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为病,俞在脊”初探脾胃与任督的关系
作者:武明霞;方依依;刘浩敏;鲁海;张春红; 刊名:时珍国医国药
作者:武明霞;方依依;刘浩敏;鲁海;张春红; 刊名:时珍国医国药
摘要:
文章以《内经》“脾为病,俞在脊”的论点,从经络、脏腑、气血津液方面探讨脾与脊的关系,发现二者联系密切。又因脾胃同属中焦,脾升胃降;脊与督同居人身后正中线,二者联系紧密,督为“阳脉之海”;于经络中,任脉居于人身之前正中线,为“阴脉之海”,与督脉前后对应,督升任降。遂结合中医象思维,初探脾胃之中与任督之中的关系,归纳脾胃与任督二脉在气机升降、五行相属及气机圆循环等方面的相似点。
关键词:脾胃; 任督; 象思维
DOI标识:DOI:10.3969/J.ISSN.1008-0805.2018.09.085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8)09-封3-02
正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注重通过取类比象思维归纳总结人与自然及人体内部规律。《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余览此真言,知五脏之“俞”皆有不同,遂试探讨脾与脊的关系,认为脾与脊的关系离不开督脉,而“脾与胃以膜相连”,同属中焦,督脉与任脉同出“下极之俞”,同居人之中线,由此思考此“二中”是否相关,初步探讨脾胃之中与任督之间的关系如下。
1 “脾为病,俞在脊”句意解
《说文解字》谓:“脾,土藏也。”因脾象于土,而有生化、受纳、承载、升清之性,其象于土的特性失常则“脾为病”。《难经》云:“俞者,脏中阴气之所输也”,故有“俞”同“输”之说,即俞为人之脏腑经络之气由内输注于外的特殊部位,故俞可表示脏腑之外应。《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谓:“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外台秘要》载:“脊者身之梁栋”,故脊即现代医学所指脊柱。因此,“脾为病,俞在脊”字面意为脾病可表现在脊柱为病,故调脾可达治脊之功;因“俞”亦有腧穴之意,针刺腧穴可调理气血以祛病,故“脾为病,俞在脊”亦有理“脊俞”以疗脾之意,二者互为因果,联系甚密。
2 脾与脊的关系
2.1 脏腑气血津液
其一,脊属骨,《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黄元御注:“肾水制于脾土,其不至下流者,脾制之也,故所主在脾”,之所以骨之合在肾,而又由脾所主,体现了“土能制水”的五行相克关系,脾肾的相互制约,保障了双方功能的正常,遂肾乃可正常发挥主骨之功。其二,《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骨者,髓之府”,一方面强调了髓有赖于骨之外壳的保护,另一方面又有骨有赖髓之充养之意,而肾藏精,精生髓,《灵枢·决气篇》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由此可知,骨、髓的濡养离不开水谷之气,即后天脾的滋养,后天化生之水谷精气、血液与先天之精气、精液共同作用,使气可归精、血可养髓,保证髓充、骨养而脊坚。综上,脾与脊的关系可间接体现在脾肾的互用方面。
2.2 经络
在探讨脾与脊关系前,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