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20
- 帖子
- 1266
- 获得点赞
- 203
- 声望
- 63
- 年龄
- 51
六·脏腑功能
对于学习伤寒论以来的一切认识,最后归功于整合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不再是单独的伤寒论治疗,而是从全新的角度来探究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以此探明古中医对人体的脏腑功能的全新认识。
古人认识的人体,和现在我们认识的人体,在思路上是不一样的,几千年来,始终延续着对内经的各自不同的认识,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新中国解放以来,虽然现在已经编订了统一的教材,但是,很多都是模糊不清的,争论不休的,不知机理的理论,不能统一。经过对伤寒论的整体框架的得出,使得古中医对于人体的认识,展示 出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这合乎伤寒论的思想,也符合内经中的思维。在此,我只能是得出一个框架,对于博大精深的内经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只能是简单的分析一下脏腑的生理功能。不论对错,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对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我们在伤寒论书中,零散的给与了说明,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继续研究金匮要略,打好基础,毕竟是张仲景自己的心血,思路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对疾病的不用认识,所以,在伤寒论本旨新解完成以后,把脏腑生理功能,做一简介。
对于详细的分析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脏腑
对于脏腑的认识,古人没有现在医学那样,只是根据表现来推测脏腑功能,虽然内经与难经均走出了脏腑的形态与功能,但是很多的医家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膻中,心包,虚里这三个是不是一个,至今也没有定论。腠理的指出,至今也不能明白腠理到底是什么?但是,古人知道,言语深奥,不得其要旨。通过分析古籍中的言语,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腠理组成了经脉与络脉,进一步讲,学习了厥阴病,得出了阴阳气不相顺接的规律,更进一步验证了脏腑的组成,也是由腠理构成的。再结合内经,共计分为皮肤,分肉,骨节,筋,脉等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我们明白了腠理,知道腠理是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人体的脏腑组织,是由腠理构成的,腠理构成了血脉,血脉的全身交接,形成了五脏六腑。全身的脏腑结合了经脉与络脉的不同作用机制,使得人体内部的脏腑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
心在人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历代医家对于心的认识,一直都是心主血脉,主神明来论述,始终也没有弄明白什么机理。对于心的论述,我已经在经脉与络脉解中给予了阐述,在此简单的说明一下。
要明白心,必须要明白心与心主,与心包的不同,心主血,主阳,心主是指脑,主神明,脑为神明的工作地,对全身起统治作用,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脑是心的主人。心主是靠下焦转化的精髓,上养于脑,维持着神明的正常作用。但是,神明的发挥作用,则是靠心血作为载体,运行于全身,发挥着神明的作用,例如肌体的痛痒麻木等,肢体的运动等。
