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论》注释荟萃(第1条)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伤寒论》注释荟萃(第1条)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宋本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康平本《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其脉浮。

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校正《金匮玉函经·辨太阳病形证治上》: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其脉浮。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辨太阳病形证》:太阳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其脉浮数,宜桂枝汤。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宜桂枝汤。

民国·杨绍伊考次《伊尹汤液经》:太阳病,其脉浮。

金栋按:目前标准的、权威的《伤寒论》读本,是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古籍整理丛书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也是官定本。

主编者刘渡舟教授《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说:“太阳之为病”,从提法上来看,就反映了张仲景六经分证是依据脏腑经络的,不仅仅是一个病名。有了太阳才有“太阳之为病”。所以,首先就应当先向大家交代一下什么叫太阳,……太阳,就是太阳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太阳之经是不是就这一条线的问题?现在有一些人对于《伤寒论》中的六经依据的是经络学说持反对意见的,他们会说:“哪有这个道理?太阳经的病就那么一条线有病啦?”其实……太阳分而言之有三,叫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体之太阳就是主表的太阳,表面的都是太阳;经之太阳就是说它的经脉,头项强痛就是它的经脉不利;腑之太阳就是膀胱气化功能的问题。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概括起来就叫太阳。从各个注家的解释来看,有的时候是从腑之太阳提,有的时候是从经之太阳提,实际上是整体的东西。《医宗金鉴》为了使《伤寒论》容易懂一些,提出了体之太阳、经之太阳、腑之太阳的概念。正因为有腑之太阳,所以经邪可以传到腑,因为经腑相连,像树根和树枝,是一个整体。

高校教参第二版李培生、成肇仁主编《伤寒论》说:本条提出太阳病基本脉证是脉浮、头痛项强及恶寒。因太阳为六经之藩篱,主一身之表,统周身之营卫,在外起着保卫与固护的作用,当外邪侵犯体表时,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便反映为表病的脉证。脉为气之先,外邪袭表,正气浮盛于表而向外抗邪,气血奔集于外,脉管充盈,脉气鼓动,故脉搏应之而浮。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今邪犯其经,经气运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故见头项强痛。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此时卫气受邪所伤,不能正常地温煦肌腠,故见恶寒。以上证侯,为表病的共有之症,故立为太阳病脉证提纲。

上述二家是标准的、权威的以《内经》之六经解读之。实际上,刘渡舟老、李培生老之解说,乃因袭王叔和、成无己及《医宗金鉴》等旧说而成。如
《伤寒论·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发。风府,穴名也,项中央。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以上连风府;其经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故病头项痛腰脊强。”
《医宗金鉴》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
然以《汉志》经方律之,此乃误读之属,而影响巨大,不可不知矣!实际上,医界前辈,中日古今经方大家,早已看出了其中端倪与缘由!如
 
最后编辑:
清·柯琴(韵伯)《伤寒来苏集》说: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

日人刘栋《伤寒论刘氏传》说:太阳者,谓大表也。此经标六名,以述其病之部位。此部其一也。为病者,言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也,即称太阳病是也。……
传曰:此条阳证之大纲也。……
辩曰:夫阴阳者,表里之别称也。阴阳固天地之常气而正也,正气变而为邪也,人受其邪谓之病也。病亦有阴阳表里,故标阴阳而系疾病,复举阴阳而分表里也。且夫阴阳者为主,疾病者为客。今系疾病以阴阳者,欲使医者审详阴阳之部位,分别表里之浅深,而不误其治也。所谓阳证者,实热之病而自外来者也;阴证者,虚寒之病而自内起者也。实热在皮肉是太阳病,实热在胸膈是少阳病,实热在腹中是阳明病也;虚寒在腹中是太阴病,虚寒在内肉是少阴病,虚寒在胸膈是厥阴病也。故以太阳为阳证之始,以少阳为阳证之间证,以阳明为阳证之极,以少阴为阴证之本,以厥阴为阴证之末,以太阴为阴证之初证,是所以举六名,述其部位,分别表里虚实,而冠其首也。

