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气有余便是火辨---这话对不对

夜视仪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20/10/15
帖子
4780
获得点赞
832
声望
113
所在地
昆明
总觉得哪里有问题,注意黑体字部分

王雨三的原文如下
气有余便是火辨

凡人气盛则强,气衰则弱,气存则生,气绝则死。气之关于人生,至为重要。此人所
共知,不待言矣。自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说起,学者宗之。每遇热证,辄用破气攻伐
之药,以为能事。虽病至垂危,气短欲绝,尚欲泻肺破气,必使其气绝而后已。相习成
风,恬不为怪,从未有起而辨正之者,是可异矣。
夫人之生存者气耳,病则气必虚,虚则必需补,岂可再事戕伐,以重伤其气哉。如果
妄投破气之药,即壮盛无病之人,尚恐力不能胜,况于已病气虚之人乎。虽丹溪之说,未
敢厚非,然考之《内经》,皆谓气之不足而生火,未有气有余而生火者。是则丹溪之说,
不能无惑焉。凡属火证,皆属气之不足,决无气有余之理。故李东垣谓参芪甘草为泻火之
圣药。又古贤之制外感发热方中,都用人参、炙草、大枣以补气祛邪,如参苏饮、人参
败毒散、再造散、消风散、小柴胡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升阳散火汤、导赤各半汤等。
又仲景治热入阳明证,用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治误下之虚痞,用半夏泻心汤。治热伤津液,用复脉汤。以及黄龙汤之治阳明实火证,无不皆用人参补气以泻火。足证丹
溪之说,不可恃也。夫既感外邪,又或内伤,则必发热。热即是火,火而即谓气之有余。
如欲熄其火,必须大破其气,是何异操刀使割,而所伤必多,安可以不辨。
或谓丹溪此说,以邪火入于阳明血分,甚至谵言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而为气
有余者。故仲景制大小承气汤,用枳朴以导气宽肠。要知此非气之有余,因其气不能运
行于下焦,致气迸于上,故用枳朴以疏利之,盖有所不得已也。
此外无论何种热病,皆属气之不足,断无气之有余者。苟为不然,何以《内经》一则
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热气熏胸中,故生内热。”李东垣因制
补中益气汤以治之。再则曰:“凡病,勇者气行则散,怯者着而成病。”三则曰:“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四则曰:“壮火食气。”五则曰:“壮火之气衰。”六则曰:“热伤
气。”凡属火证,《内经》皆谓气之不足,从未有火证而为气有余者。可见古圣贤谆谆告
诫,诲示后人者,无不以先补元气为前提,已如天经地义,无可变更。

故古贤之治热病,都用人参以补其元气,是悉遵《内经》之旨。后人遵其法以治病,
无不应如桴鼓而不效者也。又有难之者曰:气喘气急,谓非气有余之火乎。曰:是又不
然。凡有余之气喘有三。一系寒邪外束于肺,古人都用麻黄汤以散之。若作火治,是助
其邪也。一系肺气壅塞,古人都有葶苈大枣汤以开之。一系痰饮阻于胸膈间,仲景用苓
桂术甘汤及八味丸等温药以治之,从未有作火治者。除此而外之气急证,类由呼吸短
促,肺气垂绝,气不归原所致。因之古人都用独参汤、十四味建中汤、附桂八味汤等大
甘温之剂,方可挽救。如以为气有余便是火,而妄用寒凉攻伐之药,是速其毙也。何为乎
丹溪独创此说,以惑后人耶。
然而丹溪此说,非无故也,但其言过甚耳。因当时医者,只知用补气升阳之法,对于
真阴虚极而发热者,固不相宜。所以特创此说,以矫世俗宗尚之偏也。无如后之学者,对
于圣贤经旨,既未窥其门径,而于各家学识,又不融会贯通。竟如盲人瞎马,误信气有余
便是火之谬说,随声附和,奉为圭臬。定欲以寒凉攻伐之药,治一切热病,以迫其气绝,
使身体冰冷。谓不如是,不足为退火之妙法耶。呜呼!著书立说,所以垂教后世。岂可以
偏颇过甚之说,流弊于后世而贻害后人。霖之所以作此气有余便是火辨,岂得已哉。
 
