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内经》《伤寒》六经概念新解探讨

山西高长青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1/06/03
帖子
10
获得点赞
0
声望
1
所在地
山西太原
摘要:中医六经基础理论1800余年来繁杂混乱、无所适从。本人在参阅各种古今资料、书籍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六经概念理论。结论如下:六经在《黄帝内径.灵枢》、《难经》中仅仅是指经络在体表的位置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六经是对疾病按照表里、阴阳、寒热对疾病进行分类的一种概念,两者之间有概念有相关联系但是完全不同,两者之间起始有借鉴之意,但无引用之嫌,更不可完全用之来《内经》解《伤寒》或者《伤寒》解《内经》,否则只能是导致山穷水尽疑路多、柳暗花明遥无期。

关键词:中医、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基础理论六经概念如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伤寒论》,是《黄帝内经》引用了《伤寒论》还是《伤寒论》引用了《黄帝内经》不得而知,抑或是两者皆引用了其它典籍,更是无从查起。目前主流的认知认为六经的概念最早提出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但是《伤寒论》本身对于六经并没有具体的解释,《黄帝内经》倒是多处提到六经,比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死不治,不过十日死1;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故人迎一盛……则死矣2;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此十二经之所败也3;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太阳脏独至……肾沉不浮也4,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其解释纷繁杂乱、前后不一,解者各执一词,学者一头雾水。

六经概念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从其出现以来的1800余年,其主要解释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地面说、脏腑经络气话说、营卫气血阴阳气话说、六经界地面说、阴阳多少不同说、三部六病说、症候群说、八纲说、阶段说,另外,当代学者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病理模型说、阴阳胜负说、位向性量说、综合体说、环节说、时空说、《周易》太极说、体质说、系统说、集论说、病理神经动态说、高级神经活动说、模糊聚类说、理想模型说、热性病病理时相/综合证说、多级多路立体说、二值逻辑三维说、伤寒六经与抗损伤反应过程、伤寒六经与时间生物学、伤寒六经与逻辑学、伤寒六经与哲学、六经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等5,古今中外总体超五十家不止,但皆是瞎子摸象、各执一词。

在古今中外的学术史中,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以上情况也算是一朵奇葩,中医由于这个基础理论的模糊和不准确,导致其理论说服力低下,在近代遭遇了西方医学后,虽疗效卓著但是却屡遭贬难,几经沉浮。虽代有新说,但皆无及第,但是世代中医人还是前赴后继、屡败屡战、冥思苦想,为中医的基础理论早日明晰而苦鏖不止。

本人三代山野中医,寂寂无名,但位微未敢忘本,一直在中医的海洋中苦苦寻觅那六经理论的航标,幸得皇天不负有心人,幸得杨绍伊夫子考次《汤液经》和胡希恕老先生古稀大成之年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全面讲解录音,受其二老之启发,对六经概念有了全新和清晰的认识,今略述如下:

一、六经目前主要相关名词: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6。

十二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7。

二、六经别解:

备注:别解中的字解和词解仅限于列出本解所需要内容。

(一)、字解:

1.太,本义为过于。如:太长。衍义:引申指“极端,最”,如:太甚、太平8。

2.阳,本义为山南水北朝向阳光的地方,引申外为阳、表为阳、背为阳、动为阳9。

3.阴。本义为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引申为内为阴、里为阴、腹为阴、静为阴10。

4.明。本义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说文》义“照也”。延伸为从里往外发光11。

5.厥。本意是指憋气发力。引申义是尽全力、憋气发力、突然喘不过气而昏倒12。

6.少。本义是数量小,表示不多。读shᾰo表示数量少,与“多”相对:读shᾲo指年纪轻,与“老”相对,也表示小,与“大、太”相对13。

(二)、词解:(按照上面字的意义解释)

1.太阳:解释为过于的阳、极端的阳、最阳。

2.少阳:解释为不过于的阳、不极端的阳、不足的阳。

3.阳明:解释为从里面往外散发的阳。

4.太阴:解释为过于的阴、极端的阴、最阴。

5.厥阴:解释为憋气发力的阴。推之欲出的阴。

6.少阴:解释为不过于的阴、不极端的阴、不足的阴、与太阴相对的阴。

(三)、六经经络(《黄帝内经.灵枢》《难经》)解:

阳:指人体外侧面、背部。

阴:指人体内侧面、前部。

1.太阳:指腿部外侧最靠近背部部位(膀胱经)和手臂外侧最靠近背部部位(小肠经)。

2.少阳:指腿部外侧次靠近背部部位(胆经)和手臂外侧次靠近背部部位(三焦经)。

3.阳明:指腿部外侧离背部最远部位(胃经)和手臂外侧离背部最远部位(大肠经)。

4.太阴:指腿部内侧最靠近前部部位(脾经)和手臂内侧最靠近前部部位(肺经)。

5.厥阴:指腿部内侧次靠近前部部位(肝经)和手臂内侧次靠近前部部位(心包经)。

6.少阴:指腿部内侧离前部最远部位(肾经)和手臂内侧离前部最远部位(心经)。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六经在《黄帝内径.灵枢》、《难经》中,三阳顺序为:太阳、少阳、阳明或者阳明、少阳、太阳。三阴顺序为:太阴、厥阴、少阴或者少阴、厥阴、太阴。这个顺序的表意同样被《伤寒论》用于关于六经的概念的表达。但是六经在这里仅仅表达经络在体表的位置,和经络本身的功能没有关系,和经络本身所反映的脏腑更是扯不上任何关系,在引用过程中可以作为名称代词引用,但是对其加上其它任何意义都是多余的、不妥的、错误的。至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六经的论述,因为编撰者诸多,更是金沙俱下,需要仔细辨认其中真知,摒弃谬论。

(四)、《伤寒论》六经解:

阳:动的、热的、表面。

阴:静的、寒的、里面。

阳性病:动的、热的病症。

阴性病:静的、寒的病症。

1.太阳病:表面的阳性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4)

2.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阳性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15)

3.阳明病:里面的阳性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6)

4.太阴病:里面的阴性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17)

5.厥阴病:半表半里的阴性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18)

6.少阴病:表面的阴性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19)

注:列出《伤寒论》中关于六病的总结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新定义本身。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六经是对疾病按照表里、阴阳、寒热对疾病进行分类的一种概念,和《黄帝内经》、《难经》中的六经的概念有相关联系但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概念,两者之间起始有借鉴之意,但无引用之嫌,更不可完全用之来《内经》解《伤寒》或者《伤寒》解《内经》,否则只能是导致山穷水尽疑路多、柳暗花明遥无期。

以上关于六经概念的结论,本人认为可以解决中医六经理论两千年来的纷争局面,正确引导中医学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2、3、4、6、7郭霭春主编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049711

5赵进喜 贾海忠 冯淬灵 刘宁 肖永华 袁慧婵 传承仲景理法,当明六经实质;融汇各家学说,纵论三阴三阳[J]

环球中医药2018年8月第11卷第8期1264页

8、9、10、11、12、13清 张玉书等 编撰 王引之等 校订 康熙字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019441

14、15、16、17、18、19汉 张仲景 述;晋 王叔和 撰次;钱超尘 郝万山 整理 伤寒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021411
 

附件

以上发帖内容为关于中医六经概念的全新诠释,个人认为对中医两千年来的六经理论混乱梳理有较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对此结论发表看法
 
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是生命之本,六经是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一周天过程中,阴阳因力量对比不同、各自的作用不同及相互从属制约关系不同而具有鲜明特征的六种时段、状态或功用。简言之,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一周天即六经运行一周天。
正确解读伤寒论的前提和基础是参透整体观念、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机制、阴阳法则、阴阳互根互用之理等理论。不能用脏腑辨证、营卫辩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等来解读六经辩证。
 
不能用脏腑辨证、营卫辩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等来解读六经辩证。
我觉得也是,按我最近的理解来看,六经法天,以六气为根本,五行法地,以五脏为根本,那么脏腑辨证也就是五行架构。
卫气营血和三焦,又是基于别的观察点作出的辨证
虽然可以互相参照,但是不能混为一谈
 
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是生命之本,六经是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一周天过程中,阴阳因力量对比不同、各自的作用不同及相互从属制约关系不同而具有鲜明特征的六种时段、状态或功用。简言之,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一周天即六经运行一周天。
正确解读伤寒论的前提和基础是参透整体观念、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机制、阴阳法则、阴阳互根互用之理等理论。不能用脏腑辨证、营卫辩证、经络辨证、三焦辨证等来解读六经辩证。
冷老师:“六经是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一周天过程中,阴阳因力量对比不同、各自的作用不同及相互从属制约关系不同而具有鲜明特征的六种时段、状态或功用”。这个关于六经结论是后人的延伸理解,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一个循环过程中,是有一个从阴至阳、从阳至阴的过程,用六经的概念表示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和《黄帝内经灵枢》、《伤寒论》里面的概念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我文中所指的意义仅仅是《黄帝内经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三本书中的六经概念。不包括《黄帝内经素问》里面的有些解释以及之后的其它解释。
 
