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生石膏是否需要先煎

goldharp

声名远扬
杏叶会员
注册
2010/04/05
帖子
3989
获得点赞
7262
声望
112
所在地
白云溪边
生石膏是否需要先煎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因此,为使中药汤剂发挥最大疗效必须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
  各种《中药学》教材都提到“生石膏入汤剂宜先煎”,生石膏先煎的原因,《方剂学》认为:“矿石类药物,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以便“有效成分析出”。20世纪50年代,时逸人先生提出:“石膏质重……多水久煎,有效成分方能溶解一部分”。此后主张石膏先煎者均同此说。夫中药之理,法于阴阳之理,在四气、在五味、在于升降浮沉。古代少数医籍认为石膏先煎之意在“味淡难出”。石膏味淡且质密,诚难煎出。然味淡则应倍用,质密理当细研,生石膏质密需细研为末,若不研细入药,久煎亦不能出;味淡者久煎则失其味,夫用药,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重而镇、或取其轻而扬。煎之既久能令生石膏辛味散,寒气消,药性减弱反不堪用。
  古代名医先贤中,善用石膏者首推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共载含石膏的方剂17首,即越婢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青龙汤、风引汤、厚朴麻黄汤、木防己汤、文蛤汤、麻黄升麻汤、竹皮大丸,以石膏入汤剂的方剂,煎煮一般有三类方法。一是石膏与知母、粳米为伍,诸药同煮,米熟汤成,白虎汤即是其代表方;二是石膏与麻黄相配,多为先煮麻黄,后下石膏及诸药,分温服,大青龙汤、越婢汤为其代表方;三类是石膏与其他药同下共煮,或为末共煮,分温服,木防己汤、风引汤是其代表方,所有煎煮方中无一方提及石膏先煎。有的方剂甚至不用久煎,如白虎汤将石膏与粳米等药共煎,米熟而汤成。按现今时间计算,“米熟”最多不过30分钟。而白虎汤清热效果之著甚为古今名医称道,临床验案证实石膏不用先煎即有良好的清热作用。清末名医张锡纯是近代善用石膏的代表人物,其方中石膏,或与他药共煎,或轧细粉冲服,并无先煎之论。《医录》则强调“轧细”。认为“凡石质之药不轧细,则煎不透”,是很有道理的。可能因为强调轧细,并不要求先煎或久煎,有时只“煎两三沸”。坎离互根汤中甚至先煎茅根,后入石膏及诸药,确实与众不同。现代中医泰斗蒲辅周常用含石膏汤剂以退高热,遍观其医案,也未见有先煎石膏之方。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第五版)收载含石膏方剂22首,有20首与他药同煎。除仲景方外,有唐代王焘之石膏汤、宋代钱乙之泻黄散、金代刘完素之大秦艽汤、明代张景岳之玉女煎、陈实功之消风散、清代吴鞠通之化斑汤等。对于石膏同煎均无异议,这应该不是偶然现象。
  所以,从历代医家的经验看,生石膏内服需要先煎只是极少数医家的观点。生石膏先煎的说法和应用不是历代生石膏运用的主流,而其理论亦和中医药理论不相符,所以生石膏入药不需要先煎。
 
反正我没有先煎
我儿子刚满一岁时,发烧快40度了
我用的小柴胡加石膏汤,石膏用到100克,把我妈都吓住了,呵呵
 
生石膏属辛甘寒凉之药,其能清肺热,皆因其色白,其气薄,其味甘淡带辛之故,我亦从未先煎,自己也曾服过,凉散的效果很明显,若久煎,反而减弱或失去了它的辛味凉散之力。
 
现在药店的石膏都是打成粉末,完全用不着先煎。
打成粉了?我买的没有,还是碎颗粒,看来要买个药钵。
1622815878017.png
 
要先煎
有些观点是说生石膏起作用的不一定全是硫酸钙,还可能是里面含有的微量的杂质矿物质,矿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不大,所以要先煎。
余师愚治瘟疫的方子里常用到半斤。
 
  {轧细}的生石膏应该不用先煎。
  而且{生石膏}与{谷薯类}可以{使汤药稠度加大}的药物配伍的情况下,用量还可以减少,节省石膏资源。
  因为此时会形成生石膏微粒的{悬浊液}而使摄入量增多,胃酸会提高生石膏的{溶解度}而提高吸收利用率。
 
实验结果和你这个认识正好相反,况且石膏溶解度不大,怎么样都能形成饱和溶液。
我觉得是悬混液,用米会让液体更浑浊,有利于生成悬混液
 
颗粒的里面结晶水保持得好,辛润的特性好。
大便溏的一般不用石膏,而用黄芩,一个润,一个燥。
 
这里一些观点我是存疑的,比如白虎汤降热,有些人拿去用,喝下去快的十分二十分钟就解热了,如果按照成分说,物质在脾胃是不能被吸收的,只能在肠道才能被吸收,问题在于喝下去的白虎汤,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到不了肠道的,怎么可能吸收退热?第二,如果成分论是对的,那么使用石膏后只出来一部分成分,大部分都还是石膏体,那用过的石膏在配入白虎汤是不是还具有退热的功能?我个人认为用生石膏不需要久煮,中医配药主要讲象,气、数,从来也不讲成分。大部分人认为石膏是寒的,我个人认为石膏的性是比凉多点,比寒少点,这种相对应四季中的秋天仲秋和晚秋之间的寒凉,或者说既有寒也有凉。白虎汤之所以叫白虎汤,是以为迅而猛,主要指的是生石膏。石膏用现代话说事单晶体沉积而来,是慢慢凝结 ,在古人看来这种慢慢沉积过程就天气作用的过程,石膏的寒凉他不象冬天的水遇寒立结。所以用水火煎取的就是这部分自然的东西,在中医就叫气,而所谓的成分在肠道吸收的,偏向于味的概念。所以石膏的药性来自天禀水寒凉而结,用的时候人赋水热而取用,所以久煮石膏我个人认为是不必要的,反而会降低这种效用。味为气所结,味比气厚,所以气味这个东西是阴阳两用的。这个东西就行人体的结石,要么水之余寒结,要么火之余热结,本质都是气不及或者气有余,几乎没有成分之说,为什么以前的儿童少结石,你能说儿童身体里面没有钙之类的东西,肯定不可能,因为儿童水火均衡的多,但是现在儿童由于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开始结石了,就是水火不均衡。再者如果成分是对的,那么人吃下去的饭和水都是成分,照道理应该大部分被人体吸收了,也就不需要新陈代谢,人会无限制的变大,就不会有多少大便和小便了,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人吃饭喝水是用气和味,而不是成分。
 
最后编辑:
实验结果和你这个认识正好相反,况且石膏溶解度不大,怎么样都能形成饱和溶液。
捣的越细,这种药性或者气在自然温度作用下,就消失的多,也不利于久存,这也是成分论解释不了的,因为他不知道这个气跑了很多,成分丝毫未变。所以这样也可以看出来,石膏治病是以气主为先,味为后,其实不光石膏,其他药材也是一样的。
 
捣的越细,这种药性或者气在自然温度作用下,就消失的多,也不利于久存,这也是成分论解释不了的,因为他不知道这个气跑了很多,成分丝毫未变。所以这样也可以看出来,石膏治病是以气主为先,味为后,其实不光石膏,其他药材也是一样的。
个人理解不同,只要能说得通都可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