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太阳病分型证治
对于太阳病的分型,我们根据的条文,分为了中风,伤寒,温病,风湿,痉病以及中暍六种,张仲景均称之为太阳病范围。我们分别给予分析,从而明白张仲景的辩证思路。但是,张仲景重视的是中风与伤寒的治疗,我们把太阳病分为了六个方面,分别是太阳病提纲,中风病,伤寒病,太阳病变证,欲解,以及温湿痉暍的论治。
3·1 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提纲是张仲景指出了所有太阳病的特点以及定位,主要是让我们明白形成太阳病的发病机理,不论是中风伤寒,还是温湿痉暍,都是与营卫有关。所以分析提纲,来明白其中的道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強痛而恶寒
《伤寒论》的第一条,可谓是学习伤寒论的没有不熟悉的,但是这一条有几个问题需要商讨,特此指出。寥寥14个字,却把人们的思维改变的太多了。
张仲景当时写字都是写在竹简上,可谓是惜字如金,为什么在此“之为”两个字,直接说太阳病那不是更好吗?这里面是有含义的,太阳在此指出了疾病的发病位置,“之为”在此解释为“某某所表现的”意思,是指太阳所表现的症状主要有某某,此处太阳指得是疾病表现的部位。是指这些症状所体现出的所在的部位,也就说中风,伤寒,温病,痉,湿,暍早期所表现的部位是太阳的皮表部位,所以张仲景也称为太阳病。
因为头项强痛的连写,才导致千年来争论不断,就因为“项强”的出现,出现了伤寒论到底是结合不结合针灸的经络问题.就因为这两个字,让后来的医家把膀胱经结合进来,把伤寒论搅得无所适从,给初学者带来了很多的不解之难题,这是张仲景的一大疏忽。
就因为“太阳之为病”与后面的症状的相连接,导致后来的医家都认为。所有的太阳病必须都具备后面的诸证,方能称为太阳病,这是不对的,不然张仲景就不会在第三条与第四条来区分中风与伤寒了,第六条来说明温病了,因为这种分法如同现在医学内科的分法,如呼吸系统疾病有分为气管与肺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只是一个表现于这个部位的总称,这与张仲景说的太阳病是一个道理,所以要理解伤寒论的太阳病,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
在理解这个条文上,还要区别一点就是要明白张仲景所写的太阳与太阳病。太阳是指表现在分肉肌表以及肢体关节的部位,而太阳病则是在太阳所表现的部位上出现的疾病,称之为太阳病。这里的太阳病是对疾病的总称,分别有中风,伤寒,温病,痉,风湿等等,结合现在来说,皮肤病也属于太阳病的范围。也就是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与皮表有关的疾病均可成为太阳病。这也就是张仲景为什么写“之为”的而原因所在,也是体现了张仲景所写的某某合病的原因所在。
太阳病是表现于分肉,肌表与关节的一类疾病,在这条文中,张仲景提到“头项强痛”一证,这个症状中项强,从中体现的是全身肌肉不舒服的一种自我感觉。其次体现了颈部关节的不一样的表现.在伤寒论书中,张仲景指出了头痛,项强,身痛,骨节疼痛四种,其中项强在此并非指骨节,一般骨节都是指疼痛,而强是指僵硬不适,是针对肌肉而言.我们临床上常见的肌肉酸痛就是针对卫气的温分肉有关.后面提到的桂枝汤解肌,就和分肉有关.
总之,本条文主要指出了太阳病的部位以及特点,以及临床表现.
