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素问(五运行大论)的几个问题
此论一开始就写的是此篇文章讨论的目的,黄帝要“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临观八级就是看四面八方,统一纲纪,考证建立五运行的规律。此事询问歧伯的意思,并听取了鬼臾区对古来建立的阴阳天道的报告(其实鬼臾区说的就是一直到今天都在实施的黄历)。并说此前运行的五运之行“不合阴阳,其故何也”也就是说他提出以前的五运(金、木、水、火、土)与如今的阴阳不相合,这是什么原因?就是要统一纲纪,建立适合的五常就是五运。
歧伯说,“天地之阴阳,人体之阴阳,可用数字去数出阴阳的数目,不是的。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意思是说,至于阴阳之变化,若进一步去推演,由十而百,由千及万,所以天地之变化不能用数字去类推,只能从自然万象的变化中去推求。
由此这段话中可透出自古《阴阳五行存在的问题》。一、自古的五行不合阴阳,当时就需要考建合适的,但又经两千多年,鬼臾区说的不合阴阳的五行运还是出现在黄历上。二、想如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不管群众能不能认可,青年人是否理解,还是冠冕堂皇的写在教科书上,考核的答卷内,美其名曰“中医的理论体系”,实际我们的祖先早就讲要“以象谓也”,也就是要从现象变化中去寻求,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与有些人动则古训,却做些背离古训的实质,令人不解的是有意为之,还是处于什么难言之隐。黄帝欲考建五常,封建社会腐败至今未完成,今时之人已知中医理论与实践脱节,措施至今还在酝酿中。
《大地动静的争论》本文中黄帝听信鬼臾区“应地者静”的理论。“应地者静”是说天和地都一直在不断动静之中的。
歧伯说,“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意思是在天上的从左向右边走着,下边的地是从右向左运行的,左右运行一周天(365天)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是说大地是运动着的。第二个问题是黄帝问“地之为下否乎”就是说地是不是在最下边。歧伯说,“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就是说,地在人之下面,而在宇宙的中间位置,意思是说,大地是在空中悬着的。第三个问题黄帝问“冯乎”,意思是它依靠什么呢,能在空中悬着(冯就是依靠)?歧伯说,“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之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意思是说大地是依靠大气挺举起来的。并且也说了第四个问题,由于气的变化,产生了燥气使大地干燥,产生了暑气使水液蒸腾,风气能使其动荡,湿气能使其滋润,寒气能使其坚实,火气能使其温暖,这样生物才能正常生存,所以生物能在地上繁茂生长,繁衍生息。
黄帝为经书的出现可能在今千年之前,人们就已经坚信了:1、地是在转运在动的;2、地是在悬空;3、地是由大气的包围;4、气是地生物生长的原因。这比哥白尼(1473年)哥伦布(1492年)要早多长时间呢。尽管此放在当时还有争议,不过能在当使用竹简作书的情况下,把他们的讨论记下来,我认为:一、这是多数人认可的;二、需要花费多大的资讯,若无相当的实力是难以实现的,我相信这是绝对真实的记载。
内也风寒暑湿燥火的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若这些气候变化失常有过程与不及,就会对人产生疾病。
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日,还有人在怀疑无形气对生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