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11/09
- 帖子
- 1636
- 获得点赞
- 519
- 声望
- 113
一、用药如用兵
圣人之所以能够保全人民生命健康的方法,是因为他们把五谷杂粮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营养物质,而把各种水果作为辅助食品,把鱼虾肉蛋作为滋补食品,把蔬菜作为补充食品。至于那些具有毒烈性的药物只能用于治病攻邪。因此说甘草、人参,使用不当也会招致祸患,能够使人生病的都是毒烈之类的药物。古代那些嗜好服食五金八石,而烧炼丹药的人,天长日久必然滋生奇巧的病患,就好比那些嗜好战争斗狠的人,必定会有大的灾祸。所以建立军队的目的是除暴安良,保一方太平,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兴兵讨逆。药物的作用是为了攻伐疾苦,活人长命,也是不得已才可以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因此,疾病的危害,小病轻病慢病就会耗伤人的精气,大病重病危病就能够危及生命。它们看起来严重的情况就好比是一个敌对的国家一样。用金石草木具有的偏性,来攻伐人体脏腑的偏胜,作为大夫一定要做到辨清病情,通晓药性,知彼知己,运用多种方法兼顾正邪攻补,作到胸有成竹而后方可没有丧身殒命的忧虑。因此对于有传经的病邪,就要预先保护它尚未侵害的地方,这就是好比首先要切断敌人重要的去路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紧急的疾病,就要急切地保护好尚未被病邪侵袭的地方,这就是好比用来严守自己重要阵地的作法;兼挟有宿食的病人,首先要消除他的食积,这就是好比敌人的粮草军械被梵毁;如果新病又兼加着旧疾而发作的,一定要防范新病旧疾两者相合而生病,这就是要想法把敌人的内应给断绝了。
明通症侯,辨别经络,就不会有泛滥多用的药物,这在军事上叫做目标方向明确,是有的放失的军队;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寒象热象,我们却有反其道而行的方法,这就好比是将计就计使用离间之术,轻而易举地就消灭了敌人。如果一种疾病,找出它的病因病机,就可以分段分散地攻击它,就好比用少量的兵力,战胜众多的敌人,使敌人各个击破,前后不能相互救援,而敌人的战斗力则自然衰竭;如果几种病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就好比集中兵力,击溃敌人的中坚力量,使敌方的力量离散而无所统治,那么敌众则会全部溃败。疾病刚刚发展,就不要治的太过,不要用药太重,只需要固守人的元和之气,这在军事上就是使敌人疲惫的方法,病邪就要衰退之时,就必然要穷追到它衰退的地方,再增加精道的药物,这好比在军事上用来捣毁敌方巢穴一样。
至于说病邪在身,体质又虚弱的人,攻邪之药不可以过量,必以性味力度平和为主,再以峻猛的药为辅,达到扶正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气。好比一个国家经济衰惫,民生调蔽,更加要珍惜它的元气,不可以耗尽民力。如果是外邪较重,并且患者体质不虚,治疗以猛攻为主,势头不能暂缓,一定要用性味力峻的药物为主,再配以平和的药物佐助它,倘若是一个富强的国家,就可以以此来振兴军威武力了。既使是这样,在选择药材时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精良,确定好日期,不能延误布列陈势做到心中有数,这又是不可以一成不变的,《孙子》十三篇文章,治病的方法尽在其中啊!