我觉得也是,按我最近的理解来看,六经法天,以六气为根本,五行法地,以五脏为根本,那么脏腑辨证也就是五行架构。
卫气营血和三焦,又是基于别的观察点作出的辨证
虽然可以互相参照,但是不能混为一谈
谢谢老师的意见。个人文章立意的前提是:六经和五行、五脏、三焦根本不是一个理论框架下的。不可同解、互解。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先参考杨绍伊老夫子的《伊尹汤液经》的汤液经序看看。
 
《伤寒论》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阴阳顺接在何处?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升降出入,何经司升?何经司降?何经司出?何经司入?
如果仅仅把六经分为六类病,狭义了。
六经辩证因本条文而活,从古至今却将本条文视为可有可无,六经整体观念、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之机、六经大意、六经地界分属、六经病外证等基础性理论不存久矣。
 
最后编辑:
《伤寒论》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阴阳顺接在何处?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升降出入,何经司升?何经司降?何经司出?何经司入?
如果仅仅把六经分为六类病,狭义了。
六经辩证因本条文而活,从古至今却将本条文视为可有可无,六经整体观念、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之机、六经大意、六经地界分属、六经病外证等基础性理论不存久矣。
冷老师:谢谢老师指导。《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结合前后文。此处的厥是指手足逆冷的症状(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注文个人认为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如下:凡是发生手足逆冷者,是因为阴(静脉)阳(动脉)气(循环)不相接(老师问的阴阳顺接在何处?个人认为此条文放在此处表示动静脉相转接的部分因为寒、热、滞、於引起的骤然停滞。《伤寒论》里面的阴阳不是一种含义,只有放在具体的条文里面才能表现具体的意义)。外在症状就表现为手足逆冷了。
此条文解释了厥的症状和引起症状的原因。此中之“厥”从突然晕倒之意而引申为“停滞”之意。并非先贤们解释的“逆”之意。
老师所言,六经辨证因本条文而活,本人不是很明白。
 
如果不识大象的庐山真面目,研究大象即误入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歧途,大象本来面目即整体之意。《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无形即无固定不变的形式,阴阳法则是相对论,不是绝对论。整体、阴阳因观察问题的角度、参考标准的不同而随时变化,整体、阴阳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指各不相同,在特定的情况下既要明白其阴阳具体所指,更要明白整体为何物,缺一不可。
六经整体: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一周天即六经运行一周天。
 
冷老师:谢谢老师指导。《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结合前后文。此处的厥是指手足逆冷的症状(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注文个人认为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如下:凡是发生手足逆冷者,是因为阴(静脉)阳(动脉)气(循环)不相接(老师问的阴阳顺接在何处?个人认为此条文放在此处表示动静脉相转接的部分因为寒、热、滞、於引起的骤然停滞。《伤寒论》里面的阴阳不是一种含义,只有放在具体的条文里面才能表现具体的意义)。外在症状就表现为手足逆冷了。
此条文解释了厥的症状和引起症状的原因。此中之“厥”从突然晕倒之意而引申为“停滞”之意。并非先贤们解释的“逆”之意。
老师所言,六经辨证因本条文而活,本人不是很明白。
阴阳气不顺接,有阴不生阳和阳不入阴,两阴交尽应该生少阳,可惜没有,两阳合明应该入少阴,可惜也进不去,乌梅丸仔细研究还是有点意思的,两种情况都出现了
 
三阳三阴有两种学说。
1、内经,是以阴阳气的量来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定量。但伤寒的三阴三阳,是从太极图来的,所以三阳病,起始于太阳,三阴病起始于太阴。顾植山老师提出,太,是初的意思。从太极图就可以看出,太阳和太阴,是最细的那个鱼尾巴,是阴阳的起始。这显然不是从阴阳的量上来命名。都叫三阴三阳,其实是两个理论,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互相论证,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奇谈怪论。
2、伤寒的六经病,其主要症状来自于汉代及以前医家对伤于寒的病的观察和记录。仲景或其之前的医家,依据其发生发展规律,用六经来进行分类或分组,形成六经辨证。分类,必定有标准。每一经病的提纲证,接近于内经十二经病的足经症状。估计是借鉴了内经的知识,或其他类似的、已经失传的理论。之所以是足经,因为寒为阴邪,趋下,且易伤阳气,所以伤的是足阳经。而从太极的开阖枢理论看,太阳为开,阳气的起始就是太阳。基于上述两点,伤寒起于足太阳。温病,则因为是阳邪,趋上,易伤阴气,所以温病起于手太阴,也就是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则明确的说在手太阴。
3、中医理论,最初起于临床实践,但后来确有了不良趋势,就是脱离了临床实践,搞纯理论。把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与儒家的阴阳五行理论、预测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混为一谈。脱离医疗实践讲中医理论的结果是,中医自己都讲不清楚中医是什么,证据就是某中医大家,在其著作的序言里都说“哲学概念、宗教式的感悟、抽象概念”。其实中医的阴阳五行,是人体结构、功能、生理、病理的一种分类方法,分析方法,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阴阳五行,在不同学科中的内涵和外延,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必须看清这一点,否则就把中医学带入不可知论,误入歧途。
 
