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药不瞑眩,厥疾不廖(下) ——《五十二病方》里乌头属的使用简析

现代中医冲虚子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07/19
帖子
84
获得点赞
20
声望
8
所在地
山西太原
药不瞑眩,厥疾不廖(下)

——《五十二病方》里乌头属的使用简析

冲虚子​



(接上文)

⑦一,冶麋(蘼)芜本、方(防)风、乌豙(喙)、桂皆□等,渍以淳酒而垸之,大如黑叔(菽),而吞之。始食一,不智(知)益一,□为极。有(又)可,以领伤。恒先食食之。

分析:本书中痔分为牡痔和牝痔,也即我们今天说的外痔和内痔。本条为治疗牝痔(内痔)八个治方中的第五治方。麋(蘼)芜,《吴普本草》说,一名川芎。《神农本草经》说蘼芜“味辛,温,主治咳逆,定惊风,辟邪恶,除巫蛊鬼疰,去三虫。”本方用川芎可能是出于“辟邪恶,除巫蛊鬼疰”,但现代医学研究川芎有镇静、镇痛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防风:“味甘,温,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用乌喙显然是用了止痛。《神农本草经》记载桂:“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在本方中,桂皮起的主要作用可能是止痛抗炎。桂枝和川芎也是一常有的配伍,起着行血通瘀的作用,这样的配伍现在还在使用。防风和川芎也经常配伍,用以散寒止痛,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防风可解乌头毒,所以在本方中,防风还有制乌头的重要作用。在本治方中,由防风、川芎、乌喙和桂枝等份粉碎成末制为酒丸,并要求在规定剂量内服用,可能也是为了防止中乌头毒吧。这个方子和今天的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⑧一,雎(疽)未□□□□乌豙(喙)十四果(颗),以【美】醯半升,□□□□□□泽()泔二参,入药中□□□令如□□□□□炙手以靡(磨)□□□敷□□□□□之,以余药封而裹□□□□□不痛已□□□。令。

分析:⑧为治疗雎(疽)病的第六治方。疽,指发于骨筋见或肌肉深处的化脓病灶,帛书整理者明确指出:本书中的疽病,似与《内经》概念不尽相同。疽病项下一共收有十八个治方,从药物配伍角度看,是最具光辉的篇章。由于本治方缺字较多,只能做大概的分析。在本治方中,乌头是主药,醋和米汤都是为解乌头毒而设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外用止痛方。

⑨一,取庆(蜣)良(螂)一斗,去其甲足,以乌豙(喙)五果(颗),礜大如李,并以酨□斗煮之,汔,以傅之。

分析:⑨条是治痂的第十治方。《五十二病方》中的痂病并不是指创伤愈后所结的干燥痂,而是指反复发作的表面产痂而痂下有溃疡的皮肤病。治痂项下共有二十四治方,用乌头的就4方,基本都是用于止痛。值得留意的是,《五十二病方》中多次出现凡用乌喙一类药物的时候往往同时用醋,尽管不是用醋炮制乌喙,但同煮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冲虚子认为用醋的用意并不是用醋除菌,而是为了减毒,⑧条也是如此。本方是用去掉甲壳和足的蜣螂一斗和五枚乌头,加上一块如李子般大的礜石,在若干量的(具体数量缺)醋煮制,汁干后留下药敷到病灶上。蜣螂,俗称屎壳郎,《神农本草经》说“味咸,寒。主治小儿惊痫,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虽然没有标明可治痂,但治痂方中,就有两方用了蜣螂,可见蜣螂在当时也是治痂的常用药。《神农本草经》记载礜石“味辛,大热,主治寒热,鼠瘻,蚀疮,死肌,风痹,腹中坚,邪气,除热。”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项下,使用矿物药和动物药几成常态,如第二治方用雄黄,第四治方用蜥蜴,第五治方用鳝鱼血,第六治方用牛肉,第七治方用豹脂,第八治方用铜屑,第九治方用蜣螂、第十治方用蜣螂、礜石,第十三治方也用了礜石,第十三治方可能还用了土鳖,第十五、十八、十九、二十一、二十二治方用猪油,第十七治方用夏天公羊的脂,第二十治方用蛇膏,第二十三用水银,第二十四用幼蜂,说明此病的顽固。治痂方里只有四方用了乌头,占比16.67%,说明此病的疼痛倒不是最明显的。