二、执方治病论
古人确立方法使用药物,首先要罗列病人的各种症侯,运用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然后才明确用哪种方法以那个处方为主来治疗。如果症状与方法稍有出入不是很合适的,就采取加减化裁的方法,并且把这个原因写在处方之后加以说明。这就说明方中所用的药物,一定要与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全部吻合,没有细微的不同,方中无有一味药物虚设,这才使用此方,丝毫不给病症与药方不太吻合而有通融尝试一下的思想。又有一种病,都说某个处方也可以治疗它的,然而这个处方或许稍有不同,或者根本就不同,可知一种病,并非是只有一个方法所能治疗。现在是病名稍有相似之处,而其中的表现症状却全然不同,于是就又确定用此方来施治,那么使用的药物都不对症了。还有一些疾病名称虽然是一样的,然而疾病表现的症状却又迥异,如果运用同样的方剂,那么其中全都属于与病情相反的药物了。总而言之,若想运用古人的处方治症,一定要事先审察病人所患的具体症状,几乎全都与古方前面所陈列的症状相合,然后再施用,否则必须根据现状对古方做一加减化裁。如果古方简便或者确实不能再加减的,就要另外选择一方。切不可以道听途说,听过某方可以治疗某病。不论其中病因是否相同,及症状的出入多少,仍然一味地冒昧施治,虽然所施用的方法全都依从于古方,但是由于病因不明,症有出入,必然贻害也大。
汤药不足尽病论
《黄帝内经》论述治病的方法,以针灸为主,而且辅以砭石、熨浴、导引按摩、酒醴等法为佐助,对于解除病苦,因症治宜来说各有好处,缺一不可。大概来说内服汤药的作用是,当汤液进入肠胃之后,药力可以循经气化而通达四肢百骸,以至于运行身体脏腑经络的各个地方。如果病邪在筋骨肌肉之中,就是说病邪侵袭到人的形体肢节,汤药的气味不能达到十全之功,所以必须使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即从疾病所留止之处,调和它的气血,驱逐此处的风寒,因为邪气内实据守其处,故而施法较多。倘若只以服用汤剂而论,也不能使病邪全除,综合施治,方见奇效。大概来说,汤之字意是荡散,荡涤的意思,汤剂运行快速,它的质的清轻,它的力量易于通达流行却不会停留,只有疾病在肤表荣卫肠胃部位的,它的效果才表现的更加明显。其它的疾病,宜用丹丸的,宜用散剂的,医生依法用方辩证施治,那么疾病的形态则无所逃遁了,因此说天下并没有难以治疗的疾病,而且所运用的方药皆有神奇的疗效。这就是扁鹊和仓公所谓的“秘方”的言论。现今的医生看了病人,只开一个处方就算是给患者治疗了,等到病稍愈后再运用丸散等办法调理,岂不尽废了前圣的优良传统了吗?有的既使施治的药物不差,然而却与病情并不很合拍,如此则始终不能取效,且达不到根治。所以扁鹊说:人们所担忧的是生活中的疾病太多了,医生所担忧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了。近代以来人们所罹患的疾病变化多端,疾病的种类愈来愈多,然而医生的治病方法却愈来愈少,这就是缠绵难愈的“痼疾”,之所以一天天增多的原因。
本草古今论
本草有史以来似肇始于神农,《神农本草经》全书药物只有三百六十味,神农是品尝百草,开创人类药食之圣人,他的精神思想与天地为一体,实际能够探究天地造化的精妙之处,穷究天地万物的道理。每个字义都很精确,并不是象后人那样靠臆想推测而知之。因此《神农本草经》的用药,若对症施治,其效如响而应声,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处方用药,全都原本于此书。用的药物品类虽然不多,然而其中的神奇变化,已经达到无病不治了。下逮之后,历代医书汗牛充栋,药味日益增多,至陶宏景又增加了三百六十种,是《神农本草经》的一倍,而增添至七百二十味。再后之世,几乎天天都在增加,大凡中华或者异域的奇草异花,尝试有效的,医生们都取来施用它,历代都有本草专著出现。到了明代李时珍,在唐慎微《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又有增益,并且以《证类本草》为纲目,考证其中药物的异同,辨别它的真伪,查找地道的出生产地,又汇集诸家之说,所以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更加完善全面,其中药味由前人之少而又增益许多。