日人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说:太阳指表而言,盖伤寒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不可遽易者也。夫人之常情,每信于其所习见,而疑于其所未尝习见者。故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借此配表里脉证已,故论中无一及经络者。可见此书以六经立名,犹数家者流以甲乙为记号,注家不察,解以《灵》《素》经络之说,可谓不解事矣。大抵外邪之中人,其始浮在肌表,谓之太阳病,最浅且轻,所以居三阳之首也。……后凡称太阳病者,皆指斯条之脉证而言。

日人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说:方云:太阳者,以太阳经所主之部属皮肤言也。皮肤为人一身之表,表之为言外也。风、寒本天之二气,于人身为外物,故其中伤于人,必自外而内;人之中伤之,必皮肤先受起,以病方在皮肤,皮肤属太阳,故曰太阳病。盖举大纲而言始,以见周身之皮肤具病。后人不察,以经络之一线而嚚讼,岂不太谬!
 
民国·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说:六经篇第一条,相传为该经之提纲,谓必具如此之证,乃得断定为此经之病也。旧注以为风寒之邪由表入里,太阳主皮肤而统营卫,故为风寒所始之经。其解释脉浮以下诸证,亦从皮肤营卫及太阳经络为说。所言既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证以今日科学知识,尤多错误。……前贤注解,大抵根据《内经》《难经》,而参以自己之臆想。即《内》《难》本文,亦不过依附五行四时等当时通行之理想,而托之黄帝、岐伯、越人而已。且以当时条件所限,故此等旧注,类多失真。……
太阳固为热病最先见之证候群,然热病不必皆起于太阳,有起病即为少阳或阳明者。旧说谓风寒之邪,必由表入里,可知不是。若起病即为阳明,则绝无退而传为少阳或太阳者。温热家谓温邪由里出表,可知亦非。六经传变之次序,下文别详之。
太阳、阳明等六经之名,其源甚古,而其意义所指,递有不同。最初盖指经络,六经各分手足为十二,为针灸家所宗,《灵枢》《甲乙》诸书及《素问》中大部是也;其次指气化,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之等,为司天在泉运气家所宗,王冰附入《素问》之天元纪等大论是也;最后则指热病之证候群,为汤液家所宗,《伤寒论》及《素问·热论》是也。名则犹是,义则递异,故本论六经之名,譬犹人之姓名,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为品性。热病之六经,亦不可以望文而释其义;唯三阳经与三阴经之异,可以略说。凡正气充实,抗病力强者为阳;正气不足,抗病力弱者为阴。病情属实热者为阳,虚寒者为阴,此本论三阴三阳之义也。《素问·热论》则以表证为阳,里证为阴(热论与本论不同),故热病六经之名,阴阳字可释,太少明厥等字不可释。

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注按、冯世纶解读《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说:胡希恕注:太阳病,即是表阳证。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先生以八纲解六经,即六经提纲是八纲概念,不是经络、脏腑概念,因提出太阳病为表阳证,这是解六经、解仲景书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王叔和谓《伤寒论》的六经即《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的六经,其后成无己始注解《伤寒论》,亦以经络、脏腑释六经,谓:“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受其影响,后世遂不注重提纲的症状反应特点,而多以太阳经络病变附会,如张志聪等认为:“太阳者,巨阳也,主气主表,属膀胱经。”形成了“《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李心机语)。……
必须注意,解读提纲不能受“六经只限于伤寒”观点的影响,提纲不只是急性病、外感病的辨证提纲,也是慢性病、内伤病等各种常见病的辨证提纲。