这样也就区分了心主与心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心主是部位以及功能,心是指物质,以及特性。心的特性是心主阳,心的物质是心主血,心主的功能是主神明。心主的部位是脑。那么帮助心阳之血运行的是什么?那就是心包。心包是指膻中,又叫臣使,又叫宫城,或者虚里,膻中是指部位,臣使是指功能,宫城虚里是指形态。靠宗气来完成心包的作用。宗气搏转心包,使得络脉中的精髓上疏到脑,再把神明通过心包搏转,借助经脉输运至全身,发挥着神明的作用。心主的神明需要什么,心包就要赶紧搏转,把需要的输送至脑部,不仅是脉内的精髓,连脉外的气发出的命令,也要上达于脑,如何上达,不为经脉,而是络脉,络脉具有升发输运的作用,脉外的气,是原气,肝气,不仅输运络脉,还具有传输神明的意义。我们感觉到了疼痛,身体外部的神明得知,需要告诉脑的总部,由于经脉是由内往外运行的,络脉是由外往内运行的,所以,需要借助络脉外的肝气输运到心包,脑部的神明做出决定,再由心包通过经脉发出指令。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点,前面说到了腠理组成了人体,那么我们明白中医的心包,就要知道心包也是有腠理组成的一个具有搏转,气化,传输功能的脏腑。明白了相连接的经脉与络脉,顺理成章的明白了组成的心包,也就是说,为了完成心包的作用,腠理不仅组成了经脉与络脉,也组成了心包。相同的道理,在下焦,为了完成肾的功能,腠理也组成了肾。
在这里,我们只要明白心主血,心血附载着神明,吸附着心阳,运行于脑与心包之间,发挥着神明的支配作用,借助心包的搏转,卫气的运行,经脉的输运,遍及全身,发挥着温养作用就行。
肺
对于肺的认识,也是由腠理组成了肺脏,由于清气的吸入,以及浊气的排出,人体在生长的过程中,腠理组成了不同寻常的肺脏,我们理解肺脏的时候,想到的是腠理组成,和经脉与络脉还是一体的,心包搏转与肺气的吸入,完成了人体的气化过程。
肺气的作用,在古人的思维之中,具有两种作用。肺主气,是指具有呼吸的意思,说明了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古人还把卫气结合了肺气,使得我们不容易理解。肺气是指气体在肺脏内进行吸清呼浊的进出过程,称之为肺气,也就是上焦肺气的气化过程,称之为肺气。但是,肺主皮毛,皮毛和肺之间的关系,则是卫气的作用,卫气是心阳肺气进行气化后,剽悍滑利的气透散于经脉之外,发挥着输运经脉的作用,不仅能够输运经脉,还具有开腠理的作用,抵御外邪的作用,濡养肌体的作用。肺气的呼吸转化,使得肺卫之气形成了肺的脏腑功能。
明白了肺卫之气的不同机理,还要明白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由于经脉的运行,不仅濡养肌表,还要濡养内里的阳明,毕竟是人体的水谷精微的吸收之地,后天之源。经脉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肺的宣发肃降,宣发者,肺卫之气顺经脉运行于肌表,肃降者,肺卫之气顺经脉运行于阳明之里。并以此产生了相同的作用机理,就是不论是肌表还是内里,均具有行经脉,开腠理,抵御外邪,濡养肌体的作用。不一样的是肌表是汗出,内里是胃液,名字不一样,道理是一样的。
明白了肺的宣发肃降,还有一个也要明白,就是通调水道的作用。肺在上焦,和下焦的水道有什么关系。我们前面说过,经脉与络脉上面交接于心包,下面交接于肾,均是由腠理组成的,也就是说,肾也是腠理组成的。由于肾气的封藏固涩作用,使得经脉内的精微物质下潜于肾。但是,由于营卫之气的平衡状态,不能被打破,肺卫之气的开腠理作用,仍然是存在着,也就是说,肾内的腠理还是卫气来开腠理,使得经脉内的水液排出,由于肾气的封藏作用,大量的津液运行于肾内,所以形成了水道,也就产生了肺具有通调水道的作用。
想想,一切的肺脏功能均是和经脉有关,和卫气的功能有关,只有明白了腠理的组成,结合经脉,很好的来解释肺卫之气的作用机理。
肾
肾位居于下焦,位人体的根本,肾的组成也是有腠理构成的,肾气的封藏之性,使得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均要下潜于肾中,保存并转化气血津液,为人的生养之根本。
