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用药随感

kastin

声名远扬
高级会员
注册
2011/11/09
帖子
1636
获得点赞
519
声望
113
药者,沐四时之气,浴星辰之移,故其秉天地之精,以有气味。然气为阳,味为阴。温热寒凉,不过药之气分,岂独见气而失之味欤?经言:“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气味各有所主,审病度势,拨冗见日而用之,岂可一叶障目?倘病机不清,徒论方药,则见附子嫌温,视熟地恐滞,用黄芩忧寒,投陈皮疑耗气……终缚手脚而处以平剂,冀起陈疴,何愚至此耶?《素问》谓药饵为毒药,盖其性偏,殊于人食,此亦其所以祛病者也。喻嘉言撰杂病案《寓意草》,开篇即谓:“先议病,后议药”——可谓发聩振聋矣。

《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此用兵之道也。遣方制药,理亦如此。故摄生方其味数十,多以巨量丸剂假时日徐图,犹十则围之,经日累月,必无伤拔城矣。夫情势急迫,投以汤散之剂,约五味之数,凭峻味之剂,荡碍填沟,陷城破敌,以求速效。平人小疾,则轻剂坦药,一正一奇,偏师归来,必无忧矣。故视病之轻重急缓,人之少壮强弱,择而用之。

嗟夫,今人不明此理,每临敌或辄分兵拒之,自忖万全之策;或以叶障目,一法御万病。然皆倍功而效微。前人覆辙犹在,然后人蹈不旋踵,此孰之过欤?
 
数日之前发楼上之贴,陈言今人无论审病措药,或是议方论病,只论四气,而罔顾五味合化之状,恐众人不解个中之意,特赘言几句。

尝见坛众素熟于经文,每于辩论时,大谈阴阳之理,顺逆之道,然临事(议方)却偏废之,真令人哂笑焉。须知万事皆有阴阳,药中之气为阳,味为阴。故气堪用者,调神调气而已;味之用者,形质之调也。

内经言上古圣人、至人、真人之状,病邪中人之理,及后世祝由没落之故,皆今时异于古时(今,指内经著书时,非现今)。盖古时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无劳形之役,内无惑心之欲,如《道德经》中自恬之状;其病在皮毛,至多在经,气血失序亦微也。故用药之气分,或可针刺调而已矣,或可祝由而愈也。此必经络府腧透达,调神气如抽丝剥茧,皆少物欲、轻劳形之功尔。

然今日之人,其外劳形,内嗜欲,岂能内外皆畅?故视众人似无病于外,实则失序气血已暗流于内,偶有发作,不以为意也,加之老、小、房、产之忧,全无调摄之意。此时若调气,尚可消疾于萌芽,待其势大成病,则由阳入阴,脏器所损、病邪产物,此其药之气所不及也,为味之用武之地也。故今人治病,药当责味,慎之,慎之。
 
方者,矩也。矩其形正而端直,故方亦有规则、法度、制度、规律之意,特言其准则分明严谨,非随意拼凑、牵强附会。

药(藥)者,乐草也。盖去人之所苦,使人乐之草也,其气味必殊于常物,此亦药之用也。

方药,其气味度量与配合,必有法可依,有律可循。

方药源自《汤液》(链接),传为伊尹所作,而伊尹的养父是商朝的奴隶,是个厨师,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了解了食物滋味的配合和功效,善思考和学习的他也从烹饪中悟出了治国之道(后世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也是类似道理)。

《汤液》为《伤寒》之祖,但仲景仅“博采众方”,未能把制方规矩准则给流传下来,目前《汤液经》亦无存本,好在梁·陶弘景看过这书,部分记录于《辅行诀》中,辗转后世,在敦煌藏经洞发现。其用药和《伤寒论》有相似处,甚至可对比伤寒中的方子,发现不少蛛丝马迹,比如所谓的“xx加xx汤”或“xx新加汤”,应该是仲景自己的发挥。仲景自己也在序中说了,自己的书中方子并非全部原创,而是有不少是前人的东西,也有自己发挥的地方。

观《辅行诀》内容可知,里面法度井然(链接),可与后世的各种著名方子中关键部分(链接)能吻合得上。所以可以摒除不少人所谓《辅行诀》是“伪作”的观点。即便仍不能信服,但医学本身是实践第一位的,即使不相信逻辑推理,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实践来验证真假。

比如坛友治疗心悸口疮痢疾的例子,当然这只是在除病上的应用,还有其他合化方面,比如研究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大承气汤泻心汤这几个帖子。

还有比如酸腌菜、一蒜蓉和青椒炒苦瓜吃起来一点都不苦,原因是炒苦瓜会放盐,咸苦化酸,所以苦酸的感觉并不好,再加辛味的辣椒,就能酸辛化甘了,于是甘味能缓和苦味,就没那么苦了。但酸味本身太少,甘味就少,所以会加点酸菜或醋,效果才好。

又比如酸辣土豆丝中的辣椒是那种非常辣的干辣椒,加酸味恰好能平衡这种辣,因为咸辛不合化,但加了酸就有酸咸化辛,酸辛化甘。另外,我们吃的辣条会有一股甜辣味,但咸辣味比较弱,这是因为里面加了不少白糖,而辣条本是咸辣的,加了糖就甘辛化苦,咸苦化酸,然后辛酸化甘,于是甜味显得很明显,咸味和辣味就减弱了。

再比如酸梅汤,酸甘除满,具有开胃作用。但最好加点盐(比如很多盐渍的果干都是如此),因为从现代医学来讲,可缓解夏天出汗引起的电解质失衡,从中医角度来讲,加入了咸味,合化会级联发生,走一圈回到原点,那么所有的除满,除燥,除滞、除痞,除烦都有,只是效果依次降低。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