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方如此,而现在百度百科以及其他书的建议用量是
【方剂名】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四两(12g)、生姜三两(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去皮桂枝三两(9g)、阿胶二两(6g)、去心麦门冬半升(10g)、麻仁半升(10g) 、擘大枣三十枚(10枚)。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然后用法仍然是酒七水八,这个就完全是乱写了,这个升到底按什么来算?
配比完全打乱了。
而正常应该是
炙甘草60g 生姜45g 人参30g 生地240g 桂枝45g 阿胶30g 麦冬70g 麻仁50g 大枣30枚重量计100g 米酒1400g 水1600g,煮取600g然后纳入阿胶,分三次服用。
汉代剂量一两按15g计算,而一斤是16两,地黄的用量达到了240g
这里麦冬,麻仁的半升因密度不同,重量不同,水每升按200g计算,大枣因大小不同用重量计算,12枚按45g算,30枚110g左右,按100计,米酒酒精度较黄酒低,用黄酒时候,建议使用500g黄酒加900g水代替1400g的米酒,注意人参不可用党参代,用红参或者生晒参。
如果选用三分之一剂量也应当是炙甘草20g 生姜15g 人参10g 生地40g 桂枝15g 阿胶10g 麦冬25 麻仁15g 大枣30g 黄酒150g 水800g ,煮取200g。
而按照明清时期建议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算。那么应该是按3的倍数来算,就变成了书上的:
炙甘草12 生姜9 人参6 生地48 桂枝12 阿胶6 ,麦冬 麻仁 大枣这个就非常不好计算 所以用了10g 10g 10个来计算,那么又煮取三碗。那么这样的一碗的剂量大约能只能达到原方一碗五分之一的效果了。
这就是为什么药效变慢的原因吧,一剂药的效果差了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