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20
- 帖子
- 1260
- 获得点赞
- 200
- 声望
- 63
- 年龄
- 50
少阳病篇
少阳病是由于肝气升发无力,导致络脉输运减弱,使得经脉运行阻力增加,出现了以全身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由于少阳病涉及到其他五个方面的表现,所以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少阳病。
1·少阳的生理特点
什么是少阳之气?少阳之气是从阴寒之中的逐渐运行的络脉外的一种具有升发输运作用的气,少阳之气是起始于系于命门之外的原气,其逐渐增加的气的作用是和络脉的性质是一样的,络脉的开始起始于细小的孙络,孙络外面的少阳之气也是最少的,少阳之气随着络脉的逐渐汇聚增大,少阳之气由原来的原气逐渐汇聚成肝气,最后终止于心包.
为什么称之为少阳,因为络脉外的气,由原气逐渐汇聚成肝气,而脉内的肾阳也是从很少的逐渐随着络脉的汇聚而增多,所以根据阴阳气的多少来定,这个络脉内的最少的阳,就称之为少阳.由于络脉内主要运输的是肾之阴阳以及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还有阴血,与太阳和阳明相比是最少的,属于初阳升发,所以古人称之为少阳。
少阳之气的主要作用机理是调理人体气机,他的作用性质是升发收缩络脉,有利于络脉的输运上达。它的作用部位是处于络脉之外。它的运行动力是肝气,疏运的是络脉内的肝血以及肾精脾液。
少阳的运动之气,在古代医家的认识当中具有两种名称,分别是原气,肝气两种,但是由于作用部位的不同,古人给予的名称也不一样。由于络脉与肝气是由小到大逐渐汇聚,所以,我把原气与肝气之间的气,称之为肝原之气。为了防止混肴,把涉及到肾气时,还是用原气来用,涉及到气机失调时,用肝气。
由于经脉与络脉的运行时同步的,也就是内经中说的“五经并行”,说明了经脉与络脉的有着共同之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气的运行
肝气的升发与卫气的运行是等同的,一升一降,同步运行。有一方的运行不好,就会涉及到另一方的作用。
营的运行
络脉内的营的运行与经脉内的营的运行,以及容量的多少都是等同的,不会存在着偏多偏少,如果络脉多了,经脉内就会少,络脉内少了,经脉内就会增多。
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机理,使得肝气所表现的疾病表现是最多的,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厥阴的运行方式不一样。厥阴主脉,包括经脉与络脉,由于络脉是从小到大,逐渐汇合的,聚而为一,称为络脉。而经脉则是从心包开始,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形成了三个经脉,加上参与气化的,入通于肺的气化支,形成了四行支,这样,经脉与络脉形成了四经一络的格局。肝气的升发出现了病变,却导致了四经都有表现,这和单独的太阳病,阳明病的不同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少阳病的表现,有着太阳与阳明的共同点表现。至于这里面的道理,后面再说。这里只要知道这个情况就行。
明白少阳病,还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少阳与厥阴的关系
其实,少阳病与厥阴病都是一个地方的疾病,不一样的是少阳病是肝气发生了变化,引起的一系列表现,而厥阴病则是经脉与络脉内发生了变化。少阳病是由于脉外气的问题涉及到了脉的运行。厥阴病则是脉的问题涉及到脉内阴阳的运行。所以,张仲景说的正常的厥阴病主要在于脉内阴阳气不相顺接,少阳病则是脉外之气的升发输运异常.我们平时说的”气滞血瘀”,气滞是脉外的肝气升发不利,而血瘀则是脉内的血行出现异常,所以气滞是少阳病,血瘀是厥阴病.两者之间相互相成,但是要区分他们之间的关系.