邢斌《伤寒论求真》说:我认为,《素问·热论》中论及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都是经络。此篇主旨是讲寒邪侵犯人体,六经依次受邪的情况。这里又有是否两感于寒的不同。不难发现,这种六经依次受邪的情况与临床实际并不相符,而且与《伤寒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病以及“传变”也不相符。所以,说《伤寒论》继承了《素问·热论》是不妥的,即使说《伤寒论》在继承《素问·热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也是不妥的。因为两者完全是两码事,只是使用了一些相同的名词而已。因此,说《素问·热论》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经络,而《伤寒论》继承了《素问·热论》,所以《伤寒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是经络,这是错误的。……
《伤寒论》的确极少涉及经络,但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未必就跟经络全然无关。我有这样一个假想,这个假想基于每个人都会有的体验。每个人都感冒过,应该都会有恶寒、颈项强痛、腰腿疼痛等体验。“仲景以前文本”虽以中药方剂来治病,但其作者们却未必不懂针灸经络,因此把恶寒、颈项强痛、腰腿疼痛视为太阳经受寒邪侵犯,应属人之常情。或许最初的外感热病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酝酿起来的。所以我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未必就跟经络全然无关。然而“原始作者”们作为以方剂为治病工具的临床家,的确并无意构建针灸的理论体系,所以从“原文”角度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只能是六类病症的代名词,而不是后人所谓的六经病。
 
金栋按:此第1条《伤寒论》注家,多以人身体表皮肤为(足)太阳(经)所主,而阐释发挥推演。殊不知,以《内经》言之,是否与“肺主皮”相左?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在体为皮毛。”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主……肺主皮。”
《素问·痿论》说:“肺主身之皮毛。”
《灵枢·九针论》说:“五主……肺主皮。”

以此条而言,风寒之邪袭表,而太阳受之。殊不知,风寒袭表,肺亦受之。因肺主皮毛,故有后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叶天士《温热论》)之说。难道风寒袭表,就不能“首先犯肺”、肺就不受风寒之邪吗?

外邪侵犯人体患病,其途径或由皮毛而入,或由口鼻而入。无论是皮毛,还是鼻窍,皆肺所主。中医之肺,以西医器官而言,乃整个呼吸系统,包括上呼吸道(鼻咽、口咽、喉咽)、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肺实质等。外邪袭表,西医第一病,即上呼吸道感染(上感),中医谓之感冒,是肺系疾病。临床观察,急性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初期表现,多有上感发热症状。若治不及时、治不得当,则病情加重,或病情凶险,从而转为肺炎,甚或危及生病。2003年的非典肺炎、2019~2020年的新冠肺炎,不就是“风寒袭表,肺亦受之”的真实写照吗!与足太阳经何干?!只不过,此时外邪已是疫邪、戾(疬)气、异气之属了。
 
最后编辑:
IMG_20201026_235715.jpg
 
王叔和:《伤寒例》首提“六经”之说!

《伤寒论》之六经,是指三阴三阳。但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无“六经”这个词,仲圣并无明训,是历代《伤寒论》注家以《内经》之“六经”注解为“三阴三阳”者。

《黄帝内经》中“六经”共12见,含义全部指经脉,故有注家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六经,就是指《内经》之六经,或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如魏晋太医令王叔和《伤寒例》首提“六经”之说。

《伤寒例》是以《灵枢·经脉》篇“以其脉”之循行而首提“六经皆受病”之说,如说: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

金栋按:研究《伤寒论》者普遍认为,《伤寒论》之《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和后八篇,即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皆是王叔和在撰次、重新整理《伤寒论》时补入,非仲景《伤寒论》原文,很有道理!虽如此,《辨脉》《平脉》二法,实乃六经辨证论治之纲要。而《伤寒例》则是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时所写的凡例和引言,是《伤寒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研究和学习《伤寒论》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又,王叔和任太医令之事,最早见于皇甫谧《甲乙经·序》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据此可知,王叔和作为太医令与撰次仲景方论,在甘露以前。甘露乃魏·高贵乡公·曹髦年号(公元256~259年),此时王叔和所任太医令为魏太医令。

据相关考证,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已被封为魏王,此时王叔和已担任魏太医令,与东汉张仲景弟子卫汎交厚,疑仲景私淑弟子(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王叔和似是仲景亲受业弟子”),后至西晋继任太医令之官职。