腠理组成了肾的形态,但是肾的功能与腠理有关的是肾主水,也就是指经脉内的水津属于肾,张仲景少阴病就是指经脉与络脉内的物质,均属于少阴,其中就涉及到阴阳气与津液。不仅指经脉内的津液,还指络脉内的阴阳气。由于经脉内运行的是心阳之血,为心阳,不是肾阳,肾阳运行于络脉内,我们平时说的肝阳上亢,其实就是肾阳吸附于肝血之中,肾阴亏损,不能制约肾阳,导致肝气偏盛,升发输运增强,肝血升发太过引起的。肝只是输运工具,不存在肝阳,至于肾阴就是前面说的肾液,肾精之类,可以参考前面的论述。
肾位于下焦,古人把肾分为了左肾右命门,对于腠理来说,只是针对肾主水而言。但是,肾阴阳只是运行于经脉与络脉内的物质,而肾主精气则是针对命门而言,肾阴肾阳存储于命门之内,进行气化,把气血津液转化为肾之精气,以及骨脑髓液,我们统称为精液,古人把命门之内转化的精液,起到了濡养肌体的作用,上养于脑髓,下流于阴股,外渗于皮肤,内渗于骨节。
明白了肾的功能,还要知道肾气的强大作用。肾主封藏,肾气的封藏固涩作用,使得经脉与络脉内的精微物质不致溢出脉外或者漏出体外,这是其一,其次,还能固涩人体的脏腑组织,不致于下垂脱出;其三,肾气的封藏作用还能吸纳肺胃之气,不仅能纳肺气归于肾,还能纳胃气归于肾。
作为人体中的肾气,肾气吸附于肾主的液中,随着津液的运行,发挥着封藏固涩的作用,但是为了人体的平衡状态,必须配合运动之气,才能正常的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此也就产生了肾气的第四大功能,制约运动之气。不仅制约着肝气的升发输运,还能制约着宗气的搏转,还能制约着卫气的开阖。所以,肾气才是肾的重要功能。不得不知。
肝
对于肝的功能,历代医家都知道肝主疏泄,肝藏血,但是,真正明白的不多,怎么疏泄,怎么藏血,但是只要明白络脉与肝的关系,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什么木火扰心,木火犯金,还是克犯脾胃,都有了很好的解释。非常简单。
肝主络脉,靠肝气输运络脉,把络脉内的脾肾之阴,输运至心肺。肝主疏泄,包含着疏与泄两种,疏者,输运,就是把络脉内的脾肾之阴输运至心肺,把全身的肢体的络脉之血,输运至心肺。其次是泄,泄者排泄,排出。肾主封藏,把精微物质封藏在命门之内,不致于外出。但是,人体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也要进行输运与排泄,排泄就是把肾气封藏的物质排出体外。在人体中分为小便,大便,经血,射精等四个方面。肾气主封藏固涩,卫气开腠理以透散,肝气疏泄以排出,维持了平衡状态。大便也是道理,肾者胃之关也,胃气的下纳属于肾气的封藏固涩的作用,但是大便的排泄是靠卫气的下行,肝气的疏泄,使得大便不致过多的存储于肠内,保持平衡状态。女子经血的排出,也是肝的作用与卫气的作用相结合完成的,男子的射精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对于这四个方面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肾气与卫气肝气之间的关系。
肝的疏泄还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肝气的调达,能够使得人体的情志畅达,心情愉快,在《灵兰秘典论》中除了心主神明,其次就是膻中主喜乐,肝主谋虑,说明了情志的问题与肝与心包有关。但是,喜伤心,怒伤肝,喜者耗伤的是宗气,怒者耗伤的是肝气,所以,生气的时候是肝气运行过亢的表现,生气以后,肝气的升发输运功能减弱了,导致升发无力,出现了所谓的肝气郁,其实是肝气虚,肝气虚弱了,络脉升发输运减弱了,使得脾不运化,出现下利,不能为胃行气津液,导致胃气上逆,络脉不升,经脉不行,经脉内的气血津液就会充斥于气化支内出现胸胁苦闷,过多的上行于脑,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经脉内的津液与阳气向外行支运行则发热,往内行支运行则恶寒,出现寒热往来。