明白少阳病,还要明白一个问题,就是少阳与三焦的关系
三焦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相互通透的三个部位,上焦的肺气的纳入,中焦水谷精微的吸收,下焦水液的排出,这三个部位的正常开始,是络脉的开始,是肝气的开始,肝气的正常与否,在三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张仲景在分析小柴胡汤的发病机理时,指出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上焦肺气的正常与否,中焦胃气的正常与否,均与少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知。
明白少阳病,更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少阳与原气的关系
至于原气的分析,可以参考“生理篇中的原气解”,原气的功能是主持诸气,为人体的生命动力,是络脉运行的根本。也就是说,原气是促进络脉运行的原始动力,逐渐汇聚而成的肝气。少阳之气的运行,其实就是原气的逐渐汇聚而成,
明白了原气的功能特点,也就明白了肝气与原气之间的关系了。都是作用于络脉之外,都是促进络脉运行的动力,只不过原气是开始于络脉的开始,结合内经中的孙络,或者浮络部位。因而得出原气的开始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肌表的孙络,三焦的孙络,命门的孙络。按照内经中指出的,由孙络进入到大络脉,这里的络脉是孙络逐渐汇聚而成的,这里的气称为原气,络脉再进一步汇聚,形成了大的络脉,称之为肝气。如同小溪汇聚成大河是一样的道理。
2·少阳的发病机理
传经
少阳病的传经,是从太阳病传变而来,对于传经,张仲景指出了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从脉象上辨别,一个是从表现上来说明。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脉象上,张仲景指出了通过脉象来看病机,脉静者为不传,说明了经脉内的阳热之气没有郁束,得以透散,或者经脉内的阳热之气不盛。脉数急者为传,说明了经脉内的阳热之气逆传阳明,通过阳明来透散,脉数急说明了阳热之气的偏盛。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通过脉象来测知发病机理。
表现上,张仲景指出了两个表现,来分别指出传经的部位,颇欲吐,若燥烦。颇欲吐是指传入少阳,若燥烦是传入阳明。因此,张仲景指出了“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从而为我们辨别传经指明了方向。
说到传经通过脉象测知病机,我们可以得出,少阳病的形成,并没有阳热之气以及津液偏盛的问题,只有传入阳明,才有发于阳与发于阴的问题,这在少阳病的问题上不存在着发于阴阳的问题,通过学习阳明病,我们可以看出发于阳的结胸,发于阴的痞证,都是经脉内的偏阴偏阳传入阳明的表现。没有传入少阳的表现。因此,要明白少阳病的发病机理,就要明白少阳病为什么没有大热大寒的问题,从而也看出了张仲景的内在的辩证思路。
在少阳病的传经问题上,张仲景还指出了另外一个思路,就是张仲景指出了阴经的问题,阴经就是指络脉,因为张仲景说过,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人体的正常运行,不外经脉与络脉两种,经为阳称之为阳经,络为阴称之为阴经,这里的经内经是指经隧的意思,张仲景用脉来说明。
对于传经,张仲景指出了两条文来说明入阴经的问题,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
这里的入阴,就是指经脉内的津液与阳气逆传入少阳络脉,通过这两条文,看出几个问题,一是时间比较长,四五日或者六七日。一是无大热,说明了没有偏阴偏阳的问题。一是表现上的多面性。正常情况下,经脉内的营气是通过心包搏转,使得络脉内的营气转入经脉内,如果经脉运行不畅,使得经脉内的营气出现了逆传,充斥于心包内出现了燥烦,营气逆入络脉,升发输运不及,出现下利。这就是入阴的道理。通过这样的理解,就明白了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者,葛根汤的下利问题,其实就是入阴的发病机理。只不过是津液过多的逆传引起的,和少阳的气机失调没有关系,所以,张仲景还是采用发汗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通过分析得出形成少阳病的形成道理,但这只是传经入少阳的病机,那么形成少阳病表现的发病机理,还是要进一步说明。
发病
这里指出的发病是指少阳所引发的少阳病机理。就是引起少阳病的发病机理。
在阳明病篇我们曾经通过数量的多少大致的阐述了少阳引起阳明的道理。我们这里详细的说明。
少阳病的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少阳升发输运减弱引起的,例如少阳中风,少阳伤寒等,是本来就肝气虚弱复加外邪引起的少阳病,一种是经脉内的营气入阴经引起的。这两种均能引起少阳的升发不利,引起体内脏腑的气机失调。不论何种原因,均是导致了肝气的升发出现异常,导致了少阳病的发生。
