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肝疏太过---炙甘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我们知道,厥阴病是主经脉与络脉的能否指出的交接而出现的疾病,但是,交接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能交接,一种是交接太过。在厥阴病的络脉为主的疾病中,乌梅丸是针对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引起的络脉不能正常的顺接出现的厥热胜复表现。而炙甘草汤则是络脉升发输运太过引起的疾病,属于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上扰心包,宗气运行失常引起的以心包搏转失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对于本条文的,很多的书中都放在了太阳病篇,至于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主要是条文中说的很简单,只有脉结代,心动悸两个表现,我们只能是通过药物来分析表现的发病机理。至于我把本条文放在厥阴病篇,是因为这两个表现,都与厥阴病所主的心包与经脉有关,结合厥阴病病机,引起心包经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却是由于肝的疏泄太过引起的。
很多的医家都认为本方证是由于气阴两虚引起的,基于方剂中人参地黄麦冬的缘故,但是,张仲景为什么用炙甘草作为方剂名字,这里面必定有其原因。我们知道,炙甘草具有缓急的作用,能够缓解运动之气的紧急,使之不再运动过盛。其中,能够减少肝气的偏盛,还能够缓解宗气的搏转太过,也能减缓卫气的开阖。其中,张仲景治疗宗气的搏转加速的有两个方剂,一是炙甘草汤,一是甘麦大枣汤。就是起到缓解宗气过快的搏转引起的心动悸,脉结代。
什么原因引起的心包搏转失常,是由于肾阴亏虚,木失所养,肝风内动,上扰心包,心包搏转失常引起的。心动悸说明了心包运动快速的表现,脉结代说明了心包运行失常的表现。至于脉结代是肝风内动引起的,但是历代医家都认为是气虚引起的,这里有两点需要分辨清楚
气虚引起的,应该使用大剂量的补气药,进行治疗,却反而使用大剂量的生地,麦冬来补益津液。而人参只用了二两,这对于气虚引起的脉结代不是更加重了气虚。小柴胡汤方剂中还用了三两的人参,本方证却使用二两,这显然不是以气虚为主。
生风引起的脉结代,这是由于肝气升发输运太过生风的表现。风性善动,而出现心动悸,脉结代,不然张仲景不会使用炙甘草作为方剂名字,其中,方剂中还是用了阿胶来滋补津液,也具有制约运动之气的作用,起到息风的作用。其实,张仲景用人参不仅是为了补益心包的宗气,还是补益肾气,制约肝气的太过,也能制约宗气的搏转速度,从而说明了本方证是由于气阴两虚引起的发病机理是不对的。
我们不能因为张仲景说过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的观点,就认为厥阴病只有不能顺接这一说。而是顺接太过也是厥阴病,所以我就把炙甘草汤移动到厥阴病篇,从而便于理解厥阴病的各种观点。
对于炙甘草汤的辨证要点,除了心动悸,脉结代以外,还有个具有经脉与络脉的表现,急躁易怒,心烦不安,气短乏力,四肢蠕动或震颤。上行支的头颤,头痛眩晕,失眠多梦等。
但是有一点,由于肝的疏泄太过,患者饮食很好,说明了肝疏太过,脾运增强。由于肝的疏泄太过,患者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的感觉。对于饮食与腰膝酸软一般患者不会作为重点,只重视气化支与上行支的表现为主。
肝疏太过,肝风内动,上扰气化支与上行支为主,在下促进的是脾肾之阴的升发,阴亏为本,所以患者很多的都是大便秘结。上扰的很多的都是睡眠不好。
阴亏生风,主要是有营血的燥热,也有营血的瘀阻,所以还具有瘀血的表现,例如心前区疼痛,舌质瘀斑,头面部刺痛等。
由于本病机是由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肝的运行太过,所以治疗此病机首先要补益肝肾之阴。方剂中重用生地阿胶大枣来补益肝肾之阴,其中生地具有滋肾阴,凉血热,润血燥,通血脉的作用,而阿胶具有补阴血,熄肝风,制心阳,止出血的作用,大枣大剂量来补充阴液,以补充水谷精微,有利于吸收以化生阴血,三味合用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的主药,用炙甘草以柔肝缓急,能够缓解运动之气的过分运动,在本方证中由于肝气偏盛,扰动心包引起的宗气搏转加速,所引发的脉结代,心动悸。用人参来补益肾气,通过补益肾气 来固涩肝气,制约宗气,还能防止肝疏太过耗伤的肾气。还能固涩有形的津液,防止过度的耗损。此五味为方剂中的重点,也是针对下焦肝肾以采取的治疗措施。三滋阴,两益气,从根本上来制约了肝气的亢盛。(下)
其次,就是治疗心包的药物,就是桂枝与麦冬二味,其中桂枝通阳行血,能促进心包的搏动,以此来减轻心包的负担(即前负荷),用麦冬来补益肺阴,能制约卫气的运动,来制约宗气的搏动,二味合用不仅能运行心阳之血,还能减弱宗气的运行,以此来达到治疗心包的目的。(上)
再其次是关于麻子仁与生姜黄酒的应用,此三味的应用是对于前面药物以及症状的不同而采取的预防性治疗用药。麻子仁不仅能润肠通便,还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用黄酒与生姜来温中降逆,不仅能止呕,主要是能防止大剂量的生地与大枣,以及阿胶的补益碍胃之弊。(中)
张仲景用炙甘草为方剂之名,不仅取其能缓肝急,也能缓心包之急,以及卫气运行之急。本方又名复脉汤,不仅说明脉属于厥阴,还恢复心包的正常搏动,来恢复脉的正常运行。从本方的药物组成来看,合乎厥阴病之肝疏太过的发病机理。突出的表现了治肝三法与治心包的三法。
治肝为生地之补阴,阿胶之养血,甘草之缓急,所以叶天士常用此三味来治疗肝风内动的患者。治心包为人参之固涩益气,麦冬之养阴缓急,桂枝之通阳复脉,主要用于气阴两虚型的心包运行失常患者。
或问:为什么张仲景不用潜降之品来制约肝气偏盛?