3·2 中风
3·2·1条文分析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中风是由于感受风邪,入中腠理,风邪与卫气相博结,致使卫气开腠理的作用加强,导致出现阳气外透增强而出现发热,津出过度而自汗出,感受风邪会更加重卫气开腠理的作用故恶风。津液亏虚,阴血运行缓慢故脉缓。
写到这里,又要加上几句话,通过理解中风的病机,我们可以看出中风过量出汗会导致哪些虚弱的病机。大汗出后,一是伤阳而出现阳虚,二是损阴而出现阴虚,三是耗气而出现气虚。
说到这里,还要分析一下张仲景指出的其他表现,这样才能明白为什么要用桂枝汤来治疗中风了。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这是张仲景指出的鉴别证以及兼证。哪些是鉴别证,就是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这三个症状张仲景都用了虚词,来说明这些症状的轻微,不是如同伤寒的那么急剧,阳气轻微的外透而轻微的发热,说明发热不是太高,阳气能够透散所以轻微的有点恶寒,恶风也是这样很轻微,这些轻微的表现是与伤寒,温病相鉴别的。至于鼻鸣干呕则是兼证,这里的兼证是配合主证的重点,如果一个病人来说单独的发热,自汗出,你能就说是中风表证,所以张仲景在这里加上这一兼证来验证是否是表证。这与后面的“脏无他病,时发热而自汗出"的营卫不和相区别.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鼻鸣干呕,鼻鸣是指鼻塞不通,这里的鼻鸣好明白,不仅仅是肺开窍于鼻,最重要的是如何明白形成鼻鸣的道理。我们都知道,感受寒邪会出现流鼻涕,那是津液另寻他路来出,而中风一是由于风胜则肿,风邪过多的开腠理,透散于局部引起的,一是津液不足,血行不畅引起的。感受风邪之后,过度的自汗出,导致津液不足,阴血失润,血行不畅引起鼻塞。这里的鼻塞就是鼻黏膜肿胀引起的,我在治疗鼻塞的时候都用桂枝汤来加味。写道这里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是其他的地方肿胀能否用桂枝汤,肯定是行的,我还用本方加味来治疗悬鄂垂肿大等,都是取决于桂枝汤的病机。至于干呕是卫气偏于运行于外以汗出了,运行于里的减弱了,加上营气虚弱不固而致使胃气上逆而干呕。这里的干呕是轻微的想吐,但是没有吐,只是有这种感觉。这里的干呕还要与少阳病的喜呕相鉴别。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虽然是简单的五味药,但是其中的含义却是很深奥的,我们不仅仅是了解每味药的功效,主要还是要明白诸药合并后的综合运用机理。方剂中用桂枝温经通阳,祛风散寒,能够祛除肌表的风邪,佐以芍药输运肝络,不仅有利于经脉的通行,还能输运阴液,防止桂枝通阳祛风伤及阴液,为了增强桂枝的通阳解表的作用,加用生姜来助桂枝解表,也能降逆止呕,佐以大枣与甘草热粥补益气阴,还能调和诸药,使得发散而不伤阴。
桂枝汤的五味药物相互配合,共同来调和营卫,说是这么说,怎么来调和,这就要综合分析了.经脉与络脉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为用的,经脉通行,则络脉也同时输运,经脉通行则把心阳之血与津液遍布全身,起到温养的作用,络脉则是把脾肾之阴从下上疏到心包,这样经脉与络脉的运行才是正常的,另外,脉外的卫气与肝气也同时运行,只有卫气与肝气运行正常,则经脉与络脉才能通行正常,这样才能营卫调和的表现,人体没有疾病.但是这种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就会出现营卫不合的疾病,那么桂枝汤是如何来调和营卫的?这就要从药物上来分析了.营卫不合不是营不合就是卫不合,营不合是营气盛或者营气虚,卫不合不是卫气强,就是卫气弱
桂枝汤药物作用部位:
营气盛与卫气不合 这里有个问题是如何知道是营气盛,其实这都是推理,既然有营气虚,必定有营气盛,营气盛则与脉外的营卫失去调和,会出现什么表现,张仲景说到了"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这里指出了荣气和,这荣气和就是营气盛的意思,这在临床上有没有?有,例如更年期综合症就是营气盛,月经停止,血容量增多了,与脉外的卫气失去调和,出现了以自汗出为主的疾病,所以,张仲景提到了"荣气和者外不谐".对于此,张仲景还是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本身有汗,来复发其汗,通过用桂枝来通阳开腠理,使得脉内的津液透发出来,以此减少脉内的津液,来维持正常的营卫之气,方剂中用桂枝与芍药的剂量是相等的,就是为了让经脉与络脉恢复一个正常的平衡状态.其次,生姜的通行卫气的作用也能帮助桂枝来通阳,这样虽然五味药物,桂枝与生姜是对外发散的,一味芍药虽然收敛,但是也不及桂姜的发散,伍以大枣与甘草补益气阴,调和诸药,因此,桂枝汤虽然是调和营卫,但是毕竟还是发散之方剂,只是发散而不伤津液.
