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2021年4月20日《脉解伤寒》读书群答疑讲座(附:什么才是真正的脾胃论)

蓝衣居士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0/18
帖子
110
获得点赞
47
声望
28

各位群里的医生大家好, 看过《脉解伤寒》以后,大家在学习和临床中,都有很多的问题,这次就是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来做的一个讲座。这些问题呢,夏医生做了一个总结,汇集在下面的幻灯片里,写出来的这几个问题都很有代表性,很多医生都提出了相似的问题,可见是大家共同的疑问所在。​


关于这次的答疑我也想了很多,我依次看了大家的这些问题,都非常能够理解,因为在我没有学习传统脉诊并用它指导临床应用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同样的问题,所以能够感同身受。这个也说明大家都是在用心的学习和临床。咱们都是同道中人,我作为一个走在前面的人。可以分享一下我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和答案,希望我讲的这些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那今天讲的内容实际上对我来说也考虑了很久,一方面夏医生一直在旁边替大家着急,另一方面,也不断的督促我。她是一个很热心的人,总是希望大家快一点进步,这样可以帮到更多的病人。看到大家的问题,如果要真的带着大家一点一点去解答这些问题的话,会花很多的时间,而对临床实际运用的帮助并不大,而且呢大家会不断的提问,类似的问题会层出不穷,越来越多。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呢,实际上是由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导致的。那今天,我就要给大家从这个根本上的原因做这个讲座,当大家明确了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以后,我相信很多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大家迅速的去找到正确的学习和临床的方向和方法,从而得到快速的提高。



好,下面我们就进入到今天这个讲座。在讲座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先迅速的自己思考一下,就是:你在临床上能否单独的、完全的按照经典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所写的内容来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呢?这个答案的核心,就是今天我们讲座的主题。咱们也不用拐弯抹角,就直奔主题,也就是大家所有问题的核心根源所在,实际上就是这个问题。也就是说2000年前的东汉末年,仲师为我们留下的经典《伤寒论》,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掌握和应用 可不可以解决临床中所有的问题?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但是,我的答案是: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这个答案是在我几十年临床以后的现在的第三阶段的答案。在此之前,我经历了两个阶段。

其实我们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比方说,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看到的周围的世界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但是一个色盲的人,他看到的就有缺失,而一位盲人的话,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就是一片黑暗,只能通过声音去建立一些联想。再进一步,当我们作为一个视力正常的人,拥有了先进的辅助工具,比如说,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看到外太空,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如果我们有了显微镜的话,我们又可以看到非常微观的世界。所以从这个举例可以知道,我们看问题,实际上得到的结论完全是跟我们的角度有关系的。我刚刚讲的这个是一种比喻,就是说我们在医学上,作为医生去面对病人,处理他们的疾病的时候,我们的角度不同,视野就会完全不同,那随之而来,我们的结论和治疗也会完全不同。

从大的方向来说呢,中医和西医是不同的,因为西医是建立在一个解剖学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一个机械论基础上的医疗体系,在此基础上,再不断的去发展和创新。而中医学的话,我们说是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这样的一个观点来出发的。所以呢,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是看诊同样的病人,处理同样的疾病,但是因为他们的角度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就不同。比方说现在我们正在全球流行的新冠疫情,作为西医来说,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新冠病毒导致的,对于这样的疾病,西医认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预防,就是接种疫苗。所以他们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开发有效的疫苗上来,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方法。在治疗上的话,他们只能是一个对症治疗,缺氧就给氧,发炎了就消炎等等,是没有办法去有效治疗这个病毒引起的病症的,这个就是西医学。而中医学的认识就完全不一样了。 实际上,这次的这个冠状病毒是一个属于我们中医的“伤寒”的范畴。我们按照伤寒杂病的辨证论治来进行治疗,效果就非常好。我向大家推荐的那个以“麻黄升麻汤”为底方基础加减的药方,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确实非常好。我去年在温哥华新冠刚刚流行的时候,用过几例,不是很多。但今年特别是现在的第二、三波疫情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变种病毒。周围的个案比去年多很多,那治疗的时候呢,还是在这个“麻黄升麻汤”的基础上去加减,效果都非常好。群里的高医生也用这个方子加减来治疗他身边的新冠患者,效果也很好,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得病以后的治疗,而不是预防。那就是说同样的都是这个冠状病毒,我们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因为认识截然不同,治疗方法和手段以及效果自然就不同了,这个就是角度的问题。我们中医学呢,有很多的方法和时间,除了预防以外,还可以在这个疾病的各个阶段去进行治疗,来帮助病人,这个实际上是我们中医学绝对的优势。