阐述少阳病的发病机理,需要从两个方面共同结合,才能明白。就是经脉与络脉,由于经脉与络脉是相互关联,相互通行的,两条作用相反的脉道。在脉内的营气多少上,经脉内的营气,与络脉内的营气的量是等同的,也就是说,经脉内的营是100(这是比喻),那么络脉内的营也是100,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四经一络的循行道路,我们理解少阳病,就要用到这里的四经一络了,但是,说到这里,主要明白一条经脉,主要是肌体参与气化的气化支。但是由于肝气的失调,使得心包搏转营气进行气化的经脉,也出现了问题。
内经中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指水谷精微由络脉输运到心包,水谷精微经过搏转使得含有水谷精微的营气运行到肺内,在心肺阳气的温化作用下,使得清气进入到络脉内,与水谷精微相互转化,形成了气血津液,通过经脉的三行支,布散到全身,发挥着濡养的作用。我把这里进行气化的经脉称之为气化支,就是参与气化的一支经脉。这样,就形成了经脉的四个方面,水精四布也就是这四个方面进行透散营气的表现。五经并行就是这四经加上那个一个汇聚的络脉,成为了五经,五经并行就是指这五经同时运行的作用机理。明白了这里的四经一络,我们就容易分析少阳病的发病机理了。
如果络脉外的肝气升发无力,或者传经入阴,使得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输运络脉,出现了络脉不能正常的收缩输运,本来是100的络脉营气,出现了120,那么经脉内就会减少20,成了80,这样,本来正常运行的经脉就出现了减少运行的表现,从哪里看出来,一是脉象上,阳脉涩,阴脉弦,阳脉指的是经脉,阴脉指的是络脉。肝气升发减弱,使得络脉运行无力,络脉扩张出现了弦脉,经脉由于减少了营气,卫气运行减慢,脉道运行缓慢,出现了涩脉。其次,从表现上,由于经脉内营气的减少,使得络脉扩张,络脉扩张,使得脉外的气机发生紊乱,出现了气机的升降失调,脉内的阴阳气发生了运行异常,导致了少阳病的诸多表现.
由于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输运络脉,使得人体内的气机出现了失调的状态,三个运动之气均出现异常,总而言之是归咎于肝气的不能正常的升发,导致其他两气失调。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导致络脉不能正常的输运,络脉不升,经脉不行,导致卫气运行失常。两个气的共同作用,卫气不行,肝气不升,使得宗气也出现了异常。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胃气上逆的问题,胃肠道内的经脉运行是卫气的作用机理,但是,整个胃肠道内的,能够下行的气,叫胃气,隶属于肾气的范围,胃气的下行,属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卫气,肝气,肾气相结合的作用。这在前面的“关于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文中论述。但是对于少阳病的胃气上逆的问题,主要还是与卫气肾气肝气有关。肾主封藏能够使得胃气下纳,肝气升发能够使得脾运增强,卫气的下行能够使得胃气下行。所以张仲景在小柴胡汤的组方思路上使用了半夏与人参,一是顾及肾气,一是降胃气。
少阳病的发病机理在临床上还有其他的机理。那就是少阳引发的其他疾病,根据四经一络规律,结合伤寒论可以看出,少阳病能够引发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以及厥阴病。
由于络脉不升,经脉不行,肌表失温,出现了发热恶寒,骨节疼痛等,太阳病能够传经如少阳,但是,少阳病也能进一步引起太阳病。
少阳病引起的阳明病是由于气机失调,经脉内的阳热之气不能正常的透散,逆传外达出现潮热汗出,神志引起阳明腑实证。
少阳病引起太阴病,这一个简单,由于络脉不升,使得脾运减弱,不能正常的运化,出现脾虚的表现。因为脾的作用是在络脉上。
少阳病引起的少阴病,是由于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使得络脉不能正常的输运,络脉不升,经脉不行,使得经脉内的营气不能正常的温通,出现了手足厥逆的表现,引发的少阴病是由于经脉与络脉内的阴阳气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
至于少阳病引起厥阴病,这个也很简单,少阳病主要是气机失调有关,而且,气机失调久了,就会引起经脉内的瘀血阻滞,使得经脉与络脉内的阴阳气不能正常的顺接,产生了厥阴病。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来一个问题,就是《难经·四难》说的“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这是呼吸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至于心与肺的呼吸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生理篇6中的呼吸.但是,在这里主要讲讲吸入肝与肾,对于吸气是肾气的封藏作用,这在生理篇6中,也论述了,唯独这里的肝与吸气有什么关系?
