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22
- 帖子
- 5425
- 获得点赞
- 987
- 声望
- 113
- 年龄
- 79
辨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及气、藏象等诸多概念
建成 淑然 子惠 导航中医药 今天(2020.8.13)
正文共:12207字,预计阅读时间: 30 分钟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为什么凡十一脏要取决于胆,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像现代医家抛开“六节”,断章取义光演绎“藏象”一样,概念还是那个概念,内涵却完全曲解走了样。离开《素问·六节藏象论》,无论“藏象”,还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都不会有正解。
01
各家观点
1.1 胆腑功能论。依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王冰、姚止庵: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移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马莳: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脾之志为思,肾之志为恐,而此五志皆由胆所决断,所谓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高世拭:腑能藏物,亦谓之脏,胆为中正之官,决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柯新桥:理解为凡十一脏(五脏六腑)起决定作用的是胆,然而人体以五脏为中心,故如此注解显然是不确切的……取决之“决”字,乃决断之谓,在人体的正常神志活动中,起决断作用的是胆,这种解释,则较为贴切。
1.2 春生之气论。李东垣: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中梓:胆为奇恒之腑,通全体之阴阳,况胆为春生之令,万物之生长化收藏,皆于此托初禀命也;张志聪: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杨旭,在李东垣春生论基础之上,指出立春观察气候早到还是晚来,以定太过与不及。
1.3 综合各家论。张介宾:“胆以中虚,故属于腑,然藏而不泄,又类乎脏。故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一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然东垣……其说也通。中国中医研究院198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肾病专业作为入学试题,并由该院教育处将本命题题解发表于《中医杂志》1984年1期65页,认为“是对肝胆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并归纳其意义为五:(1)肝胆功能说;(2)肝胆春生说;(3)气化升降说;(4)三阴三阳开、合、枢说;(5)胆寄相火说;等等,较全面地总结了历代关于“取决于胆”的相关理论。
1.4 医易同源论。李烨森:医易同源,确切地说应该是医源于易……“冬至一阳生”、“阳生于子”,也就是说一年之阳气在冬至这一天开始升发,而冬至处在中国农历的子月;就一日而言,子就是子时,是一日阳气升发之刻。易经的十二消息卦就形象说明了这个道理。与子对应的是复卦,从卦象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一阳爻处在五阴爻之下,也是一阳生于下之意。一年之阳生于子月的冬至,一日之阳生于子时,人身之阳亦生于子,而这个“子”就是胆。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甲子排在第一位,而甲和子对应的也都是胆。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1.5 睾丸论。孟琳升:方言字音的借代:在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西、内蒙古的不少地区,语言与语音颇多相近。其中“胆”的发音,常为四声注音的第四声,与“蛋”音类似,而且也有将“蛋”读似“胆”音者。同时,这些地区把包括睾丸在内的阴囊,统称作“蛋”。以陕西、山西等为中原的古代人,是否该二字之音混同,虽无可考,但就现今方言看,《内经》将阴囊睾丸称之为“胆”(音dan),并以胆字借代,较有可能。
1.6 膻中论。张毓汉:虽历代医家著文阐述,多自圆古人之说,而笔者不愿囿于经文,苟同“决于胆”的观点。余以为,“决于胆”之“胆”乃“膻”之误。
1.7 脾胃论。宋玉田、郭同朝:“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纵观历代医家对该条之注释,皆从原文出发,做一般性的解释发挥,仔细推敲,则牵强附会。笔者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中之“十一”乃“土”字之误。
1.8 胆汁论。佚名:胆者中精之府,内藏精汁(胆汁),是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人休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胆的这一功能失常,就会影响水谷精微的化生,使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会因失于营养而衰弱或发病,故言“十一脏取决于胆”。
02
笔者辨析
为了清晰准确进行辨析,必须重温《素问·六节藏象论》全文,并捋顺若干概念。原文如下:
黄帝问焉: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2.1 何谓六节?六节就是把一年365.25天分成六分,而一年由六六之节之一岁和九九制会之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节(天)两套历法平差而来。
2.1.1 何谓六六之节?“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也就是说,六六之节是六个六十甲子日360天。