营气虚与卫气不合 这里的营气虚就是指脉内的津液不足的表现,津液不足,不能制约心阳之气.就会出现自汗出兼有发热的表现,这里的营气虚有两种,一种是本身有营气虚而不与卫气调和,另外一种是营气不虚,是卫气太过导致营气虚,所以不论哪一种都具备了营气虚与卫气不合的病机,此时不管卫气是否强弱.都有自汗出兼有发热的表现.这样的条文张仲景提到了几条.主要的一条是这样的"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这里荣弱卫强指出了病机是由于感受风邪,与卫气相合,致使开腠理太过了,出现了发热汗出,形成了荣弱卫强,因此张仲景说道“欲救邪风”,风邪入中腠理,与卫气相合,所以通过发汗的方法把入中的风邪救出来,治疗方剂还是桂枝汤,桂枝生姜发散透表,通过透散脉内的津液与心阳来祛除脉外的风邪,用大枣来补益津液,芍药输运肝脉,把津液上疏到心肺,来完成心阳肺卫的正常功能,能帮助桂枝来通透发汗而不伤津液。
卫气强不与营气和 卫气运行于脉外,其运行能促进经脉的通行,还能开腠理以发汗温养肌体。如果卫气强了,这种功能就会加强,出现发热,自汗出。过度的运行,不与营气相合谐,会导致营气虚弱。这里的卫气强不仅仅是与风邪相合,也可能是单独的卫气运行失调,感受风邪的通过发汗祛除风邪就好了,但是还有没有感受风邪的,张仲景在此也提出了“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时发热,这里的时是定时或者不定时的出现发热的表现,这都是卫气不正常的,所以张仲景说明是“此卫气不合”,不论营气是否虚弱,就单指卫气,这种情况怎么来治疗,就需要等到在定时发热以前,也就是在卫气过度的行经脉开腠理以前,服用桂枝汤来发汗,使得卫气在桂枝汤的调和下,恢复营卫正常的和合状态。
卫气弱与营气不合 对于卫气弱的问题,张仲景虽然没有提到,但是有条文来显示,那就是阳旦证之条文。在此先不说,待到后面遇到条文时再说。
以上是对营卫不合的简单论述,针对营卫不合,张仲景都用桂枝汤来治疗,体现了张仲景对营卫不合的认识理解的程度。其实,张仲景使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使得营卫和合,就在于使用桂枝汤能够,一则是能够祛除风邪来恢复营卫和合;一是让经脉内的津液与阳气多余的排出体外,使得营卫保持着和合状态,只有明白了这两个方面,才能明白桂枝汤的作用机理。在此,还要来说说条文的其他含义,以帮助了解桂枝汤。
3·2·2其他问题
1)·中风的病机是“阳浮而阴弱”
对于中风的病机,张仲景说得很明白了,就是营卫不和导致的阳浮而阴弱,这个病机很好的来说明了发热与自汗出的发生机理。这里的阳浮容易明白,不容易明白的是阴弱者汗自出,为什么会是阴弱?这里就是营卫不和的病机所在了。这里的阴是指营阴,营阴弱了为什么会自汗出?还要进一步来理解营气与卫气的关系,才能明白。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营气是指具有濡养兼有封藏作用的,吸附着肾气的阴液。在人体中的脉道内起到濡养以及封藏的作用,防止津液以及阴血溢出脉外。这里的营气与卫气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营气的封藏之性能制约卫气的开腠理的作用,而卫气的开腠理的作用能减弱营气的封藏之性,这样两者之间保持着平衡的关系,这样人体才不会有病。也就是说卫气与营气都是5:5的比例,如果感受风邪,与卫气相合,导致卫气的作用增强了,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了,因而出现营卫不和的出现。经脉内的营气随着水津的外出,也随着减弱,导致营气的封藏固涩作用减弱,不能防止津液过度外出,所以张仲景指出了“阴弱汗自出”。