⑩一,燔礜,冶乌豙(喙)、黎(藜)卢、蜀椒(菽)、庶、蜀椒、桂各一合,并和,以头脂□□□布炙以熨,卷(倦)而休。

分析:⑩条是治疗痂的第十三治方。尽管是一外用药,仍然由八味药组成,这样的方剂在中药发展初期也表现出极高的水平。这八味药是:经过燔的礜石,捣成粉末状的乌头、藜芦、蜀椒(菽,即巴豆)、庶(䗪虫,即“土鳖”)、蜀椒、桂枝,再加上动物的脑髓。礜石、乌头、桂枝上文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藜芦,《神农本草经》说“味辛,寒,主治中风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蜀椒(菽,即巴豆),《神农本草经》说“味辛,温,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坚聚积,留饮,淡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蜀椒,《神农本草经》说“味辛,温,主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䗪虫(土鳖虫),《神农本草经》说“味咸,寒,主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生子大,良。一名地鳖。”头脂,从严健民先生解释,为动物的脑髓,而非人的头垢,有治疗冻疮手足皲裂的功用。这七味药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则或想法配伍到一起的呢?有人可能会用《内经》理论去套《五十二病方》的药物配伍,这可能会南辕北辙的,因为《五十二病方》里完全看不到阴阳五行的东西(祝由方除外)。可能只是单纯的某药可以治某病,病甚则药众的配伍理念,基础是大量的实践。比如以本方为例,在这八味药里,礜石、藜芦、蜀椒(菽,即巴豆)、庶(䗪虫,即“土鳖”)、蜀椒和桂枝,再加上动物的脑髓都是直接针对治疗溃疡的,如果非要用君臣佐使概念的话,那这六味药都可视为君药。乌头的功用是止痛,可以理解为臣药。如果还要再分的话,那还可能把桂枝和蜀椒作为佐使药。不知上述分析是否合理,希望方家们指正。

⑾一,冶乌豙(喙)四果(颗)、陵(菱)敊(芰)一升半,以南(男)潼(童)弱(溺)一斗半并□,煮熟,□米一升入中,挠,以傅之。

分析:⑾是治疗痂的第十六治方,也是一个外敷方,由乌头、菱芰和男童小便组成。乌头在这里的作用依然是止痛,菱芰,《名医别录》说“味甘,平,五毒。主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一名菱。”但无治痂记载,其中的甘味是不是为解乌头毒呢,可做参考。如是,则是一个止痛方。

⑿一,冶乌豙(喙),炙羖脂弁,热敷之。

分析:⑿是治疗痂的第十七治方。由乌头粉末和加热的夏天公羊的脂油混合后,热敷到患处。也是一个止痛方。

⒀一,痈种(肿)者,取乌豙(喙)、黎(藜)卢,冶之,□□□□□□□□□□之,以熨种(肿)所。有可,□□手,令痈种(肿)者皆已。

分析:⒀为癰(痈)病项下的第三治方,由乌头(乌喙)和藜芦配伍成汁以熨烫患处。严健民先生说:“在古代痈为皮肤多发病,小者在皮毛为节,大者渗入皮肤深部组织称痈或疽。”冲虚子信手翻阅了诸如《百家用药配伍菁华》、《施今墨对药》《药对》和《常用中药及配伍手册》等书,都没有看到乌头和藜芦的配伍信息,但从《五十二病方》中得知,乌头和藜芦是一组药对,是当时组合起来治疗痈肿病的常用药,⒁条即如此。由于缺字较多,本条现在已无法分析,但残留的信息告诉我们这一治方是治疗痈肿和止痛的。

⒁一,取犁(藜)卢二齐,乌豙(喙)一齐,譽一齐,屈居(据)齐,芜华(花)一齐,并和以车故脂,如□□□裹。善洒,干,节(即)炙裹乐(药),以靡(磨)其骚(瘙),□靡(磨)脂□□脂,骚(瘙)即已。

分析:⒁为治疗干瘙症的第五治方。本项下共有八个治方,但没有留下任何病症特征的信息,我们也只能通过病名和用药做揣测。所谓干瘙症,就是没有分泌物的表现到人体表皮的病症。干瘙症可能是一个大概念,如我们今天说的银屑病以及各种没有分泌物的疹。从残存的用药信息看,治疗这种病的办法似乎和上面的治疗痈、疽病很接近,以矿物药和剧毒药为主要药物,一般都是外用,很少内服,如需止痛,则会使用乌头。本治方也是如此,以藜芦、乌头(乌喙)为基本组方,增加了礜石、芫花、屈据,再加上车故脂,共计六味药。《神农本草经》说芫花:“味辛,温。主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芫花用到这里也是对症的。《神农本草经》说“䕡茹”,“味辛,寒,蚀恶肉,败创,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䕡茹”当是“荆名卢茹”的转音,也即《五十二病方》中的屈据,应是当时治疗疥、痈、疽、干瘙症的主药之一。车故脂,即车毂脂,古代用于润滑车轴的油脂,当为多种动物脂油的混合物,《本草纲目》说它“消肿毒诸疮”。这一治方可以理解为以多种杀毒抗炎药加上止痛药乌头(乌喙)的一个方子。