:042:人参补啥,吃多了流鼻血是上火么。
 
书看少了,一般这种论调的人都是伤寒派攻击温病派的,你再看看温病派评价伤寒派误诊的案例,就知道千百年来这种辩论时常都有!
历史时期虽有不同,寒温派别之争一直存在!
大历史背景之下,社会动荡战乱温饱不继的时候伤寒多,所以很多伤寒家就觉得温病派胡说八道;反之,社会安定温饱得继就温病多,这时伤寒派力有不逮,多有误诊于是温病派变会攻击之。都是限于经验的一家之言!
另外的,体力劳动者,劳苦大众,贫困人士 ,伤寒多;脑力劳动者,四体不勤人员,富贵人士基本是温病多。
本来原来是南方多温病,北方多伤寒的,现在因为空调的普及也不是那么绝对了,不是没有而是没有那么多虚寒证。
看看历朝历代皇室人员的寿命并不长久,除了劳心劳力,生活观念问题基本就是将温病当作伤寒治了,历史有名的红丸案就是如此!
如果你一边学温病,一边又受这些伤寒派的影响觉得温病不对,那真的劝你别学了!
潜意识里的抗拒,是学不好任何东西的!
 
最后编辑:
总觉得哪里有问题,注意黑体字部分

王雨三的原文如下
气有余便是火辨

凡人气盛则强,气衰则弱,气存则生,气绝则死。气之关于人生,至为重要。此人所
共知,不待言矣。自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说起,学者宗之。每遇热证,辄用破气攻伐
之药,以为能事。虽病至垂危,气短欲绝,尚欲泻肺破气,必使其气绝而后已。相习成
风,恬不为怪,从未有起而辨正之者,是可异矣。
夫人之生存者气耳,病则气必虚,虚则必需补,岂可再事戕伐,以重伤其气哉。如果
妄投破气之药,即壮盛无病之人,尚恐力不能胜,况于已病气虚之人乎。虽丹溪之说,未
敢厚非,然考之《内经》,皆谓气之不足而生火,未有气有余而生火者。是则丹溪之说,
不能无惑焉。凡属火证,皆属气之不足,决无气有余之理。故李东垣谓参芪甘草为泻火之
圣药。又古贤之制外感发热方中,都用人参、炙草、大枣以补气祛邪,如参苏饮、人参
败毒散、再造散、消风散、小柴胡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升阳散火汤、导赤各半汤等。
又仲景治热入阳明证,用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治误下之虚痞,用半夏泻心汤。治热伤津液,用复脉汤。以及黄龙汤之治阳明实火证,无不皆用人参补气以泻火。足证丹
溪之说,不可恃也。夫既感外邪,又或内伤,则必发热。热即是火,火而即谓气之有余。
如欲熄其火,必须大破其气,是何异操刀使割,而所伤必多,安可以不辨。
或谓丹溪此说,以邪火入于阳明血分,甚至谵言发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而为气
有余者。故仲景制大小承气汤,用枳朴以导气宽肠。要知此非气之有余,因其气不能运
行于下焦,致气迸于上,故用枳朴以疏利之,盖有所不得已也。
此外无论何种热病,皆属气之不足,断无气之有余者。苟为不然,何以《内经》一则
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热气熏胸中,故生内热。”李东垣因制
补中益气汤以治之。再则曰:“凡病,勇者气行则散,怯者着而成病。”三则曰:“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四则曰:“壮火食气。”五则曰:“壮火之气衰。”六则曰:“热伤
气。”凡属火证,《内经》皆谓气之不足,从未有火证而为气有余者。可见古圣贤谆谆告
诫,诲示后人者,无不以先补元气为前提,已如天经地义,无可变更。

故古贤之治热病,都用人参以补其元气,是悉遵《内经》之旨。后人遵其法以治病,
无不应如桴鼓而不效者也。又有难之者曰:气喘气急,谓非气有余之火乎。曰:是又不
然。凡有余之气喘有三。一系寒邪外束于肺,古人都用麻黄汤以散之。若作火治,是助
其邪也。一系肺气壅塞,古人都有葶苈大枣汤以开之。一系痰饮阻于胸膈间,仲景用苓
桂术甘汤及八味丸等温药以治之,从未有作火治者。除此而外之气急证,类由呼吸短
促,肺气垂绝,气不归原所致。因之古人都用独参汤、十四味建中汤、附桂八味汤等大
甘温之剂,方可挽救。如以为气有余便是火,而妄用寒凉攻伐之药,是速其毙也。何为乎
丹溪独创此说,以惑后人耶。
然而丹溪此说,非无故也,但其言过甚耳。因当时医者,只知用补气升阳之法,对于
真阴虚极而发热者,固不相宜。所以特创此说,以矫世俗宗尚之偏也。无如后之学者,对
于圣贤经旨,既未窥其门径,而于各家学识,又不融会贯通。竟如盲人瞎马,误信气有余
便是火之谬说,随声附和,奉为圭臬。定欲以寒凉攻伐之药,治一切热病,以迫其气绝,
使身体冰冷。谓不如是,不足为退火之妙法耶。呜呼!著书立说,所以垂教后世。岂可以
偏颇过甚之说,流弊于后世而贻害后人。霖之所以作此气有余便是火辨,岂得已哉。
王雨三的书我也很喜欢,他的观点我很赞同
 