为什么肝郁会引起情志不畅?由于肝气郁结,肝气的升发无力,导致促进心包的搏转作用减弱;肝气升发无力,使得络脉不升,经脉不行,卫气运行减弱。心包主喜乐,肝气郁结,肝气不升,卫气不行,心包不能畅通的搏转,心神不能正常的通行,出现了情志不畅的表现。所以,情志问题根本在于肝,运行问题在于卫气,主要还是因于心包,这就是肝与情志之间的关系。如果肝气能够正常的升发输运,卫气能够正常的宣发肃降,那么,心包就能正常的搏转,经脉内的心神就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就不会存在肝郁的情志问题。那么肝郁为什么胸闷嗳气,这就是要结合经脉的四行支问题了。如胸闷是气化支的表现;嗳气是内行支的胃气上逆;喜叹息是宗气运行不畅的表现等。我们想想内经说的“肝主谋虑”,是指肝具有深思远虑,考虑问题的作用,而膻中则是主喜乐,说明了人体的情志喜乐和心包的搏转有关,和吸附于心血的神明有关,神明正常的运行的喜乐,不能正常的运行则忧愁。进一步说明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含义。所以,我们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明白古代十二官的各司其职。
肝藏血,还指出了能够调节血量,明白了肝主络脉,就能很好的理解肝藏血的作用,内经说的人卧血归于肝,就是说明了人在躺平以后,经脉的运行减弱了,就会使得血充斥于络脉内,使得络脉输运减弱,经脉运行减慢,保护了宗气的消耗,肾气的耗散。但是久卧,虽然对宗气,卫气,肝气,肾气都有减少耗损的作用,但是却减弱了脾的运化,使得后天乏源,水谷精微吸收的减少,化生气血津液的功能就会下降,出现了脾虚的情况。
或者要问,人卧血归于肝和古人说的“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有没有联系?没有联系,昼夜循环是自然规律,是阴阳的外出内进的一个过程,和人卧血归于肝不一个道理。虽然夜间睡眠是人卧血归于肝,但是,昼夜运行是卫气的作用,是卫气白天偏向于肌表,夜间偏向于内里。
由于肝气的开始是原气,是系于肾的原气,具有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的作用,也是络脉运行的动力,其性属于少阳,这里要明白,气属于少阳,络脉属于肝,内经说的“十一脏皆属于胆”,其实就是原气的功能,原气起始于命门,促进络脉升发输运,在一天之中,如同起始于子时,一年之中,如同冬至以后四十五天,均是一个道理。在定位上属于少阳,在功能上属于原气,在表现上属于肝脉。张仲景指出的少阳病就是表现为肝脉的升发输运不能正常引起的疾病,和厥阴病的阴阳气不相顺接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要弄明白。
脾
对于脾的功能,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了"脾主运化"一语,一直沿用到今天,仍为重要的学习思想。对于脾的运化,大致分为运与化,运是运动,化是转化,其中运动分为胃肠道的运动与肢体的运动。这在内经中指出了。《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内经这段话一是指出了运动,一是指出了转化。
运者,运动,在内经中的理解,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胃肠道的运动,脾虚了胃肠道运动的快了,出现了肠鸣,脾不虚,不能正常的运动,就会出现胃肠道不能正常的运动,张仲景指出的脾约胃肠道不运动,就是这个道理。
一是脾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的运动与脾也有关系。这里有两个,一是脾濡养肌肉四肢,《痹论》指出脾痹者,四肢解惰,发咳呕汁。《示从容论》指出四肢解惰。此脾精之不行也。这是脾病以后,肌肉失养引起的肌肉解惰,也就是肌肉萎缩无力。一是脾运增强能运动,《痿论》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标本病传论》指出脾病身痛体重。脾的运动是很轻微的,因为脾的主要作用是转化,把脉外的吸收转化进入到络脉内,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运动之性,但是,主要的运动还是在于运动之气,肌肉的运动,除了卫气行经脉开腠理,心阳透散能够扩张运动,主要是肝气升发输运,收缩络脉,在收缩络脉之时,同时也收缩了肝主之筋,通过收缩肝筋,使得筋缩肉动。由于脾的作用部位处于络脉上,所以脾的运动和络脉有关。
通过对内经的理解,得出了脾主运动的两个方面,使得在临床应用时注意鉴别。