2.1.2 何谓九九制会?《素问·六节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语焉不详,难以理解,要到《灵枢·九针论》去找:“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还是语焉不详,找不到答案,但提供了线索,查询百度百科:黄钟,十二律之一,声调最宏大响亮,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属宫于中央,用“三分损益法”将五音十二律划分。该法最早见于公元前7世纪齐国丞相管仲《管子·地圆》篇中,地圆是一篇研究土壤的论文,他依据2/3弦振动是全弦五度音的原理,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的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12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率。其基本原理是:以一段圆径绝对均匀的发声管为基数--宫(1);然后,将此发声管均分成三段,舍弃其中的一段保留二段,这就是“三分损一”,余下来的三分之二长度的发声管所发出的声音,就是“宫”的纯五度高音-- 徵(5);将 徵管均分成三份,再加上一份,即 徵管长度的三分之四,这就是“三分益一”,于是就产生了 徵的纯四度低音--商(2);商管保留三分之二,“三分损一”,于是得出商的纯五度高音--羽(6);羽管“三分益一”,即羽管的三分之四的长度,就是角管,角管发出羽的纯四度低音--角(3)。这样,在有了基本音“宫”之后,经过两次“三分损一”和两次“三分益一”,“宫、商、角、 徵、羽”五个音阶就生成了。宫生 徵, 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由于是“五五相生”,因此,乐律家们说起五个音阶来,他们不说“宫、商、角、 徵、羽”,而是说成“宫、 徵、商、羽、角”。
根据上述理论而得出的算式,应为:
计算先后程序所合的音算式
(2)徵 81×4/3 =108
(4)羽 72×4/3 =96
(1)宫 1×基本音(假设为81) =81
(3)商 108×2/3 =72
(5)角 96×2/3 =64
它们的实际比数是:
徵 羽 宫 商 角
108 98 81 72 64
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冼;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征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当然以今日的观点,吹灰候气并没有现实的根据。
值得注意的一点,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钟,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事实上,十二律的确与天文方面二十四节气以及晷影长度的测量比例有关。(参考《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中十二律与黄赤交角)十二律历法见图1
运气七篇使用了十二律历,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之政奈何?……太角(初正)、少征、太宫、少商、太羽(终)”。
2.2 何谓气?现代中医无西不为理,总是企图在西医框架内找到中医概念的本质,气本质研究亦是五花八门,但没有检索到一例是以《黄帝内经》概念本义进行研究的。《黄帝内经》说得明明白白,“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即节气。在于生命就是时间,就是节律,气的本质相当于西医的生物钟,岂能是中医教材所说的“精微物质”。中医教材错误的定义,必然带来科研方向的错误。如何调整生物钟紊乱,西医既发明不了药物,也找不到手段,废医验药纯属痴人说梦,夏虫语冰。通读《黄帝内经》不难发现,凡是带“气”字儿的概念,都与时间、节律有关。四时、五运、六气的时间节律性就不用说了;藏气法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宗气,乳下的搏动(心率)就是宗气的表现,搏动过度就是宗气外泄;营气,一昼一夜五十营;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经络流淌的是经气,经气是什么?是时间、是节律。时光总是漫漫地流淌,不经意间就流走了青春、流走了年华。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就是节律,而不是那一堆蛋白质,蛋白质仅仅是载体而已。说到元气和药食之气就更加与节律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这里是从“气化论”的角度讲药食气味的作用。水火煎出药食气味,其中的味因水而出,为阴,食入后入于形;气(药食之气)因火而出,食入后入于精。反过来说,精食入药食之气,形食入药食之味。形可因药食之味而伤,精可因药食之气而伤。元气充于形,所以味伤了形就伤元气。元气本由精所化生,而元气充形又可形生精。经一番化生之后,多出的药食气味分别从上、下窍而排出。也就是说,无论是天然食物,还是天然药物,除了提供物质营养(味)以外,还提供时间节律(气)。如何理解这个时间节律呢?就是有机物都含有生长化收藏生命过程的信息。人类依靠食物维持生命,如果单纯是为了获得能量,那为什么不能主要食用无机物?如果单纯是为了新陈代谢,那请问,在原子层面有何新旧之分?人类之所以要食用有机物,就是为了获得负熵,生命做为耗散结构,赖负熵而活。中药为什么该用春季的,秋季的不好使?因为它们不再有应有的阴阳比值(熵与负熵比值)和五行的旺相(节律表现较强的相位),这与化学组分无关,至少不是简单的化学分子结构。除自限性疾病以外,大多西药需要终身服药,也许就是因为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不具有负熵和其表现出的生长化收藏节律的信息。我们把负熵和其表现出的生长化收藏节律,定义为负熵生长化收藏定律,为未来发展生命科学和系统科学做准备。
2.3 何谓藏(脏)象?现代中医认为,藏象是脏腑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这是断章取义《素问·六节藏象论》造成的误读。《素问·六节藏象论》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解历法做为定义藏象的前奏,却突然抛开六节,旋即定义藏象为脏腑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这太不符合逻辑了吧?藏象何如?关键是岐伯回答的这一部分: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而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是在说这些脏腑功能和表现有着时间上的节律性,在某个季节,某个时辰,表现得旺盛。换句话说,就是“四象”、“五行”或“六节”的时间机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虽言“六节”,但把“四象”、“五行”和“六节”藏象一遭都加以论述了,以提供灵活辨证的思路和方法。若用春夏秋冬四个时间段,对应肝心肺肾,脾放中宫,就是“四象”藏象;若用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间段,对应肝心脾肺肾,就是“五行”藏象;若用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六个时间段,对应肝心脾肺肾胆(经),就是“六节”藏象。所谓的藏象,就是把事物的过程或周期分为四、五或六个阶段或称“相位”,以“五行”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为最常用。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或呈现周期性,而过程或周期都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气质。这些周期性活动的事物,其功能(或特征),并不是在整个周期都表现得一样强,否则就不成其为周期。它在哪个阶段表现得最强,它就属于哪种“气质”,即“有效功能期”。打个比方(借喻)说,红血球在其由生成到衰亡的120天中,只有到了后期,即细胞核已消失,濒临灭亡之前才具有携氧功能,所以它的功能应当是在“收”的阶段,在五行则属“金”,而“司呼吸”的肺也属于金,两者同“行”。