至于说这么多药物的功用,则须待后人在临床上试验才能知道,所以说以后这些草药所要治疗的疾病更加广泛,然而都不如《神农本草》选药的纯正真切。因此宋代有人说:使用《神农本草经》的药物无有不效的,弘景之后增加的已然不甚有效。至于说后世所增之药,尤其有不足为凭的。对于那些诠释,大都是古方中用过此药,医过某病,有些注解而已。另外,古方治某种病,用药不止于一味,却有人误以为方中此药为专治此病者,还有以自己个人的意想推测而“知道”的。抑或偶然治愈一个病人,实际并非此药之功,而勉强著述称其有疗效的,种种现象难以使人相信。到了张洁古,李东垣之辈出,说某药专入于某个经脉,这就更加牵强附会了。其实治病并非必分经络脏腑。故而讨论本草,必然要以《神农本草经》为根本,至于其它的说法一定要审视选择地使用,也必须要在临床上通过治疗验证才可信。又必须考证古人方中所曾经使用过的才可以采取,其余的只可以在单方处治之法中使用了。又有后世之人所增补的所谓奇药,或者出于深山穷谷,或出于殊方异域,前贤不曾有过的,后人用过的,往往有奇效。这是偏方异气所钟之灵气,造物之天机,日久而泄漏世人,能治古方所不能治的奇病。对于那些众多的博物君子们,也要留心认识它们,以增加自身的见识,这又是本草学著作之外的事了。
药性变迁论
古代处方所用的药物,在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著作中也记载其功用确凿的,现在依照古方施用,竟然有的有效,有的没效,这是什么缘故呢?大概其中有几种原因,其一,地理环境与当时气候之别;当初施用之初,必由所产之地开始,这是病人本人与本土所生之药同气相应,故而气原而力全。再以后因传种与其它地方移植,如此地气改变,必然力薄而弱。其二,大凡植物的种子分类不一,等级有别,古人所采用能做种子的,必然是珍贵稀有之品,到了后世相为传衍,一定寻求容易繁衍生长的作为种植的标准,未必都是品类中珍贵稀有之种。药物虽然不假,但是品种等级就差别大了。其三,自然生长的与人们自己选择土地种植的不同。当时所采之药物,都是自然生长在山谷之中,得天地之元气圆满,因此气质性味独厚。现在都是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上人工灌溉的功序,结果必然性味平淡而力量薄劣了。其四,名与实的改变,假若泛滥,真伪不辨,古时药物不用在市场购买,都是医生自己采挖炮制,以备不时之需。等到后来,有一些不常用药物,后人想要施用它,到处寻求探采或访问知者,或者误用其它药物补充它,或用别种取代它,又有药店中尚未全备,拿相近的,似是而非的,欺人取利,这种药材从此就失去真面目了。其中变迁的原因,并非这般能概括。药物的性味既然有如此差异,即使审病问诊极其真切,处方极当,怎奈用药并非当时之灵药,那么疗效自然不一定就好了。现代的医生,只知道确定处方,其中的药物就任由病人自己到药店拿了,所以药物的真伪品质无法辨别,即使有神医诊病处方,也不能用假劣药来治真实之病啊!
药性专长论
药物治疗疾病的原理,有些可以解释,有些不可以解释。如性热可治寒,性燥可治湿,芳香可通气,滋润则生津,这都可以解释。又如同一类发散药,桂枝则散太阳经之邪,柴胡则散少阳经之邪。同类滋阴药,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同类解毒药,雄黄则解蛇虫之毒,甘草则解饮食之毒。也有不可以完全解释清楚的。至于说鳖甲消化痞块,使君子杀灭蛔虫,赤小豆消解肤肿;蕤仁生服,不易入睡,熟服则多睡;白鹤花不能腐蚀肌肉却能腐蚀骨骼,如此等等尤其不可以解释,这是药材品味性情之专长,专有功能,即所谓单方秘方。然而人们只知道不可解释的称为专长,却不知在常用药之中,也各有专长的功效。后人或许不知道而不能施用其专长,或者每天施用而忽略了它们的专长了,如此忽略就不能竭尽药材的专长功效了。因此,作为医生应当广泛地收集各类奇缺验方,深明药理,既使遇到疑难奇症,都有独到的治法而且诊治处方变化不穷。当年神农著《本草》之时,并不是都要看到药物的形色气味,却能认识它们的性情,又不可每种药物都要尝试才能得知,竟然都能深谙其功能,而且用药治症莫不有效,岂不是和自然造化相为默契,并非像后世之人那样只靠思虑所能达到的境界啊!