这里的阳是指什么阳,是卫阳还是心阳的问题,在这时首先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张仲景根本没有说过卫阳,但是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是卫阳,其实这是错误的,卫气运行于脉外,属于气的范围,按照性质来说是属于阳,但是并不是阳。但是真正的阳,在这里应该是心阳,心阳居于脉内,通过腠理来透散于脉外,起到温养的作用。人体脉内的心阳不间断的丝丝的通过腠理,在卫气的作用下,透出脉外,这是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当人体感受风邪之后,风邪入中腠理,与卫气相合,导致开腠理的作用加强,出现了发热自汗出。这里的发热就是心阳过度透散的结果,所以张仲景称之为阳浮。
2)·关于气上冲的问题.
我看了很多学者的言论,大多宗于奔豚气的范围,其实这是不对的,个人认为是指胃气上逆之呃逆比较为妥。分析其一,张仲景在桂枝汤的条文中提到了鼻鸣干呕,这里的干呕是胃气上逆的表现,为什么胃气上逆?中风后,卫气与风邪相合,导致卫气开腠理太过,而出现自汗出发热,这是卫气偏于运行于肌表的表现,而相反的卫气内行于阳明的作用就减弱了,加上营气虚弱,导致胃气上逆,所以张仲景提到了干呕。既然有胃气上逆之干呕,那么另外一条的气上冲也就顺理成章的称为胃气上逆之气上冲,但是这里的气上冲与干呕是有区别的,干呕较轻,气上冲则较重,都是胃气上逆,但是气上冲是呃逆的表现,不是呕吐,所以张仲景用气上冲来形容之。其二,桂枝汤方剂中,用生姜不仅能运行卫气行于内,还能运行卫气行于表,还有降逆止呕的作用,所以一药兼有三功,加上芍药甘草能柔肝缓急,所以用于呃逆很相符合。其三张仲景指出了气上冲是由于太阳病用药下之后,这里的下可能是使用泻下药,还可能是用寒凉药以清下,总之是损伤了胃气,致使胃气上逆引起。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张仲景在此说的气上冲实际就是胃气上逆的呃逆。很多学者都认为是奔豚气上冲,因为没有了解奔豚气的原因,奔豚气是由络脉内的津液快速的上冲于心包引起的,用桂枝是增加心包对经脉的通行,以此来减少络脉的上逆,至于奔豚气的病机后面再说。
3)·桂枝本为解肌的问题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首先要明白这里的解肌,解肌的肌是指肌肉还是指肌表,根据张仲景的条文之意我看是指肌表。因为与伤寒的症状相比较来看出说明桂枝汤只能用于中风之汗出者,汗不出,脉浮紧的不能用之,进一步说明解肌就是指解除肌表风邪的意思,并非是指肌肉,风邪入中腠理,风与卫气相胶结,使得卫气失常营气虚弱,为了恢复营卫的和合状态,用桂枝汤来祛除风邪,调和营卫,恢复肌表的正常。其次,桂枝汤如何解肌.对于祛除风邪,主要的药物还是桂枝与生姜,生姜作用于卫气,能够辛散卫气,行经脉,开腠理,作用缓和而持久,与桂枝合用,生姜作用于经脉外面,桂枝从经脉内往外透散,微汗祛除风邪,两味合用,来调和营卫的失常.微汗出,是风邪祛除的表现.为了防止生姜与桂枝的发散太过,佐以甘草来缓和药性,还能减缓卫气的作用.