太医令,医官之名。东汉属少府,西晋属宗正,汉魏时秩六百石,有丞。《续汉书·百官志》谓太医令一人掌诸医,药丞、方丞各一人,属少府。方丞主治疗,药丞主药剂。

王叔和是官医,诸医之长。中医经典《伤寒论》得以流传至今,全赖叔和之功,乃厥功至伟矣! 可见,这样的高手并非皆在民间。
 
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

金栋按:今通行本《伤寒论》有两个版本,即宋本与成(无己)注本。宋本原刻已无,传世者乃明代赵开美复刻本,是后世《伤寒论》的标准版本。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这样记述作者: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明·赵开美校刻。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那么,相对于《伤寒论》这本著作而言,王叔和“撰次”是什么意思呢?

民国·杨绍伊《考次伊尹汤液经序》说:“今本仲景书卷端即题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所谓‘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若然,则今本仲景书为任圣之《汤液经》、张仲景《广论》、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三种集合而成。”(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并认为乃经叔和三次“撰次”之结果,并非一蹴而就!

日人·山田正珍《伤寒考》说:“叔和之撰次伤寒也,有释原文者,有掺其说者,有以三四字若十字加入原文者。”与《古本康平伤寒论》作对照,山田氏所言甚确,一目了然!

所谓《古本康平伤寒论》,是指在唐朝流传到日本去的《伤寒论》。康平本是日本天皇康平三年侍医丹波雅忠抄录的《伤寒论》古传本。 康平三年相当于公元1060年,即丹波雅忠抄写的时间是1060年,宋臣孙奇、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是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就是说丹波雅忠抄录的时间比林亿等校定的时间要早五、六年,康平本要早于宋本。康平本与宋本《伤寒论》的根本不同是:康平本的经文有许多是低一格、低两格排印的,且许多条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等,而宋本把低一格、低两格的条文一律上升一格、两格刊刻,把小字旁注和小字夹注、嵌注一律作为正文刊刻,成为法定经文。康平本顶格写的是原文,低一格写的是准原文,低两格写的是追文(王叔和及后人的阐释发挥)。

比如宋本4、5、7、8、9、10条,康平本是追文,乃叔和所补,而被宋臣林亿等纳入正文。

再如40条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服法中有“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康平本是小字旁注,宋本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

又如173条黄连汤证,服法中有“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共九字,康平本是小字旁注, 宋本是作为正文加以刊刻,成为法定经文。

又如210条说:“夫实则譫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康平本“郑声者,重语也”是小字注文,宋本成为法定经文。而《外台秘要》在引此条时,“郑声者,重语也”这六个字,也是小字注文。

观康平本《伤寒论》的小注、旁注、嵌注及低两格之文字等,当是王叔和及后人撰写或阐释发挥之义。若以今通行本即宋本《伤寒论》而言,此等文字或内容皆是正文刊刻流行,即法定经文传世。

要之,所谓王叔和撰次,是指既有整理编排仲景《伤寒论》原著之义,又有叔和撰写次入增益、阐释《伤寒论》之文。实际上,古代这种编写方法符合余嘉锡《古书通例》。

由上可知,《伤寒杂病论》一书,既有张仲景原著(述),亦有王叔和(撰次、搜集、注释)及后人的注释。王叔和用《内》《难》之理论(撰次、搜集、注释),来阐释《伤寒杂病论》之经文 ,由于后人辗转传抄,导致经文、注文相混,若从宋本分析,则很难分清哪些是原著张仲景所“述”,哪些是王叔和注文之“撰次”或“搜集”了!幸有康平本可区分之。从《伤寒杂病论》一书分析,王叔和并未能将《内》《难》之理论,如五行学说融入《伤寒杂病论》的具体方剂之中去指导,从而形成两层皮。实际上,医界前辈,中日古今经方大家,早已看出了其中端倪与缘由!
 
