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药不瞑眩,厥疾不廖(上)

现代中医冲虚子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07/19
帖子
84
获得点赞
20
声望
8
所在地
山西太原
药不瞑眩,厥疾不廖(上)​

冲虚子

“药不瞑眩,厥疾不廖”是公认的我国古代最早表现使用药物治病出现副作用的话,语出古文尚书《说命上》(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第168页,上海古籍2004年版),同时在《国语˙楚语·白公子张讽灵王宜纳谏》、《孟子》中也有引用,今文尚书无此篇。

《尚书》即上古官方的公文、函札文件,初只称《书》,西汉时称之为《尚书》,因被儒家视为经书之一,故到宋代时就直接称为《书经》了。古文尚书《说命上》说的是商王武丁的事情。武丁是著名的商王盘庚之弟小乙的儿子,是商朝的中兴之君。根据古文尚书《说命上》的记载,商王武丁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找到了身为奴隶正在筑路的说(读yuè),认为他就是自己的应梦贤臣,并任命为相,要求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武丁对傅说说: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

《国语˙楚语·白公子张讽灵王宜纳谏》和上述的意思一样:

(武丁)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使朝夕规谏,曰:“若金,用女作砺。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不瞑眩,厥疾不廖。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仿”。

灵王指楚灵王,即公子围,是楚共王之子楚康王之弟,受康王的宠爱被任命为令尹,主管军事。令尹是楚国最高的行政官员,类似于中原国家的宰相,但一般由楚国的王室家组成员或贵族担任。在康王病重的时候,他以探视为名掐死了自己的哥哥,废除了太子,自立为王。之后,三年七月伐吴,围朱方(在今江苏丹徒东南,为吴邑,时为齐国逃亡的大夫庆封及族人居住、管理),先囚庆封,灭其族,后杀之;灵王七年,灭陈;灵王十年,招蔡侯姬般,后杀之;十一年,伐徐国。十二年,由于连年征战,民怨汹汹,楚国发生内乱,灵王被属下抛弃,自逃亡于山中,后自缢于农舍。所以《国语》说:“灵王虐”,虐,暴虐,是很准确的。白公子张,白县县公,字子张,多次劝谏灵王。灵王嫌烦不愿意听。白公子张就引用了据说是商王武丁的一段话。武丁说:“药不瞑眩,厥疾不廖”,意思是接受你的忠言就好像吃药,如果不眼花心跳,病就不会好。

“药不瞑眩,厥疾不廖”这句话告诉我们,用药治疗疾病有很久远的历史,但由于当时对药物的毒性不能准确认识和控制,用药后往往出现很严重的中毒现象。聪明的中国古代人不会让这种情况持续很久的。我们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看到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以书中使用的乌头属药物为例予以讨论。书中使用的乌头属药物的治方如下:

①一,金伤者,以方(肪)膏、乌豙(喙)¨¨,皆相¨煎,釶施之。(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五十二病方》,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下同。第31页)

分析:①为诸伤项下的第十一治方,使用了乌喙,而且以乌喙为主,明显是一个金伤止痛方。本项下还有多个止痛方,如第二、第七、第十六、第十七治方等。第十六治方是用杀死鼢鼠晒干磨碎,烤干彘鱼磨碎,加上辛夷、甘草等药物,和酒服用。辛夷味辛、性温,有散风寒、通鼻窍功能。现代研究辛夷有明显的消炎和止痛作用。甘草味甘、性平,传统中医主要用于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减缓其他药物的毒性和烈性上。现代研究证明,甘草的抗炎作用也是明确的。在第十六治方中,辛夷和甘草无疑是主要的止痛消炎药物。第十七治方是用炒焦了的熟荠菜子,加上去了皮白术或苍术,和酒服用。荠菜子味甘、性平,无毒,大多用在明目上。白术、苍术(赤术)都是菊科Atractylodes属的根状茎。二术在汉代都称术,二者之分可能始于张仲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均用白术,《金匮要略》中用了苍术。关于二术的不同用法,谢宗万先生说:“实际应用中,有脾虚而生湿者用白术,因温盛而发生了脾虚者则用苍术。以病证之虚实言,虚者用白术,实者用苍术。”(谢宗万著《中药材品种论》(上册)第132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年第2版),从所含化学成分区分,白术含较多的苍术酮,不含苍术素;而苍术含较多的苍术素、β-桉油醇(β-eudesmol)、茅术醇(hinesol)、羟基苍术酮(hydroxy-atractylon)等。苍术可用于止痛。从这一点上看,第十七治方用的术应该就是苍术而非白术。所以和第十六、十七两个止痛方相比,本方只是一个单纯的止痛方。单本方如果和第二治方用赤小豆加某种动物的肛周组织(依严健民先生释)来止痛相比,有乌头的麻醉功效,其止痛效果应该好很多的。