现在我们再回到大家的问题上来,一些代表性的我都请夏医生贴出来了,大家很多问题,都是共通的。首先呢,大家对于蓄水证,就是太阳蓄水证特别感兴趣,S医生详细总结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有关于蓄水的论述。然后大家对于补中益气汤也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于黄芪的用法都特别的重视和关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然后是三焦,三焦的观点是我在书里首次提出来的,因为黄芪的使用跟三焦有关系, 所以大家对于三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也非常的感兴趣。实际上这个就跟补中益气汤的认识和使用有很大的关系。还有呢,黄芪和柴胡的配合使用问题,还有的医生呢,对于小青龙汤的使用,就是结胸、蓄水、蓄血、藏结,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总体来说,还是集中在三阳病篇的范畴里边。相反的,大家对于这个厥阴病篇的乌梅丸及其加减的使用呢,还是比较的陌生。这就是说,虽然大家都看了《脉解伤寒》这本书,但是大家还是没有把握到它的深意。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本书,开篇并没有按照《伤寒论》的常规顺序来论述,也就是先表后里、先阳后阴的大家熟悉的顺序。是直接提出了对于厥阴病的治疗和认识。紧接着就是关于与厥阴病合病和并病的各类临床情况的论述和探讨,厥阴阳明病、厥阴太阳病的治疗,书里是首先着重进行论述的。但是即便如此,在看了书以后呢,实际上从大家提出的问题来看,对于厥阴病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相反的呢,大家更多的关注重心还是在三阳病篇上。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个是对于厥阴病来说,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难点。大家可以纵观从仲师2000年前这本著名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的中医著作,历代医家关于厥阴病的认识和论述都不多,大量的文献主要都是集中在三阳病篇上。然后呢,进一步如果只看三阴病的情况,对于三阴病来说,少阴病就探讨得多一些,厥阴病就少得多,这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我在书里也提到,这也就造成了我们中医人,当大家去阅读和学习的时候,也不由自主的就对于三阳病篇去加强学习和应用了。这个是在中医2000年的历史上一直都是这样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框架下形成的现状。现在我们就回到今天讲座一开始我给大家提出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单纯的依靠《伤寒杂病论》能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



这个问题呢,当年在临床中的时候,我就曾经问过自己。当年呢,我跟大家都一样的。在学院里学习以后,上临床发现我们当时学的这些内妇儿外的知识,处方用药效果不理想,临证的时候,没有办法单靠中医完全解决临床问题,中西医结合使用是常态,这是我的第一个阶段,很多时候是处在一个四处寻找方法,白猫黑猫能抓到一两只老鼠就行的状态。一直到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问世,我看了以后也非常受启发,重新燃起了对《伤寒论》学习的热情,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伤寒杂病论》、《金贵要略》等经典。我在书里也跟大家提到这一段经历,当时我的一个最最原始的想法来说,这些经典,流传了2000多年历久不衰,被誉为经典,历史上凡是精通《伤寒论》的,都成为了临床大家。 那它一定是作为临床提高疗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当时花了非常大的功夫去学习。当时的信念是:只要精通了《伤寒杂病论》,我就有希望在临床中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个是我当时的想法。但是作为医学来说,临床疗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不断的学习经典和临证, 但是发现还有很多的问题,经典没有办法解决,疗效并不是非常满意。比如说现在大家常见的:高血压、中风、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等,还有一些比较难治的疑难杂症,比如说各种癌症、免疫系统疾病,单纯用伤寒杂病论的方子,没有办法全部解决,从而达到治愈的疗效。所以呢,又不得不学习后世医家的著作来加以补充。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后世医家,比方说金元四大家,明清的各个医家,还有近代的一些医家,他们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为什么呢?肯定是他们也碰到了我当时一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完全依照《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法。不能解决临床所有的问题。而作为临床医生来说,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临床问题,这就促使历代临床医家们不断的去创新和发展。由此,就有了我们熟悉的各朝代的名医,像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开创了火热论,特别是他提出的表里双解,就是首先第一个打破了常规,将麻黄石膏和大黄芒硝同用的表里双解法。创立了著名的防风通圣散的处方。还有现在被后世广为推崇的《脾胃论》的创始人李东垣。他提出的脾胃论,现在历久不衰,他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被大家广泛的推崇和使用。还有呢,就是朱丹溪的补阴论,就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创制的很多的处方,像逍遥散等,都是被后世医家广泛使用至今的。这些历代医家,《伤寒论》也是必学的,我相信只比咱们大多数现代人学得好,不比咱们差,但是他们还是要不断的去创新,在临床里发现和创造一些新的理论和处方,这个也是因为临床的需要。他们使用经典处方,不能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不得不采用新的方法。到了清朝的时候,像著名的医家叶天士,他是温病学派的鼻祖,他提出了“柴胡劫肝阴”,而且他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思路,理论和临床经验被后世广为推崇。像他的《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以及其他的一些新兴的温病派学家,都是通过临床以后发展起来的,目的都是来弥补《伤寒论》的不足。到了近代被大家广为推崇的医家张锡纯,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除了参考古代中医以外,还参考了西医,在临床中创出了很多有名的处方。比方说:“镇肝息风汤”来治疗一些我们说的肝阳上亢的高血压,还有“来复汤”,就是被李可医生所借鉴的破格救心汤里边的那个“来复汤”,他用山茱萸,龙骨,牡蛎来补肝。还有就是张医生喜欢用的这个柴胡和黄芪并用的“升陷汤”,大家在这次的问题中也提到了这个。这些都是一些在临床中非常有效的处方,经过他的反复临床验证并分享给了大家,然后被广泛的推崇和使用。大家这次提出的很多问题,其实上也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

