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完全可以结合,只不过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路罢了,本文将开启中西医结合之路!在厥阴病尤为蹊跷,经方大家陆渊雷有厥阴病竟是千古疑案的感慨,实际厥阴病不蹊跷,就是当代的副交感神经病亢进!
逻辑能量学提出,人是一个能量体,它有三大构成,肾上腺素β受体系统,胆碱能系统、肾上腺素能α受体体系(热能体系),这三种能量模式构成人体的活动的平衡。西医是一种物质分析学,理念有着根本的差别,例如在能量体系中,神经是生物电能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说生物电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不这样分析就无法理解中医。
如果说太阳和阳明是抗寒散热机制的话,厥阴和少阳就是运动能量控制系统疾病,不进入下丘脑的调节,直接经由大小脑,一旦这种能量进入下丘脑,就是会破坏下丘脑的调节,也就是中风。
2、胆碱能体系(大多是大小脑~副交感神经MN受体部位,活动性肌腱占主体地位)
1)这个体系的总体规律是:
a对应的经络是厥阴属与少阳属;厥阴病是副交感神经亢进症,乙酰胆碱增多症等,由于中医根据脏器为单位的,一些肝损伤疾病也划归厥阴属。少阳病是胆碱酯酶升高症,也有副交感神经衰弱导致的疾病。
B经络穴位对应循行部位为肌腱与肌肉结合点区域;属于N受体分布点。消耗胆碱能最大区域。M受体分布于胃肠,幽门括约肌、汗腺等,这是一个特点。中医有刺脉不伤筋,伤筋则动肝。
c对应的神经是胆碱能和嘌呤能、肽能,一般为浅神经和皮支神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控制区;上臂为皮支神经,腿部为股神经及隐神经控制区。这与胆碱能神经的特点有关,面部与面神经、视神经有关,主面部运动。
厥阴和少阳属风,属于胃肠热能与表面消耗交替发生,与N受体展现的是运动特性。足厥阴肝经典型病症是筋脉拘急。运动神经也大都是胆碱能神经,M受体与骨骼肌反向作用,与平滑肌运动同步。
d对应的神经受体为M、N受体激动区,分布于n受体骨骼肌肌腱、m受体肠胃、心包、神经节等。膈神经与心包及肝神经相联系,这在厥阴病里有描述。M受体在眼睛有分布。M、n1受体在心脏及冠状动脉有分布。这与中医经络描述相似,而可以看出中医经络就是研究神经功能的学科。
e对应器官是肝胆心包;乙酰胆碱含量变动与肝的状态有关。乙酰胆碱的消耗和胆碱酯酶的消耗有很大关系,厥阴病与少阳病围绕这个进行。同时与纤维素生成有很大关系。
f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大小脑、锥状体,运动神经系统为主,他们循行是不经过丘脑的,多为胆碱能区域;丘脑是热能调节器官,寒热失常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g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是容易失活,在大批量。同时有胆碱酯酶作用,胆碱酯酶与乙酰胆碱有双向调节作用,代表了厥阴病的寒热错杂的病症状态。
2)现代医学研究对比
⑴症状对比
①胆碱能神经障碍的典型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减慢、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肌无力、幽门括约肌收缩、骶部括约肌等。副交感神经抑制有胆碱酯酶升高,胆碱含量增高。症状有咽干口苦目眩,心烦喜呕。胆囊收缩无力,胆汁梗阻。
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腹泻、腹痛。寒热往来。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变。