⒂一,取阑(兰)根、白付,小刌一升,舂之,以酨、沐相半洎之,(纔无左旁)(纔)□□,置温所三日,而入猪膏者一合其中,因炊【三】沸,以敷疥而炙之。干而复敷者□。居二日乃浴,疥已。●令。

分析:⒂为治疗干瘙症的第六治方,具体是个治疥方。从本条可知,在当时的病种分类上,干瘙症是一级项目,而疥为干瘙症项下的子项。白付,帛书整理者注为附子,也是《五十二病方》中第一次出现附子的治方。《神农本草经》说附子“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乌头、附子和天雄都是同一植物根茎的不同药用部位,炮制也不同,用途则各异。传统中医认为,乌头主治除湿通痹,附子为回阳救逆首药,天雄则介于两者之间。止痛乌头长于附子,回阳(强心)附子当仁不让,论毒性,乌头大于附子。在这里,用附子而不用乌头,就说明止痛不是首选,起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麻醉而止痒。一说这里的白附指的是白石脂,五色石脂(包括白石脂)的确可以治疗疮疥和瘙痒,此处可暂定为附子而存疑。阑(兰)根即茅根或白茅根,《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甘,寒。主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其苗,主下水。”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白茅根具有止血、镇痛、利尿、增加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在这里的用处可能是增加机体免疫力,清热利湿,这在治疗湿疹等类病患时会用到。酨、沐即醋和米汤,在这里的用处主要是降低附子的毒性,可视为本方的辅料。但醋在这里可能还有较大的用途,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有较好的抑制细菌和病毒的作用,广泛用于皮肤病的丸散膏丹之中。在这里也可能充当着这样的作用。

⒃一,去人马疣∶疣其末大本小□□者,取夹□、白柎□,绳之以坚絜□□手结□□□□疣去矣。毋禁,毋禁。尝【试】。令。

分析:⒃为治疗去人身上马疣的治方。马疣是什么病呢?生于人体表皮的赘生物。有人说即寻常疣,有人说是像马奶头样的疣子。本治方是一个手术方,大概是用附子等做局部麻醉后,用绳子束紧赘生物,然后把它揪下来。附子的很简单,就是起麻醉作用。

以上是冲虚子对《五十二病方》中涉及到乌头属治方的分析,共分析了十六个治方,④条为治疗中了乌头毒的治方,⑤条中有“堇”而非毒堇(乌头),实际作为使用了乌头属治方的只有14个,具体为用乌头(乌喙)12方,其中乌喙11方,毒谨1方;附子2方。由于大家对文本理解不同,涉及的方数各有不同,以上只是冲虚子的统计。

讨论:

1、14个治方中,外用的12个,内服的仅有⑥、⑦条2个,内服比例极低,说明当时已经懂得减少直接服用对乌头的毒性进行规避。即便是必须内用的,也有防止中毒的措施,如⑥条在煮制乌头等药物时,加入了黑豆汁,这显然是减乌头毒的;⑦条则是明确规定了使用限量。

2、14个治方中,除了③条中,乌头和桂枝配伍在后世的《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八卷里有“乌头散”,治疗寒疝或叫阴疝。故冲虚子不能判断③条里乌头的用途。乌头属药物起止痛作用的12个治方,非止痛作用的仅1个(见⒂条分析),说明当时已经对乌头属的不同功效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

3、《五十二病方》的乌头属药物都没有提前炮制,但有6个治方通过它药(物)抵消了乌头毒,实施了类似于后世的炮制。如②条乌头和甘草同煮,⑥条加入黑豆汁和醋以制乌头毒,⑦用防风减乌头毒,⑧、⑨和⒂条则用醋,还有米汤和乌头同煮以减毒。这种情况表明当时尚未将炮制专业化,也可以说是炮制在萌芽阶段的表现。但懂得了增加它药可以使本药减毒或增效的道理,无疑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发明。

我们从上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医家们对生命的敬畏,对使用药物的谨慎,再如在癃病的十四治方里,“取枣种(粗)屑二升,葵种一升,合挠,三分之,以水一斗【煮一】分,孰(熟),去滓,有(又)煮一分,如此以尽三分。浚取其汁,以(蜜)和,令(才)甘,寒温适,□饮之。药尽更为,病【已】而止。令。”“药尽更为,病【已】而止。令”,看到这里,你对《神农本草经》和“七篇大论”中的有关药学毒性理论的论述的理解就大为不同了。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礼记˙周官》要求的“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当是在《五十二病方》的那个时代之前,或者说自战国后期,古代医家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控制药物毒副作的办法。再过数百年之后,《神农本草经》则对毒性大的药物的使用明确了原则:“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之后的“运气七篇”继承了这种安全思想,明确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五常政大论篇》)

至此,俱往矣,“药不瞑眩,厥疾不廖”。在此基础上,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即将以他伟大的《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把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推至成熟时代,并因此而绵延至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