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文化 脘字的误区

fayuan_guo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5/21
帖子
1170
获得点赞
316
声望
83
脘字最早见于《说文》胃府也。由此脘一字就常常与胃连称为胃脘。
但是,如果从字面上解释的话就很难解释出胃的本意了。左侧一半的月为肉字,右侧一半的完字并没有胃的含义。右上部分为宀(房屋的意思),右下为元(头脑的意思)。右侧一半的完字本意为盖房子盖到房顶了。引申为:全,尽,做成,缴纳等。如果是完字与肉字结合成的脘字就应当是指头顶上的一部分组织结构。俗称:“天灵盖”的部分。但是如果是指骨骼的话就不应当是肉+完的脘而应当是骨+完,即䯘(膝骨)。查了一下天灵盖的含义中有一种解释指囟门(前囟)。如果是指前囟的话就解释的通了。前囟是指未融合的颅骨空隙,也是人体最后融合的骨组织。因此用完字来解释这个部位非常恰当。至于是用肉字还是用骨字与之组合就并不是很重要了。这是比较原始的解释。实际上即便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的误解和误用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在几千年的文字演化过程中将错就错的情况不足为怪。
脘字在中医中的使用主要在穴位名称和疾病名称中。例如穴位的上脘穴,中脘穴和下脘穴以及疾病的胃脘痛等。其中穴位的名称年代比较早些。因此从穴位的研究入手就可以了解脘字在穴位命名中的本意了。穴位经络感传研究发现三个脘穴经络感传的重点部位都有囟会穴范围,其次也有胃的部位。因此脘的本意应当是指前囟区域。至于后来理解成胃的原因是在与其感传重点部位的内容中也有胃。由于长期用于治疗胃部疾患,于是就把次要功能功能理解成这个字的本义了。
 
文字,原本就存在“本义”和“引伸义”,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演变关系。中国文字,产生于商代,距离《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相差已有一千多年。所以,目前的“脘”字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否还包含“本义”,是要具体考察的,不可一概而论。
 
穴位的命名年代大多比较早。最早约在商朝的晚期(公元前1100年左右),后来陆续有少量的补充。只是在近代才增加了很多新穴,并使用近代方法给这些新穴命名。《黄帝内经》文章产生的年代有几个阶段:
1、商朝晚期(周文王组织的医学实验和医学统计为主)
2、西周时期(继承和整理周文王的文献为主)
3、春秋战国时期(在整理周文王文献的基础之上略加修改,加入古代哲学名词)
4、汉朝时期(编辑整理皇宫内外的黄帝医学流派藏书加入一些当时的解读文章)
5、唐宋时期(把医经七家混合编辑成一本书籍)
脘字的医学记载最早是在《黄帝内经》(胃脘五寸,胃脘以下),(人病胃脘痈者)
脘字的解释最早是出现在《说文解字》当中:脘,胃府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