少阳病的气化支首先表现的是胸胁苦满,这是肺腔内充斥着大量津液的缘故,是由于肺内络脉不能正常的输运外出至心包引起的.这里的胸胁苦满包括了呼吸的不顺畅,少阳病的胸闷和生气以后的胸闷是一个道理,都是肝失疏泄,络脉运行不畅,导致肺内充斥着大量津液引起的,在这里,我们要仔细的考虑一下,呼吸的生理功能,呼气是卫气开腠理透散外出的结果,肺主卫气,肾气的封藏能够吸入清气,进入到络脉内,这就是一次完整的呼吸,但是,为了使得呼吸不间断的进行,宗气搏转心包,有规律的往肺内运行水谷精微,使得进行不间断的气化,这就维持了呼吸的正常有序.到这里,还没有完事,心包把水谷精微搏转到肺内了,还要等气化完了,输运出肺,来维持肺内的经脉与络脉的正常循环,肝主的络脉,就是把肺内的进行气化以后的气血津液输运到心包,完成了上焦的气化作用.所以吸入肝与肾,肾是主管吸入,肝是主管运输.相同的道理,呼出心与肺,肺主呼出,心主维持.明白了这里面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少阳病是如何引起上焦的胸胁苦满的发病机制了.在这里可以参考上面少阳络脉与经脉与三焦的关系一图,也可以参考太阳病篇的小青龙汤方证中的络脉用药图,来体会上焦络脉支的运行情况,结合病机来分析少阳病引起胸胁苦满的机理.
少阳病是由于肝气升发无力,导致络脉输运减弱,使得经脉运行阻力增加,出现了以全身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由于少阳病涉及到其他五个方面的表现,所以在临床上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少阳病。
1·少阳的生理特点
什么是少阳之气?少阳之气是从阴寒之中的逐渐运行的络脉外的一种具有升发输运作用的气,少阳之气是起始于系于命门之外的原气,其逐渐增加的气的作用是和络脉的性质是一样的,络脉的开始起始于细小的孙络,孙络外面的少阳之气也是最少的,少阳之气随着络脉的逐渐汇聚增大,少阳之气由原来的原气逐渐汇聚成肝气,最后终止于心包.
为什么称之为少阳,因为络脉外的气,由原气逐渐汇聚成肝气,而脉内的肾阳也是从很少的逐渐随着络脉的汇聚而增多,所以根据阴阳气的多少来定,这个络脉内的最少的阳,就称之为少阳.由于络脉内主要运输的是肾之阴阳以及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还有阴血,与太阳和阳明相比是最少的,属于初阳升发,所以古人称之为少阳。
少阳之气的主要作用机理是调理人体气机,他的作用性质是升发收缩络脉,有利于络脉的输运上达。它的作用部位是处于络脉之外。它的运行动力是肝气,疏运的是络脉内的肝血以及肾精脾液。
少阳的运动之气,在古代医家的认识当中具有两种名称,分别是原气,肝气两种,但是由于作用部位的不同,古人给予的名称也不一样。由于络脉与肝气是由小到大逐渐汇聚,所以,我把原气与肝气之间的气,称之为肝原之气。为了防止混肴,把涉及到肾气时,还是用原气来用,涉及到气机失调时,用肝气。
由于经脉与络脉的运行时同步的,也就是内经中说的“五经并行”,说明了经脉与络脉的有着共同之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气的运行
肝气的升发与卫气的运行是等同的,一升一降,同步运行。有一方的运行不好,就会涉及到另一方的作用。
营的运行
络脉内的营的运行与经脉内的营的运行,以及容量的多少都是等同的,不会存在着偏多偏少,如果络脉多了,经脉内就会少,络脉内少了,经脉内就会增多。
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机理,使得肝气所表现的疾病表现是最多的,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厥阴的运行方式不一样。厥阴主脉,包括经脉与络脉,由于络脉是从小到大,逐渐汇合的,聚而为一,称为络脉。而经脉则是从心包开始,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形成了三个经脉,加上参与气化的,入通于肺的气化支,形成了四行支,这样,经脉与络脉形成了四经一络的格局。肝气的升发出现了病变,却导致了四经都有表现,这和单独的太阳病,阳明病的不同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少阳病的表现,有着太阳与阳明的共同点表现。至于这里面的道理,后面再说。这里只要知道这个情况就行。