煎药法论
煎药的方法,最应该深入讲解,诊治的疗效,也于煎药有点关系。饮食之家,平时烹饪禽鱼羊猪,如果有失调度,尚且能损人健康,更何况药物专以治病,能不需要明白吗?它的多种方法记载于古代方剂之后的,大都因病炮制煎煮各有不同。如麻黄汤,先煮麻黄去沫,然后加上其它药物同煎,这是主药应当先煎的方法。而桂枝汤,却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药后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此又是一种方法。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以甘澜水先煎茯苓。如五苓散则以白饮和服,服后又当多饮暖水。小建中汤则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纳饴糖。大柴胡汤则煎减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煎药成而后纳大黄。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数,皆各有意义。大都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疎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为煎药之总决,故而处方用药,必使治病恰到好处,煎药方法不失传统法度为宜。
服药法论
病人能愈与否,不但方药病正当合拍,而方药虽合治病,若然服用不得方法,也有非特无功而反无益者,这个问题不可不知。如发散之剂,欲要祛风寒于外,一定要用热药并温暖覆盖其身体,使药气行使到荣卫,热气周遍全身,祛风寒而从汗出化解。如果半温之时服药,仍然面对于寒风坐立,或者仅仅静静安卧,那么温药留蓄肠胃不能得汗,风寒岂能有暗消之理,而荣气又反为风药所伤。通滞之药,想要它化积滞而通达於下,一定要空服或者顿服,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从大便解,此时若与饮食混杂一起则药气与食物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加顽固。所以《伤寒论》等书中提到的服药方法,有宜热宜温,宜凉宜冷,宜缓宜急,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饱宜饥,更有宜汤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丸,其中体重大小,上下表里治法各有当,这都是有一定法度的道理。
医必备药论
古代的医生,他们所施用的药物大都是自己置办,或根据时令、地域多发病、慢性病的情况,提前预备的。《内经》云:司气备物,则无遗主矣。古代韩康卖药的故事,并非说韩康只在卖药,而是卖治病的药,即是说韩康在为人治病。韩文公(韩愈)《进学解》云:“牛溲马渤,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医师之良也”。以前北方人称看病为卖药先生,说明医生大都是自己置备药物的。自从宋代以后,逐渐有一些医生开处方却不备药的,他们用的药都取自市场上,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子。卖药的人不懂医病,尚且可以说得过去。如果行医治病的人,不懂药材,那么药材的是非真伪,全然不问,医生和药物不相识,既使说处方不误人,而药材的真伪错误就多了。又且古代圣贤治病,只有感冒之病,才以煎剂为主,其它的大都以丸散膏丹为多。其中丸散膏丹,有些并非当时就能立刻做出来的,倘若有急迫的病人,必须施用丸散的,等到丸散做好,病人已经半死半生矣。又有一些病人,用药止须少计而愈,然而合制丸药,一次不可止合少许的。假若让医生为病人一人,只合制一料丸散,则一料之处多余的都没有用了。只有医生炮制合成后,留待更多病患中当用的用之,就适得其所了,不会浪费了。又有不常用不易得的药物,储存多年,也难以遇到可用的病人。药店之中,因常无人问津,就不置备,惟有医者自备待用,就可以留着有不时之需了。至于说皮肤外科所施用的煎方,不过是通达疏散荣卫罢了。如果要顾护正气,托化病毒,全凭各种丸散之力。