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学术思想及用药与地域特点关系探讨
季筱雨 1 陶颖莉 2 叶 平 1,2 关键词 朱丹溪;学术思想;地域化
季筱雨 1 陶颖莉 2 叶 平 1,2 关键词 朱丹溪;学术思想;地域化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年第 30 卷第 1 期 ZhejiangJITCWM(Vol.30No.12020)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概括为三点,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以及气血痰郁四伤学说[1]。朱丹溪认为,“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相火妄动则“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在相火论的基础上,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斯军民[2]根据《格致余论》总结维护相火的方法主要有保养胃气、平衡气血、收心养心。“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朱氏认为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可以涵养肝肾之阴,因此当健脾和胃。又云“病热之人,其气炎上 ,郁为痰饮 ,抑遏清道 ,阴气不升 ,病热尤甚 ”,说 明相火妄动与痰郁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故丹溪重视化痰理气。朱氏认为“ 心 动则相火亦动”,收心养心可以防止相火妄动,“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笔者结合浙江地理气候环境和人群饮食结构,总结朱丹溪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及其用药规律,分析其在浙江普遍应用的原因。
1、地理环境
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本文所分析的仅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矿藏、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时刻作用于人体,人们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1.1 地理环境与体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 域之间的地理特征、气候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人,受当地水土质量、饮食偏好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人体体质随之产生差异[3]。《灵枢》记载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特点,《大戴礼记·易 本命》中 记 载“ 坚 土 之 人肥,虚土之人大”,说明人体体质的肥或大受到土质的影响。除此之外,现代调查研究也表明 ,地理环境与人体体质存在相关性。何裕民等[4]将人体体质分为六种,即正常、阴阳两虚、阴虚、阳虚、痰湿和瘀滞,并对西北延安、东南上海及浙江义乌等地人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阴虚体质的 人群数量东南明显高于西北。朱丹溪生于义乌,长期生活在东南沿海,其“ 阳常有余 ,阴 常不足”的观点以及治病重视滋阴不能不认为与其生活地域具有很大关联。
1.2 地理环境与疾病
中国是最早关注地理环境与 疾病发生关系的国家,《内经》中明确提到“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多项现代研究表明,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差异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具有一定影响[5-6]。盛增秀[1]认为,朱丹溪“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的观点以及选方用药注重祛湿除热与其生活环境气候温热,沿海地带地处卑湿有很大关系。
2、人群饮食结构
饮食习惯是影响人群体质的常见诱因之一。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到“以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认为嗜食肥甘厚味可致化火伤阴,导致阴虚火旺体质[7]。丁钢强等[8]通过流行病学方法对浙江省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进行回顾性调查后发现,畜禽肉类占食物总消费量的比例升高,谷蔬类及水果摄入比例降低;陈江等 [9]以回顾法收集浙江省城市居民膳食数据,结果表明有高蛋白、高盐、高脂肪的趋势。从饮食特点来看,浙江人群偏嗜厚味,“膏粱太过,以致中脘停留”[10],朱丹溪认为食伤脾胃可致痰饮内阻,宿食停留,脾胃受损,气血亦损,因此“ 丹溪先生治病 ,不出乎气 、血 、痰 ”[11]。
3、朱丹溪用药特点
笔者统计了《丹溪心法》中出现的方剂共610 首,对其中中药名进行规范统计……
1、地理环境
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本文所分析的仅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矿藏、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时刻作用于人体,人们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1.1 地理环境与体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 域之间的地理特征、气候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人,受当地水土质量、饮食偏好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人体体质随之产生差异[3]。《灵枢》记载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特点,《大戴礼记·易 本命》中 记 载“ 坚 土 之 人肥,虚土之人大”,说明人体体质的肥或大受到土质的影响。除此之外,现代调查研究也表明 ,地理环境与人体体质存在相关性。何裕民等[4]将人体体质分为六种,即正常、阴阳两虚、阴虚、阳虚、痰湿和瘀滞,并对西北延安、东南上海及浙江义乌等地人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阴虚体质的 人群数量东南明显高于西北。朱丹溪生于义乌,长期生活在东南沿海,其“ 阳常有余 ,阴 常不足”的观点以及治病重视滋阴不能不认为与其生活地域具有很大关联。
1.2 地理环境与疾病
中国是最早关注地理环境与 疾病发生关系的国家,《内经》中明确提到“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多项现代研究表明,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差异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具有一定影响[5-6]。盛增秀[1]认为,朱丹溪“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的观点以及选方用药注重祛湿除热与其生活环境气候温热,沿海地带地处卑湿有很大关系。
2、人群饮食结构
饮食习惯是影响人群体质的常见诱因之一。朱丹溪《格致余论》提到“以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认为嗜食肥甘厚味可致化火伤阴,导致阴虚火旺体质[7]。丁钢强等[8]通过流行病学方法对浙江省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进行回顾性调查后发现,畜禽肉类占食物总消费量的比例升高,谷蔬类及水果摄入比例降低;陈江等 [9]以回顾法收集浙江省城市居民膳食数据,结果表明有高蛋白、高盐、高脂肪的趋势。从饮食特点来看,浙江人群偏嗜厚味,“膏粱太过,以致中脘停留”[10],朱丹溪认为食伤脾胃可致痰饮内阻,宿食停留,脾胃受损,气血亦损,因此“ 丹溪先生治病 ,不出乎气 、血 、痰 ”[11]。
3、朱丹溪用药特点
笔者统计了《丹溪心法》中出现的方剂共610 首,对其中中药名进行规范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