明白少阳病,还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少阳与厥阴的关系
其实,少阳病与厥阴病都是一个地方的疾病,不一样的是少阳病是肝气发生了变化,引起的一系列表现,而厥阴病则是经脉与络脉内发生了变化。少阳病是由于脉外气的问题涉及到了脉的运行。厥阴病则是脉的问题涉及到脉内阴阳的运行。所以,张仲景说的正常的厥阴病主要在于脉内阴阳气不相顺接,少阳病则是脉外之气的升发输运异常.我们平时说的”气滞血瘀”,气滞是脉外的肝气升发不利,而血瘀则是脉内的血行出现异常,所以气滞是少阳病,血瘀是厥阴病.两者之间相互相成,但是要区分他们之间的关系.
明白少阳病,还要明白一个问题,就是少阳与三焦的关系
三焦是人体内部与外界相互通透的三个部位,上焦的肺气的纳入,中焦水谷精微的吸收,下焦水液的排出,这三个部位的正常开始,是络脉的开始,是肝气的开始,肝气的正常与否,在三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张仲景在分析小柴胡汤的发病机理时,指出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上焦肺气的正常与否,中焦胃气的正常与否,均与少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知。
明白少阳病,更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少阳与原气的关系
至于原气的分析,可以参考“生理篇中的原气解”,原气的功能是主持诸气,为人体的生命动力,是络脉运行的根本。也就是说,原气是促进络脉运行的原始动力,逐渐汇聚而成的肝气。少阳之气的运行,其实就是原气的逐渐汇聚而成,
明白了原气的功能特点,也就明白了肝气与原气之间的关系了。都是作用于络脉之外,都是促进络脉运行的动力,只不过原气是开始于络脉的开始,结合内经中的孙络,或者浮络部位。因而得出原气的开始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肌表的孙络,三焦的孙络,命门的孙络。按照内经中指出的,由孙络进入到大络脉,这里的络脉是孙络逐渐汇聚而成的,这里的气称为原气,络脉再进一步汇聚,形成了大的络脉,称之为肝气。如同小溪汇聚成大河是一样的道理。
2·少阳的发病机理
传经
少阳病的传经,是从太阳病传变而来,对于传经,张仲景指出了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从脉象上辨别,一个是从表现上来说明。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脉象上,张仲景指出了通过脉象来看病机,脉静者为不传,说明了经脉内的阳热之气没有郁束,得以透散,或者经脉内的阳热之气不盛。脉数急者为传,说明了经脉内的阳热之气逆传阳明,通过阳明来透散,脉数急说明了阳热之气的偏盛。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通过脉象来测知发病机理。
表现上,张仲景指出了两个表现,来分别指出传经的部位,颇欲吐,若燥烦。颇欲吐是指传入少阳,若燥烦是传入阳明。因此,张仲景指出了“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从而为我们辨别传经指明了方向。
说到传经通过脉象测知病机,我们可以得出,少阳病的形成,并没有阳热之气以及津液偏盛的问题,只有传入阳明,才有发于阳与发于阴的问题,这在少阳病的问题上不存在着发于阴阳的问题,通过学习阳明病,我们可以看出发于阳的结胸,发于阴的痞证,都是经脉内的偏阴偏阳传入阳明的表现。没有传入少阳的表现。因此,要明白少阳病的发病机理,就要明白少阳病为什么没有大热大寒的问题,从而也看出了张仲景的内在的辩证思路。