有些药物贵重且又难以得到,及其需锻炼炮制之物,修合并非一二日之功,而且费用又大,也不能为一个人止合一二丸。如果外治之围药、涂药、升药、降药,护肌腐肉,止血行瘀,定痛止痒,提脓排毒,生肌生肉生皮,续筋连骨。又有熏蒸、烙灸、吊洗、点溻等药种种各异,更复每症不同,皆非一时所能置备,尤必须平时预先合制。作为医者,既要知其方,又要讲其法,又须蓄备药料,以应患者之需。若不这样,假若偶遇一大症,内科除了煎方之外,更无别方,外科则除膏药之外,更无它药,即使有也只能取点极贱极易得的一二味药物作为应酬,怎么能使极危极险极奇极恶之症,起死回生呢?所以药材炮制处方丸散膏丹,医者不能不置备以便于有不时之需。
(本文作者李宇林道长,系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图片来源于网络)
圣人之所以能够保全人民生命健康的方法,是因为他们把五谷杂粮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营养物质,而把各种水果作为辅助食品,把鱼虾肉蛋作为滋补食品,把蔬菜作为补充食品。至于那些具有毒烈性的药物只能用于治病攻邪。因此说甘草、人参,使用不当也会招致祸患,能够使人生病的都是毒烈之类的药物。古代那些嗜好服食五金八石,而烧炼丹药的人,天长日久必然滋生奇巧的病患,就好比那些嗜好战争斗狠的人,必定会有大的灾祸。所以建立军队的目的是除暴安良,保一方太平,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兴兵讨逆。药物的作用是为了攻伐疾苦,活人长命,也是不得已才可以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因此,疾病的危害,小病轻病慢病就会耗伤人的精气,大病重病危病就能够危及生命。它们看起来严重的情况就好比是一个敌对的国家一样。用金石草木具有的偏性,来攻伐人体脏腑的偏胜,作为大夫一定要做到辨清病情,通晓药性,知彼知己,运用多种方法兼顾正邪攻补,作到胸有成竹而后方可没有丧身殒命的忧虑。因此对于有传经的病邪,就要预先保护它尚未侵害的地方,这就是好比首先要切断敌人重要的去路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紧急的疾病,就要急切地保护好尚未被病邪侵袭的地方,这就是好比用来严守自己重要阵地的作法;兼挟有宿食的病人,首先要消除他的食积,这就是好比敌人的粮草军械被梵毁;如果新病又兼加着旧疾而发作的,一定要防范新病旧疾两者相合而生病,这就是要想法把敌人的内应给断绝了。
明通症侯,辨别经络,就不会有泛滥多用的药物,这在军事上叫做目标方向明确,是有的放失的军队;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寒象热象,我们却有反其道而行的方法,这就好比是将计就计使用离间之术,轻而易举地就消灭了敌人。如果一种疾病,找出它的病因病机,就可以分段分散地攻击它,就好比用少量的兵力,战胜众多的敌人,使敌人各个击破,前后不能相互救援,而敌人的战斗力则自然衰竭;如果几种病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就好比集中兵力,击溃敌人的中坚力量,使敌方的力量离散而无所统治,那么敌众则会全部溃败。疾病刚刚发展,就不要治的太过,不要用药太重,只需要固守人的元和之气,这在军事上就是使敌人疲惫的方法,病邪就要衰退之时,就必然要穷追到它衰退的地方,再增加精道的药物,这好比在军事上用来捣毁敌方巢穴一样。
至于说病邪在身,体质又虚弱的人,攻邪之药不可以过量,必以性味力度平和为主,再以峻猛的药为辅,达到扶正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气。好比一个国家经济衰惫,民生调蔽,更加要珍惜它的元气,不可以耗尽民力。如果是外邪较重,并且患者体质不虚,治疗以猛攻为主,势头不能暂缓,一定要用性味力峻的药物为主,再配以平和的药物佐助它,倘若是一个富强的国家,就可以以此来振兴军威武力了。既使是这样,在选择药材时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精良,确定好日期,不能延误布列陈势做到心中有数,这又是不可以一成不变的,《孙子》十三篇文章,治病的方法尽在其中啊!