总结来说,结论是什么呢,就是这些现象从客观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情况:中医学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的,它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实际上就说明了,对大部分中医生而言,单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提到的内容,不能解决临床中所有的问题。所以必须再学习后世医家的这些著作里的理论和经验来进行补充,然后才能够在临床中提高疗效,这个是我在当时的学习的第二阶段,所得到的结论。



之后呢,进行到我学习的第三阶段,就是我很有幸,在2008年底接触到了孟河医派的脉诊的传承,就是我们现在都知道的飞龙脉法,通过此进入了脉诊之门,然后再慢慢的在它的基础上回归到传统脉诊系统,这个在书里也有提到,有了传统脉诊这个诊断工具,指导临床实践,我就进入到临床中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给大家所呈现的这本书,《脉解伤寒》。这是我临床第三个阶段的一个临床应用经验报告。这本书呢,实际上就是籍由传统脉诊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伤寒论》,来重新探讨六经病各个阶段和临床中不同疾病的病机。由于有了精确的传统脉诊的帮助,我对于《伤寒论》的认识,对于各种疾病的病机的认识就有了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古人的认识。我目前认为呢,我的这个第三阶段,是更加接近于临床真实状态的情况,其中提到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也更接近于古中医的治疗状态。这个就是《脉解伤寒》。可以说由于有了传统脉诊的帮助,我对于疾病的认识,和从仲师开始创下的以证为主的思考角度是不一样的,仲师虽然提出了脉、证、病并治,但实际上在书里的观点还是以证为主进行思考和辩证,两千年来的中医,在仲师创立的框架里以证为主,方证对应,什么证用什么方,这样的角度从来就没有跳出来过。 而我在《脉解伤寒》里向大家汇报的呢,是到目前为止,从传统脉诊的角度,以脉为主,以证为辅,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的去认识疾病的各个阶段,伤寒六经病变一个客观的现实状态,以及临床中大家面临的各种疑难杂症的时候,就是我刚刚在上面提到的临床中不能解决的那些问题。

我今天提出的问题是:完全依靠《伤寒论》,《金匮要略》能不能解决所有临床的问题?上面我说了,我在行医学习临床的第一、二阶段得到的结论是“不可以”。根据这个结论,我就学习了后代医家的理论和治法。那么现在,我经过第三阶段,也就是在传统脉诊指导下的重新认识和临证以后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经典《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籍由传统脉诊的帮助,是可以解决临床中所有的问题的。这就是一个全新的结论。那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呢?答案就是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只从“证”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是不可能解决临床中所有的问题的,这就是“证”的局限性。虽然你可以抓主证,然后解决临床中的部分问题,但是实际上临床中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很难找到一个单一的证,就能表现大部分的疾病的病机,这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所有的疾病都是多个证重叠的一个状态。因此如果使用证的角度来入手,不能解决临床中所有的问题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现在如果我们从传统脉诊的角度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话,就是截然不同的一个新的认识角度。因此我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得到的结论就是:我们是完全可以使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里的处方来治疗解决临床中绝大部分的疾病的,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今天的讲座核心就是这个。如果我们从传统脉诊的角度来解读,这就是一个全新的、中医历史上还没有过的角度,对于疾病的认识是要更加的精确和全面,更加接近临床真实的情况。它是比证的角度要更加提高的一个层次领域。这才是《脉解伤寒》这本书汇报给大家的真正内容。

