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针推问答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技术2 头针技术

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07/14
帖子
6
获得点赞
2
声望
1
所在地
四川成都
1597901763052.png

【中医适宜技术】针刺技术2
头针技术
1597901797124.png
1597901817378.png
1597901831607.png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分区定位

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1.额区(见图1)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技术|第2章头针技术

图1 头面部头针穴线图示
(1)额中线
定位:
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下针1寸,属督脉。
主治: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癫狂病、鼻病等。
(2)额旁1线
定位:
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眉冲穴沿经向下刺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
(3)额旁2线
定位:
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头临泣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4)额旁3线
定位:
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自头维穴的内侧0.75寸处,发际上下各0.5寸,共1寸,属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
2.顶区(见图2、图3、图4)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技术|第2章头针技术

图2 头顶头针穴线图示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技术|第2章头针技术

图3 头侧面头针穴线图示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技术|第2章头针技术

图4 头顶及侧面头针穴线图示
(1)顶中线
定位:
在头顶正中线上,自百会穴向前1.5寸至前顶穴,属督脉。
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2)顶颞前斜线
定位:
在头顶侧面,从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3)顶颞后斜线
定位:
在头顶部侧面,从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
(4)顶旁1线
定位:
在头顶部,顶中线左右各旁开1.5寸的两条平行线,自承光穴起向后针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5)顶旁2线
定位:
在头顶部,顶旁1线的外侧,两线相距0.75寸,距正中线2.25寸,自正营穴起沿经线向后针1.5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肩、臂、手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3.颞区(见图4)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技术|第2章头针技术

图4 头顶及侧面头针穴线图示
(1)颞前线
定位: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从额角下部向前发际处颔厌穴到悬厘穴,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等。
(2)颞后线
定位:
在头部侧面,颞部耳上方,耳尖至上自率谷穴到曲鬓穴,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
4.枕区(见图5)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技术|第2章头针技术

图5 头后面头针穴线图示
(1)枕上正中线
定位:
在枕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穴至脑户穴,属督脉。
主治:眼病。
(2)枕上旁线
定位:
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目赤肿痛等眼病。
(3)枕下旁线
定位: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背两侧痛。
(二)、针具及操作方法

针具:选用直径0.35mm,长40~50mm的毫针。

操作方法:

1.进针


(1)进针角度
一般宜在针体与皮肤成30°角左右进针,然后平刺进入穴线内。
(2)快速进针
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根据不同穴线刺入不同深度。
(3)进针深度
进针深度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处方要求决定。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左右为宜。
2.行针(见图6)

「中医适宜技术」第一篇 针刺技术|第2章头针技术

图6 头针行针示意图
(1)捻转
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术者肩、肘、腕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固定,示指第一、二节呈半屈曲状,用示指第一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持住针柄,然后示指掌指关节作伸屈运动,使针体快速旋转,要求捻转频率在90次/分钟左右,持续2~3分钟。
(2)提插
手持毫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将针向内推进3cm左右,保持针体平卧,用拇、示指紧捏针柄,进行提插,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如此反复操作,持续3~5分钟左右。提插的幅度与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
3.留针

(1)静留针
在留针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让针体安静而自然地留置在头皮内。一般情况下,头针留针时间宜在15~30分钟。如症状严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者,可留针2小时以上。
(2)动留针
在留针期间内,间歇重复施行相应手法,以加强刺激,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即时疗效。一般情况下,在15~30分钟内,宜间歇行针2~3次,每次2分钟左右。
4.出针

先缓慢出针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拔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二、常见疾病的头针治疗技术
(一)、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

本病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脉外,
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依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操作步骤】:

1.选穴


(1)肢体感觉障碍:可选取对侧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等。如头面部感觉障碍选取下2/5,上肢感觉障碍选取中2/5或顶旁2线,下肢感觉障碍选取上1/5或顶旁1线。
(2)肢体乏力:可选取对侧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如头面部感觉障碍选取下2/5,上肢感觉障碍选取中2/5或顶旁2线,下肢感觉障碍选取上1/5或顶旁1线。
(3)平衡障碍:可选取枕下旁线等。
(4)失语:可选对侧顶颞前斜线下2/5、颞前线等。
(5)尿储留:可选取额旁3线、顶旁1线等。
2.操作:

选用直径0.35mm、长40~50mm的毫针,使针身与皮肤表面约成30°角,针尖平刺入穴内,快速进针,深度约30mm。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行快速捻转手法,频率约90次/分钟,必要时可辅以小幅度的提插,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针后也可令患者活动患部,以助针效。留针15~30分钟(病程长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每日1次。
(二)、急性腰扭伤

腰部扭伤后出现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患者多为青壮年,有腰部扭伤史。本病多为局部皮肉筋脉受损,以致经络不通,经气运行受阻,瘀血壅滞局部而致疼痛。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舒筋通络止痛。

【操作步骤】:


选取双侧枕下旁线、顶旁1线等。选用直径0.35mm、长40~50mm的毫针,使针身与皮肤表面成30°角,针尖平刺入穴内,快速进针,深度约30mm。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行快速捻转手法,频率约90次/分钟,以患者接受为度。针后也可令患者缓慢活动腰部,以助针效。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三)、呆病(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等)

本病为神志疾患,记忆缺损常是最早的临床表现。肾气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是呆病的基本病机。本病按照2007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痴呆》进行诊断。

【操作步骤】

选取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额旁3线、顶中线。选用直径0.35mm、长40~50mm的毫针,使针身与皮肤表面成30°角,针尖平刺入穴内,快速进针,深度约30mm。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行快速捻转(约90次/分钟),配合小幅度提插,以患者接受为度。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三、禁忌症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
2.头部颅骨缺损处或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感染、溃疡、瘢痕者。
3.患有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心肌炎症和心力衰竭者。
4.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血管意外引起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四、注意事项
1.留针时针体应露出头皮,不宜碰触留置在头皮下的毫针,以免折针、弯针。如局部不适,可稍稍退出0.1~0.2寸左右。对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但需要留针时间较长者,应加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
2.行针捻转时应注意观察,防止晕针等不良反应发生;对精神紧张、过饱、过饥者应慎用,不宜采取强刺激手法。
3.头皮较紧密部位常易遗忘所刺入的毫针,起针时需反复检查。
4.头针长时间留针,并不影响肢体活动,在留针期间可嘱患者配合运动,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5.头皮血管丰富,注意防止出血。
 
头针技术是因为不了解头皮部位经脉的分布情况下进行的经验技术。没有理论指导,就像草药医一样。想要治疗大脑的疾病就近选穴只是医生的一厢情愿。只有了解大脑内部经脉分布的详细情况后才可以真正的指导针刺治疗大脑疾病的医疗实践。现行的方法只是蒙着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