㈠厥阴病
厥阴病就是副交感神经亢奋症,胆碱酯酶降低,乙酰胆碱聚集增多症、肝损伤等,与新斯的明的不良反应类似。唯一需要区别的是,蛔厥症状与厥阴病类似,但不是同一病症。乌梅丸列入厥阴病是误判。
病邪侵犯厥阴,肝与心包皆受影响,郝万山老师也有这个病例,叫做胆心病,实质是厥阴病。这些医案说明厥阴病属的划分是科学的。
A 副交感神经亢奋有呕吐、气管分泌物增多、流涎等相似,厥阴病有干呕、吐涎沫。出汗增多,都是副交感神经障碍引起的腺体分泌增加有关。这都与m受体兴奋有关。
b 副交感神经兴奋可明显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其收缩幅度、张力、蠕动增加,并可促进胃、肠分泌,引起恶心、暖气、呕吐、腹痛及排便等症状。泌尿道平滑肌蠕动增加,膀胱逼尿肌收缩,使膀胱最大自主排空压力增加,降低膀胱容积,同时膀胱三角区和外括约肌舒张,导致膀胱排空。
厥阴病还有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是热性下利。这种热性下利与少阴病的寒性下利不一样,说明古人对胆碱能认识非常深刻。
治疗热性下利的葛根芩连汤症里,葛根就是抑制胆碱能的,黄连、黄芩小叶碱有可能是提高胆碱酯酶作用的。这在心脏同样适用,提高心脏活力有好处。少阳少阴在泉都是苦化,苦化有利于少阳少阴局部循环。这在逻辑上是说的通的。
C 热入厥阴,这是典型的病症,因为肝有α受体分布。就是肝的α受体兴奋导致发热。和胃病同治,大承气汤。属于胃部与肝部同时发热。热性下利有α亢奋的原因。合并α兴奋症,有上热下寒症状。
D厥阴病有气上撞心,肛门灼热,口渴。有研究认为这是胃气上逆,也就是胃肠亢奋结果。 肛门灼热与副交感神经引起的括约肌活跃有关。
e中医所说的风与运动有关,厥阴风木,间气动化就是指运动,胆碱能神经就是运动神经。胆碱能神经障碍的痉挛与紧缩感与筋脉拘急相似。副交感神经会导致肌无力,中医里有,“是动,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其中运动神经就是胆碱能神经,乙酰胆碱在肌肉和神经接头处聚集持续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使突触后膜持续去极化,复极过程受阻,神经-肌肉接头发生阻滞,信号传递障碍,除有呼吸困难等呼吸肌麻痹症状外。这些都是非常相似的。葛根是抑制胆碱能的,对于乙酰胆碱亢奋导致的肌肉强直有很好的效果。
f厥阴病有寒热往来,具体原因有几点:⑴胆碱能受体m1分布与胃肠等平滑肌,与热能还有控制作用,⑵同时胆碱能不经过下丘脑寒热调节器官,寒热失常是有可能的。⑶MN受体具有单独的冷热逻辑,M、N随运动状态而变化,这是与抗寒散热体系不同的,运动出汗与阳明里热出汗是不同的。所以寒热交替是运动与不运动有关系,⑷当然胆碱能变化直接导致寒热直接变化,其中胆碱能作用也会产生肾上腺髓质分泌变化,寒热失常是有可能的。⑸另外乙酰胆碱的容易失活性也可能是寒热失常的因素之一,胆碱酯酶与乙酰胆碱的相互转化,例如胆碱酯酶的复活剂低剂量促进胆碱酯酶活性,高剂量抑制胆碱酯酶,具体寒热逻辑需要在后续研究中确定。
g 肝部疾病与细菌性疾病联系比较多,很多厥阴病如疟状的原因,这与肝炎等症状有关系。白头翁汤的白头翁、秦皮就有杀菌作用。其余用补的药,黄芩、黄连的药提高胆碱能的,而秦皮也有嘌啡能调节作用。所以治疗厥阴病的药大多是苦性为主,这里有一个特例就是乌梅丸,这个是安蛔的药。这是一个厥阴类似症。
㈡少阳病
根据资料推断是胆碱酯酶升高症,注射胆碱酯酶速度过快引起眩晕、视力模糊、复视、动作不协调。剂量过大可抑制胆碱酯酶、抑制呼吸和引起癫癎发作。口中苦味和腮腺肿胀与碘有关。
胆碱酯酶是肝功能下降的体现,胆碱酯酶有抑制副交感神经作用。少阳的表现是胆碱的化学能增强,辛干苦燥。包括胆汁分泌少造成的,胆汁型肝硬化。这就是一种热证。中医所说的虚火上炎就是胆碱酯酶作用。