化者,转化,就是把营养物质转化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由于脾的工作岗位就在于络脉上,所以转化的过程不仅与肝有关,还有阳气有关。脾的运化吸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胃肠道内的水谷精微的吸收,一是全身肌体组织濡养后的代谢产物,也就是痰饮水湿,这就和脾的运动相符合。
对于脾的功能,我们还知道脾裹血的道理,其实脾的功能就是把络脉外的不论是水谷精微还是痰饮水湿,都是吸收进入到络脉内,因此,也就产生了脾的运化能够减少血的外出,其实,血的外出一是与肝脉有关,一是与肾气的封藏有关,当然,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与经脉有关,对于脾虚不能运化引起的出血,主要还是与肾气有关。因为肾气的封藏固涩作用能够使得脾的运化作用加强,这也就是张仲景理中汤一直用人参的道理。
胃
胃属于六腑之一,其实张仲景说的胃家,就是指整个胃肠道,均属于胃家,在这之中,胆的功能也在其中,原来我把胆归于肝,因为肝胆相表里,后来发现,这样不符合张仲景的意思。因为在要明白篇中,张仲景把黄疸归于阳明病,不仅说明了我们说的胆,其实也在于阳明病之内,属于腑气的下行,这样,胆,胃,大小肠均属于阳明病范围,也就明白了我提出的黄液的分泌与排泄,这也就是为什么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只是提到了胃家实,也没有说道胆,小肠,大肠的说法,也就是说明了腑气是以下行为主的。
胃为水谷之海,为仓廪之官,也就是储存水谷的地方。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下行为顺,不得上逆。取决于肾气的封藏。一是具有分泌与吸收的作用,卫气作用于经脉透散津液与阳气于阳明胃肠道,起到分泌作用(心火生土)。肾阳作用于络脉内,温蒸脾土,使得脾运增强,起到吸收作用。(相火生土)也就是内经中说的“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灵枢·营卫生会》
胃家其实就是从口腔到肛门的一条内通道,与肌表无异,张仲景称之为里,由于水谷的运化,为后天之本,在这运化的过程中,体现了心阳透散分泌,肾阳温煦转化,形成了两阳合明的作用机理,形成了阳明的说法。与其相同的思路的厥阴病,是两阴交尽,是经脉与络脉的交接有关,所以古人用交尽来说明,交者,交接,尽者,尽头,古人把尽头用厥来说明,厥阴的厥就是尽头的意思。相同的道理,不同的机理,所以古人把这两个病对比论述。“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这就要求我们明白阳明病与厥阴病的形成道理。一个两阳,一个两阴,一个合明,一个交尽,看看古人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服,什么是合,什么是交。如果不明白经脉与络脉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根本不明白这两个疾病的形成。
对于学习伤寒论以来的一切认识,最后归功于整合了人体的生理功能,不再是单独的伤寒论治疗,而是从全新的角度来探究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并以此探明古中医对人体的脏腑功能的全新认识。
古人认识的人体,和现在我们认识的人体,在思路上是不一样的,几千年来,始终延续着对内经的各自不同的认识,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新中国解放以来,虽然现在已经编订了统一的教材,但是,很多都是模糊不清的,争论不休的,不知机理的理论,不能统一。经过对伤寒论的整体框架的得出,使得古中医对于人体的认识,展示 出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这合乎伤寒论的思想,也符合内经中的思维。在此,我只能是得出一个框架,对于博大精深的内经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只能是简单的分析一下脏腑的生理功能。不论对错,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对于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我们在伤寒论书中,零散的给与了说明,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继续研究金匮要略,打好基础,毕竟是张仲景自己的心血,思路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对疾病的不用认识,所以,在伤寒论本旨新解完成以后,把脏腑生理功能,做一简介。