那这次呢,我通过大家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大家对于《脉解伤寒》这本书的这个内涵,没有全看明白,还是停留在“证”的这个框架里来解读这本书,那如果以“证”的思维和角度范围去思考和处理临床问题,你就不可能很好的理解从“脉”的角度去看待疾病得到的结论和治疗。两者是在完全不同层次的认识和治疗。如果大家想提高到我目前所达到的第三个阶段的治疗层次,也就是说,单纯用经方就能够解决临床中绝大部分疾病这个目的的话,那么大家的努力方向,就是要跳出固有的这个“证”的范畴,打破框架,进入到脉的层次,这个才是中医真正治病的核心的地方,如果进入了,大家就会发现,今天大家提出来的所有问题,都不再成为问题,再也不会困扰大家了。



今天讲座开始之前,夏医生给大家发了今天早上我在休假的地方去海滩上遛狗的视频,就非常能说明问题,,通常呢,我们是下到沙滩上以后就往右拐,那边的沙滩很漂亮,可是今天早上我自己带狗出去,就往右拐了,去了右边的沙滩,也就是说,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因为狗狗很调皮,夏医生在屋里呢就很关心这两只狗,看我半天不回去,就在屋子里拿着望远镜一直在看,换了好几个角度,看了很久都没有看到我,她就着急了,最后打电话问我到底去了哪里,怎么看不到我?她完全没有想到,我是走了另外一个方向。那这个视频说明了什么问题?她为什么找不到我了呢?原因就是因为她搞错了方向,即使使用了望远镜,因为方向反了,所以再怎么看也是看不到的。这就是咱们成语的“南辕北辙”的现实版。 我觉得这个例子就非常形象的回答了现在大家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向错了。群里的医生们都是临床医生,我们热爱中医,辛苦的学习,不断的临床,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要解决临床中大部分的问题。为了这样的一个目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埋头努力,低头拉车,而是必须首先有个正确的方向。那这次讲座前的提问环节呢,我看了大家的问题,就发现了大家的问题所在:实际上,大家问题的核心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这个方向问题。进一步说明白就是:大家还停留在2000年前仲师写的《伤寒论》给大家建立的框架,也就是“证”的这个层次和范畴里边。如果大家看完了《脉解伤寒》,还是把精力都放在这个角度上的话,那就会像我讲座一开始提到的,我曾经的第一、二个阶段,也就是我们用《伤寒论》,是不可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的。我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我们如果以“证”的角度和层次去学习和应用《伤寒论》,是不可能解决临床中大部分的问题的。那我在《脉解伤寒》这本书里向大家汇报了我学习临床实践以后的第三个结论,就是:如果从脉的层次和角度来学习和应用《伤寒论》的话,我们是可以解决临床大部分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治疗临床中的绝大部分的疾病,不管是简单的也好,疑难杂症也好,所谓的不治之症也好,是可以通过传统脉诊指导下解读的《伤寒论》来治好的。

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角度和层次的问题,如果大家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解决临床中的绝大部分的问题的话,大家就必须跳出限制了大家已经2000年的这个以“证”指导治疗的层次,然后进入到以“传统脉法”指导治疗的层次。这就是我今天讲座的一个核心所在。