a默默不欲饮食,胆汁分泌异常,肠胃痉挛增加,不喜饮食有关。胆碱导致干燥。碱性抑制平滑肌肌细胞的活跃性,与酸性兴奋平滑肌细胞。由此一些酸性物质导致肠胃活跃。
b少阳犯胃是一个典型的胆碱作用,因为m受体分布在肠胃,胆碱酯酶升高,导致胃部抑制,痉挛增加,胃部干燥。结合阳明病的α受体病。
c副交感神经分布有动眼神经、面部神经和舌咽神经等部位,少阳病有咽干口苦,少阳经分布于面部(颧部除外)的循行部位非常匹配。这是胆碱化学能过强导致。胆碱属火,产生的效应就是干热,燥热。
d少阳病心烦喜呕,这也是胆碱酯酶升高症的一个症状。
e少阳病有目眩症状。包括胆碱能异常导致的交感神经障碍,这与胆碱酯酶升高症高度一致,乙酰胆碱能异常。目眩的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视物成双,因为前庭器官与脑干网状结构的自主神经中枢相连,所以会产生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
⑵循行部位
厥阴属调节的物质基础为糖分及纤维素。主要对应物质结构是,筋、肌腱等。这是运动因素体系。胆碱能体系这是化学能和生物电能的结合,它的特点是直接输出资源,实现资源的有向输送,这是作为运动能量体系供能的。证据是胆碱能的N受体主要位于肌腱与肌肉接头部位,所以刺激这些地方,会加大胆碱能的消耗。
属于化学能增强的的归为少阳经(碱性),属于胆碱能生物电能增强的、并具有物质调节的归于厥阴经(酸性)。乙酰胆碱有抑制心肌功能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互抑制,构成条件作用,与副交感神经有关。它在足部与股神经、隐神经、生殖股神经、腹股沟神经等控制范围匹配度较高。股神经来自于腰2~4神经分支。手部与桡神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骨间前神经等关系密切。颈部与颈丛皮支神经相匹配,属于浅神经和皮支神经,分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这个属于少阳经循行部位。面部分布于耳颞神经。因为少阳主枢,足少阳胆经是肾上腺能与胆碱能神经的结合。
⑶胆碱能神经的特点
胆碱能神经虽然也属生物电,具有明显的活动性质,提供运动性供能,对记忆,人体感觉、方位等具有破坏性作用,这些神经是中医所说中风、癫狂的原因。所以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有明显区别和优点。悲则气消是副交感神经为主体的控制方式。副交感神经满足这个特征。
⑷针灸实验
嗜酸性粒细胞也是一种共有属性。酸性能够促进肝肠循环,噬酸粒细胞相应增加,目前有针灸研究显示,针刺大墩、太冲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的研究,这是一种很好的机制。刺激这些部位也会增加胆碱能神经反应和乙酰胆碱的消耗。嗜酸性粒细胞与肝功能是呈正比反应的,与皮质激素成反向反应,和胆碱能神经与肾上腺素神经反比关系有关
(5)中药对比
吴茱萸汤是一个提高胆碱能的药物,具有对抗肾上腺素能的作用,抑制血管收缩的。而柴胡汤则是抑制胆碱能的,且有利于肝肠循环。少阳病的典型方剂是小柴胡汤,柴胡就是抑制胆碱能亢奋的,并增加人参甘草等温补的药提高肾上腺素能。提高交感神经作用。这两种药物对应厥阴病和少阳病,还有茵陈蒿汤。
3)以下是穴位对比:
一般来说,厥阴经大部分是胆碱能神经支配或者运动神经支配,匹配度比较高,少阳经以胆碱能神经为主体,兼有部分肾上腺素神经。
经别循行,传膈肌络肺,肝有神经分支联系膈肌。至于络属眼睛,与迷走神经等胆碱能神经联系相关。对于穴位与肌腱的组织特点,和经常性活动有关,资源消耗大点,对肝胆产生影响。
特例穴位:章门穴,偏向太阴经。