对于详细的分析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脏腑
对于脏腑的认识,古人没有现在医学那样,只是根据表现来推测脏腑功能,虽然内经与难经均走出了脏腑的形态与功能,但是很多的医家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膻中,心包,虚里这三个是不是一个,至今也没有定论。腠理的指出,至今也不能明白腠理到底是什么?但是,古人知道,言语深奥,不得其要旨。通过分析古籍中的言语,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腠理组成了经脉与络脉,进一步讲,学习了厥阴病,得出了阴阳气不相顺接的规律,更进一步验证了脏腑的组成,也是由腠理构成的。再结合内经,共计分为皮肤,分肉,骨节,筋,脉等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我们明白了腠理,知道腠理是组成人体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人体的脏腑组织,是由腠理构成的,腠理构成了血脉,血脉的全身交接,形成了五脏六腑。全身的脏腑结合了经脉与络脉的不同作用机制,使得人体内部的脏腑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
心在人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历代医家对于心的认识,一直都是心主血脉,主神明来论述,始终也没有弄明白什么机理。对于心的论述,我已经在经脉与络脉解中给予了阐述,在此简单的说明一下。
要明白心,必须要明白心与心主,与心包的不同,心主血,主阳,心主是指脑,主神明,脑为神明的工作地,对全身起统治作用,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就是说,脑是心的主人。心主是靠下焦转化的精髓,上养于脑,维持着神明的正常作用。但是,神明的发挥作用,则是靠心血作为载体,运行于全身,发挥着神明的作用,例如肌体的痛痒麻木等,肢体的运动等。
这样也就区分了心主与心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心主是部位以及功能,心是指物质,以及特性。心的特性是心主阳,心的物质是心主血,心主的功能是主神明。心主的部位是脑。那么帮助心阳之血运行的是什么?那就是心包。心包是指膻中,又叫臣使,又叫宫城,或者虚里,膻中是指部位,臣使是指功能,宫城虚里是指形态。靠宗气来完成心包的作用。宗气搏转心包,使得络脉中的精髓上疏到脑,再把神明通过心包搏转,借助经脉输运至全身,发挥着神明的作用。心主的神明需要什么,心包就要赶紧搏转,把需要的输送至脑部,不仅是脉内的精髓,连脉外的气发出的命令,也要上达于脑,如何上达,不为经脉,而是络脉,络脉具有升发输运的作用,脉外的气,是原气,肝气,不仅输运络脉,还具有传输神明的意义。我们感觉到了疼痛,身体外部的神明得知,需要告诉脑的总部,由于经脉是由内往外运行的,络脉是由外往内运行的,所以,需要借助络脉外的肝气输运到心包,脑部的神明做出决定,再由心包通过经脉发出指令。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点,前面说到了腠理组成了人体,那么我们明白中医的心包,就要知道心包也是有腠理组成的一个具有搏转,气化,传输功能的脏腑。明白了相连接的经脉与络脉,顺理成章的明白了组成的心包,也就是说,为了完成心包的作用,腠理不仅组成了经脉与络脉,也组成了心包。相同的道理,在下焦,为了完成肾的功能,腠理也组成了肾。
在这里,我们只要明白心主血,心血附载着神明,吸附着心阳,运行于脑与心包之间,发挥着神明的支配作用,借助心包的搏转,卫气的运行,经脉的输运,遍及全身,发挥着温养作用就行。
肺