大家再来看看自己的问题,大部分的问题都集中在“证”,比如说蓄水证、蓄血证、补中益气汤证、小青龙汤证等等等等,大家的问题都在围绕着“证”。而“脉”的层次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在这本《脉解伤寒》里,我向大家汇报了通过脉诊得到了非常多的结论,全新的认识实在是太多了,我没有办法全都给大家表达出来,只能是把最重要的问题先表达出来。那就是,我通过传统脉诊发现:临床中厥阴病的发病率实在是太高了。它和三阳病发病几率是一样的甚至很多时候是超过三阳病的发病机率的。总的来说,在实际临床中,有超过40%以上的发病率,都是厥阴病及其合病,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比如疑难杂症或者不治之症,那厥阴病及其合病的几率就更是高得吓人了。而我们广大医生却还停留在三阳证的层次。大家还在把重心关注在三阳病上的各种问题上。蓄水啊,蓄血啊,补中益气汤啊,小青龙汤啊,你只是把精力集中在三阳病篇的其中的某一部分,却忽略了一个非常大的范畴,就是临床中我们的三阴病,特别是厥阴病。它的发病率是如此之高,实际上我说它高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都一点不为过。如果我们看完了《脉解伤寒》这本书,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一个意识,还是把重心停留在三阳病和“证”的层次,大家设想一下,每天的临床,误诊率会有多高?大家被“证”所限制,对于疾病的本质认识不清,没有办法意识到厥阴病的常见性,进一步说,厥阴病的表现又是非常的复杂,它不仅仅是大家想的那样,也就是我在书里第一章结束的时候给大家讲的那样,一开始通过传统脉诊指导临床实践的时候,我以为厥阴病,用乌梅丸嘛,当时用乌梅丸治疗有效的病例,非常开心。可是乌梅丸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吗?通过临床中不断的验证和反复的失败,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厥阴病里边又合并了阳明病,又合并了太阳病。有的时候厥阴病和太阳病和阳明病三个都同时存在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这种实际的临床情况真的是错综复杂,但凡不能辨清,想要谈及治愈,那简直是痴人说梦,自不量力。现在大家通过证也好,脉也好,辨出厥阴病来了,开始使用乌梅丸,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稍微有一点的风吹草动就吓得赶快停下来,生怕出错。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们如果不识厥阴病及其合病,临床误诊率这么高,你们每天使用这些三阳证的方子给患者治病,治错的时候,你们难道不觉得很可怕吗?特别是你用柴胡剂去治疗厥阴病的病人的时候,那个结果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大家为什么不觉得可怕呢?反而觉得使用乌梅丸战战兢兢,会觉得很可怕呢?根本原因就是大家的视野被局限在“证”的层次。哪怕是《脉解伤寒》这本书里写得那么详细,向大家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医世界,但是大家还是从内心深处拒绝去接受这个现实。因为这个和你们,不光是你们,和中医历史唐宋以后的大部分认识都截然相反的,完全的不同。你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通过脉诊指导展现出来的临床客观现实,就是厥阴病在临床中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还在进行怀疑和拒绝。 你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 这个才是阻碍你们进步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想打破这样的僵局,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你必须进入到传统脉诊的层次,当你有了和我一样的视野,一样的工具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和我一样的世界,也就是我刚刚一开始讲座给大家打的比喻,正常人眼里的世界和色盲的人眼里的世界,和盲人的眼里的世界,和正常人带上望远镜和显微镜看到的世界是存在全方位的不同的。大家现在还停留在“证”的境界里,你如果迈入到脉的层次,你能看到的就是完全崭新的中医世界,我今天讲座里讲的这些话,我书上讲的东西对你来说那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东西。当你进入到那个层次以后,你就不会再纠结于蓄水啊,补中益气汤啊,黄芪啊等等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和真正的临床实际距离太远了。你看病的时候,上来就要辨别阴阳,病人已经病在三阴的厥阴病和各种合病并病的范畴里了,你还去详细辨别蓄水啊,黄芪啊,根本就是不搭边的白费功夫。下面我通过三个病例和大家一起,再从临床实践中,来切身体会一下我上面所说的内容。咱们一起从临床实践中客观的看一下“脉”和“证”这两个角度和层面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什么不同。



在《脉解伤寒》这本书里,因为给大家提出了太多的新东西,考虑到大家的接受度,我是没有给出各个举例医案的处方的。详细病例的处方将来会公布在另外一本书里,那本书呢,会详细的对临床中六经病的各种临床情况的常见证型以及治疗的处方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汇报。那今天在讲座里,我会就书里的两个病案进行不同层次和角度的分析。