③手少阳三焦经,少阳常少血多气,一般是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阳池对应手背韧带汇合区,天井穴对应肘背肱三头肌肌腱。天髎穴对应斜方肌,冈上肌韧带,对颈部强直有效果,对应耳部韧带。也有胸锁乳突肌肌腱位置,由副神经支配。瘈脉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颅息位于颞筋膜及颞肌,面神经支配,角孙由三叉神经运动神经支配(胆碱能),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翳风的支配较复杂,属于双重支配。
肩部三穴与副神经(胆碱能神经)有关,肝胆疾病引起右膈神经疼痛,引起肩部放射性痛。副神经由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及躯体运动纤维组成。前者起自疑核,支配咽喉肌,后者起自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当一侧副神经损伤时,导致该侧胸乳乳突肌瘫痪,头无力转向对侧,斜方肌瘫痪肩部下垂,抬肩无力。天髎穴就位于斜方肌支配部位,下面是副神经和颈神经,天牖下就是副神经,而手少阳自缺盆穴联系膻中与副神经支配一样,中西医在这些穴位非常一致。
④足少阳经,这个也是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少阳主枢,半表半里,这个穴位比较特殊,一部分是肾上腺素能增强的神经节,位于交感神经中区,介于肾上腺素平衡的位置。一部分位于胆碱能消耗区。大多数处于肌肉之间。
丘墟穴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足临泣、地五会等也是,膝阳穴位于股二头肌腱前方。目窗穴、承灵、正赢在帽状腱膜中,风池等。如果说厥阴是肌腱凹陷处及胆碱能神经分布处,趋向与运动消耗。肝合筋,以筋为主体是正确的。
逻辑能量学提出,人是一个能量体,它有三大构成,肾上腺素β受体系统,胆碱能系统、肾上腺素能α受体体系(热能体系),这三种能量模式构成人体的活动的平衡。西医是一种物质分析学,理念有着根本的差别,例如在能量体系中,神经是生物电能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说生物电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不这样分析就无法理解中医。
如果说太阳和阳明是抗寒散热机制的话,厥阴和少阳就是运动能量控制系统疾病,不进入下丘脑的调节,直接经由大小脑,一旦这种能量进入下丘脑,就是会破坏下丘脑的调节,也就是中风。
2、胆碱能体系(大多是大小脑~副交感神经MN受体部位,活动性肌腱占主体地位)
1)这个体系的总体规律是:
a对应的经络是厥阴属与少阳属;厥阴病是副交感神经亢进症,乙酰胆碱增多症等,由于中医根据脏器为单位的,一些肝损伤疾病也划归厥阴属。少阳病是胆碱酯酶升高症,也有副交感神经衰弱导致的疾病。
B经络穴位对应循行部位为肌腱与肌肉结合点区域;属于N受体分布点。消耗胆碱能最大区域。M受体分布于胃肠,幽门括约肌、汗腺等,这是一个特点。中医有刺脉不伤筋,伤筋则动肝。
c对应的神经是胆碱能和嘌呤能、肽能,一般为浅神经和皮支神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控制区;上臂为皮支神经,腿部为股神经及隐神经控制区。这与胆碱能神经的特点有关,面部与面神经、视神经有关,主面部运动。
厥阴和少阳属风,属于胃肠热能与表面消耗交替发生,与N受体展现的是运动特性。足厥阴肝经典型病症是筋脉拘急。运动神经也大都是胆碱能神经,M受体与骨骼肌反向作用,与平滑肌运动同步。
d对应的神经受体为M、N受体激动区,分布于n受体骨骼肌肌腱、m受体肠胃、心包、神经节等。膈神经与心包及肝神经相联系,这在厥阴病里有描述。M受体在眼睛有分布。M、n1受体在心脏及冠状动脉有分布。这与中医经络描述相似,而可以看出中医经络就是研究神经功能的学科。
e对应器官是肝胆心包;乙酰胆碱含量变动与肝的状态有关。乙酰胆碱的消耗和胆碱酯酶的消耗有很大关系,厥阴病与少阳病围绕这个进行。同时与纤维素生成有很大关系。