书看少了,一般这种论调的人都是伤寒派攻击温病派的,你再看看温病派评价伤寒派误诊的案例,就知道千百年来这种辩论时常都有!
历史时期虽有不同,寒温派别之争一直存在!
大历史背景之下,社会动荡战乱温饱不继的时候伤寒多,所以很多伤寒家就觉得温病派胡说八道;反之,社会安定温饱得继就温病多,这时伤寒派力有不逮,多有误诊于是温病派变会攻击之。都是限于经验的一家之言!
另外的,体力劳动者,劳苦大众,贫困人士 ,伤寒多;脑力劳动者,四体不勤人员,富贵人士基本是温病多。
看看历朝历代皇室人员的寿命并不长久,除了劳心劳力,生活观念问题基本就是将温病当作伤寒治了,历史有名的红丸案就是如此!
如果你一边学温病,一边又受这些伤寒派的影响觉得温病不对,那真的劝你别学了!
潜意识里的抗拒,是学不好任何东西的!
那你不会觉得同一个人体,营养好就用温病,营养差就用伤寒,有点问题吗,这种说法不就和北方人易得伤寒,南方人易得温病差不多了吗,具体的根源呢,总的有一个合适的解释,如果一直拘泥于古人的说法,那中医还要不要发展?
我一直在寻根究底,我的想法未必对,我也想知道这个热的根源到底是虚还是实。
 
气有余便是火,也得分局部的火和全身的火,王雨三只看到了伤寒的局部的火气,确实是可以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因为可以把其它部位的寒湿转化为津液而正气阴阳得复既是病愈,他看不到温病患者全身的火气,在没有津液补充的情况下再用甘温之法,那就得形成更多的痰瘀,造成经络的大面积淤塞,有时候虽然可以消解症状但后果严重!
何况壮火食气是阴病及阳,阴虚阳也虚,正是阴阳互根互用之体现!
医者,意也!真的是各凭缘法,半点勉强不得啊!
 
那你不会觉得同一个人体,营养好就用温病,营养差就用伤寒,有点问题吗,这种说法不就和北方人易得伤寒,南方人易得温病差不多了吗,具体的根源呢,总的有一个合适的解释,如果一直拘泥于古人的说法,那中医还要不要发展?
我一直在寻根究底,我的想法未必对,我也想知道这个热的根源到底是虚还是实。
算了,你自己找答案吧!
我不是回答不了你,而是工程量过于浩大!
 
气有余便是火,也得分局部的火和全身的火,王雨三只看到了伤寒的局部的火气,确实是可以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因为可以把其它部位的寒湿转化为津液而正气阴阳得复既是病愈,他看不到温病患者全身的火气,在没有津液补充的情况下再用甘温之法,那就得形成更多的痰瘀,造成经络的大面积淤塞,有时候虽然可以消解症状但后果严重!
何况壮火食气是阴病及阳,阴虚阳也虚,正是阴阳互根互用之体现!
医者,意也!真的是各凭缘法,半点勉强不得啊!
王雨三认为气有余便是火是错的,他认为所有的热都来自于虚
 
气有余便是火,也得分局部的火和全身的火,王雨三只看到了伤寒的局部的火气,确实是可以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因为可以把其它部位的寒湿转化为津液而正气阴阳得复既是病愈,他看不到温病患者全身的火气,在没有津液补充的情况下再用甘温之法,那就得形成更多的痰瘀,造成经络的大面积淤塞,有时候虽然可以消解症状但后果严重!
何况壮火食气是阴病及阳,阴虚阳也虚,正是阴阳互根互用之体现!
医者,意也!真的是各凭缘法,半点勉强不得啊!
而且也不是用的甘温法,而是用甘寒和咸寒,而少用和不用苦寒,我没有完全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有问题,但是有找不到问题在哪儿。
我觉得气有余变是火这个说法是对的,而他描述的气虚生热这个情况也是有的,那么这个热从根源上来讲,到底是实还是虚,或者说虚实都会生热。
 