2.4 什么是取象比类?是不是光知道气候怎么变化,怎么对人体造成影响,就完了呢?听天由命,显然不是。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这段话不是白说的,《黄帝内经》是在寻找一种方法,就像气候可以相互生克乘侮一样,其它事物也具备这样的客观规律。这一方法就是“取象比类”。“取象比类”,就是要看具体某个事物“有效功能期”在哪个阶段,以确定其五行属性。因为,在某个范畴内判定一个事物的五行属性,实际上很难一一做到,所以,有时要取出事物最突出或最需要的特征--象,如色、味、声、习性,形象等与已知或已规定其五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归类。例如,已知五味甘属土、酸属木、咸属水、苦属火、辛属金,那么,在“五菜”这个范畴内,葵因甘而属土入脾、韭因味酸而属木入肝,藿因味咸而属水入肾,薤因味苦而属火入心,葱因味辛而属金入肺。具体操作中要更复杂一些,不仅仅口尝其味,更要看食用后出现的生理反应,这需要长时间大样本大数据的总结,在汉代中医定型前历经千多年的实验,足以证明中医人的勤恳和严谨。中医的“取象比类”与一般科学采用的类比方法不同,要较类比狭隘得多,仅限于五行学说中的比类。而类比(因为也是依据形象类比,不妨叫做取象类比),确实是中医常常使用的方法,而且较一般科学采用的类比方法要宽泛得多。比如,灯芯草、大通草、小通草,虽然不是同一科属的植物,化学成分也未必相同,但都具有相同的条形立体网状结构,似乎能支撑起“瘪”了的管道,经过临床实验还真具有相同疗效,疏通与之粗细相仿平滑肌管道。结构形象为什么有效?作为应用科学的中医不管,有用就行,为什么还是留给生命科学去研究吧。研究不明白,不怕浪费纳税人的钱,双盲实验亦可。但是,单味药,要终身服药,且耐药性是必然的。而“司外揣内”也不是通过外部的表现来猜测体内的机理,而是要像农耕、人事一样合天道、应四季,《灵枢·外揣》:“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畲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
2.5 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器官有什么不同?假设,能够调节始春的气候,那么,全年的气候就正常了。人为调节气候,目前尚难做到,但把脏腑类比成气候,通过大自然存在的生克乘侮机能调节人体的“始春”就能使病理状态趋向正常,这种想法是一种聪明睿智。把具有这个功能的机制定义为胆,胆,就成了中正之官,主决断。调整脏腑的活动强度,使之与其它脏腑配合恰到好处,这就是“中正”的意义。也正是,胆是调整其它脏腑的,都得靠其它脏腑表现出功能来,所以《黄帝内经》没有像“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一样,论述胆的外在表现。借用现代科学的话说,它就是“阈”,胆的强弱决定“阈”的调整效果,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用西医的“高血压”病打个比方,虽然称为“原发性”,其实各有各的原因,如果在治疗时不考虑其血压,而是看他还患有什么疾病(当然是中医所能发现的疾病),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往往随着这个疾病的缓解,血压也恢复正常,而且十分稳定。如果只是一味降压,无论使用西药,还是选用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其效果是一样的,都得终生服药且具耐药性。这就是因为患有其它疾病,“胆”必须把血压调到一个较高的值,以维持运行,形成一种不正常的“稳态”。而所谓“其它疾病”,从西医的病理学看来,往往与“原发性高血压”毫无关系。人的勇怯也取决于胆是否“充满”。充满而横者,其人决断能力强,做事勇敢,对于脏腑的协调能力也强,而不易患病。所以说:受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强烈的刺激,“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也”。而酒壮怂人胆,“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显然,中医所说的这个胆,与西医的胆囊没有任何关系,倒是中枢的某种机能。总览五脏六腑十二官,都是这样的,把某种生理机能,借用解剖名词定义成某个脏腑名称。粗糙可怜的解剖知识,全都做虚拟构建理论模型用了。也就是说,中医是把一定的生理机能集合虚拟成一个脏腑的,这个脏腑与实体解剖的脏腑,没有任何可比性。至于中医教材给同名概念的中医脏腑和西医器官功能结合起来,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使得中医理论出现悖论,不能自洽。胆主勇怯,胆还能分泌精汁,是不是胆囊摘除的人都胆小如鼠了?心藏神,任物,心脉还可瘀阻,是不是冠心病人都智障了?脑为髓之海,髓还能生血,脑是最大的造血器官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基本有了答案,还差与始春的关系。
2.6 什么是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素问·玉版论要》:“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什么意思呢?不难看出,是在说以天文历法构建的理论模型中,用不着这些解剖名词了。奇恒,恒奇,奇(ji),余数也。怎么治疗这些疾病呢?道理很简单,在以天文历法构建的理论模型中寻找治疗机理。《黄帝内经》在脏腑辨证模型中,把奇恒之府分配在各脏之下成为脏的一部分,如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而胆是调节各脏腑的,体现在各脏腑机能表现上,它们都不单独主时。但也不是绝对的,胆主始春就是例外。
2.7 为什么“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既然,《素问·六节藏象论》讲的是时间、节律和历法,那么,只能在这上面寻找答案。从五运,平气、太过和不及,五行相克(胜),至与未至,讲到皆归始春,这是想表达什么呢?五运就是把一年365.25天的二十四个节气分成五份,平均每一运为73.05天,一周的五分之一72°,每年初运从大寒那一刻开始。主运五季分木火土金水固定不变,岁运是由当年的天干决定初运木火土金水的哪一行和太过不及。客运是岁运及依序向后排的每一运。以己未年金运不足为例:
运数 初运 二运 三运 四运 五运
季节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主运 木 火 土 金 水