f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大小脑、锥状体,运动神经系统为主,他们循行是不经过丘脑的,多为胆碱能区域;丘脑是热能调节器官,寒热失常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g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是容易失活,在大批量。同时有胆碱酯酶作用,胆碱酯酶与乙酰胆碱有双向调节作用,代表了厥阴病的寒热错杂的病症状态。
2)现代医学研究对比
⑴症状对比
①胆碱能神经障碍的典型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多汗、流涎、气管分泌物增多、心率减慢、肌肉震颤、痉挛和紧缩感、肌无力、幽门括约肌收缩、骶部括约肌等。副交感神经抑制有胆碱酯酶升高,胆碱含量增高。症状有咽干口苦目眩,心烦喜呕。胆囊收缩无力,胆汁梗阻。
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腹泻、腹痛。寒热往来。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变。
㈠厥阴病
厥阴病就是副交感神经亢奋症,胆碱酯酶降低,乙酰胆碱聚集增多症、肝损伤等,与新斯的明的不良反应类似。唯一需要区别的是,蛔厥症状与厥阴病类似,但不是同一病症。乌梅丸列入厥阴病是误判。
病邪侵犯厥阴,肝与心包皆受影响,郝万山老师也有这个病例,叫做胆心病,实质是厥阴病。这些医案说明厥阴病属的划分是科学的。
A 副交感神经亢奋有呕吐、气管分泌物增多、流涎等相似,厥阴病有干呕、吐涎沫。出汗增多,都是副交感神经障碍引起的腺体分泌增加有关。这都与m受体兴奋有关。
b 副交感神经兴奋可明显兴奋胃肠道平滑肌,使其收缩幅度、张力、蠕动增加,并可促进胃、肠分泌,引起恶心、暖气、呕吐、腹痛及排便等症状。泌尿道平滑肌蠕动增加,膀胱逼尿肌收缩,使膀胱最大自主排空压力增加,降低膀胱容积,同时膀胱三角区和外括约肌舒张,导致膀胱排空。
厥阴病还有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是热性下利。这种热性下利与少阴病的寒性下利不一样,说明古人对胆碱能认识非常深刻。
治疗热性下利的葛根芩连汤症里,葛根就是抑制胆碱能的,黄连、黄芩小叶碱有可能是提高胆碱酯酶作用的。这在心脏同样适用,提高心脏活力有好处。少阳少阴在泉都是苦化,苦化有利于少阳少阴局部循环。这在逻辑上是说的通的。
C 热入厥阴,这是典型的病症,因为肝有α受体分布。就是肝的α受体兴奋导致发热。和胃病同治,大承气汤。属于胃部与肝部同时发热。热性下利有α亢奋的原因。合并α兴奋症,有上热下寒症状。
D厥阴病有气上撞心,肛门灼热,口渴。有研究认为这是胃气上逆,也就是胃肠亢奋结果。 肛门灼热与副交感神经引起的括约肌活跃有关。
e中医所说的风与运动有关,厥阴风木,间气动化就是指运动,胆碱能神经就是运动神经。胆碱能神经障碍的痉挛与紧缩感与筋脉拘急相似。副交感神经会导致肌无力,中医里有,“是动,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其中运动神经就是胆碱能神经,乙酰胆碱在肌肉和神经接头处聚集持续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使突触后膜持续去极化,复极过程受阻,神经-肌肉接头发生阻滞,信号传递障碍,除有呼吸困难等呼吸肌麻痹症状外。这些都是非常相似的。葛根是抑制胆碱能的,对于乙酰胆碱亢奋导致的肌肉强直有很好的效果。