而且也不是用的甘温法,而是用甘寒和咸寒,而少用和不用苦寒,我没有完全同意他的说法,我觉得有问题,但是有找不到问题在哪儿。
我觉得气有余变是火这个说法是对的,而他描述的气虚生热这个情况也是有的,那么这个热从根源上来讲,到底是实还是虚,或者说虚实都会生热。
还纠结这个呢?
中医基础里面就有火热分为实火和虚火!
药物里面也有清热药和清虚热药。
 
气有余便是火是实,王雨三所把正气虚跟气虚搞混了
气虚生热,这个热又是如何来的呢,内经讲饮食劳倦,分明说的是水谷精微不足,而现代社会的气虚可不是这个问题,一样也会生热,
 
还纠结这个呢?
中医基础里面就有火热分为实火和虚火!
药物里面也有清热药和清虚热药。
我就是在揪这个虚热的根源,到底算不算气有余
 
气虚生热,这个热又是如何来的呢,内经讲饮食劳倦,分明说的是水谷精微不足,而现代社会的气虚可不是这个问题,一样也会生热,
气虚生热,可能是郁热
 
你自己想象一下一个电动机,空转和超负荷运转的时候会不会产生热?
人体也是一样的,在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热能有时候是副产物有时候是人体需要的抗寒的正能量,当人体需要或者说能够运走局部的热量的时候,就不会表现为疾病,只有这个热量不需要又运不走的时候才会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热象。
虚和实都是相对的,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也是如此!
所以疑难证基本都有虚实夹杂的情况,但以哪一个为主则治疗就得相应的偏斜!
 
我就是在揪这个虚热的根源,到底算不算气有余
哦,是我没说清楚还是你看不懂?
气虚生热只是特殊情况,多数是郁热,而且是局部的热。比如脾虚食积而生的热,小儿食积还可能发烧!当然小儿食积也不全是虚热。
你把特殊情况和多数的普通情况对等起来,这本身就是错的。
你只想用简单的模式--六经来处理问题,碰到复杂的问题就得傻眼!
提醒过你的!
 
你自己想象一下一个电动机,空转和超负荷运转的时候会不会产生热?
人体也是一样的,在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热能有时候是副产物有时候是人体需要的抗寒的正能量,当人体需要或者说能够运走局部的热量的时候,就不会表现为疾病,只有这个热量不需要又运不走的时候才会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热象。
虚和实都是相对的,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也是如此!
所以疑难证基本都有虚实夹杂的情况,但以哪一个为主则治疗就得相应的偏斜!
我就是说,实热其实就是阴不虚,想补也补不进去,无法达到阴阳平衡,那就只剩下清热一途
那么虚热,有阴虚,其实气也应该虚,这个虚应当是相对于阴阳都不虚时候来讲,相对的应该只有正常时候一半的功率了,但是还是需要完成原先的工作,有过劳的嫌疑,这个热可能既是多余的阳生热,也可能超负荷工作生热,甚至有可能有淤堵而生热。比如血少这种情况,氧气不够用,每次携带就只有那么多,遇到运动情况,就不得不加速血液循环来增加氧摄入,如果正常人呼吸一次可以代谢100%,而血虚之人可能只有50%了,同样的运动量,就需要呼吸两次,血液循环加快,心跳速度加快,甚至是一倍的速度,才能够得上耗氧量,那么气喘吁吁,汗出如浆的人,不也是称之为气虚之人吗。
 
哦,是我没说清楚还是你看不懂?
气虚生热只是特殊情况,多数是郁热,而且是局部的热。比如脾虚食积而生的热,小儿食积还可能发烧!当然小儿食积也不全是虚热。
你把特殊情况和多数的普通情况对等起来,这本身就是错的。
你只想用简单的模式--六经来处理问题,碰到复杂的问题就得傻眼!
提醒过你的!
食积生热,郁热,同样应该是分虚实的吧,堵的严实的,反应大,发热严重的,应该是实热,阴阳都不虚。
本身脾胃就虚弱,稍微吃多一点就食积的,也热不到哪儿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