②一,伤者,以续【(斷去掉右旁)(断)】根一把,独活长枝者二梃,黄芩二梃,甘草¨梃,秋乌豙(喙)二¨¨¨¨¨者二瓯即并煎¨孰(熟),以布捉取,出其汁,以陈缊¨¨【傅之】。(第31-32页)

分析:②条为诸伤项下的第十二治方,从药物配伍看,应该是治疗骨折的方子,特别强调使用秋天采集的乌喙。陶弘景集注的《神农本草经》对乌头的认识为:“味辛,温。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同期的《吴普本草》引《神农》说乌头“甘,有毒”,(见尚志钧校注《神农本草经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205页)陶弘景本《神农本草经》对乌头以及附子等虽然没有标明其毒性和止痛作用,但还是把它们列为下品,凡下品者,都是有毒副作用的。为什么执意要用秋天的乌头呢?“冬月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是当时的共识。现在四川绵阳产区的采收时间在夏至到大夏(6月下旬到7月上旬),陕西汉中产区在大夏至立秋(7月下旬到8月上旬),四川凉山产区在秋分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见张世臣、李可主编《中国附子》第159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不知道这个时间是现在确定的还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如是,则凉山产区的乌头适合这个治方使用。

③一,取牛䏔、乌豙(喙)、桂,冶等,殽¨,【熏】以¨病。(第46页)

分析:马王堆帛书的整理者将“巢”字理解为“臊”,“巢”病解释为是人体发出腥臭的病。但严健民先生则认为“巢”病应是一种慢性米粒状溃疡病。③条即是治疗这种病的第二治方。从乌喙和桂枝为主的配伍看,很难和治疗体臭的病联系起来。

④毒乌豙(喙)者:炙□□,饮小童溺若产齐赤,而以水饮þ。(第47页)

分析:④条为中乌喙毒者的治疗方法,这里的中毒或是中了乌喙毒箭者,也可为误食了含乌喙毒素的食物或肉类的。这是个解毒方,冲虚子将此条摘录于此,是为了说明当时对乌头的认识之深。遗憾的是此条有缺字,少了主要的药物,且“齐赤”不确定是何物,故无法对其药效做评论。也有人认为齐赤即是荠苨,《名医别录》说它可解百药毒。现在解乌头毒者再也不用荠苨,故现代人对荠苨的解乌头毒功用并不了解。现在临床上,一般用大剂量阿托品抢救乌头中毒,利多卡因可显着降低动物因乌头中毒的死亡率。干姜、甘草与熟附片同煮,可使后者毒性大为降低,并降低动物(兔、小鼠)死亡率或延长死亡时间。此外金银花、绿豆、犀角亦可解毒。乌头碱在离体心房所引起的纤维颤动,普鲁卡因、抗组织胺药、奎宁丁、心得安等均能抑制之。

