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医之人的路都不会一样。我是不惑之年习医,且从医。在我自学过程中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无声的”老师即经典之作《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另一位是“有声的”老师即患者,她是医者临床最好的老师。通过多年来反复学习和践行,距今1800多年前的《伤寒杂病论》依然适用于今人病证的治疗,她不仅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法,而且简单、高效、价廉。
医圣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已经告诉后人伤寒撰用是《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平脉辨证》,如何打开医门也在其中,阴阳是打开医门的钥匙。不懂阴阳只能在医门外徘徊,也不会走的更远。
我认为,中医“理法方药”的排列次序是十分重要的。排列次序的先后,也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的次序。记得马新童老师好像说过:十年成药,百年成方,千年成法,万年成理。做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明其理,明其理知其法,方从法出,药自方来。这就像打仗一样,只讲战术,不讲战略,总归属于形而下。而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良好的战术技巧、士兵素质、武器装备以外,更重要的是两个决战双方最高统帅的战略水平的高低。那么,中医的战略问题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就是阴阳问题。《内经》言:“谨熟阴阳,无与众谋。”这句话就是说:在临证之时,要严格谨守阴阳,只要熟悉了阴阳之道,也就不必与其他众人共同商议了。那什么是阴阳呢?个人认为:有形的为阴,无形的为阳。其实,阴阳就像一张纸,正面为阳,反面为阴;正面为主,反面为辅,正反两面谁也离不了谁;正面长,则反面长;正面缩,则反面也缩。这也是《内经》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与本”。本为天、为阳、为无形、为温热凉寒,所以中医高手治病是在无形中求之,而非在有形中求之。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真人不露相(真人为本),露相非真人(标)。《内经》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天为何?形而上也,春夏秋冬也,温热凉寒也,自然界最大最厉害的四味天然药也;地为何?形而下也,万事万物也,各种疾病及各项检查指标也;人为何?天地相交之产物也,人乃形而上(思维、意识、精神是形而上的一种形式)与形而下(有形之组织器官组成的躯体)的混合体,精神、思维、意识控制着躯体的所有活动(形而上控制着形而下);而人体内的温热寒凉控制着所有细胞组织的生生灭灭。故治病求本是求人体内温热寒凉的平衡。中医治病原则是以偏纠偏,也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其实就相当于春夏秋冬的过程,春生(婴幼儿),夏长(青壮年),秋收(中老年),冬藏(死亡)。
中医的很多东西既清晰又模糊,完全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很多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说明白不明白,说不明白还明白。所以,学中医有时候光盯在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很多东西要靠学习者不断地慢慢体悟,然后验证,再回头体悟。
体悟能力决定了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低,这也正是中医魅力之所在。
医圣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已经告诉后人伤寒撰用是《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平脉辨证》,如何打开医门也在其中,阴阳是打开医门的钥匙。不懂阴阳只能在医门外徘徊,也不会走的更远。
我认为,中医“理法方药”的排列次序是十分重要的。排列次序的先后,也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的次序。记得马新童老师好像说过:十年成药,百年成方,千年成法,万年成理。做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明其理,明其理知其法,方从法出,药自方来。这就像打仗一样,只讲战术,不讲战略,总归属于形而下。而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良好的战术技巧、士兵素质、武器装备以外,更重要的是两个决战双方最高统帅的战略水平的高低。那么,中医的战略问题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就是阴阳问题。《内经》言:“谨熟阴阳,无与众谋。”这句话就是说:在临证之时,要严格谨守阴阳,只要熟悉了阴阳之道,也就不必与其他众人共同商议了。那什么是阴阳呢?个人认为:有形的为阴,无形的为阳。其实,阴阳就像一张纸,正面为阳,反面为阴;正面为主,反面为辅,正反两面谁也离不了谁;正面长,则反面长;正面缩,则反面也缩。这也是《内经》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与本”。本为天、为阳、为无形、为温热凉寒,所以中医高手治病是在无形中求之,而非在有形中求之。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真人不露相(真人为本),露相非真人(标)。《内经》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天为何?形而上也,春夏秋冬也,温热凉寒也,自然界最大最厉害的四味天然药也;地为何?形而下也,万事万物也,各种疾病及各项检查指标也;人为何?天地相交之产物也,人乃形而上(思维、意识、精神是形而上的一种形式)与形而下(有形之组织器官组成的躯体)的混合体,精神、思维、意识控制着躯体的所有活动(形而上控制着形而下);而人体内的温热寒凉控制着所有细胞组织的生生灭灭。故治病求本是求人体内温热寒凉的平衡。中医治病原则是以偏纠偏,也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其实就相当于春夏秋冬的过程,春生(婴幼儿),夏长(青壮年),秋收(中老年),冬藏(死亡)。
中医的很多东西既清晰又模糊,完全是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很多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说明白不明白,说不明白还明白。所以,学中医有时候光盯在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很多东西要靠学习者不断地慢慢体悟,然后验证,再回头体悟。
体悟能力决定了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低,这也正是中医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