在少阳病的传经问题上,张仲景还指出了另外一个思路,就是张仲景指出了阴经的问题,阴经就是指络脉,因为张仲景说过,极寒伤经,极热伤络,人体的正常运行,不外经脉与络脉两种,经为阳称之为阳经,络为阴称之为阴经,这里的经内经是指经隧的意思,张仲景用脉来说明。
对于传经,张仲景指出了两条文来说明入阴经的问题,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
这里的入阴,就是指经脉内的津液与阳气逆传入少阳络脉,通过这两条文,看出几个问题,一是时间比较长,四五日或者六七日。一是无大热,说明了没有偏阴偏阳的问题。一是表现上的多面性。正常情况下,经脉内的营气是通过心包搏转,使得络脉内的营气转入经脉内,如果经脉运行不畅,使得经脉内的营气出现了逆传,充斥于心包内出现了燥烦,营气逆入络脉,升发输运不及,出现下利。这就是入阴的道理。通过这样的理解,就明白了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者,葛根汤的下利问题,其实就是入阴的发病机理。只不过是津液过多的逆传引起的,和少阳的气机失调没有关系,所以,张仲景还是采用发汗的治疗方法来治疗。
通过分析得出形成少阳病的形成道理,但这只是传经入少阳的病机,那么形成少阳病表现的发病机理,还是要进一步说明。
发病
这里指出的发病是指少阳所引发的少阳病机理。就是引起少阳病的发病机理。
在阳明病篇我们曾经通过数量的多少大致的阐述了少阳引起阳明的道理。我们这里详细的说明。
少阳病的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少阳升发输运减弱引起的,例如少阳中风,少阳伤寒等,是本来就肝气虚弱复加外邪引起的少阳病,一种是经脉内的营气入阴经引起的。这两种均能引起少阳的升发不利,引起体内脏腑的气机失调。不论何种原因,均是导致了肝气的升发出现异常,导致了少阳病的发生。
阐述少阳病的发病机理,需要从两个方面共同结合,才能明白。就是经脉与络脉,由于经脉与络脉是相互关联,相互通行的,两条作用相反的脉道。在脉内的营气多少上,经脉内的营气,与络脉内的营气的量是等同的,也就是说,经脉内的营是100(这是比喻),那么络脉内的营也是100,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四经一络的循行道路,我们理解少阳病,就要用到这里的四经一络了,但是,说到这里,主要明白一条经脉,主要是肌体参与气化的气化支。但是由于肝气的失调,使得心包搏转营气进行气化的经脉,也出现了问题。
内经中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指水谷精微由络脉输运到心包,水谷精微经过搏转使得含有水谷精微的营气运行到肺内,在心肺阳气的温化作用下,使得清气进入到络脉内,与水谷精微相互转化,形成了气血津液,通过经脉的三行支,布散到全身,发挥着濡养的作用。我把这里进行气化的经脉称之为气化支,就是参与气化的一支经脉。这样,就形成了经脉的四个方面,水精四布也就是这四个方面进行透散营气的表现。五经并行就是这四经加上那个一个汇聚的络脉,成为了五经,五经并行就是指这五经同时运行的作用机理。明白了这里的四经一络,我们就容易分析少阳病的发病机理了。
如果络脉外的肝气升发无力,或者传经入阴,使得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输运络脉,出现了络脉不能正常的收缩输运,本来是100的络脉营气,出现了120,那么经脉内就会减少20,成了80,这样,本来正常运行的经脉就出现了减少运行的表现,从哪里看出来,一是脉象上,阳脉涩,阴脉弦,阳脉指的是经脉,阴脉指的是络脉。肝气升发减弱,使得络脉运行无力,络脉扩张出现了弦脉,经脉由于减少了营气,卫气运行减慢,脉道运行缓慢,出现了涩脉。其次,从表现上,由于经脉内营气的减少,使得络脉扩张,络脉扩张,使得脉外的气机发生紊乱,出现了气机的升降失调,脉内的阴阳气发生了运行异常,导致了少阳病的诸多表现.
