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医经钩考:“天有五行”小识
金栋按:“五行”一词,传世文献始见于《尚书·甘誓》,具体如《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唐·孔颖达《疏》:“此章所演文有三重,第一言其名次,第二言其体性,第三言其气味。言五者性异而味别,各为人之用。《书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滋生也。’是为人用五行,即五材也。襄二十七年《左传》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言五者各有才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
然业界公认,五行已非是“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之五种物质本身而被抽象化了。
战国两汉时期之贤哲、学者或儒生,以五行相生序所代表之性质的运行变化规律,构架了一个庞大的宇宙体系,附会推演天地人三才之道。见于《管子·四时》《五行》《吕氏春秋·十二纪》《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五行相生》《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等古籍。
为何上述古籍中由五行所构架的宇宙体系,皆由春、夏、季夏、秋、冬之或四时、或五时去推演?且或名之“月令”呢?可见“五行”之本义实非《洪范》之义。据鄙人所考,当本于“天有五行”!
所谓天有五行(天文历法),亦名天道五行,指天体宇宙自然运行变化之规律,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表述。如
《孔子家语·五帝》说:“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 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而主季夏气],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
天有五行,实则天文历法(据天文、制历法,行五时)——少数民族彝族历法名十月太阳历,中原传世文献称阴阳五行历。天有五行将一年分十个月,上半年为阳年,下半年为阴年,用五行木、火、土、金、水表示。五行每行72天,又分阴阳两个月,用十天干表示,阳月甲、丙、戊、庚、壬,阴月乙、丁、己、辛、癸;每个月36天,共十个月,一年共360天,剩余5~6天为过年日。五行即是五季、五时。五行亦名五气;行,替天行气之义;气,天气、节气、气候之气,即一年五行乃阴阳寒暑节气之更替。一年始于冬至日木行72天,其后依次为火行、土行、金行、终于水行72天,共360天,剩余5~6天为过年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皆以“天”而言五行,此五行,即五时、五季,亦名五气,气,节气、气候之气,“以生寒暑燥湿风”,非《洪范》等所言“地”之五行(《国语·周语》《汉书·律历志》“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据《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古代历法“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等共六种,皆以冬至月为一岁之始,后发展演变为两种历即五行历(纯阳历——十月太阳历)与四时历(阴阳合历),再后四时历兴而五行历废矣!
五行是汉代之思想律,统治哲学,此“五行”已非天文历法之五行,故汉代成书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四时、五行”并提。另,《管子》既有《四时》篇,又有《五行》篇,《四时》、《五行》乃两种不同历法之论述,可见此两篇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且《内经》中亦有或四时、或五时之论述,当为两种历法混称后之矛盾说。如《内经》中既有“脾主长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王冰注“长夏,谓六月也”)、又有“脾不主时……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之,不得独主于时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即每季之末各十八日为脾所主)、尚有《阴阳类论》肝(心脾肺肾)各“治七十二日”(应是十月太阳历法)等三种不同之矛盾说法。
要之,五行之本始指“天有五行”,乃十月太阳历法(五行历),与《洪范》所指“地”之五行(材)不同。
天有五行为何取木、火、土、金、水为名,为次序而推演?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之一·释五行名》据先秦两汉典籍如《尸子》《管子》《礼记》《尚书大传》《纬书》《说文》《释名》《白虎通》等有解说。引如下:
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
(1)木说。
《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
许慎曰:“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从于中,下象其根也。”
其时春。《礼记》曰:“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
其位在东方。《尸子》云:“东者,动也,震气故动。”
(2)火说
《白虎通》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
许慎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
其时夏。《尚书大传》云:“何以谓之夏?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释名》曰:“夏,假者,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其位南方。《尚书大传》云:“南,任也,物之方任也。”
(3)土说
《元命苞》云:“土之为言吐也,含土气精,以生于物。”
许慎曰:“土者,吐生者也。”
王肃云:“土者,地之别号,以为五行也。”
许慎曰:“其字,二以象地之下,与地之中,以一直画,象物初出地也。”
其时季夏。季,老也,万物于此成就方老,王于四时之季,故曰老也。其位处内。内,通也。
《礼斗威仪》云:“得皇极之正气,含黄中之德,能苞万物。”
(4)金说
许慎曰:“金者,禁也,阴气起始,万物禁止也。土生于金,字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也。”
其时秋也。《礼记》云:“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尸子》云:“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恭莊,礼之主也。”《说文》曰:“天地反物为秋。”
其位西方。《尚书大传》云:“西,鲜也。鲜,讯也。讯者,始人之貌也。”
(5)水说
《释名》《广雅》《白虎通》皆曰:“水,准也,平准万物。”
《元命苞》曰:“水之为言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阴阳交一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湊液也。”
《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
许慎曰:“其字象泉并流,中有微阳之气。”
其时冬。《尸子》云:“冬,终也,万物至此终藏也。”《礼记》云:“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其位北方。《尸子》云:“北,伏也。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也。”
金栋按:“五行”一词,传世文献始见于《尚书·甘誓》,具体如《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唐·孔颖达《疏》:“此章所演文有三重,第一言其名次,第二言其体性,第三言其气味。言五者性异而味别,各为人之用。《书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滋生也。’是为人用五行,即五材也。襄二十七年《左传》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言五者各有才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
然业界公认,五行已非是“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之五种物质本身而被抽象化了。
战国两汉时期之贤哲、学者或儒生,以五行相生序所代表之性质的运行变化规律,构架了一个庞大的宇宙体系,附会推演天地人三才之道。见于《管子·四时》《五行》《吕氏春秋·十二纪》《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五行相生》《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等古籍。
为何上述古籍中由五行所构架的宇宙体系,皆由春、夏、季夏、秋、冬之或四时、或五时去推演?且或名之“月令”呢?可见“五行”之本义实非《洪范》之义。据鄙人所考,当本于“天有五行”!