客运金不及水太过木不及火太过土不及由于每年的岁运不同,与主运就构成了生克平的关系,气候就出现正常或不正常,怎么不正常的现象,与之相对应的脏腑也会出现这种状况。既然,“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那么,胆,就应该在主运的初运上,而且得在始春。五运对应五脏,没有胆的位置。这里没有讲六气,即便讲六气,把胆与相火对应,相火在主气三之气,并不是始春。看来是有另一个脏腑与节气对应的藏象模型存在,可是在《黄帝内经》通篇之中也找不到类似的模型,只有营气模型与之相近。《灵枢·营气》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营气走行十二经的顺序是,从肺出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复归于肺。从《素问·六节藏象论》:“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可以看出,此类问题《黄帝内经》说的都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月亮的周月视运动,即与中天每天太阳相差4分钟,月亮相差48分48秒,造成由西向东的视运动规律。而太阳与月亮的周日视运动,是由东向西的,所以说,营气走行十二经的实际顺序,应该是与《灵枢·营气》论述的相反。但是,无论怎样,也看不出胆在哪个位置,那么只有在子午流注中寻找答案了,因为《子午流注针经》开篇就言营卫,是对营卫规律的发挥,原作者是否见过《上经》《下经》《大要》《脉要》《脉经》《经》之类的典籍也未可知。关于这一点先做一下说明,现存的《黄帝内经》是散佚后重新收集补注的,漏简、错简在所难免。其所言的《上经》《下经》《大要》《脉要》《脉经》《经》我们无法窥其原貌,看其行文内容,除运气七篇外,其余各篇很像是对某些著作的学习心得,但足以形成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某些提而未论的理论,完全可以合理推断。不能推断出全部,至少能推断出一小部分,只要与《黄帝内经》全文逻辑上自洽即可。其基本规律见图2。(笔者画图功夫不足,此图下载互联网,谨向原作者表示谢意)
根据《黄帝内经》时空周期同构映射原理,即时间的一个周期,空间的一个圆,按同一比例分割,可以同构,相互映射,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十二辰的节律,亦会体现在十二月、十二年上。胆,在子宫,应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年之始,故能看出全年的平气、太过和不及。
怎么看呢?看大寒(有人主张是立春)这一天的天气,节气至与未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气象变化多端,不足以反映气候。《黄帝内经》的意思是让人看星星,其实星星也不用看,因为天文历法机构已经给出了数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不像西医是靠生命科学的发现形成基础医学理论体系的,而是虚拟构建的,一得自洽,二得整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必须在脏腑、藏象、经络整体框架中得到解读,也就是春生之气论、子午流注论和胆腑功能论三合为一方能解释得清。当否,敬请斧正。
03
一点感想
1980年代,经络实质研究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孤立地解读经文,没有辨析清楚经络的概念,高估了古人的发现能力,低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现在的科研基本上还是这个套路,同名概念直接与西医嫁接不去研究,西医没有的概念就在西医框架中继续找,甚至企图证明古人超越了西医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且用于科学研究试验,那么,生物学和西医将会是什么样子?试想,古人以什么技术支持,来发现西医不能发现的物质?一个连诸如前列腺都发现不了,屠夫都知道的胰子没有写进著作的医学,靠什么发现小如夸克的精微物质,还气一元论,想靠中医发现以太吗?
只有清楚认识到中医的本质,是一门怎么的科学,基于怎样的认识论,采用了什么方法论,理论模型是怎么形成的,才能正确走向科学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4日讯,2014·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院士医学论坛北京举行。
人类基因组计划帮助人类认知生命的律动
“在地球自转的自然规律下,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都是经历日夜交替的情况下完成了进化。因此,许多生命有机体表现出了日常或昼夜的行为、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过去20年的研究表明,催生出这些明显规律的是产生24小时定时信息的生物钟----也被称之为‘生物振荡器’。”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史蒂夫·卡伊的开场白。
随后史蒂夫·卡伊向我们具体描述了昼夜节律与人类健康的紧密联系。他指出:“人类睡眠和清醒的周期交替是生物钟的明显例子。现在我们了解到,生物钟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复杂反馈回路上,经过转录、转译后形成的,而这些定时信息将在细胞层面上产生。比如,任何类型的细胞内20%以上的转录组都以24小时为基础的生物周转。
最近,许多的研究都表明了基本生理过程调控,无论是从大脑神经元活动甚至是到肝脏葡萄糖的水平都受到生物钟的问题。此外,许多研究开始表明,倒班和其他压力都有可能导致的生物钟的问题,另外还会引发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
那么我们将如何利用生命的节律,找到新型的治疗方法呢?史蒂夫·卡伊最终与我们分享了他独特的高流通量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将我们对生物钟功能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在我们对昼夜节律机制分子的理解所研究出的最新成果。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德,古字义,自己认识的路;气,节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天之德,就是天体运行规律;地之气,就是四季寒暑交替。所谓的精,是天之德、地之气相摶而来。古人不早就发现了生命的律动,并由此建立了临床医学理论模型,提供了治疗方法?
尽管,现代中医不明就里,浑然不知古人早就认知了生命的律动,怎样影响了人体的健康,并发现发明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毕竟继承了积累两千多年的经验遗产,只要重新解读经典,理解其中的含义,上述科学问题不正是中医可以有所作为的吗?
重申中医固有理论,清晰明了介绍给世界,何愁科技人员不为中医揭示其本质,发明仪器、诊断手段。承认两者不可通约,但可融合的《中西医融合观》,不正是实现陈竺展望的既高于中医,又高于西医新医学发展方向的方法吗?
