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菜的评价往往都是把味放在第一,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而古人更常以“调和鼎鼐”一词来形容治国,将调味的工作与治理国家相提并论可见调味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了。而说到调味,中国人将“五味调和”看作是调味的最高标准,味是饮食五味的泛称,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在这里代表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古人认为 “辛、甘、酸、苦、咸”各有其味,单一的味道给人的感受并不尽善尽美,所以必须经过调和,才能取长补短,相互作用,达到适口和芳香,令人回味无穷。要做到五味调和,各种调味料的互相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古人对各种调味料以五味进行了了分类,并总结了各自的功效如:辛味食物(辣椒、花椒、姜、蒜、桂皮等)入肺经,能散能行,调味增香,增色;甘味食物(白糖、冰糖、饴糖、蜂糖等)能人脾经,调五味补益脾胃;酸味食物(食醋、乌梅等)人肝经,能收能涩,帮助消化,刺激食欲,杀菌,解毒,消肿;苦味食物(苦瓜、陈皮、杏仁、竹笋等)人心经,能泻热,燥湿,软坚,和味;咸味食物(食盐、酱油、豆豉等)入肾经,滋五味,增食欲,长肌肉,泻热,润燥,滋肾。使用时根据食材的特点,弥补食材的不足或欠缺,调剂其过分的味道,以达到和谐适中,最后令食者身心满意足。
那么,有没有一种流派,单纯用五味去治病?做到好吃又能治病?
那么,有没有一种流派,单纯用五味去治病?做到好吃又能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