二、执方治病论
古人确立方法使用药物,首先要罗列病人的各种症侯,运用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然后才明确用哪种方法以那个处方为主来治疗。如果症状与方法稍有出入不是很合适的,就采取加减化裁的方法,并且把这个原因写在处方之后加以说明。这就说明方中所用的药物,一定要与病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全部吻合,没有细微的不同,方中无有一味药物虚设,这才使用此方,丝毫不给病症与药方不太吻合而有通融尝试一下的思想。又有一种病,都说某个处方也可以治疗它的,然而这个处方或许稍有不同,或者根本就不同,可知一种病,并非是只有一个方法所能治疗。现在是病名稍有相似之处,而其中的表现症状却全然不同,于是就又确定用此方来施治,那么使用的药物都不对症了。还有一些疾病名称虽然是一样的,然而疾病表现的症状却又迥异,如果运用同样的方剂,那么其中全都属于与病情相反的药物了。总而言之,若想运用古人的处方治症,一定要事先审察病人所患的具体症状,几乎全都与古方前面所陈列的症状相合,然后再施用,否则必须根据现状对古方做一加减化裁。如果古方简便或者确实不能再加减的,就要另外选择一方。切不可以道听途说,听过某方可以治疗某病。不论其中病因是否相同,及症状的出入多少,仍然一味地冒昧施治,虽然所施用的方法全都依从于古方,但是由于病因不明,症有出入,必然贻害也大。
汤药不足尽病论
《黄帝内经》论述治病的方法,以针灸为主,而且辅以砭石、熨浴、导引按摩、酒醴等法为佐助,对于解除病苦,因症治宜来说各有好处,缺一不可。大概来说内服汤药的作用是,当汤液进入肠胃之后,药力可以循经气化而通达四肢百骸,以至于运行身体脏腑经络的各个地方。如果病邪在筋骨肌肉之中,就是说病邪侵袭到人的形体肢节,汤药的气味不能达到十全之功,所以必须使用针刺、艾灸等方法,即从疾病所留止之处,调和它的气血,驱逐此处的风寒,因为邪气内实据守其处,故而施法较多。倘若只以服用汤剂而论,也不能使病邪全除,综合施治,方见奇效。大概来说,汤之字意是荡散,荡涤的意思,汤剂运行快速,它的质的清轻,它的力量易于通达流行却不会停留,只有疾病在肤表荣卫肠胃部位的,它的效果才表现的更加明显。其它的疾病,宜用丹丸的,宜用散剂的,医生依法用方辩证施治,那么疾病的形态则无所逃遁了,因此说天下并没有难以治疗的疾病,而且所运用的方药皆有神奇的疗效。这就是扁鹊和仓公所谓的“秘方”的言论。现今的医生看了病人,只开一个处方就算是给患者治疗了,等到病稍愈后再运用丸散等办法调理,岂不尽废了前圣的优良传统了吗?有的既使施治的药物不差,然而却与病情并不很合拍,如此则始终不能取效,且达不到根治。所以扁鹊说:人们所担忧的是生活中的疾病太多了,医生所担忧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了。近代以来人们所罹患的疾病变化多端,疾病的种类愈来愈多,然而医生的治病方法却愈来愈少,这就是缠绵难愈的“痼疾”,之所以一天天增多的原因。
本草古今论
本草有史以来似肇始于神农,《神农本草经》全书药物只有三百六十味,神农是品尝百草,开创人类药食之圣人,他的精神思想与天地为一体,实际能够探究天地造化的精妙之处,穷究天地万物的道理。每个字义都很精确,并不是象后人那样靠臆想推测而知之。因此《神农本草经》的用药,若对症施治,其效如响而应声,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处方用药,全都原本于此书。用的药物品类虽然不多,然而其中的神奇变化,已经达到无病不治了。下逮之后,历代医书汗牛充栋,药味日益增多,至陶宏景又增加了三百六十种,是《神农本草经》的一倍,而增添至七百二十味。再后之世,几乎天天都在增加,大凡中华或者异域的奇草异花,尝试有效的,医生们都取来施用它,历代都有本草专著出现。到了明代李时珍,在唐慎微《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又有增益,并且以《证类本草》为纲目,考证其中药物的异同,辨别它的真伪,查找地道的出生产地,又汇集诸家之说,所以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更加完善全面,其中药味由前人之少而又增益许多。