1.太,本义为过于。如:太长。衍义:引申指“极端,最”,如:太甚、太平8。
若太乃是[最丶极端]之意,则太阴与太阳必是互为表里之一对符号,但为何在《内经》里不是这样的呢?
况且太阳] 在《内经》里,还有一个[巨阳] 之!称呼,但[太阴] 却没有[巨阴] 之称呼,这说明[太少]并非使用太少本来之义,那中医学为何要引入[太少阴阳] 的呢?
而它们在中医学里,又是什么的意思呢?
1.太阳病:表面的阳性病。
3.阳明病:里面的阳性病。
2.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阳性病。(三阳病)
6.少阴病:表面的阴性病。
4.太阴病:里面的阴性病。
5.厥阴病:半表半里的阴性病。(三阴病)
根据胡老的说法,阳明太阴皆为里,太阳少阴皆为表,当如下图:

丶丶丶阳明二丶丶丶丶丶丶丶里三丶丶丶
少阳三丶丶丶太阳一丶丶半二丶丶表一丶
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丶
少阴四丶丶丶厥阴六丶丶表一丶丶半二丶
丶丶丶太阴五丶丶丶丶丶丶丶里三丶丶丶

但次序就不是楼主所说之排行矣!

那为何是一顺一逆的呢?
若说一个是气血之正常运行,一个是邪气之侵入运行,那谁逆谁顺的呢?
 
最后编辑:
《伤寒论》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阴阳顺接在何处?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升降出入,何经司升?何经司降?何经司出?何经司入?
如果仅仅把六经分为六类病,狭义了。
六经辩证因本条文而活,从古至今却将本条文视为可有可无,六经整体观念、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之机、六经大意、六经地界分属、六经病外证等基础性理论不存久矣。
在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录了虢国太子因“陰陽氣不相順接”导致的四肢厥逆昏迷不醒,扁鹊救治令其“起死回生”的病案。但扁鹊作出的医理解释倒是古朴。
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蹶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繵缘,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破阴绝阳,(之)色(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未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藏蹶中之时暴作也。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会”是相遇相、交接的意思,这里会气闭而不通,联系上下文可知,就是“陰陽氣不相順接”的意思。尸蹶病类似现代的休克。扁鹊医学体系跟后世经方有很大不同,从文中提到经络古朴解释可以看出。如今伤寒论不讲经络,条文中提到的厥只是症状,与六病/六经无关。比如少阴病和厥阴病都有可能出现厥,少阳病也可能出现厥。
 
厥,蹶也,本义指足部气血不通,厥的并发症就是大气上逆,逆于脑则昏迷不醒。内经厥论篇说明了,是阴阳之气衰于下,下气衰则上必盛也,
厥则气上逆,所以头痛,心痛,咳,喘等,这些都是大气上逆的表现,最坏的就是逆于脑,俗称大厥,好发于秋冬季,
 
推荐一本书:《伤寒论》临证六要素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43705/
精彩书评:
被震撼。又是一本破立之作。能学好中医得有颗能够包容相反理论的强大内心。《伤寒论》采用的是多重对称,而非“两两对称”。阴阳理论向后包含,“无限可分”;而仲景的递归法是向前包含,有“非”的否定对称形式进行扩展。阴阳为宋乱入,而《论》以虚实为纲,讨论表、里、虚。虚实无表里之分。少阳半在表半在里,非夹层说。四大类实证:太阳病、太阴病、阳明病、少阳病。虚症:少阴病(非表阴病)。虚实夹杂:厥阴病。六要素不能平权组合,平权组合无法完成基础定义完全分类,必须通过层层递进,以虚实为纲。
@tungchan可以看看这本书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