f厥阴病有寒热往来,具体原因有几点:⑴胆碱能受体m1分布与胃肠等平滑肌,与热能还有控制作用,⑵同时胆碱能不经过下丘脑寒热调节器官,寒热失常是有可能的。⑶MN受体具有单独的冷热逻辑,M、N随运动状态而变化,这是与抗寒散热体系不同的,运动出汗与阳明里热出汗是不同的。所以寒热交替是运动与不运动有关系,⑷当然胆碱能变化直接导致寒热直接变化,其中胆碱能作用也会产生肾上腺髓质分泌变化,寒热失常是有可能的。⑸另外乙酰胆碱的容易失活性也可能是寒热失常的因素之一,胆碱酯酶与乙酰胆碱的相互转化,例如胆碱酯酶的复活剂低剂量促进胆碱酯酶活性,高剂量抑制胆碱酯酶,具体寒热逻辑需要在后续研究中确定。
g 肝部疾病与细菌性疾病联系比较多,很多厥阴病如疟状的原因,这与肝炎等症状有关系。白头翁汤的白头翁、秦皮就有杀菌作用。其余用补的药,黄芩、黄连的药提高胆碱能的,而秦皮也有嘌啡能调节作用。所以治疗厥阴病的药大多是苦性为主,这里有一个特例就是乌梅丸,这个是安蛔的药。这是一个厥阴类似症。
㈡少阳病
根据资料推断是胆碱酯酶升高症,注射胆碱酯酶速度过快引起眩晕、视力模糊、复视、动作不协调。剂量过大可抑制胆碱酯酶、抑制呼吸和引起癫癎发作。口中苦味和腮腺肿胀与碘有关。
胆碱酯酶是肝功能下降的体现,胆碱酯酶有抑制副交感神经作用。少阳的表现是胆碱的化学能增强,辛干苦燥。包括胆汁分泌少造成的,胆汁型肝硬化。这就是一种热证。中医所说的虚火上炎就是胆碱酯酶作用。
a默默不欲饮食,胆汁分泌异常,肠胃痉挛增加,不喜饮食有关。胆碱导致干燥。碱性抑制平滑肌肌细胞的活跃性,与酸性兴奋平滑肌细胞。由此一些酸性物质导致肠胃活跃。
b少阳犯胃是一个典型的胆碱作用,因为m受体分布在肠胃,胆碱酯酶升高,导致胃部抑制,痉挛增加,胃部干燥。结合阳明病的α受体病。
c副交感神经分布有动眼神经、面部神经和舌咽神经等部位,少阳病有咽干口苦,少阳经分布于面部(颧部除外)的循行部位非常匹配。这是胆碱化学能过强导致。胆碱属火,产生的效应就是干热,燥热。
d少阳病心烦喜呕,这也是胆碱酯酶升高症的一个症状。
e少阳病有目眩症状。包括胆碱能异常导致的交感神经障碍,这与胆碱酯酶升高症高度一致,乙酰胆碱能异常。目眩的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视物成双,因为前庭器官与脑干网状结构的自主神经中枢相连,所以会产生恶心、呕吐等迷走神经刺激症状。
⑵循行部位
厥阴属调节的物质基础为糖分及纤维素。主要对应物质结构是,筋、肌腱等。这是运动因素体系。胆碱能体系这是化学能和生物电能的结合,它的特点是直接输出资源,实现资源的有向输送,这是作为运动能量体系供能的。证据是胆碱能的N受体主要位于肌腱与肌肉接头部位,所以刺激这些地方,会加大胆碱能的消耗。
属于化学能增强的的归为少阳经(碱性),属于胆碱能生物电能增强的、并具有物质调节的归于厥阴经(酸性)。乙酰胆碱有抑制心肌功能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互抑制,构成条件作用,与副交感神经有关。它在足部与股神经、隐神经、生殖股神经、腹股沟神经等控制范围匹配度较高。股神经来自于腰2~4神经分支。手部与桡神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骨间前神经等关系密切。颈部与颈丛皮支神经相匹配,属于浅神经和皮支神经,分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这个属于少阳经循行部位。面部分布于耳颞神经。因为少阳主枢,足少阳胆经是肾上腺能与胆碱能神经的结合。
⑶胆碱能神经的特点
胆碱能神经虽然也属生物电,具有明显的活动性质,提供运动性供能,对记忆,人体感觉、方位等具有破坏性作用,这些神经是中医所说中风、癫狂的原因。所以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有明显区别和优点。悲则气消是副交感神经为主体的控制方式。副交感神经满足这个特征。
⑷针灸实验
嗜酸性粒细胞也是一种共有属性。酸性能够促进肝肠循环,噬酸粒细胞相应增加,目前有针灸研究显示,针刺大墩、太冲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的研究,这是一种很好的机制。刺激这些部位也会增加胆碱能神经反应和乙酰胆碱的消耗。嗜酸性粒细胞与肝功能是呈正比反应的,与皮质激素成反向反应,和胆碱能神经与肾上腺素神经反比关系有关