素本自汗出,津液不足,还要微汗出,为了补充汗源,张仲景使用了大枣来补益津液,配合热粥来补益谷气,大枣与热粥,成为了水谷精微,通过芍药通过络脉输运至心肺,进行气化,来化生营卫之气.桂枝汤方剂中,桂枝与生姜针对经脉来调和营卫,芍药与大枣来针对络脉输运水谷精微.
4)·关于烦的问题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在张仲景的条文中,用桂枝汤治疗的条文中2次提到了烦,烦者,这里的心烦是心阳不能正常透散引起的。前一条中是指伤寒,本来使用麻黄汤发汗后,表证已解,在这里看表证已解,可能是表证的表现消失了,但是邪气并未全部解除,停药半天,再次感觉到表证的存在,并且出现心烦,这时候需要辨证了,如果高热脉洪大说明心阳之热已经转入阳明了,如果此时脉象是浮数的,说明表证仍未全解,仍需解表,可以再次通过发汗来透散心阳,心阳得透,汗出而邪解,阳透而烦除。前面的伤寒发汗是用麻黄汤发汗以后,出现心烦不能再用麻黄汤,可以使用桂枝汤。就是无汗也不再使用麻黄汤,只能用桂枝汤来发汗。
说到这里的脉洪大转入阳明,想起张仲景说的两个条文都用过脉洪大这三个字,一个是用桂枝汤来治疗,一个是用白虎加人参汤,这里就要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一点后面再说,但是这里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张仲景指出了脉浮数用桂枝汤的问题,这里的脉浮数不是风热表证,风热表证具有热证的咽喉疼痛,但是此处只是提到了心烦,说明不是风热而是心阳之热在脉内不能透散引起的,通过用桂枝汤来透散心阳,这样心阳得透,表解而烦除。
至于第二条文,张仲景说明的是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说明是中风表证,在这里张仲景没有提到表证,也没有提到汗出,可以说也可能是表证,也可能不是表证,是在肌表的其他太阳病,例如皮肤瘙痒。在这里说明一点,太阳病并非都是伤寒或者中风等表证。为什么初服桂枝汤反而出现心烦,并且病情也得不到缓解,这是为什么?通过对桂枝汤的认识来看,服用桂枝汤,应该通行营卫以解除肌表之风邪,通过发汗的方式来达到营卫通行,遍布全身的作用。本方的作用缓和而持久,不是峻汗之方。如果风邪内伏于腠理,影响了卫气的运行,服用桂枝汤后,桂枝与生姜的透散作用不能解除风邪,也不利于心阳的透散,所以会出现心烦不解的病情,张仲景在此选用针刺风池与风府穴的方法来疏散风邪,这样有利于营卫的正常运行,所以,针刺后再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以此来治愈疾病。综合以上分析,这里的烦是由于心阳不能正常透散引起的,所以都用桂枝来通透心阳。
5)·关于桂枝汤脉象
对于桂枝汤的脉象,张仲景提到了几个不同的脉象,也反映了不同的脉象,相同的病机.我们从几个脉象上来分析一下脉象的不同所在.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以上是张仲景指出的四个不同的脉象条文,分别都是用桂枝汤来治疗。至于后面两条的脉浮弱与脉浮虚,我们容易理解,是由于营卫不合,肌表风邪未解,所以脉浮兼有虚弱之象,不容易理解的是前两条的脉浮数与脉洪大,脉浮数前面说过了,是由于心阳之血充斥于心包脉内不能正常向外透散,致使心包搏动加速而脉数,兼有风邪而脉浮,所以这里的脉浮数兼有心烦说明是表未解,兼有咽喉疼痛说明是风热外感表证,这是鉴别要点。