对于肺的认识,也是由腠理组成了肺脏,由于清气的吸入,以及浊气的排出,人体在生长的过程中,腠理组成了不同寻常的肺脏,我们理解肺脏的时候,想到的是腠理组成,和经脉与络脉还是一体的,心包搏转与肺气的吸入,完成了人体的气化过程。
肺气的作用,在古人的思维之中,具有两种作用。肺主气,是指具有呼吸的意思,说明了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古人还把卫气结合了肺气,使得我们不容易理解。肺气是指气体在肺脏内进行吸清呼浊的进出过程,称之为肺气,也就是上焦肺气的气化过程,称之为肺气。但是,肺主皮毛,皮毛和肺之间的关系,则是卫气的作用,卫气是心阳肺气进行气化后,剽悍滑利的气透散于经脉之外,发挥着输运经脉的作用,不仅能够输运经脉,还具有开腠理的作用,抵御外邪的作用,濡养肌体的作用。肺气的呼吸转化,使得肺卫之气形成了肺的脏腑功能。
明白了肺卫之气的不同机理,还要明白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由于经脉的运行,不仅濡养肌表,还要濡养内里的阳明,毕竟是人体的水谷精微的吸收之地,后天之源。经脉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肺的宣发肃降,宣发者,肺卫之气顺经脉运行于肌表,肃降者,肺卫之气顺经脉运行于阳明之里。并以此产生了相同的作用机理,就是不论是肌表还是内里,均具有行经脉,开腠理,抵御外邪,濡养肌体的作用。不一样的是肌表是汗出,内里是胃液,名字不一样,道理是一样的。
明白了肺的宣发肃降,还有一个也要明白,就是通调水道的作用。肺在上焦,和下焦的水道有什么关系。我们前面说过,经脉与络脉上面交接于心包,下面交接于肾,均是由腠理组成的,也就是说,肾也是腠理组成的。由于肾气的封藏固涩作用,使得经脉内的精微物质下潜于肾。但是,由于营卫之气的平衡状态,不能被打破,肺卫之气的开腠理作用,仍然是存在着,也就是说,肾内的腠理还是卫气来开腠理,使得经脉内的水液排出,由于肾气的封藏作用,大量的津液运行于肾内,所以形成了水道,也就产生了肺具有通调水道的作用。
想想,一切的肺脏功能均是和经脉有关,和卫气的功能有关,只有明白了腠理的组成,结合经脉,很好的来解释肺卫之气的作用机理。
肾
肾位居于下焦,位人体的根本,肾的组成也是有腠理构成的,肾气的封藏之性,使得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均要下潜于肾中,保存并转化气血津液,为人的生养之根本。
腠理组成了肾的形态,但是肾的功能与腠理有关的是肾主水,也就是指经脉内的水津属于肾,张仲景少阴病就是指经脉与络脉内的物质,均属于少阴,其中就涉及到阴阳气与津液。不仅指经脉内的津液,还指络脉内的阴阳气。由于经脉内运行的是心阳之血,为心阳,不是肾阳,肾阳运行于络脉内,我们平时说的肝阳上亢,其实就是肾阳吸附于肝血之中,肾阴亏损,不能制约肾阳,导致肝气偏盛,升发输运增强,肝血升发太过引起的。肝只是输运工具,不存在肝阳,至于肾阴就是前面说的肾液,肾精之类,可以参考前面的论述。
肾位于下焦,古人把肾分为了左肾右命门,对于腠理来说,只是针对肾主水而言。但是,肾阴阳只是运行于经脉与络脉内的物质,而肾主精气则是针对命门而言,肾阴肾阳存储于命门之内,进行气化,把气血津液转化为肾之精气,以及骨脑髓液,我们统称为精液,古人把命门之内转化的精液,起到了濡养肌体的作用,上养于脑髓,下流于阴股,外渗于皮肤,内渗于骨节。
明白了肾的功能,还要知道肾气的强大作用。肾主封藏,肾气的封藏固涩作用,使得经脉与络脉内的精微物质不致溢出脉外或者漏出体外,这是其一,其次,还能固涩人体的脏腑组织,不致于下垂脱出;其三,肾气的封藏作用还能吸纳肺胃之气,不仅能纳肺气归于肾,还能纳胃气归于肾。
作为人体中的肾气,肾气吸附于肾主的液中,随着津液的运行,发挥着封藏固涩的作用,但是为了人体的平衡状态,必须配合运动之气,才能正常的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此也就产生了肾气的第四大功能,制约运动之气。不仅制约着肝气的升发输运,还能制约着宗气的搏转,还能制约着卫气的开阖。所以,肾气才是肾的重要功能。不得不知。
肝
对于肝的功能,历代医家都知道肝主疏泄,肝藏血,但是,真正明白的不多,怎么疏泄,怎么藏血,但是只要明白络脉与肝的关系,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什么木火扰心,木火犯金,还是克犯脾胃,都有了很好的解释。非常简单。