本病机的发病机理是肝气运行太过,肝血上充于心包,导致心包搏动出现异常,如果用潜降之品,虽有效,但是不能治其本,肝为刚脏,得阴则安,如果用潜降之刚药,则不仅不能缓肝气之急,还有可能加重病情,因为潜降之品多为贝类,含钙量比较多,主入脉内能制约肝气的运动,但是这类药物煎出量以及吸收量都很少,只可慢用,急则不如按照张仲景的缓急之法稳妥。
附注:
在临床上还有一个病机就是“肝阳上亢”,说肝阳上亢是不对的,肝只有肝气,肝血肝脉三种,并没有肝阳,我们说的肝阳其实就是肾阳,吸附于肝血之中的肾阳,这里面的机理是,肾阴亏虚,不能制约肾阳,还不能制约肝气,使得肝气运行太过,在肝气升发输运肝脉的同时,过多的输运了肝血上升,出现了阳亢的表现,正规来说应该是肾阳上亢,基于与肝的升发输运有关,我也还是按照肝阳上亢来分析,我们只要明白其中的机理即可.
对于肝阳上亢的病机与肝疏太过是相同的,只是表现的病情有轻重之不同。可以用天麻钩藤饮是对证之方,但也是治标不治本,病情缓解后,还是要用炙甘草汤来固本。
对于肝阳上亢的病情有不同,但是肝阳上亢容易引发3个变证。
一是生风。可表现为晕,颤,麻,痛,摇等证。
二是动血。表现为昏倒,瘖痱,歪斜,偏瘫等症,运动时得病。
三是瘀阻,表现为偏瘫,神清,休息时发作。
对于此三种症状的治疗,首先要急则治其标,分别用天麻钩藤饮,或者大小续命汤来治疗,待症状缓解后,改用治本之方,用炙甘草汤来治本。
对于肝病之表现----生风,除了肝阳生风外,还有热极生风证与阴虚生风证。两个病机一急一缓,均与阴虚有关,但是表现有不同,
热极生风是高热伤阴引起的,发病急剧,具有高热,神昏,抽搐,头痛,项强,呕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等表现。治疗宜清热熄风,凉血解毒,平肝安神。
阴虚生风发病缓慢,常见于老年人,以体虚失养为主,表现为手足蠕动,或者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关节拘急,肢体麻木等证治疗宜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总之,人体的生风与肝有关,与阴虚有关,与气盛有关,与血瘀有关,所以在治疗上抓住这几点,容易辨治。
至于血瘀出现肝风内动的病机,主要还是阴亏血燥,血行不畅,脉外的运动之气不能正常的运行,使得运动之气必须加速运行,方能使得经脉与络脉内的营血布散到全身,这里的生风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临床上不能因为生风就息风止痉,息风止搐,息风止动,还是要重视阴血的亏虚为主。本方证张仲景主要针对的是肝风内动引起的气化支的表现,相同的道理,上行支的头晕头颤头痛,外行支的手指蠕动,手足痉挛,角弓反张,手颤等。后世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使用炙甘草汤加减用于肝风内动,组建了加减复脉汤,救逆汤,以及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均是这个道理。
以上两方均是治疗肝的两个方剂,从其分析来看,得出其中规律。两方均注重的是对肾的治疗,肝肾同源,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为将军,又为贼,如果肾中没有阴阳精气,则肝失所养,则表现出肝的不同表现。没有阳气,则肝脉就没有动力,就会引起疏泄不及;没有阴精,则肝气就会表现亢奋,就会表现疏泄太过,所以张仲景的两个方剂均是从补肾来固根本,虽以治肝为主,但是也兼顾心包的搏动,从而得出此类方剂的共同规律是肝肾心同疗,经脉与络脉同治,完全合乎张仲景厥阴病的处方之意。
前面提到了厥阴病的针对络脉有关的两个方剂,现在进行经脉有关的方剂。我们知道,经脉的作用就是温通濡养肌体,经脉的通行使得心肺在上焦进行气化以后,把化生的气血津液通过经脉运行到全身,起到濡养作用。所以,经脉的疾病主要是与全身的失温失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