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28
- 帖子
- 20890
- 获得点赞
- 198
- 声望
- 68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纪实
中华医药、博采众方,岐黄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让中医中药走进社区,与老百姓面对面”,成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备受社会关注和群众欢迎。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作为武汉市唯一的市属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根据武汉市政府、江岸区政府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相关要求,2006年8月承办了武汉市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充分发挥传统医药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办院宗旨,让祖国医学在社区得到传承和弘扬,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各项工作初现成效。
以社区诊治为基础,搭建“治已病”平台
一方面,选拔工作5年以上的年轻中医师参加全科医生的培训后,在社区工作,并针对社区居民颈椎病、腰腿痛等常见病、多发病,选派高年资的针灸、推拿科医生到社区工作。另一方面,安排医院本部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或查房,受到辖区居民的欢迎。专家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生的诊断水平,受到社区医生的欢迎。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6年开办以来,每年接诊人数成倍增加,2009年全年门诊量达到28164人次,比2008年增长104%。2010年1~5月份,门诊量达到1730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3%。
中医“治未病”阵地前移,搭建社区“治未病”平台
武汉市中医医院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首批13家中医治未病工作试点单位之一,医院领导在大力加强治未病工作的同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把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重心前移到社区。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建立和完善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执业中医师定期到居民家中,指导饮食、起居、防病知识等。结合“世界卫生日主题”开展咨询义诊、健康讲座、展览、发放健康资料等,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指导市民正确选择防病、就医、购药、养生、保健等方法,使社区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2009年该社区进行健康教育46760余人次,对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育龄妇女及儿童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宣教11494余人次。另外,在每月的计划免疫和围产期保健时间,分别安排中医儿科专家和中医妇科专家咨询,指导孩子的合理喂养和孕妇的家庭保健。同时,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包括甲型流感、手足口病在内的疫病防治预案,突出中医药的作用,针对疾病季节性流行的特点,提前发放中药防病香囊、防感中药汤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大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经过近四年的探索,武汉市中医医院在院本部和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已经建立了快速的互相转诊通道。一方面,医院专家会定期到社区查房,一旦社区接诊到急危重症病人,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直接和院本部相应科室联系,在病人转诊的途中,院本部已经将一切准备就绪,病人直接就会被送到相应科室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另一方面,医院将一些慢性病康复期的病人转诊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或为病人开办家庭病床,社区医生每天上门应诊,将中医康复医疗延伸到社区和家庭。通过这种畅通的家庭、社区、医院之间的相互转诊制度,真正做到了“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仅保证了居民的生命安全,而且保证了中医医疗资源合理运用,尤其是大大降低了病人的住院费用。仅2010年1~5月,通过这种转诊方式,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收治病员570人,出院555 人,病人人均住院费用1600元左右,除去医保报销,病人自费仅350元左右。
中医“简、便、验、廉”适宜技术的运用,使社区居民成为中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 铁杆粉丝”
武汉市中医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充分运用传统中医药服务社区居民。一方面,把针灸、推拿、拔罐、穴位敷贴、刮痧、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简、便、验、廉”适宜技术运用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去,突出体现中医调理康复和常见病、慢性病治疗上的优势,医院不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医康复科室,还配备了中药熏蒸治疗仪、按摩机、腰椎颈椎牵引器、神灯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理疗仪器等中医常用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方式,引进美信大药房,不仅在一开始就建立了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药完全分开管理的模式,而且配有500余种中草药,配备了中药煎药机,方便社区居民享受零距离的中医药服务,使患者对社区预防、治疗、康复的依从性大大提高,逐步认同并满意中医社区康复治疗,成为中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铁杆粉丝”。
2010年,武汉市中医医院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整个就医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和不断充实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望、闻、问、切”朴素而又神奇,简单而富有内涵,伴随着卫生改革的整体推进,我们有理由坚信社区的中医药事业将如春风细雨般,润物细无声,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共建和谐。(陈建华张姝)
