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帝内经系列之(六)
内经对医工技术的考核评定在有验
内经对医工技术的考核评定在有验
人类群居,要生存,要相互利用,在进化中,因需求社会上就产生了各种群体,这就是中国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多种行业,世界上不管什么国家、什么部落、什么族群,进化到一定程度,都有这样群体的分工,行业,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工种,在行业的人类的劳动是为满足受益人群的需求,收益人群的需求就是市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需求的扩大,行业又产生细化的分工,随着行业的扩大,需求与劳动者相互也需协调,劳动者之间,也存在了竞争。为能正常劳动,更好满足需求,就产生了管理组织层这个人群,这个人群也要有主持者,组织层面的人为了工匠层的劳动者更好的发挥,人尽其才,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包括理顺其劳动机制,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因为医这个行业目的是保护人体健康的技术工种,所以要分类型以便合理利用,因此在内经《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中说对于脉、色、形:“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内经强调的第一个问题是治病的效果,上工有效率为十分之九,中工有效率为十分之七,下工有效率为十分之六,当然医疗保健的首要问题就是效果,可是如今我们的中医考核在纸上谈兵,靠写文章,真是荒唐之极。第二个评定标准是诊断,察色诊脉以揣摩病情,再者论病形,就是现在说的病状。如果对形、色、脉没有掌握,还谈什么治病,最不能使人容忍的是,当前有人不管最基本的形、色、脉,却去探讨什么哲学思想,竟然有些现在的权威专家说中医治病的理论是什么哲学思想,当然不可否认哲学对中医有影响,有些哲学的理论和健康有一定的关系,但在患者病急乱投医时,人们的需求是治病的效果如何?谁愿意听你的哲学理论呢?内经在《素问.举痛论》说“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己。”验才是评定医工技术的关键。医工的技术在效果就是有验,医工要有武器,方证就是医工的武器。尤其有自己独特的配方,配方就是法宝,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医书,医书中有大量前人用过的有效配方,可以借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已有所变化,情况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医工要在实用中据变化也在变化,历史是漫长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个时代的前后都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所以很多历史上的祖传秘方,师传方剂如今也需要应用,改进,尤其有些效果极好的毒药制剂,在利用中,不甚熟练,一方面是传承人不敢放手利用,一方面存在确有毒副作用,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这类方剂很容易丢失,如果再想研究此类医方,那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古代一个是由于交通的缘故,一个高明的医者,只是造福百里。如今交通方便了,一个有利用价值的配方可以造福更多人,古时一个效果好的配方,把周围此病情控制了,这个医工便失业了,因为治其它病又非特长,尽管远的地方,此病还在蔓延,鞭长莫及。
既然人们需求效果好的医方,这样的配方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考核医工技术的高低,当然要从方证着手,挖掘能为人类服务的方证,是目前中医振兴的关键。方证的治疗范围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在用方人治疗范围内,效果在九成以上用方者是上工,七成为中工,六成为下工,是可行的办法。这就是内经“未满而约之”的说法吧!也就是说医工只要掌握运用一个配方,能够实地治疗在特定范围内去考核,就能见成效,医工就能生存,不要面面俱到,西医治病的专科是针对的靶点,中医治病的专科应是方证。
现在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对疾病的看法是一致的,西方认为人有病是外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入侵人体,人体要对抗,要消灭造成二者争斗局面的现象,争斗的地方就是战场,也就是病位,所以西医用很多机械来检测,就是要检出靶点,也就是病位。然后根据病位采取措施,而中医认为疾病是正气与邪气的争斗造成的,所谓正气就是人体的抗病能力,至于邪气一种是外来势力的入侵,二是内部功能的紊乱,产生的不利正常运行的势力,所以内经中就有“正气内存,邪气不干”和对于自身则是“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的说法。可见不管东西方都认为疾病是体内争斗造成的,不同的是中医认为争斗除外部侵扰之外,内部功能紊乱也是主要因素。各组织细胞的行为,路线,功能是有一定规律,据现在的细胞学说人体内部运行的指挥叫不变中枢。是不会变化的,如果有变化,就是中医认为有些组织内部细胞占据了别人的位置,就成了邪气,邪气也就是敌对的势力。疾病是矛盾激化的产物,争斗之前要有矛盾,这矛盾在变化的过程中,矛盾也能化解,也能升级成争斗,西方医学要治病的方法是,首先侦查病位,确切争斗的位置和病性,中医认为任何争斗,都是由矛盾的激化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在争斗之前,就化解矛盾,不使形成争斗,这就是内经说的上工治未病,实际西方医学治病就是千方百计查到已成之病,内经说的不高明的下工,就是治已成之病的。在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侯之气,尽调不散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这里说的上工救萌芽,就是治未病,也就是早治。至于三部九侯之气,指的是诊脉,实际三部九侯之气应是上工的思维,捕捉自脉、色、形出现的和平常有异的信息,早调整身体,扭转偏颇,以平息将出现的明显的争斗。下工要等到病成,争斗时才去着手。从此看捕捉信息,调理机制水平,也是评定医工技术实际操作的必须。
以往的中医考核,就在理、法、方、药,却把验放在一边,内经说传统的医工考核,在验,验就是效果,产生效果全在方与法,诊断也是方法的组成部分,不过医工的生存类型很多,他们的理论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中国的古书中常有争吵的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在不同的环境,在不同的体质上施术,难免产生些不同的效果,也有些不同的看法。但只要有验于临床,能治好病,就有一定的道理。据说在封建社会的医工中,就有铃医,游医,师传医,家传医,草医,他们都各自有治病的不同的方法,理论,用不同的药味。不同方剂制作。谁对,谁错?以验为标准,不用什么专家的意见,评委的讨论,只需方剂自制、自用,也不需要查药味,对本草,找汤头,因他自己配的药方,不管是自内心出的,还是师传的,或者是历史书中抄录的,只要有验于临床就是好方法,也不管药味如何配伍,合不合本草药性,只要有验于临床,就是医工,就可利用。医工们都为自己自制自用的丸、散、膏、丹负责,可免去管理部门花大力气操心打击假药害人,假医害人之苦。内经这样的有验治理,可能会使当时的管理人员因捞不上油水而失业,所以后世的封建社会难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