对于
真阴虚极而发热者,固不相宜。所以特创此说,以矫世俗宗尚之偏也。无如后之学者,对
于圣贤经旨,既未窥其门径,而于各家学识,又不融会贯通。竟如盲人瞎马,误信气有余
便是火之谬说,随声附和,奉为圭臬。定欲以寒凉攻伐之药,治一切热病,以迫其气绝,
使身体冰冷。谓不如是,不足为退火之妙法耶。呜呼!著书立说,所以垂教后世。岂可以
偏颇过甚之说,流弊于后世而贻害后人。霖之所以作此气有余便是火辨,岂得已哉。
王雨三的原文如下
气有余便是火辨
凡人气盛则强,气衰则弱,气存则生,气绝则死。气之关于人生,至为重要。此人所
共知,不待言矣。自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说起,学者宗之。每遇热证,辄用破气攻伐
之药,以为能事。虽病至垂危,气短欲绝,尚欲泻肺破气,必使其气绝而后已。相习成
风,恬不为怪,从未有起而辨正之者,是可异矣。
夫人之生存者气耳,病则气必虚,虚则必需补,岂可再事戕伐,以重伤其气哉。如果
妄投破气之药,即壮盛无病之人,尚恐力不能胜,况于已病气虚之人乎。虽丹溪之说,未
敢厚非,然考之《内经》,皆谓气之不足而生火,未有气有余而生火者。是则丹溪之说,
不能无惑焉。凡属火证,皆属气之不足,决无气有余之理。故李东垣谓参芪甘草为泻火之
圣药。又古贤之制外感发热方中,都用人参、炙草、大枣以补气祛邪,如参苏饮、人参
败毒散、再造散、消风散、小柴胡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升阳散火汤、导赤各半汤等。
又仲景治热入阳明证,用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治误下之虚痞,用半夏泻心汤。治热伤津液,用复脉汤。以及黄龙汤之治阳明实火证,无不皆用人参补气以泻火。足证丹
溪之说,不可恃也。夫既感外邪,又或内伤,则必发热。热即是火,火而即谓气之有余。
如欲熄其火,必须大破其气,是何异操刀使割,而所伤必多,安可以不辨。
或谓丹溪此说,以邪火入于阳明血分,甚至谵言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而为气
有余者。故仲景制大小承气汤,用枳朴以导气宽肠。要知此非气之有余,因其气不能运
行于下焦,致气迸于上,故用枳朴以疏利之,盖有所不得已也。
此外无论何种热病,皆属气之不足,断无气之有余者。苟为不然,何以《内经》一则
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热气熏胸中,故生内热。”李东垣因制
补中益气汤以治之。再则曰:“凡病,勇者气行则散,怯者着而成病。”三则曰:“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四则曰:“壮火食气。”五则曰:“壮火之气衰。”六则曰:“热伤
气。”凡属火证,《内经》皆谓气之不足,从未有火证而为气有余者。可见古圣贤谆谆告
诫,诲示后人者,无不以先补元气为前提,已如天经地义,无可变更。
故古贤之治热病,都用人参以补其元气,是悉遵《内经》之旨。后人遵其法以治病,
无不应如桴鼓而不效者也。又有难之者曰:气喘气急,谓非气有余之火乎。曰:是又不
然。凡有余之气喘有三。一系寒邪外束于肺,古人都用麻黄汤以散之。若作火治,是助
其邪也。一系肺气壅塞,古人都有葶苈大枣汤以开之。一系痰饮阻于胸膈间,仲景用苓
桂术甘汤及八味丸等温药以治之,从未有作火治者。除此而外之气急证,类由呼吸短
促,肺气垂绝,气不归原所致。因之古人都用独参汤、十四味建中汤、附桂八味汤等大
甘温之剂,方可挽救。如以为气有余便是火,而妄用寒凉攻伐之药,是速其毙也。何为乎
丹溪独创此说,以惑后人耶。
然而丹溪此说,非无故也,但其言过甚耳。因当时医者,只知用补气升阳之法,对于
真阴虚极而发热者,固不相宜。所以特创此说,以矫世俗宗尚之偏也。无如后之学者,对
于圣贤经旨,既未窥其门径,而于各家学识,又不融会贯通。竟如盲人瞎马,误信气有余
便是火之谬说,随声附和,奉为圭臬。定欲以寒凉攻伐之药,治一切热病,以迫其气绝,
使身体冰冷。谓不如是,不足为退火之妙法耶。呜呼!著书立说,所以垂教后世。岂可以
偏颇过甚之说,流弊于后世而贻害后人。霖之所以作此气有余便是火辨,岂得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