第一个病例,是在书里的第25页,病例2-2。这是一个牛皮癣的病例:牛皮癣,女,58岁,这位患者牛皮癣反复发作,其他症状还有右肩痛,上背冷,晨起口苦,眠浅易醒,大便溏粘,舌红,胖大苔白厚。牛皮癣作为皮肤病里的一种常见病,大家在临床中都或多或少的碰到过,算是一个非常难治的疾病,我们常说的“内不治喘,外不治癣”就指的是这个疾病。大家手边有书的请看一下。《脉解伤寒》这本书,我写作的重点是给大家展现一个在传统脉诊指引下看见的疾病世界,重新解读《伤寒论》,所以写作的重点是给大家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全新的理论框架,其中作为辅助说明的具体医案呢,我只能结合需要说明的理论内容来给大家做有侧重的部分分析,因此,很多医案,并不是临床看诊的时候处方以前的一个全面的病机分析。今天得讲座里,我就来跟大家一起,以临床实战得角度一起来分析以下这些病例:患者的整手脉,是弦紧实的。首先来看,诊断厥阴病,其实最关键的实际上就是总体脉。在这个医案里呢,我这里没有写,她的总体脉里的弦脉是个阴弦脉。但是这个阴弦脉是很难判断的,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总脉里,还有一个实脉,这是一个代表热性的脉象,也就是说,阴弦脉和实脉同时存在。如果是没有兼夹实脉,单纯的一个弦紧来说呢,阴弦脉会非常典型,比较容易判断,但是如果是有兼夹实脉的话,要判断阴弦脉就会非常有难度。这个时候呢,我们对于关脉,也就是肝脉的诊断就成为了关键的决定因素。 如果我们要判断她是一个厥阴病,那她的关脉就一定是一个虚的脉象,代表虚性的脉象比方说最典型的是革脉或者是浮弦脉,或者是浮缓脉,或者是浮弱脉,或者是濡脉,也就是说,如果是浮或者虚脉,都可以是厥阴病的表现。只是不同的脉质呢,表示厥阴病的轻重程度不同,但是总的一点来说就是这个代表肝的关脉的脉象呢一定要是个虚性的脉象。我们比方说是一个最典型的“革脉“好了,用这样的方式呢,就把厥阴病定出来了。大方向我们定出来以后,我们再来看,除此以外呢,有紧脉,它表示什么呢?就是有伤寒的病机存在,那就说明她这个病是在厥阴病基础上出现了太阳伤寒的病机。然后呢,还有实脉,那又说明什么呢?实脉,特别是大家可以看到患者的大肠脉位、肺的脉位、胃的脉位,还有膀胱、三焦的脉位都出现了实脉,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胃家实是也”的阳明病。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脉诊诊断得到该患者的病机诊断结果:是一个在厥阴病基础上,既有太阳伤寒,又有阳明实热的复杂病机所导致的疾病。那如果我们从“证”的角度来诊断,你只看到她的牛皮癣发痒,还有一些身体各部位的疼痛,依靠这些“证”,医生想要得到上面通过传统脉诊的诊断得到的一个全面的病机,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你看到患者的病症有口苦啊舌红,就有可能会想到是少阳病。可是这样的诊断实际上是错的。如果是从皮肤发痒这个证出发来诊断,有的有经验的医生会想到可能是有风热存在,也就是可以诊断出一些太阳病的病机。但是这位患者所有的症状都完全不能支持她有阳明病的诊断。因此呢,如果通过“证”的角度来诊断治疗,那这个病人是永远治不好的,充其量就是对症状有一定的改善,这也正是临床中牛皮癣难以根治的原因。对于像这样的一个由复杂病机导致的疾病,就算你第一步判断出她有厥阴病的病机,使用了乌梅丸来进行治疗,患者的病情也只能是有所改善,不可能得到治愈,因为乌梅丸只是治疗了她疾病其中的一个病机,它还有太阳病和阳明病的病机合并在里面。你如果只用了治疗阳明病或者是太阳病的处方,比如说消风散,同样会有点疗效,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厥阴病的病机,效果同样是有限的。所以大家看,这个病人的疾病,她为什么从“证”的角度来诊断,就变成了疑难杂症了呢?就是因为从“证”的角度永远发现不了它全面的病机,这就造成了它成为疑难杂症的结果。如果我们从跟大家一起解析的“脉”的角度来看呢,它的病机一目了然,治疗效果就会非常好了,那能够比较容易就治愈的疾病,也就不算什么疑难杂症了。



第二个病例呢,请大家看书里第44页2-10的病例,患者左肺尖结节一厘米,实际上这个病人就是一个肺癌患者,大家一起来看看她的脉诊表,它跟刚才那个患者的脉诊结果很相似,整体脉是“弦紧实”的,所以从它的整体脉想要判断出是阴弦脉是比较困难的;那我们来看看通过左关脉能不能辅助判断?她的左关脉是浮缓脉,浮缓脉就代表是一个肝虚的脉象,所以就能首先诊断患者是一个厥阴病;然后呢,还有紧脉,大家看,她整体脉有紧脉,左寸、右寸都有紧脉,这就提示有太阳伤寒的表症这个病机存在;同时呢,在她的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都有“实脉”,这个代表胃家实的阳明病病机存在,也就是说,该患者的病机是在厥阴病基础上既有太阳伤寒,又有阳明实热的复合病机。除此以外呢,还有一个诊断难点,就是她的胃,她的胃脉是革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她虽然是个胃家实的阳明病,但是她的胃是虚寒的。因此呢,这个病例的病机比刚刚那个又难了一层,不仅是厥阴病基础上的太阳病、阳明病,还合了一个胃虚寒的病机,像这样的一位病人,她的西医诊断是肺结节,我不认为在中医临床中,仅仅是凭借“证”的诊断,就能把握住她疾病的全部的中医病机,那如果抓不准病机的话,想要靠中医来把她的疾病治愈,就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也就是说,想从“证”的层次来治愈这样的病人是不可能的,有一点疗效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能迅速有效的改善疾病,在谈癌色变的今天,患者明明知道西医治疗癌症的有效性,也不得不去选择治疗过程痛苦的手术和放化疗,那作为没有办法治好病人的中医生,也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了。



