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g) 桂枝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石膏如鸡子大,碎(18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
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证治机理】:
①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
②表寒证又与烦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气闭郁较重——致使阳气内郁而化热,热邪伤津则口渴;
③热无宣泄之径,扰于胸中——则烦,烦甚则躁。正如张秉成所谓:“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成方便读》)此证为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治法】:法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
【应用】:《金匮要略》又以本方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郁化热之溢饮。溢饮乃“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之病证。
①风寒外束,水饮溢于四肢——身体疼痛或浮肿;
②饮邪郁而化热——则烦躁。二者病症虽异,但同属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证,故皆用本方以异病同治。
【方解】:
①君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其量为麻黄汤之倍,则开泄腠理,发汗散寒之力尤峻。
②臣药:
桂枝——辛温,解肌发汗,助麻黄解表而和营卫;
石膏——辛甘而寒,清里热并透郁热,二者同为臣药。麻黄得石膏,辛温发表而无助热之弊;
③石膏+麻黄——大寒清热而无凉遏之虞。
④佐药: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合,宣降肺气,以适肺性;
生姜+大枣——和脾胃、调营卫,兼助解表、益汗源。
⑤佐使药:甘草——益气和中,既缓辛温峻散之力,又调和诸药,且防石膏寒凉伤中,为佐使药。
⑥诸药同用,发汗散寒之中又兼清解里热之效。
⑦总结:本方麻黄发汗解表,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助麻黄发汗行水。麻黄、杏仁宣降肺气以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和营卫,运化水湿。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配伍特点】:寒温并用,表里同治,重在辛温发汗。
【运用】: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里兼郁热证之常用方。
【辨证要点】:以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注意事项】:表虚者,不可用,故原书强调:“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本方发汗之功居解表诸方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停后服”,以防过剂;原书要求“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鉴别】:大青龙汤与麻黄汤
相同点:二者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
区别:大青龙汤: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第十版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第九版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g) 桂枝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石膏如鸡子大,碎(18g) 生姜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擘(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
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证治机理】:
①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
②表寒证又与烦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气闭郁较重——致使阳气内郁而化热,热邪伤津则口渴;
③热无宣泄之径,扰于胸中——则烦,烦甚则躁。正如张秉成所谓:“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成方便读》)此证为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治法】:法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
【应用】:《金匮要略》又以本方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郁化热之溢饮。溢饮乃“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之病证。
①风寒外束,水饮溢于四肢——身体疼痛或浮肿;
②饮邪郁而化热——则烦躁。二者病症虽异,但同属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证,故皆用本方以异病同治。
【方解】:
①君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其量为麻黄汤之倍,则开泄腠理,发汗散寒之力尤峻。
②臣药:
桂枝——辛温,解肌发汗,助麻黄解表而和营卫;
石膏——辛甘而寒,清里热并透郁热,二者同为臣药。麻黄得石膏,辛温发表而无助热之弊;
③石膏+麻黄——大寒清热而无凉遏之虞。
④佐药: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合,宣降肺气,以适肺性;
生姜+大枣——和脾胃、调营卫,兼助解表、益汗源。
⑤佐使药:甘草——益气和中,既缓辛温峻散之力,又调和诸药,且防石膏寒凉伤中,为佐使药。
⑥诸药同用,发汗散寒之中又兼清解里热之效。
⑦总结:本方麻黄发汗解表,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助麻黄发汗行水。麻黄、杏仁宣降肺气以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和营卫,运化水湿。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配伍特点】:寒温并用,表里同治,重在辛温发汗。
【运用】: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里兼郁热证之常用方。
【辨证要点】:以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注意事项】:表虚者,不可用,故原书强调:“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本方发汗之功居解表诸方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停后服”,以防过剂;原书要求“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鉴别】:大青龙汤与麻黄汤
相同点:二者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
区别:大青龙汤: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
【第十版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第九版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