导航中医药.jpg (57.8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0-8-13 13:06 上传
建成 淑然 子惠 导航中医药 今天(2020.8.13)
正文共:12207字,预计阅读时间: 30 分钟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素问·六节藏象论》,为什么凡十一脏要取决于胆,后世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像现代医家抛开“六节”,断章取义光演绎“藏象”一样,概念还是那个概念,内涵却完全曲解走了样。离开《素问·六节藏象论》,无论“藏象”,还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都不会有正解。
01
各家观点
1.1 胆腑功能论。依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王冰、姚止庵: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移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马莳: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脾之志为思,肾之志为恐,而此五志皆由胆所决断,所谓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高世拭:腑能藏物,亦谓之脏,胆为中正之官,决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柯新桥:理解为凡十一脏(五脏六腑)起决定作用的是胆,然而人体以五脏为中心,故如此注解显然是不确切的……取决之“决”字,乃决断之谓,在人体的正常神志活动中,起决断作用的是胆,这种解释,则较为贴切。
1.2 春生之气论。李东垣: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李中梓:胆为奇恒之腑,通全体之阴阳,况胆为春生之令,万物之生长化收藏,皆于此托初禀命也;张志聪: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杨旭,在李东垣春生论基础之上,指出立春观察气候早到还是晚来,以定太过与不及。
1.3 综合各家论。张介宾:“胆以中虚,故属于腑,然藏而不泄,又类乎脏。故足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一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然东垣……其说也通。中国中医研究院198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肾病专业作为入学试题,并由该院教育处将本命题题解发表于《中医杂志》1984年1期65页,认为“是对肝胆在脏腑功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并归纳其意义为五:(1)肝胆功能说;(2)肝胆春生说;(3)气化升降说;(4)三阴三阳开、合、枢说;(5)胆寄相火说;等等,较全面地总结了历代关于“取决于胆”的相关理论。
1.4 医易同源论。李烨森:医易同源,确切地说应该是医源于易……“冬至一阳生”、“阳生于子”,也就是说一年之阳气在冬至这一天开始升发,而冬至处在中国农历的子月;就一日而言,子就是子时,是一日阳气升发之刻。易经的十二消息卦就形象说明了这个道理。与子对应的是复卦,从卦象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一阳爻处在五阴爻之下,也是一阳生于下之意。一年之阳生于子月的冬至,一日之阳生于子时,人身之阳亦生于子,而这个“子”就是胆。在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甲子排在第一位,而甲和子对应的也都是胆。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1.5 睾丸论。孟琳升:方言字音的借代:在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西、内蒙古的不少地区,语言与语音颇多相近。其中“胆”的发音,常为四声注音的第四声,与“蛋”音类似,而且也有将“蛋”读似“胆”音者。同时,这些地区把包括睾丸在内的阴囊,统称作“蛋”。以陕西、山西等为中原的古代人,是否该二字之音混同,虽无可考,但就现今方言看,《内经》将阴囊睾丸称之为“胆”(音dan),并以胆字借代,较有可能。
1.6 膻中论。张毓汉:虽历代医家著文阐述,多自圆古人之说,而笔者不愿囿于经文,苟同“决于胆”的观点。余以为,“决于胆”之“胆”乃“膻”之误。
1.7 脾胃论。宋玉田、郭同朝:“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纵观历代医家对该条之注释,皆从原文出发,做一般性的解释发挥,仔细推敲,则牵强附会。笔者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中之“十一”乃“土”字之误。
1.8 胆汁论。佚名:胆者中精之府,内藏精汁(胆汁),是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人休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胆的这一功能失常,就会影响水谷精微的化生,使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会因失于营养而衰弱或发病,故言“十一脏取决于胆”。
02
笔者辨析
为了清晰准确进行辨析,必须重温《素问·六节藏象论》全文,并捋顺若干概念。原文如下:
黄帝问焉: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2.1 何谓六节?六节就是把一年365.25天分成六分,而一年由六六之节之一岁和九九制会之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节(天)两套历法平差而来。
2.1.1 何谓六六之节?“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也就是说,六六之节是六个六十甲子日360天。
