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医道不分,从学术渊源来讲,各民族的自然医学的源头正是与其民族文化中的修行修践之学相对应。在古代历史中,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现代生理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兼之民族性的修行修践之学多以民族性的宗教神灵信仰、图腾崇拜的特征呈现,属于问道修践之学的最低级层次,因而造成一些民族的自然医学具有明显的“巫术”色彩,使得今天受到现代科学知识普浴的人们引之以为迷信、不科学的根据。中医也不例外。自科技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来,中医在中西方文化冲击、国家政体变革的背景下数次遭遇废除之难,虽终未成功,却从我国的主流医学地位退居于次流地位。在中西医结合的时代运动中,当代中医学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根本,沦为当代中国西医学的附庸。
中医理论的基础,概而言之,源于古代修行问道之士在参悟人天本一原理过程中,发现了宇宙时空的某些规律性的变动如以天干地支为代表的数理阵列模型,以及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空间的现象性变动,如气候变迁、虚物质气机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在内景修证经验中发现了人体沟通于地道、天道的物质通道——经络的存在,发现了这些物质通道中的重点要点——穴位的存在;发现了人体内部脏腑以呼应于外在自然界五行生克制化的方式展开生命信息的运行。以上即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医学的立论基础。加之古代修行者在参功过程中尝试百草,从而发现了草木所含之气对于人体气机的作用,并在后代经由劳动人民广泛的生产生活将之发扬扩充成为中草药之学,而成为中医的实践基础。
当代中医学的困境,有诸多原因。国家行政体制以及与之形成捆绑的利益格局的限制,来自于西医学的打着科学旗号的排斥否定、拷问审判,仅仅是外因。失去传统文化之根,才是其内因和根本原因。设若传统文化的传承未出现断层与失落,中医学或许也能不与之争锋而独善其身。自古问道修践之学的显隐,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失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问道修践之学一贯以隐微为其传播特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可能显明一段时期,然后又进入隐微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功修界的佛道两家的高级心法失传,中医方面的文化根基——基础的人体修证经验,也失传了。
从古至今,文字记载的医书药典,如汗牛充栋。各家中医门派的理论也令今人如骆驼压伏下的稻草,负累难堪。中医的文化根基,并非在于此。从医道同源的文化渊源来看,恰好是在语言之外的实际修证经验,是中医存在的基础。这一基础,在整个问道修践的知识系统中尚且处于较为初始和基础的层次,但对中医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生命之源泉。失去这一前提条件的中医,犹如失去了灵魂的人,仅仅依凭后代医派理论,争执不休,仰仗医家典籍,无所适从,空谈五行阴阳、经脉穴位,终如隔靴搔痒。
本门普传宗旨,在于培养略明人天原理的基础学人,便于向更高层次的问道之修向上而行。普传基础层面的修持,尚且难于从“远取时空”的立场上去进行大量修证,而不免于需要从“近取人身”的层面进行实践。从本门功法出发,参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调病手法,药物研究等等,在传统中医理论之外,更有广阔天地有待于后来者们的发现、归纳、总结。尤其在“上工治未病”的范畴,其学之深邃广博,超出了传统中医普遍认识和实践的通过调理饮食作息、开导思想情志、健身导引等方面来进行养生防病的初浅内容,而自成一套独特的人体生命信息的诊断、调整之学。
人生在世,本属不易,当此浮华之世,惑乱迭起,错综复杂,在问道与生存之间把握兼得之平衡更为不易。如有本门学人爱好中医,希从此业以安身立足而无违福德、无造害孽,以济全功;不论起点高低,修炼途径,功行至于了生死前,肉身疾厄或无可幸免,如有学人于彼疾厄未显已显之际,寄望得以调适身心性命而无害于本功、无伤于命体,免遭非医荼毒;凡举此类,可参修本门医道,此即为医道参修之初始本末也。
中医理论的基础,概而言之,源于古代修行问道之士在参悟人天本一原理过程中,发现了宇宙时空的某些规律性的变动如以天干地支为代表的数理阵列模型,以及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空间的现象性变动,如气候变迁、虚物质气机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在内景修证经验中发现了人体沟通于地道、天道的物质通道——经络的存在,发现了这些物质通道中的重点要点——穴位的存在;发现了人体内部脏腑以呼应于外在自然界五行生克制化的方式展开生命信息的运行。以上即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医学的立论基础。加之古代修行者在参功过程中尝试百草,从而发现了草木所含之气对于人体气机的作用,并在后代经由劳动人民广泛的生产生活将之发扬扩充成为中草药之学,而成为中医的实践基础。
当代中医学的困境,有诸多原因。国家行政体制以及与之形成捆绑的利益格局的限制,来自于西医学的打着科学旗号的排斥否定、拷问审判,仅仅是外因。失去传统文化之根,才是其内因和根本原因。设若传统文化的传承未出现断层与失落,中医学或许也能不与之争锋而独善其身。自古问道修践之学的显隐,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失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来看,问道修践之学一贯以隐微为其传播特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可能显明一段时期,然后又进入隐微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功修界的佛道两家的高级心法失传,中医方面的文化根基——基础的人体修证经验,也失传了。
从古至今,文字记载的医书药典,如汗牛充栋。各家中医门派的理论也令今人如骆驼压伏下的稻草,负累难堪。中医的文化根基,并非在于此。从医道同源的文化渊源来看,恰好是在语言之外的实际修证经验,是中医存在的基础。这一基础,在整个问道修践的知识系统中尚且处于较为初始和基础的层次,但对中医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生命之源泉。失去这一前提条件的中医,犹如失去了灵魂的人,仅仅依凭后代医派理论,争执不休,仰仗医家典籍,无所适从,空谈五行阴阳、经脉穴位,终如隔靴搔痒。
本门普传宗旨,在于培养略明人天原理的基础学人,便于向更高层次的问道之修向上而行。普传基础层面的修持,尚且难于从“远取时空”的立场上去进行大量修证,而不免于需要从“近取人身”的层面进行实践。从本门功法出发,参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调病手法,药物研究等等,在传统中医理论之外,更有广阔天地有待于后来者们的发现、归纳、总结。尤其在“上工治未病”的范畴,其学之深邃广博,超出了传统中医普遍认识和实践的通过调理饮食作息、开导思想情志、健身导引等方面来进行养生防病的初浅内容,而自成一套独特的人体生命信息的诊断、调整之学。
人生在世,本属不易,当此浮华之世,惑乱迭起,错综复杂,在问道与生存之间把握兼得之平衡更为不易。如有本门学人爱好中医,希从此业以安身立足而无违福德、无造害孽,以济全功;不论起点高低,修炼途径,功行至于了生死前,肉身疾厄或无可幸免,如有学人于彼疾厄未显已显之际,寄望得以调适身心性命而无害于本功、无伤于命体,免遭非医荼毒;凡举此类,可参修本门医道,此即为医道参修之初始本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