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儒医小识
金栋按:儒医一词,始于宋代。《辞海》说:“旧指儒生而行医者。《宋会要辑稿》:‘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此可备一说。而鄙人则认为,中医最高或核心理论体系源于儒家之思想者,谓之“儒医”,始妥。
那么,什么理论体系是中医之最高或核心呢?“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核心理论。稍微修整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是核心。”(赵洪钧《内经时代》)即“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是中医之核心理论体系。
脏腑学说中,人体为何是五脏六腑?人体脏腑虽源于古代粗浅的解剖发现,但脏“五”腑“六”乃源于“天六地五”之推演。《国语·周语》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韦昭注:“天有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汉儒认为,五六十一乃天数、天道之数。班固《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而“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故腑有六为阳以应天数六,其气象天之运行,“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脏有五为阴以应地数五,其气象地之藏物,“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否则,不得天地之中合,民无以受生,即人之生命无所从来(《内经时代》)。
脏“五”源自五行之“五”,腑“六”源自六律六气之“六”。东汉官典《白虎通·性情》说:“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灵枢·经别》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隋萧吉《五行大义·论杂配》说:“脏腑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脏则有五,稟自五行;腑则有六,因乎六气。”
阴阳五行说是推演中医“以五脏为中心”核心理论体系之工具。而五脏附会五行推演人体之生理与病理,且以五行为纽带构架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观,源于汉代儒家思想。而五脏配五行则源于儒家祭礼。
人体五脏配五行,其序和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是目前成熟定型说法,源于儒家今文经家之学,一直指导中医临床说理。为何这样相配?《内》《难》未见有说。有人认为中医源于巫、源于道(玄)、源于易等,而五脏附会五行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之核心,然巫、道、易等皆未有相关说法,可见此等渊源之说,是多么之苍白乏力!
据赵洪钧《内经时代》对儒经《尚书》《礼记》等考证,五脏附会五行说,乃源于儒家祭礼。用五行说目的是“使祭脏规范化、理论化”,并说“这种学说竟然由祭脏五行化的儒家学说中来”,虽感意外却很有见地。
在汉代,由于《尚书》有今、古文经之分,故五脏附会五行说亦有两套配法。一是古文经家之学,按儒家牲畜祭脏解剖位置而来;二是今文经家之学,附会五行之体性而来。
据《礼记·月令》五时牲畜祭脏,即春(木)祭脾、夏(火)祭肺、季夏(土)祭心、秋(金)祭肝、冬(水)祭肾,“此等直据牲之五脏所在,而当春、夏、秋、冬之位耳”(孔颖达《礼记正义》),亦正与人体五脏解剖位置相合——左脾右肝、上肺下肾、中间心。此乃古文经家之学。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说:“《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郑玄驳之:“《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不得同五行之义。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
司马光《太玄集注·玄数》说:“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此玄符也。是故肺藏气者火也,肾藏精者水也,心藏神者土也,脾藏思者木也,肝藏血者金也。其为体(性)也,则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
今文经家之学、《内经》医学,乃以五脏附会五行之体性而相配。许慎《五经异义》说:“《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所谓体性,如《尚书·洪范》所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也。
龙伯坚说:“五脏和五行的配合……在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今文尚书》欧阳说,这一配合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一种是《古文尚书》说,这一配合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这两种说法,古代医家都采用过。《周礼·秋官司寇·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句下,贾公彦疏引《阴阳疗疾法》说:‘肺属南方火。’可见著《阴阳疗疾法》的这一位医学家采用的和《古文尚书》说相同。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所说也都与《古文尚书》说相同。但是《黄帝内经》采用的却和《今文尚书》欧阳说相同。西汉是今文家最兴盛的时代,所以今文说占了上风,古文说后来在医学上完全淹没了。
“郑玄说:‘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这是说,现在医学上五脏和五行的配合和《今文尚书》说相同,然后才能治愈疾病,否则不死即会变厉害……古文说所讲五脏与五行配合的位置,是根据祭祀的时候所宰杀的动物的向南的五脏实际位置排列的,所以脾在左,肝在右,肺在上,肾在下,心在中……今文说所讲的五脏与五行配合的位置,则是根据理想的。”(《黄帝内经集解·素问》)
所谓“理想的”位置,当指五脏附五行体性而言。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六节脏象论》说:“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以《内经》而言五脏配阴阳五行,则肝是木脏(木曰曲直),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方位在东,其色青;心是火脏(火曰炎上),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方位在南,其色赤;脾是土脏(土爰稼穑),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方位在中央,其色黄;肺是金脏(金曰从革),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方位在西,其色白;肾是水脏(水曰润下),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方位在北,其色黑。
由于中医不重解剖学而重“天人相应”整体观及附会阴阳五行说之关系学,故才保留了目前配法。