2.1.2 何谓九九制会?《素问·六节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语焉不详,难以理解,要到《灵枢·九针论》去找:“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还是语焉不详,找不到答案,但提供了线索,查询百度百科:黄钟,十二律之一,声调最宏大响亮,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属宫于中央,用“三分损益法”将五音十二律划分。该法最早见于公元前7世纪齐国丞相管仲《管子·地圆》篇中,地圆是一篇研究土壤的论文,他依据2/3弦振动是全弦五度音的原理,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的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12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率。其基本原理是:以一段圆径绝对均匀的发声管为基数--宫(1);然后,将此发声管均分成三段,舍弃其中的一段保留二段,这就是“三分损一”,余下来的三分之二长度的发声管所发出的声音,就是“宫”的纯五度高音-- 徵(5);将 徵管均分成三份,再加上一份,即 徵管长度的三分之四,这就是“三分益一”,于是就产生了 徵的纯四度低音--商(2);商管保留三分之二,“三分损一”,于是得出商的纯五度高音--羽(6);羽管“三分益一”,即羽管的三分之四的长度,就是角管,角管发出羽的纯四度低音--角(3)。这样,在有了基本音“宫”之后,经过两次“三分损一”和两次“三分益一”,“宫、商、角、 徵、羽”五个音阶就生成了。宫生 徵, 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由于是“五五相生”,因此,乐律家们说起五个音阶来,他们不说“宫、商、角、 徵、羽”,而是说成“宫、 徵、商、羽、角”。
根据上述理论而得出的算式,应为:
计算先后程序所合的音算式
(2)徵 81×4/3 =108
(4)羽 72×4/3 =96
(1)宫 1×基本音(假设为81) =81
(3)商 108×2/3 =72
(5)角 96×2/3 =64
它们的实际比数是:
徵 羽 宫 商 角
108 98 81 72 64
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冼;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征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当然以今日的观点,吹灰候气并没有现实的根据。
值得注意的一点,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钟,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事实上,十二律的确与天文方面二十四节气以及晷影长度的测量比例有关。(参考《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中十二律与黄赤交角)十二律历法见图1
运气七篇使用了十二律历,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之政奈何?……太角(初正)、少征、太宫、少商、太羽(终)”。
2.2 何谓气?现代中医无西不为理,总是企图在西医框架内找到中医概念的本质,气本质研究亦是五花八门,但没有检索到一例是以《黄帝内经》概念本义进行研究的。《黄帝内经》说得明明白白,“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即节气。在于生命就是时间,就是节律,气的本质相当于西医的生物钟,岂能是中医教材所说的“精微物质”。中医教材错误的定义,必然带来科研方向的错误。如何调整生物钟紊乱,西医既发明不了药物,也找不到手段,废医验药纯属痴人说梦,夏虫语冰。通读《黄帝内经》不难发现,凡是带“气”字儿的概念,都与时间、节律有关。四时、五运、六气的时间节律性就不用说了;藏气法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宗气,乳下的搏动(心率)就是宗气的表现,搏动过度就是宗气外泄;营气,一昼一夜五十营;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经络流淌的是经气,经气是什么?是时间、是节律。时光总是漫漫地流淌,不经意间就流走了青春、流走了年华。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就是节律,而不是那一堆蛋白质,蛋白质仅仅是载体而已。说到元气和药食之气就更加与节律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这里是从“气化论”的角度讲药食气味的作用。水火煎出药食气味,其中的味因水而出,为阴,食入后入于形;气(药食之气)因火而出,食入后入于精。反过来说,精食入药食之气,形食入药食之味。形可因药食之味而伤,精可因药食之气而伤。元气充于形,所以味伤了形就伤元气。元气本由精所化生,而元气充形又可形生精。经一番化生之后,多出的药食气味分别从上、下窍而排出。也就是说,无论是天然食物,还是天然药物,除了提供物质营养(味)以外,还提供时间节律(气)。如何理解这个时间节律呢?就是有机物都含有生长化收藏生命过程的信息。人类依靠食物维持生命,如果单纯是为了获得能量,那为什么不能主要食用无机物?如果单纯是为了新陈代谢,那请问,在原子层面有何新旧之分?人类之所以要食用有机物,就是为了获得负熵,生命做为耗散结构,赖负熵而活。中药为什么该用春季的,秋季的不好使?因为它们不再有应有的阴阳比值(熵与负熵比值)和五行的旺相(节律表现较强的相位),这与化学组分无关,至少不是简单的化学分子结构。除自限性疾病以外,大多西药需要终身服药,也许就是因为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不具有负熵和其表现出的生长化收藏节律的信息。我们把负熵和其表现出的生长化收藏节律,定义为负熵生长化收藏定律,为未来发展生命科学和系统科学做准备。
2.3 何谓藏(脏)象?现代中医认为,藏象是脏腑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这是断章取义《素问·六节藏象论》造成的误读。《素问·六节藏象论》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解历法做为定义藏象的前奏,却突然抛开六节,旋即定义藏象为脏腑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这太不符合逻辑了吧?藏象何如?关键是岐伯回答的这一部分: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而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是在说这些脏腑功能和表现有着时间上的节律性,在某个季节,某个时辰,表现得旺盛。换句话说,就是“四象”、“五行”或“六节”的时间机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虽言“六节”,但把“四象”、“五行”和“六节”藏象一遭都加以论述了,以提供灵活辨证的思路和方法。若用春夏秋冬四个时间段,对应肝心肺肾,脾放中宫,就是“四象”藏象;若用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间段,对应肝心脾肺肾,就是“五行”藏象;若用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六个时间段,对应肝心脾肺肾胆(经),就是“六节”藏象。所谓的藏象,就是把事物的过程或周期分为四、五或六个阶段或称“相位”,以“五行”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为最常用。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或呈现周期性,而过程或周期都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气质。这些周期性活动的事物,其功能(或特征),并不是在整个周期都表现得一样强,否则就不成其为周期。它在哪个阶段表现得最强,它就属于哪种“气质”,即“有效功能期”。打个比方(借喻)说,红血球在其由生成到衰亡的120天中,只有到了后期,即细胞核已消失,濒临灭亡之前才具有携氧功能,所以它的功能应当是在“收”的阶段,在五行则属“金”,而“司呼吸”的肺也属于金,两者同“行”。