至于脉洪大的问题,我们要从服用桂枝汤引起的大汗出来说明。对于这一条,都认为是治疗不得法引起的,但是为什么脉洪大,去很少有学者来说明,我们来分析一下条文,就会明白了。服用桂枝汤,当许服用稀粥,并且要温覆一时许,遍身滎滎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张仲景在这里指出大汗出说明病人护理不当,本来小汗出,却出现大汗出,在这大汗出时,卫气运行加速,心阳快速透散,津液大量外出,致使在汗出之时脉象出现洪大之脉,所以还是要用桂枝汤来微发汗以祛除入中之风邪。张仲景在此指出脉洪大还有一层意思是与外邪转入阳明引起的气分实热证的白虎加人参汤来鉴别。白虎加人参汤是服用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了大烦渴,而桂枝汤证则是在大汗出时,这是鉴别点之一,其次是桂枝汤证在大汗出时,虽然脉洪大,但是没有烦渴的表现,这就是两者的鉴别点之二,所以在这里一定要细心体会,注意鉴别,以免误治。
6)·关于桂枝汤的禁忌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以上四条是桂枝汤的禁忌症条文。这四条文中指出了四点不能应用桂枝汤的禁忌.通过这些条文,我们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一是坏病的形成是经过反复的误治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变证,即使还有表证,也不能再用桂枝汤了.看张仲景的这些字的含义,已经发汗,有经过吐,下,温针,仍然不解,可以看出已经出现严重的津液不足的表现了,你能再用桂枝汤来攻表发汗.
二是让学者们能明白辨证的思路与方法.已经出现变证,怎么来根据现在的表现,重新来辨证.这是张仲景的心得,也是整本书的精华.注意随证治之与依法治之的不同所在
三是感受寒邪引起的伤寒,不能用桂枝汤,张仲景重点提到汗不出者为鉴别要点.主要还要明白桂枝汤是解肌祛风,而麻黄汤证是开腠理以驱寒邪.
四是经常饮酒的人感受风邪之后,由于阳明兼有湿热之邪,不得应用桂枝汤来治疗,其原因是酒客不喜甘,服之则呕吐.对于阳明湿热兼有外感的用什么方剂?我觉得用小柴胡汤为妥.
五是让我们知道不论是病人,在感受风邪引起的中风时,如果服用桂枝汤出现呕吐者,不得再用桂枝汤,什么原因,张仲景没有说明,我们可以从中来思考一下.酒客中风服用桂枝汤而呕吐,是说明阳明有湿热之邪,而此处也出现呕吐,也说明阳明之胃部湿热之邪引起的溃疡病变,不然服用桂枝汤能引起吐脓血.
7)·桂枝汤方后注的问题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对于桂枝汤的方后注,在服用方法上我们也要注意几个问题。这里的煎服方法有几个重点的需要说明一下。
微火煮取,说明桂枝汤是用微火不是武火,用微火煎煮时间比较长。
适寒温服,说明服用药物的热度不冷不热,取其中和之性。
须叟啜粥,说明在服用桂枝汤以后,过一段时间再服用热粥,并非服用桂枝汤后接着服粥。张仲景在此说以助药力,就是在桂枝汤服用后吸收发挥作用以后,再服用热稀粥来助药力。刚服用桂枝汤是不会直接发挥作用的。
温覆时许,这里的温覆时许不是服用桂枝汤后接着温覆,而是服用热稀粥以后再温覆一个时辰。此时的温覆注意两点,一是不要盖太多的被子,容易引起大汗出;一是不要温覆的时间太长,张仲景说道只要一个时辰就行,温覆时间太久了也会引起大汗淋漓.
微汗益佳,张仲景在此说明微汗,不能出现大汗淋漓,大汗伤阴而邪不去,只要遍身微微出汗,即可逐渐把温覆减少,以防大汗出。
不解更服,在这里张仲景反复地说明了服用桂枝汤的方法,就是要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一服汗出病解,止后服,不汗出,病不解,桂枝汤继续服用,直到汗出病解为止。
食物禁忌,在服用桂枝汤后,要注意的一些饮食,不能服用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