所谓天有五行(天文历法),亦名天道五行,指天体宇宙自然运行变化之规律,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表述。如
《孔子家语·五帝》说:“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 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而主季夏气],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
天有五行,实则天文历法(据天文、制历法,行五时)——少数民族彝族历法名十月太阳历,中原传世文献称阴阳五行历。天有五行将一年分十个月,上半年为阳年,下半年为阴年,用五行木、火、土、金、水表示。五行每行72天,又分阴阳两个月,用十天干表示,阳月甲、丙、戊、庚、壬,阴月乙、丁、己、辛、癸;每个月36天,共十个月,一年共360天,剩余5~6天为过年日。五行即是五季、五时。五行亦名五气;行,替天行气之义;气,天气、节气、气候之气,即一年五行乃阴阳寒暑节气之更替。一年始于冬至日木行72天,其后依次为火行、土行、金行、终于水行72天,共360天,剩余5~6天为过年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皆以“天”而言五行,此五行,即五时、五季,亦名五气,气,节气、气候之气,“以生寒暑燥湿风”,非《洪范》等所言“地”之五行(《国语·周语》《汉书·律历志》“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据《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古代历法“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等共六种,皆以冬至月为一岁之始,后发展演变为两种历即五行历(纯阳历——十月太阳历)与四时历(阴阳合历),再后四时历兴而五行历废矣!
五行是汉代之思想律,统治哲学,此“五行”已非天文历法之五行,故汉代成书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四时、五行”并提。另,《管子》既有《四时》篇,又有《五行》篇,《四时》、《五行》乃两种不同历法之论述,可见此两篇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且《内经》中亦有或四时、或五时之论述,当为两种历法混称后之矛盾说。如《内经》中既有“脾主长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王冰注“长夏,谓六月也”)、又有“脾不主时……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之,不得独主于时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即每季之末各十八日为脾所主)、尚有《阴阳类论》肝(心脾肺肾)各“治七十二日”(应是十月太阳历法)等三种不同之矛盾说法。
要之,五行之本始指“天有五行”,乃十月太阳历法(五行历),与《洪范》所指“地”之五行(材)不同。
天有五行为何取木、火、土、金、水为名,为次序而推演?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之一·释五行名》据先秦两汉典籍如《尸子》《管子》《礼记》《尚书大传》《纬书》《说文》《释名》《白虎通》等有解说。引如下:
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
(1)木说。
《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
许慎曰:“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从于中,下象其根也。”
其时春。《礼记》曰:“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
其位在东方。《尸子》云:“东者,动也,震气故动。”
(2)火说
《白虎通》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
许慎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
其时夏。《尚书大传》云:“何以谓之夏?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释名》曰:“夏,假者,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其位南方。《尚书大传》云:“南,任也,物之方任也。”
(3)土说
《元命苞》云:“土之为言吐也,含土气精,以生于物。”
许慎曰:“土者,吐生者也。”
王肃云:“土者,地之别号,以为五行也。”
许慎曰:“其字,二以象地之下,与地之中,以一直画,象物初出地也。”
其时季夏。季,老也,万物于此成就方老,王于四时之季,故曰老也。其位处内。内,通也。
《礼斗威仪》云:“得皇极之正气,含黄中之德,能苞万物。”
(4)金说
许慎曰:“金者,禁也,阴气起始,万物禁止也。土生于金,字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也。”
其时秋也。《礼记》云:“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尸子》云:“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恭莊,礼之主也。”《说文》曰:“天地反物为秋。”
其位西方。《尚书大传》云:“西,鲜也。鲜,讯也。讯者,始人之貌也。”
(5)水说
《释名》《广雅》《白虎通》皆曰:“水,准也,平准万物。”
《元命苞》曰:“水之为言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阴阳交一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湊液也。”
《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
许慎曰:“其字象泉并流,中有微阳之气。”
其时冬。《尸子》云:“冬,终也,万物至此终藏也。”《礼记》云:“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其位北方。《尸子》云:“北,伏也。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也。”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