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卫出上焦还是卫出下焦?

goldharp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10/04/05
帖子
3989
获得点赞
7264
声望
112
所在地
白云溪边
卫出上焦还是卫出下焦?

对于这个话题,《内经》中本身就存有两个版本:“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

“卫出下焦”,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从原文行文来看:“卫出于下焦”之后,紧跟着:“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这段文字很明显是在描述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从这点来看,“卫出于下焦”应该就是传抄过程中的笔误,当为“卫出于上焦”、

看《内经》流传中的各版本:皇甫謐《甲乙经营卫三焦》文字与现《灵樞》相同。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营卫气》作“卫出于上焦”,《中藏经》、《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均作“卫气出于上焦”。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大都支持“卫出上焦”。

从《内经》其它医论来看:其中《灵枢五味》、《灵枢痈疽》、《灵枢平人绝谷》、《素问调经论》等篇均有关于卫气的论述,大意与本篇相同而明言出于上焦者居多。如《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灵枢痈疽》“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等;《灵枢五味》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卫气始发之地与胃较接近。故而“卫出上焦”更符合《内经》整体。

从《灵樞.卫气行》这个同在于《灵樞》且专论卫气的医论来说,也支持卫出上焦:“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综上,卫气出于下焦的理论没有坚实的基石,应当是“卫气出于上焦”,这个才符合医理以及能得到实践的支持。
 
  卫出上焦还是卫出下焦?
  对于这个话题,《内经》中本身就存有两个版本:“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
  “卫出下焦”,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从原文行文来看:“卫出于下焦”之后,紧跟着:“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这段文字很明显是在描述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从这点来看,“卫出于下焦”应该就是传抄过程中的笔误,当为“卫出于上焦”、
  看《内经》流传中的各版本:皇甫謐《甲乙经营卫三焦》文字与现《灵樞》相同。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营卫气》作“卫出于上焦”,《中藏经》、《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均作“卫气出于上焦”。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大都支持“卫出上焦”。
  从《内经》其它医论来看:其中《灵枢五味》、《灵枢痈疽》、《灵枢平人绝谷》、《素问调经论》等篇均有关于卫气的论述,大意与本篇相同而明言出于上焦者居多。如《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灵枢痈疽》“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等;《灵枢五味》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卫气始发之地与胃较接近。故而“卫出上焦”更符合《内经》整体。
  从《灵樞.卫气行》这个同在于《灵樞》且专论卫气的医论来说,也支持卫出上焦:“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综上,卫气出于下焦的理论没有坚实的基石,应当是“卫气出于上焦”,这个才符合医理以及能得到实践的支持。
  
  从训诂考据的角度来看,老师的看法有道理。
  但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实际运用,所以结合临床来探讨这个问题更有意义。

  愚以为卫气出于哪里,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出于”二字:

  一、如果“出于”当作“源自于”解,那么{卫气源自于中焦}
      因为无论营气还是卫气,均来自于水谷精微,饮食不足或者失衡,必然影响机体的防卫能力(免疫力)。

  二、如果“出于”当作“生成于”解,那么{卫气生成于下焦}
      因为卫气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为{球蛋白等物质/白血球等细胞/肾上腺等激素}构成的人体免疫屏障。
      而肝肾属于下焦,肝藏血肾藏精/肾主骨骨生髓,血液和淋巴中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以及各种功能调节激素均主要在肝肾中合成。

  三、如果“出于”当作“部署于”解,那么{卫气输布于上焦}
      因为心居上焦,主血脉,汗为心之液。
      肺也居上焦,不仅:为华盖、主皮毛,而且:朝百脉、调水道。
      无论营气还是卫气的{输布}和{周流},动力都来自于上焦心肺之气的推动。
      无论调动卫气去{开合毛孔以抵御外邪六淫},还是调动卫气去{行水活血以清理内毒痰湿},都需要上焦心肺之气来输送。
  
  所以卫气{出于}三焦:源自于中焦;生成于下焦;输布于上焦。
  
 
都可以说得通的。
肺主气属卫,手太阴肺,那是属于上焦的;但足太阳膀胱又有气化作用,而主一身之表,卫气也就是卫外的,没有膀胱的气化作用也就谈不上卫气了,膀胱属于下焦,所以卫气出于下焦也能说得通。
也就是卫阴和卫阳的关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