至于说这么多药物的功用,则须待后人在临床上试验才能知道,所以说以后这些草药所要治疗的疾病更加广泛,然而都不如《神农本草》选药的纯正真切。因此宋代有人说:使用《神农本草经》的药物无有不效的,弘景之后增加的已然不甚有效。至于说后世所增之药,尤其有不足为凭的。对于那些诠释,大都是古方中用过此药,医过某病,有些注解而已。另外,古方治某种病,用药不止于一味,却有人误以为方中此药为专治此病者,还有以自己个人的意想推测而“知道”的。抑或偶然治愈一个病人,实际并非此药之功,而勉强著述称其有疗效的,种种现象难以使人相信。到了张洁古,李东垣之辈出,说某药专入于某个经脉,这就更加牵强附会了。其实治病并非必分经络脏腑。故而讨论本草,必然要以《神农本草经》为根本,至于其它的说法一定要审视选择地使用,也必须要在临床上通过治疗验证才可信。又必须考证古人方中所曾经使用过的才可以采取,其余的只可以在单方处治之法中使用了。又有后世之人所增补的所谓奇药,或者出于深山穷谷,或出于殊方异域,前贤不曾有过的,后人用过的,往往有奇效。这是偏方异气所钟之灵气,造物之天机,日久而泄漏世人,能治古方所不能治的奇病。对于那些众多的博物君子们,也要留心认识它们,以增加自身的见识,这又是本草学著作之外的事了。
药性变迁论
古代处方所用的药物,在当时效验显著,而本草著作中也记载其功用确凿的,现在依照古方施用,竟然有的有效,有的没效,这是什么缘故呢?大概其中有几种原因,其一,地理环境与当时气候之别;当初施用之初,必由所产之地开始,这是病人本人与本土所生之药同气相应,故而气原而力全。再以后因传种与其它地方移植,如此地气改变,必然力薄而弱。其二,大凡植物的种子分类不一,等级有别,古人所采用能做种子的,必然是珍贵稀有之品,到了后世相为传衍,一定寻求容易繁衍生长的作为种植的标准,未必都是品类中珍贵稀有之种。药物虽然不假,但是品种等级就差别大了。其三,自然生长的与人们自己选择土地种植的不同。当时所采之药物,都是自然生长在山谷之中,得天地之元气圆满,因此气质性味独厚。现在都是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上人工灌溉的功序,结果必然性味平淡而力量薄劣了。其四,名与实的改变,假若泛滥,真伪不辨,古时药物不用在市场购买,都是医生自己采挖炮制,以备不时之需。等到后来,有一些不常用药物,后人想要施用它,到处寻求探采或访问知者,或者误用其它药物补充它,或用别种取代它,又有药店中尚未全备,拿相近的,似是而非的,欺人取利,这种药材从此就失去真面目了。其中变迁的原因,并非这般能概括。药物的性味既然有如此差异,即使审病问诊极其真切,处方极当,怎奈用药并非当时之灵药,那么疗效自然不一定就好了。现代的医生,只知道确定处方,其中的药物就任由病人自己到药店拿了,所以药物的真伪品质无法辨别,即使有神医诊病处方,也不能用假劣药来治真实之病啊!
药性专长论
药物治疗疾病的原理,有些可以解释,有些不可以解释。如性热可治寒,性燥可治湿,芳香可通气,滋润则生津,这都可以解释。又如同一类发散药,桂枝则散太阳经之邪,柴胡则散少阳经之邪。同类滋阴药,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同类解毒药,雄黄则解蛇虫之毒,甘草则解饮食之毒。也有不可以完全解释清楚的。至于说鳖甲消化痞块,使君子杀灭蛔虫,赤小豆消解肤肿;蕤仁生服,不易入睡,熟服则多睡;白鹤花不能腐蚀肌肉却能腐蚀骨骼,如此等等尤其不可以解释,这是药材品味性情之专长,专有功能,即所谓单方秘方。然而人们只知道不可解释的称为专长,却不知在常用药之中,也各有专长的功效。后人或许不知道而不能施用其专长,或者每天施用而忽略了它们的专长了,如此忽略就不能竭尽药材的专长功效了。因此,作为医生应当广泛地收集各类奇缺验方,深明药理,既使遇到疑难奇症,都有独到的治法而且诊治处方变化不穷。当年神农著《本草》之时,并不是都要看到药物的形色气味,却能认识它们的性情,又不可每种药物都要尝试才能得知,竟然都能深谙其功能,而且用药治症莫不有效,岂不是和自然造化相为默契,并非像后世之人那样只靠思虑所能达到的境界啊!