由于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输运络脉,使得人体内的气机出现了失调的状态,三个运动之气均出现异常,总而言之是归咎于肝气的不能正常的升发,导致其他两气失调。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导致络脉不能正常的输运,络脉不升,经脉不行,导致卫气运行失常。两个气的共同作用,卫气不行,肝气不升,使得宗气也出现了异常。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胃气上逆的问题,胃肠道内的经脉运行是卫气的作用机理,但是,整个胃肠道内的,能够下行的气,叫胃气,隶属于肾气的范围,胃气的下行,属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卫气,肝气,肾气相结合的作用。这在前面的“关于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文中论述。但是对于少阳病的胃气上逆的问题,主要还是与卫气肾气肝气有关。肾主封藏能够使得胃气下纳,肝气升发能够使得脾运增强,卫气的下行能够使得胃气下行。所以张仲景在小柴胡汤的组方思路上使用了半夏与人参,一是顾及肾气,一是降胃气。
少阳病的发病机理在临床上还有其他的机理。那就是少阳引发的其他疾病,根据四经一络规律,结合伤寒论可以看出,少阳病能够引发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以及厥阴病。
由于络脉不升,经脉不行,肌表失温,出现了发热恶寒,骨节疼痛等,太阳病能够传经如少阳,但是,少阳病也能进一步引起太阳病。
少阳病引起的阳明病是由于气机失调,经脉内的阳热之气不能正常的透散,逆传外达出现潮热汗出,神志引起阳明腑实证。
少阳病引起太阴病,这一个简单,由于络脉不升,使得脾运减弱,不能正常的运化,出现脾虚的表现。因为脾的作用是在络脉上。
少阳病引起的少阴病,是由于肝气不能正常的升发,使得络脉不能正常的输运,络脉不升,经脉不行,使得经脉内的营气不能正常的温通,出现了手足厥逆的表现,引发的少阴病是由于经脉与络脉内的阴阳气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
至于少阳病引起厥阴病,这个也很简单,少阳病主要是气机失调有关,而且,气机失调久了,就会引起经脉内的瘀血阻滞,使得经脉与络脉内的阴阳气不能正常的顺接,产生了厥阴病。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来一个问题,就是《难经·四难》说的“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这是呼吸与五脏之间的关系.至于心与肺的呼吸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生理篇6中的呼吸.但是,在这里主要讲讲吸入肝与肾,对于吸气是肾气的封藏作用,这在生理篇6中,也论述了,唯独这里的肝与吸气有什么关系?
少阳病的气化支首先表现的是胸胁苦满,这是肺腔内充斥着大量津液的缘故,是由于肺内络脉不能正常的输运外出至心包引起的.这里的胸胁苦满包括了呼吸的不顺畅,少阳病的胸闷和生气以后的胸闷是一个道理,都是肝失疏泄,络脉运行不畅,导致肺内充斥着大量津液引起的,在这里,我们要仔细的考虑一下,呼吸的生理功能,呼气是卫气开腠理透散外出的结果,肺主卫气,肾气的封藏能够吸入清气,进入到络脉内,这就是一次完整的呼吸,但是,为了使得呼吸不间断的进行,宗气搏转心包,有规律的往肺内运行水谷精微,使得进行不间断的气化,这就维持了呼吸的正常有序.到这里,还没有完事,心包把水谷精微搏转到肺内了,还要等气化完了,输运出肺,来维持肺内的经脉与络脉的正常循环,肝主的络脉,就是把肺内的进行气化以后的气血津液输运到心包,完成了上焦的气化作用.所以吸入肝与肾,肾是主管吸入,肝是主管运输.相同的道理,呼出心与肺,肺主呼出,心主维持.明白了这里面的关系,也就明白了少阳病是如何引起上焦的胸胁苦满的发病机制了.在这里可以参考上面少阳络脉与经脉与三焦的关系一图,也可以参考太阳病篇的小青龙汤方证中的络脉用药图,来体会上焦络脉支的运行情况,结合病机来分析少阳病引起胸胁苦满的机理.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