金栋按:……以此条而言,风寒之邪袭表,而太阳受之。殊不知,风寒袭表,肺亦受之。因肺主皮毛,故有后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叶天士《温热论》)之说。难道风寒袭表,就不能“首先犯肺”、肺就不受风寒之邪吗?

外邪侵犯人体患病,其途径或由皮毛而入,或由口鼻而入。无论是皮毛,还是鼻窍,皆肺所主。中医之肺,以西医器官而言,乃整个呼吸系统,包括上呼吸道(鼻咽、口咽、喉咽)、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肺实质等。外邪袭表,西医第一病,即上呼吸道感染(上感),中医谓之感冒,是肺系疾病。临床观察,急性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初期表现,多有上感发热症状。若治不及时、治不得当,则病情加重,或病情凶险,从而转为肺炎,甚或危及生病。2003年的非典肺炎、2019~2020年的新冠肺炎,不就是“风寒袭表,肺亦受之”的真实写照吗!与足太阳经何干?!只不过,此时外邪已是疫邪、戾(疬)气、异气之属了。
伤寒 亦即瘟疫病!

金栋按:据晋·陈寿《三国志》、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自建安纪年以来,瘟疫多次流行,死亡者众。

仲圣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自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可见,当时所谓“伤寒”,即指瘟疫病,亦名时气病、时行病!

当时曾有“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瘟疫是田舍间号耳”(《小品方》)之说!而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之二·治伤寒时气瘟病方第十三》亦说:“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

《阴阳大论》说:“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伤寒论·伤寒例》)

疫,《说文·疒部》说:“民皆疾也。”

余云岫《古代疾病名候疏义》说:“疫,今传染病也,微生物为之病原,古者多以为鬼神之祟。”

日人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说:“盖疫即伤寒,伤寒即疫。……疫者,病名也;伤寒者,病因也。……后世医家,不察此义,伤寒与疫判为二病;至其甚者,则以为鬼神所为,不亦愚乎!”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引子》说:
张仲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内经》的“病机十九条”浓缩为六条,即三阴三阳之为病。他充分利用了《内经》“五运六气”的框架模式,为如何将其理论规矩具体运用到临床作出了示范。这个示范作用就在于每个方剂的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理论。

金栋按:《内经》的“病机十九条”,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是运气七篇大论的内容。运气七篇大论,不是《黄帝素问》原有内容,而是唐代王冰次注《素问》时补入的。如此说来,东汉仲景以唐代的运气学说,来撰写推演《伤寒论》,此时空之穿越,是否犹如相声大师口中的“关公战秦琼”令人喷饭?!
 
最后编辑:
金栋按:此第1条《伤寒论》注家,多以人身体表皮肤为(足)太阳(经)所主,而阐释发挥推演。殊不知,以《内经》言之,是否与“肺主皮”相左?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在体为皮毛。”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所主……肺主皮。”
《素问·痿论》说:“肺主身之皮毛。”
《灵枢·九针论》说:“五主……肺主皮。”

以此条而言,风寒之邪袭表,而太阳受之。殊不知,风寒袭表,肺亦受之。因肺主皮毛,故有后世“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叶天士《温热论》)之说。难道风寒袭表,就不能“首先犯肺”、肺就不受风寒之邪吗?

外邪侵犯人体患病,其途径或由皮毛而入,或由口鼻而入。无论是皮毛,还是鼻窍,皆肺所主。中医之肺,以西医器官而言,乃整个呼吸系统,包括上呼吸道(鼻咽、口咽、喉咽)、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肺实质等。外邪袭表,西医第一病,即上呼吸道感染(上感),中医谓之感冒,是肺系疾病。临床观察,急性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初期表现,多有上感发热症状。若治不及时、治不得当,则病情加重,或病情凶险,从而转为肺炎,甚或危及生病。2003年的非典肺炎、2019~2020年的新冠肺炎,不就是“风寒袭表,肺亦受之”的真实写照吗!与足太阳经何干?!只不过,此时外邪已是疫邪、戾(疬)气、异气之属了。
金栋先生你好!就你最后那句“与足太阳经各干?”。说下自己的看法啊。
1.如果与足太阳经无关,那么这个头痛和项强有作何解释呢?