(5)中药对比
吴茱萸汤是一个提高胆碱能的药物,具有对抗肾上腺素能的作用,抑制血管收缩的。而柴胡汤则是抑制胆碱能的,且有利于肝肠循环。少阳病的典型方剂是小柴胡汤,柴胡就是抑制胆碱能亢奋的,并增加人参甘草等温补的药提高肾上腺素能。提高交感神经作用。这两种药物对应厥阴病和少阳病,还有茵陈蒿汤。
3)以下是穴位对比:
一般来说,厥阴经大部分是胆碱能神经支配或者运动神经支配,匹配度比较高,少阳经以胆碱能神经为主体,兼有部分肾上腺素神经。
- 足厥阴穴位与活动性大筋对比,行间、太冲、中封,膝关节大筋对比膝关、曲泉,足五里急脉,阴廉。足厥阴经别对应颈部两个韧带,也与迷走神经走行相似,手厥阴经别对应耳后两个韧带。可以看出厥阴经走形了大部分的重要的活动韧带区,这些是消耗乙酰胆碱的强点,包括眼睛也是乙酰胆碱强点。不是说其他经没有韧带,相对较小。厥阴区消耗胆碱能最大!
经别循行,传膈肌络肺,肝有神经分支联系膈肌。至于络属眼睛,与迷走神经等胆碱能神经联系相关。对于穴位与肌腱的组织特点,和经常性活动有关,资源消耗大点,对肝胆产生影响。
特例穴位:章门穴,偏向太阴经。
- 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劳宫对应掌腱膜,指浅深屈肌腱,曲泽对应肘关节肌腱,天泉对应肩部韧带。间使穴位于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这些区域肌腱组织占据主体地位。手部与桡神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骨间前神经等关系密切,虽然下有正中神经(与肾上腺素能密切),但针灸一般较浅,不要触及。
③手少阳三焦经,少阳常少血多气,一般是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阳池对应手背韧带汇合区,天井穴对应肘背肱三头肌肌腱。天髎穴对应斜方肌,冈上肌韧带,对颈部强直有效果,对应耳部韧带。也有胸锁乳突肌肌腱位置,由副神经支配。瘈脉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颅息位于颞筋膜及颞肌,面神经支配,角孙由三叉神经运动神经支配(胆碱能),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翳风的支配较复杂,属于双重支配。
肩部三穴与副神经(胆碱能神经)有关,肝胆疾病引起右膈神经疼痛,引起肩部放射性痛。副神经由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及躯体运动纤维组成。前者起自疑核,支配咽喉肌,后者起自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当一侧副神经损伤时,导致该侧胸乳乳突肌瘫痪,头无力转向对侧,斜方肌瘫痪肩部下垂,抬肩无力。天髎穴就位于斜方肌支配部位,下面是副神经和颈神经,天牖下就是副神经,而手少阳自缺盆穴联系膻中与副神经支配一样,中西医在这些穴位非常一致。
④足少阳经,这个也是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抑制,少阳主枢,半表半里,这个穴位比较特殊,一部分是肾上腺素能增强的神经节,位于交感神经中区,介于肾上腺素平衡的位置。一部分位于胆碱能消耗区。大多数处于肌肉之间。
丘墟穴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足临泣、地五会等也是,膝阳穴位于股二头肌腱前方。目窗穴、承灵、正赢在帽状腱膜中,风池等。如果说厥阴是肌腱凹陷处及胆碱能神经分布处,趋向与运动消耗。肝合筋,以筋为主体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