煎药法论
煎药的方法,最应该深入讲解,诊治的疗效,也于煎药有点关系。饮食之家,平时烹饪禽鱼羊猪,如果有失调度,尚且能损人健康,更何况药物专以治病,能不需要明白吗?它的多种方法记载于古代方剂之后的,大都因病炮制煎煮各有不同。如麻黄汤,先煮麻黄去沫,然后加上其它药物同煎,这是主药应当先煎的方法。而桂枝汤,却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药后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此又是一种方法。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以甘澜水先煎茯苓。如五苓散则以白饮和服,服后又当多饮暖水。小建中汤则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纳饴糖。大柴胡汤则煎减半,去渣再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煎药成而后纳大黄。其煎之多寡,或煎水减半,或十分煎去二三分,或止煎一二十沸,煎药之法,不可胜数,皆各有意义。大都发散之药,及芳香之药,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疎荡。补益滋腻之药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为煎药之总决,故而处方用药,必使治病恰到好处,煎药方法不失传统法度为宜。
服药法论
病人能愈与否,不但方药病正当合拍,而方药虽合治病,若然服用不得方法,也有非特无功而反无益者,这个问题不可不知。如发散之剂,欲要祛风寒于外,一定要用热药并温暖覆盖其身体,使药气行使到荣卫,热气周遍全身,祛风寒而从汗出化解。如果半温之时服药,仍然面对于寒风坐立,或者仅仅静静安卧,那么温药留蓄肠胃不能得汗,风寒岂能有暗消之理,而荣气又反为风药所伤。通滞之药,想要它化积滞而通达於下,一定要空服或者顿服,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从大便解,此时若与饮食混杂一起则药气与食物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加顽固。所以《伤寒论》等书中提到的服药方法,有宜热宜温,宜凉宜冷,宜缓宜急,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饱宜饥,更有宜汤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丸,其中体重大小,上下表里治法各有当,这都是有一定法度的道理。
医必备药论
古代的医生,他们所施用的药物大都是自己置办,或根据时令、地域多发病、慢性病的情况,提前预备的。《内经》云:司气备物,则无遗主矣。古代韩康卖药的故事,并非说韩康只在卖药,而是卖治病的药,即是说韩康在为人治病。韩文公(韩愈)《进学解》云:“牛溲马渤,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医师之良也”。以前北方人称看病为卖药先生,说明医生大都是自己置备药物的。自从宋代以后,逐渐有一些医生开处方却不备药的,他们用的药都取自市场上,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子。卖药的人不懂医病,尚且可以说得过去。如果行医治病的人,不懂药材,那么药材的是非真伪,全然不问,医生和药物不相识,既使说处方不误人,而药材的真伪错误就多了。又且古代圣贤治病,只有感冒之病,才以煎剂为主,其它的大都以丸散膏丹为多。其中丸散膏丹,有些并非当时就能立刻做出来的,倘若有急迫的病人,必须施用丸散的,等到丸散做好,病人已经半死半生矣。又有一些病人,用药止须少计而愈,然而合制丸药,一次不可止合少许的。假若让医生为病人一人,只合制一料丸散,则一料之处多余的都没有用了。只有医生炮制合成后,留待更多病患中当用的用之,就适得其所了,不会浪费了。又有不常用不易得的药物,储存多年,也难以遇到可用的病人。药店之中,因常无人问津,就不置备,惟有医者自备待用,就可以留着有不时之需了。至于说皮肤外科所施用的煎方,不过是通达疏散荣卫罢了。如果要顾护正气,托化病毒,全凭各种丸散之力。有些药物贵重且又难以得到,及其需锻炼炮制之物,修合并非一二日之功,而且费用又大,也不能为一个人止合一二丸。如果外治之围药、涂药、升药、降药,护肌腐肉,止血行瘀,定痛止痒,提脓排毒,生肌生肉生皮,续筋连骨。又有熏蒸、烙灸、吊洗、点溻等药种种各异,更复每症不同,皆非一时所能置备,尤必须平时预先合制。作为医者,既要知其方,又要讲其法,又须蓄备药料,以应患者之需。若不这样,假若偶遇一大症,内科除了煎方之外,更无别方,外科则除膏药之外,更无它药,即使有也只能取点极贱极易得的一二味药物作为应酬,怎么能使极危极险极奇极恶之症,起死回生呢?所以药材炮制处方丸散膏丹,医者不能不置备以便于有不时之需。
(本文作者李宇林道长,系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