金栋按:儒医一词,始于宋代。《辞海》说:“旧指儒生而行医者。《宋会要辑稿》:‘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此可备一说。而鄙人则认为,中医最高或核心理论体系源于儒家之思想者,谓之“儒医”,始妥。
那么,什么理论体系是中医之最高或核心呢?“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核心理论。稍微修整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是核心。”(赵洪钧《内经时代》)即“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是中医之核心理论体系。
脏腑学说中,人体为何是五脏六腑?人体脏腑虽源于古代粗浅的解剖发现,但脏“五”腑“六”乃源于“天六地五”之推演。《国语·周语》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韦昭注:“天有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汉儒认为,五六十一乃天数、天道之数。班固《汉书·律历志》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而“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故腑有六为阳以应天数六,其气象天之运行,“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脏有五为阴以应地数五,其气象地之藏物,“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否则,不得天地之中合,民无以受生,即人之生命无所从来(《内经时代》)。
脏“五”源自五行之“五”,腑“六”源自六律六气之“六”。东汉官典《白虎通·性情》说:“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灵枢·经别》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隋萧吉《五行大义·论杂配》说:“脏腑者,由五行六气而成也。脏则有五,稟自五行;腑则有六,因乎六气。”
阴阳五行说是推演中医“以五脏为中心”核心理论体系之工具。而五脏附会五行推演人体之生理与病理,且以五行为纽带构架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体观,源于汉代儒家思想。而五脏配五行则源于儒家祭礼。
人体五脏配五行,其序和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是目前成熟定型说法,源于儒家今文经家之学,一直指导中医临床说理。为何这样相配?《内》《难》未见有说。有人认为中医源于巫、源于道(玄)、源于易等,而五脏附会五行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之核心,然巫、道、易等皆未有相关说法,可见此等渊源之说,是多么之苍白乏力!
据赵洪钧《内经时代》对儒经《尚书》《礼记》等考证,五脏附会五行说,乃源于儒家祭礼。用五行说目的是“使祭脏规范化、理论化”,并说“这种学说竟然由祭脏五行化的儒家学说中来”,虽感意外却很有见地。
在汉代,由于《尚书》有今、古文经之分,故五脏附会五行说亦有两套配法。一是古文经家之学,按儒家牲畜祭脏解剖位置而来;二是今文经家之学,附会五行之体性而来。
据《礼记·月令》五时牲畜祭脏,即春(木)祭脾、夏(火)祭肺、季夏(土)祭心、秋(金)祭肝、冬(水)祭肾,“此等直据牲之五脏所在,而当春、夏、秋、冬之位耳”(孔颖达《礼记正义》),亦正与人体五脏解剖位置相合——左脾右肝、上肺下肾、中间心。此乃古文经家之学。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说:“《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郑玄驳之:“《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不得同五行之义。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
司马光《太玄集注·玄数》说:“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此玄符也。是故肺藏气者火也,肾藏精者水也,心藏神者土也,脾藏思者木也,肝藏血者金也。其为体(性)也,则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
今文经家之学、《内经》医学,乃以五脏附会五行之体性而相配。许慎《五经异义》说:“《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所谓体性,如《尚书·洪范》所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也。
龙伯坚说:“五脏和五行的配合……在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今文尚书》欧阳说,这一配合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一种是《古文尚书》说,这一配合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这两种说法,古代医家都采用过。《周礼·秋官司寇·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句下,贾公彦疏引《阴阳疗疾法》说:‘肺属南方火。’可见著《阴阳疗疾法》的这一位医学家采用的和《古文尚书》说相同。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所说也都与《古文尚书》说相同。但是《黄帝内经》采用的却和《今文尚书》欧阳说相同。西汉是今文家最兴盛的时代,所以今文说占了上风,古文说后来在医学上完全淹没了。
“郑玄说:‘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这是说,现在医学上五脏和五行的配合和《今文尚书》说相同,然后才能治愈疾病,否则不死即会变厉害……古文说所讲五脏与五行配合的位置,是根据祭祀的时候所宰杀的动物的向南的五脏实际位置排列的,所以脾在左,肝在右,肺在上,肾在下,心在中……今文说所讲的五脏与五行配合的位置,则是根据理想的。”(《黄帝内经集解·素问》)
所谓“理想的”位置,当指五脏附五行体性而言。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六节脏象论》说:“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以《内经》而言五脏配阴阳五行,则肝是木脏(木曰曲直),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方位在东,其色青;心是火脏(火曰炎上),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方位在南,其色赤;脾是土脏(土爰稼穑),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方位在中央,其色黄;肺是金脏(金曰从革),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方位在西,其色白;肾是水脏(水曰润下),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方位在北,其色黑。
由于中医不重解剖学而重“天人相应”整体观及附会阴阳五行说之关系学,故才保留了目前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