第三个病例呢,是127页病例4-4,叶某,女,67岁,她是荨麻疹反复发作的一个病人,有口渴喜饮水,失眠盗汗,小便频数,口苦,胃酸反流,心下热等症状。这样的一个病人,她的整手脉是阳弦的紧脉。考虑是一个少阳病。大家再看,她的关脉,也就是肝脉是弦脉,所以诊断她是一个少阳病。 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少阳病呢?大家接着看,它的脾脉是弦洪脉,胃脉是洪脉,就说明她有脾热,胃热。那这样的一个少阳病,是哪一种呢?这个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是一个小柴胡汤证。我们通过脉诊得知她的脾是不虚的。如果脾是虚的话呢,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这个就是她的主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呢,患者还有一个紧脉。也就是说,她的病机是在少阳病的基础上合病了一个太阳伤寒。再接着分析,这个洪脉,代表她是有阳明燥热的,这个“阳明燥热”就是我们常常使用的白虎汤的白虎汤证的那个阳明经热。所以大家看看这位荨麻疹的患者,我们怎么来治疗呢?比方说用我们常用来治疗荨麻疹的消风散吗?消风散的话,里面只有石膏、知母,可以清阳明燥热,药方里用的荆芥、防风,在治疗太阳伤寒这个病机的时候会有点效,病情会有改善,但是是绝对不可能治愈的。同时呢这个人还有一个少阳郁热的病机,需要使用小柴胡汤来和解,那如果我们只是单纯使用消风散来治疗的话,是没有考虑到这个病机的,因此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单纯靠“证”来诊断,非常难以治愈的案例。那我们通过上面详细的传统脉诊的分析来指导,开出的针对所有病机的复合药方,来治愈这个患者的荨麻诊呢,就很有把握了。

经过上面的举例呢,大家可以看到,从我们一直以来熟悉的“证”的角度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这些疾病,如果从脉诊的角度来诊断和治疗的话,不仅病机诊断非常的详细和清晰,能够非常接近疾病的核心本质,而且在此基础上的治疗呢,也能达到理想的根治的效果,这就是从传统脉诊这个层次入手来诊断和治疗疾病非常优越的地方。

那当我重新再从传统脉诊的角度进入临床实践的话,就发现了非常多的问题。比如受到大家特别欢迎和临床广泛使用的“脾胃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我在《脉解伤寒》这本书里,也有一节来论述补中益气汤的相关问题,但是我没有想到,看完书以后,大家关心的是怎么用好黄芪,怎么用黄芪和柴胡来搭配?实际上我在书里想跟大家说的一个重点,在书里并没有直接的写出来,因为我没有办法直接来表达我的意思,这造成了大家没有理解我的深意,今天的讲座里,我可以跟大家说说实话,



以下省略10分钟讲座内容,只有读书群群友才能观看

。。。。。。。。。。。。。。。。。。。。。。

现在,大家之所以还在纠结那些个柴胡黄芪怎么配伍使用?黄芪的使用?等等这些问题上,就是因为大家还停留在传统旧有的框架里面,而真正犀利的经典中医的理论治疗体系,已经被大家忽略或者说是被遗忘了。大家现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即使已经看完了《脉解伤寒》这本书,可是大家心底里,潜意识里,并不愿意走出旧有的框架,去进入到我给大家从传统脉诊角度揭示的中医的新世界里边,也可以说,是古中医治疗的真正的世界里面去。事实上,我写这本书的真实的意愿,是想帮助大家进入到这个更高的层次,因为你只有进入到这个层次,你才能实现你仅仅使用经方就能治愈临床大部分疾病的目的。成为一个真正可以用纯中医来治愈各种疾病的中医生,这个才是我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我相信也是大家在繁忙的诊疗工作生活中还继续学习的目的。希望大家能够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然后去真的进入到这个世界,唯有你进入了以后呢,你才能够真正的去掌握和进步,去救治千万个现代临床中束手无策的病患,去享受真中医之美。



今天这次讲座之前呢,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我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当大家问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后呢,也让我去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发现从根本上来说呢,我们的中医,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篇章,就是说实际上如果通过传统脉诊来看待中医的话,对中医的将来的发展,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就是说它已经有别于以前的“证”的层次。我举一个例子,就好像我们人类的不断的进步,我们人类告别了手工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蒸汽机的发明,有了蒸汽机的以后呢,我们彻底告别了手工艺的状态,我们有了机械的产生,人类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后来我们又发现了电,这就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社会的发展呢,就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一直到现在,又发明了电脑,这样进入第三次的工业革命。由于我们人类的不断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最后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而我们中医来说呢,其实上一直就停留在以证为主的这个层次,不管如何的对它精雕细琢、深入研究,一直都没有去真正的产生过实质性的发展。当我有幸掌握了传统脉诊,从脉的层次回头去看证的这个层次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如果大家真的想和我一样产生这样的飞跃进入更高更广更深的层次的话,大家就必须借助这个新的工具,就是传统脉法。为什么这本书要叫《脉解伤寒》呢?核心就是脉,这是进入新世界的必由之路。