中华医药、博采众方,岐黄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让中医中药走进社区,与老百姓面对面”,成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备受社会关注和群众欢迎。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作为武汉市唯一的市属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根据武汉市政府、江岸区政府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相关要求,2006年8月承办了武汉市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充分发挥传统医药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办院宗旨,让祖国医学在社区得到传承和弘扬,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各项工作初现成效。
以社区诊治为基础,搭建“治已病”平台
一方面,选拔工作5年以上的年轻中医师参加全科医生的培训后,在社区工作,并针对社区居民颈椎病、腰腿痛等常见病、多发病,选派高年资的针灸、推拿科医生到社区工作。另一方面,安排医院本部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或查房,受到辖区居民的欢迎。专家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生的诊断水平,受到社区医生的欢迎。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6年开办以来,每年接诊人数成倍增加,2009年全年门诊量达到28164人次,比2008年增长104%。2010年1~5月份,门诊量达到1730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3%。
中医“治未病”阵地前移,搭建社区“治未病”平台
武汉市中医医院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首批13家中医治未病工作试点单位之一,医院领导在大力加强治未病工作的同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把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重心前移到社区。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建立和完善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执业中医师定期到居民家中,指导饮食、起居、防病知识等。结合“世界卫生日主题”开展咨询义诊、健康讲座、展览、发放健康资料等,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指导市民正确选择防病、就医、购药、养生、保健等方法,使社区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2009年该社区进行健康教育46760余人次,对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育龄妇女及儿童等重点人群进行健康宣教11494余人次。另外,在每月的计划免疫和围产期保健时间,分别安排中医儿科专家和中医妇科专家咨询,指导孩子的合理喂养和孕妇的家庭保健。同时,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包括甲型流感、手足口病在内的疫病防治预案,突出中医药的作用,针对疾病季节性流行的特点,提前发放中药防病香囊、防感中药汤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大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合理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经过近四年的探索,武汉市中医医院在院本部和承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已经建立了快速的互相转诊通道。一方面,医院专家会定期到社区查房,一旦社区接诊到急危重症病人,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直接和院本部相应科室联系,在病人转诊的途中,院本部已经将一切准备就绪,病人直接就会被送到相应科室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另一方面,医院将一些慢性病康复期的病人转诊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或为病人开办家庭病床,社区医生每天上门应诊,将中医康复医疗延伸到社区和家庭。通过这种畅通的家庭、社区、医院之间的相互转诊制度,真正做到了“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仅保证了居民的生命安全,而且保证了中医医疗资源合理运用,尤其是大大降低了病人的住院费用。仅2010年1~5月,通过这种转诊方式,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收治病员570人,出院555 人,病人人均住院费用1600元左右,除去医保报销,病人自费仅350元左右。
中医“简、便、验、廉”适宜技术的运用,使社区居民成为中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 铁杆粉丝”
武汉市中医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充分运用传统中医药服务社区居民。一方面,把针灸、推拿、拔罐、穴位敷贴、刮痧、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简、便、验、廉”适宜技术运用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去,突出体现中医调理康复和常见病、慢性病治疗上的优势,医院不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医康复科室,还配备了中药熏蒸治疗仪、按摩机、腰椎颈椎牵引器、神灯治疗仪、电针治疗仪、红外理疗仪器等中医常用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合作方式,引进美信大药房,不仅在一开始就建立了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药完全分开管理的模式,而且配有500余种中草药,配备了中药煎药机,方便社区居民享受零距离的中医药服务,使患者对社区预防、治疗、康复的依从性大大提高,逐步认同并满意中医社区康复治疗,成为中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铁杆粉丝”。
2010年,武汉市中医医院上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整个就医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和不断充实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望、闻、问、切”朴素而又神奇,简单而富有内涵,伴随着卫生改革的整体推进,我们有理由坚信社区的中医药事业将如春风细雨般,润物细无声,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共建和谐。(陈建华张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