2,你始终强调肺主皮毛,如风寒表证,是由于肺失宣发,卫气不能温煦肌表而见恶寒的,可问题在于影响到肺了,必然要见呼吸不利了,为什么很大比例的风寒表证都见不到?请您解释解释。
 
这么多人注释,不如看看仲景本人注释吧!
这都身黄,心下痞,下血,小腹硬了,还叫太阳病。

Screenshot_20201113_173358.jpg
Screenshot_20201113_173358.jpg
 
如果与足太阳经无关,那么这个头痛和项强有[又]作何解释呢?
就此问题,金栋答曰如下: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非指经络,医界前辈有说。三阴三阳,是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人之太阳,即头项、胸背、四肢、骨节;人之阳明,即面口与胃;人之少阳,即胸胁、膈之外上、两耳;腹为太阴;血脉、咽喉为少阴;膈之内下、手足四末为厥阴(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因为头项为太阳主要部位,风寒之邪伤人而致头项部血液凝滞不通故头项强痛(头痛项强)。如

日人·汤本求真说:“脉浮者,为血液充盈于浅在动脉之候。头项强痛者,头部、项部比于其他体部血液充盈之度强,而为凝滞之所致。”(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承其说:“血液充盈于浅在动脉,故脉应之浮,尤以上体部血液的充盈为甚,故使头项强痛。”(胡希恕注按、冯世纶解读《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解读伤寒论》)
IMG_20201001_160643.jpg
 
就此问题,金栋答曰如下: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非指经络,医界前辈有说。三阴三阳,是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人之太阳,即头项、胸背、四肢、骨节;人之阳明,即面口与胃;人之少阳,即胸胁、膈之外上、两耳;腹为太阴;血脉、咽喉为少阴;膈之内下、手足四末为厥阴(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因为头项为太阳主要部位,风寒之邪伤人而致头项部血液凝滞不通故头项强痛(头痛项强)。如

日人·汤本求真说:“脉浮者,为血液充盈于浅在动脉之候。头项强痛者,头部、项部比于其他体部血液充盈之度强,而为凝滞之所致。”(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承其说:“血液充盈于浅在动脉,故脉应之浮,尤以上体部血液的充盈为甚,故使头项强痛。”(胡希恕注按、冯世纶解读《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解读伤寒论》)
浏览附件99643
“因为头项为太阳主要部位,风寒之邪伤人而致头项部血液凝滞不通故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金栋先生,你开篇即语“非指经络”,而是指的的一种模型,就后面就冒出上面这句血脉出来,岂有这种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的?

内经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这句话就已经明确指出了“经络”就包括血管的。

而第二个提问,你好像避而不答,即“2,你始终强调肺主皮毛,如风寒表证,是由于肺失宣发,卫气不能温煦肌表而见恶寒的,可问题在于影响到肺了,必然要见呼吸不利了,为什么很大比例的风寒表证都见不到?请您解释解释。
 
而第二个提问,你好像避而不答,即“2,你始终强调肺主皮毛,如风寒表证,是由于肺失宣发,卫气不能温煦肌表而见恶寒的,可问题在于影响到肺了,必然要见呼吸不利了,为什么很大比例的风寒表证都见不到?请您解释解释。
临床观察,每到冬春季节,气候突变时,风寒(或风热)感冒(上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发热伴咳嗽或咳喘者,众矣!
 
临床观察,每到冬春季节,气候突变时,风寒(或风热)感冒(上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发热伴咳嗽或咳喘者,众矣!
首先太阳病的提纲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是你说的“发热,咳嗽”。所以说必见的证候就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其次,发热咳嗽,到底是“麻杏石甘汤证”(肺胃热炽)必见呢?还是你发明的风寒表证肺主皮毛必见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