今天的讲座,我实际上并没有针对大家具体的问题去逐一的回答,原因就是我觉得还有比回答这些问题更重要的事情要跟大家分享和讲解,就是大家的努力方向错误了,一旦你们的认识和努力方向正确的话,大家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或者说,大家所有的问题,自己就能找到答案了。以上就是我今天讲座的内容。



讲座后部分问题整理和后续:

谢谢唐医生今天的讲座,我想替大家问个问题。按照你说的,要跳出现有证的框架,唯一的途径就是要通过传统脉法,可是现在群里的部分医生还没有机会学习到传统脉法,但是每天依然要应对临床,面对各种普通疾病也好,疑难杂症也好的各种情况的治疗,根本不能等,新的层次暂时进不去,只得还是用回自己熟悉的治疗方法,怎么办?



唐医生回答:

夏医生替大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呢,像我刚才讲的,中医学由于《脉解伤寒》这本书的出版,其实上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不管大家认不认可,中医的变革实际上是已经开始了,就是这个从传统脉诊的层次来重新认识中医,重新认识伤寒。大家是最先接触到这个前沿的一部分人。 对于这样的变革的话,我们有两个方式来对待它,一个是渐变,就是慢慢的改变,这个呢,也是不得已的。因为传统脉诊的学习看书是学不会的,必须通过手把手的教授才有机会掌握,这也是脉诊为什么自古以来一直秘而不宣的原因,因为它太重要了,以至于到最后都几乎失传了。所以呢,大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就是有机会要学会传统脉诊。可是目前还没有机会学会它,怎么办?你还是只能在临床诊断治疗的时候按照“证”的方式来入手,按照你原有的方式来治疗和处理疾病,这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绝对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是起码,这部分医生脑子里要有这个概念,临床中的厥阴病及其合病无处不在。然后对于已经学过的医生呢,传统脉䏠已经很清楚了,但是在各种脉质上还不是很清晰、很有把握,这部分医生呢,就要幸运得多,起码你掌握了脉位,其实脉位是传统脉诊最核心的东西,古人不讲不教的就是这个,而且现在大家很多能接触到的流行的脉位都是以讹传讹的东西。上过传统脉诊学习班的医生们呢,我已经把这部分内容教给大家了。大家在掌握这个传统脉位的基础上,自己反复的临床实践,这些各个脉位的脉质,实际上通过大家自己不断的临床实践以后,是可以逐渐掌握的,我在以前的讲座里也提到过,大家并不需要一次次跟着我来学习,将来咱们再见面的时候,你们就是来跟我印证的,看看你摸到的脉质和我摸到的脉质,是不是一个?我通过无数次临床验证确认的某一个脉质,能指导我治好这个脉质代表的病机的疾病,只要咱俩一致了,那你也一定能像我一样治好它代表的疾病。这个是这一部分的医生的努力方向。

我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我并不是说脉比证先进,证就不重要了,不是的,证依然很重要。但是证和脉比起来的时候,它没有脉重要,但是“证”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诊断辅助作用。当你精通脉诊的时候,这个证的辅助作用还是需要的,诊断手段越全面,就越能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完整的病机,也越能指导我们的临床治疗。

另一方面,咱们群里有的医生已经学过了传统脉诊的脉位和脉质,但是他的思维还停留在证的层次,这次依然还在提出关于黄芪柴胡怎么配伍的问题,这个就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了,说明他们的理论认识部分还没有跟上,还需要继续扎根经典的深入阅读。传统脉诊要想发挥它的最大临床诊断指导作用,那一定是和本人扎实的经典理论基本功分不开的。



那针对今天的讲座内容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对于具体问题深入的思考,因为我们今天的讲座提到了很多关于“脾胃“的理论和治疗,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脾胃论”?请大家私信里回答我下面的问题,我会根据大家的回答,针对每位医生的结症来进行详细解答,希望能对大家的临床有所帮助。以此为例呢,来开启真正的经方学习和应用之路。



在临床中:

脾虚的用方

脾实的用方

胃阴虚的用方

胃阳虚的用方

胃阴阳两虚的用方

脾虚胃实的用方

脾实胃虚的用方

脾实胃实的用方

脾虚胃虚的用

 
直接写处方应用,脉诊不要过于强调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