⑤一,以堇一阳筑(筑)封之,即燔鹿角,以弱(溺)饮之。

分析:⑤条是“蚖”项下第六治方。蚖,帛书整理者根据《名医别录》和《本草纲目》将其释为蝮蛇,严健民先生据《方言》、《尔雅》等解释认为可能是蝾螈或蜥蜴之类。本项下共收有12个治方(其中有3个祝由方),说明当时被这种动物伤害之众。本条中的“堇”的不同的认识。“堇”在古代就是两类植物,一类如《诗经˙大雅˙綿》中的“堇荼如饴”的“堇”,是一种野菜,可食。另一种则如《国语˙晋语二》中的“骊姬受福,乃置鸠于酒,置堇于肉”,以及《庄子˙徐无鬼》中的“药也其实也,堇也,桔梗也……”的“堇”,即乌头,《五十二病方》中多称之为你乌喙,是一种毒药或有毒的药物。本条中,根据唐《新修本草》引《小品方》、《万毕方》说堇菜(菫葵)“除蛇蝎毒及痈肿”,这里当理解为堇菜而非乌头。

⑥癃,痛于脬及衷,痛甚,弱(溺)□痛益甚,□□□□【治】之,黑叔(菽)三升,以美醯三□煮,疾炊,(沸),止火;(沸)下,复炊。参(三)(沸),止。浚取【汁】,牡【厉(蛎)】一,毒堇冶三,凡【二】物□□。取三指最(撮)到节一,醯寒温适,入中□饮。饮先食【后】食次(恣)。壹饮病俞(愈),日壹【饮】,三日,病已。病已,类石如泔从前出。毋禁,毋时。冶厉(蛎);毒堇不暴(曝)。以夏日至到□□毒堇,阴干,取叶、实并冶,裹以韦臧(藏),用,取之。岁【更】取○毒堇。毒堇□□□堇叶异小,赤茎,叶从(纵)者,□叶、实味苦,前【日】至可六、七日(秀),□□□□泽旁。●令。

分析:⑥条为治疗“夅(左疒右夅),(下同,冲虚子注)”(癃)病的第八条治方。《武威汉代医简》第九简介绍说:“石夅出石,血夅出血,膏夅出膏,泔夅出泔,此五夅(汉简之列出了四种,冲虚子注)……”这里是根据小便的形状做的定义,如小便时排出结石的叫石夅,即尿结石;小便时排出血的叫血夅;小便时排出软块状物的叫膏夅;小便时排出浑浊液体的为泔夅。周一谋先生根据本书增加了女子夅一种,即发病于女子身体的小便困难或疼痛的叫女子夅。《灵枢》、《素问》里都有癃病一词,但张仲景《伤寒论》里只称淋症,而不称癃症,其实,古代癃、淋不分,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北周时已有五淋的说法,即:“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保留了石淋、膏淋原本从小便形状命名的病症,而气淋、劳淋、热淋则是从病因角度命名的。本治方明确使用了“毒菫”(见上述⑤条分析。帛书整理者认为此处的毒菫可能是罂粟科的紫堇。冲虚子注)。本条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毒菫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采摘的时间,表现出对菫的高度认知。菫在这里的作用可能也是为了解决“痛甚”。“癃”病下共收有28个治方,既可说明此类病较为广泛,也可理解为认识较为深入,治法较为成熟。本条治方主要解决的是“痛甚”,治法是将一份牡蛎、三份毒菫粉碎成末混匀后,取一撮放入用好醋熬煮的黑豆汁里,饮用。每天一次,连喝三天。毫无疑问,止痛的主药的乌头,黑豆汁起到是减轻乌头毒性的作用,现在还用黑豆炮制淡附片的做法。牡蛎的作用是什么呢?《神农本草经》说牡蛎“味咸,平。主治伤寒、寒热,温虐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鬼,延年。”似乎和本病无关。《海药本草》说牡蛎“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之伤阴热疾,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在这里使用好像和“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有点关系。《珍珠囊》说牡蛎“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软坚收涩似乎才是本方使用的目的所在。

ce\�~�I��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