2.4 什么是取象比类?是不是光知道气候怎么变化,怎么对人体造成影响,就完了呢?听天由命,显然不是。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这段话不是白说的,《黄帝内经》是在寻找一种方法,就像气候可以相互生克乘侮一样,其它事物也具备这样的客观规律。这一方法就是“取象比类”。“取象比类”,就是要看具体某个事物“有效功能期”在哪个阶段,以确定其五行属性。因为,在某个范畴内判定一个事物的五行属性,实际上很难一一做到,所以,有时要取出事物最突出或最需要的特征--象,如色、味、声、习性,形象等与已知或已规定其五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归类。例如,已知五味甘属土、酸属木、咸属水、苦属火、辛属金,那么,在“五菜”这个范畴内,葵因甘而属土入脾、韭因味酸而属木入肝,藿因味咸而属水入肾,薤因味苦而属火入心,葱因味辛而属金入肺。具体操作中要更复杂一些,不仅仅口尝其味,更要看食用后出现的生理反应,这需要长时间大样本大数据的总结,在汉代中医定型前历经千多年的实验,足以证明中医人的勤恳和严谨。中医的“取象比类”与一般科学采用的类比方法不同,要较类比狭隘得多,仅限于五行学说中的比类。而类比(因为也是依据形象类比,不妨叫做取象类比),确实是中医常常使用的方法,而且较一般科学采用的类比方法要宽泛得多。比如,灯芯草、大通草、小通草,虽然不是同一科属的植物,化学成分也未必相同,但都具有相同的条形立体网状结构,似乎能支撑起“瘪”了的管道,经过临床实验还真具有相同疗效,疏通与之粗细相仿平滑肌管道。结构形象为什么有效?作为应用科学的中医不管,有用就行,为什么还是留给生命科学去研究吧。研究不明白,不怕浪费纳税人的钱,双盲实验亦可。但是,单味药,要终身服药,且耐药性是必然的。而“司外揣内”也不是通过外部的表现来猜测体内的机理,而是要像农耕、人事一样合天道、应四季,《灵枢·外揣》:“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畲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
2.5 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器官有什么不同?假设,能够调节始春的气候,那么,全年的气候就正常了。人为调节气候,目前尚难做到,但把脏腑类比成气候,通过大自然存在的生克乘侮机能调节人体的“始春”就能使病理状态趋向正常,这种想法是一种聪明睿智。把具有这个功能的机制定义为胆,胆,就成了中正之官,主决断。调整脏腑的活动强度,使之与其它脏腑配合恰到好处,这就是“中正”的意义。也正是,胆是调整其它脏腑的,都得靠其它脏腑表现出功能来,所以《黄帝内经》没有像“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一样,论述胆的外在表现。借用现代科学的话说,它就是“阈”,胆的强弱决定“阈”的调整效果,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用西医的“高血压”病打个比方,虽然称为“原发性”,其实各有各的原因,如果在治疗时不考虑其血压,而是看他还患有什么疾病(当然是中医所能发现的疾病),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往往随着这个疾病的缓解,血压也恢复正常,而且十分稳定。如果只是一味降压,无论使用西药,还是选用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其效果是一样的,都得终生服药且具耐药性。这就是因为患有其它疾病,“胆”必须把血压调到一个较高的值,以维持运行,形成一种不正常的“稳态”。而所谓“其它疾病”,从西医的病理学看来,往往与“原发性高血压”毫无关系。人的勇怯也取决于胆是否“充满”。充满而横者,其人决断能力强,做事勇敢,对于脏腑的协调能力也强,而不易患病。所以说:受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强烈的刺激,“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也”。而酒壮怂人胆,“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显然,中医所说的这个胆,与西医的胆囊没有任何关系,倒是中枢的某种机能。总览五脏六腑十二官,都是这样的,把某种生理机能,借用解剖名词定义成某个脏腑名称。粗糙可怜的解剖知识,全都做虚拟构建理论模型用了。也就是说,中医是把一定的生理机能集合虚拟成一个脏腑的,这个脏腑与实体解剖的脏腑,没有任何可比性。至于中医教材给同名概念的中医脏腑和西医器官功能结合起来,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使得中医理论出现悖论,不能自洽。胆主勇怯,胆还能分泌精汁,是不是胆囊摘除的人都胆小如鼠了?心藏神,任物,心脉还可瘀阻,是不是冠心病人都智障了?脑为髓之海,髓还能生血,脑是最大的造血器官了?“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基本有了答案,还差与始春的关系。
2.6 什么是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素问·玉版论要》:“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什么意思呢?不难看出,是在说以天文历法构建的理论模型中,用不着这些解剖名词了。奇恒,恒奇,奇(ji),余数也。怎么治疗这些疾病呢?道理很简单,在以天文历法构建的理论模型中寻找治疗机理。《黄帝内经》在脏腑辨证模型中,把奇恒之府分配在各脏之下成为脏的一部分,如肾主骨(《素问·宣明五气》),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而胆是调节各脏腑的,体现在各脏腑机能表现上,它们都不单独主时。但也不是绝对的,胆主始春就是例外。
2.7 为什么“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既然,《素问·六节藏象论》讲的是时间、节律和历法,那么,只能在这上面寻找答案。从五运,平气、太过和不及,五行相克(胜),至与未至,讲到皆归始春,这是想表达什么呢?五运就是把一年365.25天的二十四个节气分成五份,平均每一运为73.05天,一周的五分之一72°,每年初运从大寒那一刻开始。主运五季分木火土金水固定不变,岁运是由当年的天干决定初运木火土金水的哪一行和太过不及。客运是岁运及依序向后排的每一运。以己未年金运不足为例:
运数 初运 二运 三运 四运 五运
季节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主运 木 火 土 金 水
客运金不及水太过木不及火太过土不及由于每年的岁运不同,与主运就构成了生克平的关系,气候就出现正常或不正常,怎么不正常的现象,与之相对应的脏腑也会出现这种状况。既然,“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那么,胆,就应该在主运的初运上,而且得在始春。五运对应五脏,没有胆的位置。这里没有讲六气,即便讲六气,把胆与相火对应,相火在主气三之气,并不是始春。看来是有另一个脏腑与节气对应的藏象模型存在,可是在《黄帝内经》通篇之中也找不到类似的模型,只有营气模型与之相近。《灵枢·营气》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营气走行十二经的顺序是,从肺出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复归于肺。从《素问·六节藏象论》:“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可以看出,此类问题《黄帝内经》说的都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月亮的周月视运动,即与中天每天太阳相差4分钟,月亮相差48分48秒,造成由西向东的视运动规律。而太阳与月亮的周日视运动,是由东向西的,所以说,营气走行十二经的实际顺序,应该是与《灵枢·营气》论述的相反。但是,无论怎样,也看不出胆在哪个位置,那么只有在子午流注中寻找答案了,因为《子午流注针经》开篇就言营卫,是对营卫规律的发挥,原作者是否见过《上经》《下经》《大要》《脉要》《脉经》《经》之类的典籍也未可知。关于这一点先做一下说明,现存的《黄帝内经》是散佚后重新收集补注的,漏简、错简在所难免。其所言的《上经》《下经》《大要》《脉要》《脉经》《经》我们无法窥其原貌,看其行文内容,除运气七篇外,其余各篇很像是对某些著作的学习心得,但足以形成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某些提而未论的理论,完全可以合理推断。不能推断出全部,至少能推断出一小部分,只要与《黄帝内经》全文逻辑上自洽即可。其基本规律见图2。(笔者画图功夫不足,此图下载互联网,谨向原作者表示谢意)
根据《黄帝内经》时空周期同构映射原理,即时间的一个周期,空间的一个圆,按同一比例分割,可以同构,相互映射,盛则同盛,衰则同衰。十二辰的节律,亦会体现在十二月、十二年上。胆,在子宫,应十二辰、十二月、十二年之始,故能看出全年的平气、太过和不及。
怎么看呢?看大寒(有人主张是立春)这一天的天气,节气至与未至,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气象变化多端,不足以反映气候。《黄帝内经》的意思是让人看星星,其实星星也不用看,因为天文历法机构已经给出了数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不像西医是靠生命科学的发现形成基础医学理论体系的,而是虚拟构建的,一得自洽,二得整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必须在脏腑、藏象、经络整体框架中得到解读,也就是春生之气论、子午流注论和胆腑功能论三合为一方能解释得清。当否,敬请斧正。
03
一点感想
1980年代,经络实质研究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孤立地解读经文,没有辨析清楚经络的概念,高估了古人的发现能力,低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现在的科研基本上还是这个套路,同名概念直接与西医嫁接不去研究,西医没有的概念就在西医框架中继续找,甚至企图证明古人超越了西医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且用于科学研究试验,那么,生物学和西医将会是什么样子?试想,古人以什么技术支持,来发现西医不能发现的物质?一个连诸如前列腺都发现不了,屠夫都知道的胰子没有写进著作的医学,靠什么发现小如夸克的精微物质,还气一元论,想靠中医发现以太吗?
只有清楚认识到中医的本质,是一门怎么的科学,基于怎样的认识论,采用了什么方法论,理论模型是怎么形成的,才能正确走向科学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4日讯,2014·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院士医学论坛北京举行。
人类基因组计划帮助人类认知生命的律动
“在地球自转的自然规律下,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都是经历日夜交替的情况下完成了进化。因此,许多生命有机体表现出了日常或昼夜的行为、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过去20年的研究表明,催生出这些明显规律的是产生24小时定时信息的生物钟----也被称之为‘生物振荡器’。”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史蒂夫·卡伊的开场白。
随后史蒂夫·卡伊向我们具体描述了昼夜节律与人类健康的紧密联系。他指出:“人类睡眠和清醒的周期交替是生物钟的明显例子。现在我们了解到,生物钟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复杂反馈回路上,经过转录、转译后形成的,而这些定时信息将在细胞层面上产生。比如,任何类型的细胞内20%以上的转录组都以24小时为基础的生物周转。
最近,许多的研究都表明了基本生理过程调控,无论是从大脑神经元活动甚至是到肝脏葡萄糖的水平都受到生物钟的问题。此外,许多研究开始表明,倒班和其他压力都有可能导致的生物钟的问题,另外还会引发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
那么我们将如何利用生命的节律,找到新型的治疗方法呢?史蒂夫·卡伊最终与我们分享了他独特的高流通量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将我们对生物钟功能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在我们对昼夜节律机制分子的理解所研究出的最新成果。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德,古字义,自己认识的路;气,节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天之德,就是天体运行规律;地之气,就是四季寒暑交替。所谓的精,是天之德、地之气相摶而来。古人不早就发现了生命的律动,并由此建立了临床医学理论模型,提供了治疗方法?
尽管,现代中医不明就里,浑然不知古人早就认知了生命的律动,怎样影响了人体的健康,并发现发明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毕竟继承了积累两千多年的经验遗产,只要重新解读经典,理解其中的含义,上述科学问题不正是中医可以有所作为的吗?
重申中医固有理论,清晰明了介绍给世界,何愁科技人员不为中医揭示其本质,发明仪器、诊断手段。承认两者不可通约,但可融合的《中西医融合观》,不正是实现陈竺展望的既高于中医,又高于西医新医学发展方向的方法吗?
导航中医药.jpg (57.8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20-8-13 13:0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