肝主络脉,靠肝气输运络脉,把络脉内的脾肾之阴,输运至心肺。肝主疏泄,包含着疏与泄两种,疏者,输运,就是把络脉内的脾肾之阴输运至心肺,把全身的肢体的络脉之血,输运至心肺。其次是泄,泄者排泄,排出。肾主封藏,把精微物质封藏在命门之内,不致于外出。但是,人体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也要进行输运与排泄,排泄就是把肾气封藏的物质排出体外。在人体中分为小便,大便,经血,射精等四个方面。肾气主封藏固涩,卫气开腠理以透散,肝气疏泄以排出,维持了平衡状态。大便也是道理,肾者胃之关也,胃气的下纳属于肾气的封藏固涩的作用,但是大便的排泄是靠卫气的下行,肝气的疏泄,使得大便不致过多的存储于肠内,保持平衡状态。女子经血的排出,也是肝的作用与卫气的作用相结合完成的,男子的射精也是一个道理。所以对于这四个方面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肾气与卫气肝气之间的关系。
肝的疏泄还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肝气的调达,能够使得人体的情志畅达,心情愉快,在《灵兰秘典论》中除了心主神明,其次就是膻中主喜乐,肝主谋虑,说明了情志的问题与肝与心包有关。但是,喜伤心,怒伤肝,喜者耗伤的是宗气,怒者耗伤的是肝气,所以,生气的时候是肝气运行过亢的表现,生气以后,肝气的升发输运功能减弱了,导致升发无力,出现了所谓的肝气郁,其实是肝气虚,肝气虚弱了,络脉升发输运减弱了,使得脾不运化,出现下利,不能为胃行气津液,导致胃气上逆,络脉不升,经脉不行,经脉内的气血津液就会充斥于气化支内出现胸胁苦闷,过多的上行于脑,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经脉内的津液与阳气向外行支运行则发热,往内行支运行则恶寒,出现寒热往来。
为什么肝郁会引起情志不畅?由于肝气郁结,肝气的升发无力,导致促进心包的搏转作用减弱;肝气升发无力,使得络脉不升,经脉不行,卫气运行减弱。心包主喜乐,肝气郁结,肝气不升,卫气不行,心包不能畅通的搏转,心神不能正常的通行,出现了情志不畅的表现。所以,情志问题根本在于肝,运行问题在于卫气,主要还是因于心包,这就是肝与情志之间的关系。如果肝气能够正常的升发输运,卫气能够正常的宣发肃降,那么,心包就能正常的搏转,经脉内的心神就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就不会存在肝郁的情志问题。那么肝郁为什么胸闷嗳气,这就是要结合经脉的四行支问题了。如胸闷是气化支的表现;嗳气是内行支的胃气上逆;喜叹息是宗气运行不畅的表现等。我们想想内经说的“肝主谋虑”,是指肝具有深思远虑,考虑问题的作用,而膻中则是主喜乐,说明了人体的情志喜乐和心包的搏转有关,和吸附于心血的神明有关,神明正常的运行的喜乐,不能正常的运行则忧愁。进一步说明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含义。所以,我们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明白古代十二官的各司其职。
肝藏血,还指出了能够调节血量,明白了肝主络脉,就能很好的理解肝藏血的作用,内经说的人卧血归于肝,就是说明了人在躺平以后,经脉的运行减弱了,就会使得血充斥于络脉内,使得络脉输运减弱,经脉运行减慢,保护了宗气的消耗,肾气的耗散。但是久卧,虽然对宗气,卫气,肝气,肾气都有减少耗损的作用,但是却减弱了脾的运化,使得后天乏源,水谷精微吸收的减少,化生气血津液的功能就会下降,出现了脾虚的情况。
或者要问,人卧血归于肝和古人说的“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有没有联系?没有联系,昼夜循环是自然规律,是阴阳的外出内进的一个过程,和人卧血归于肝不一个道理。虽然夜间睡眠是人卧血归于肝,但是,昼夜运行是卫气的作用,是卫气白天偏向于肌表,夜间偏向于内里。
由于肝气的开始是原气,是系于肾的原气,具有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的作用,也是络脉运行的动力,其性属于少阳,这里要明白,气属于少阳,络脉属于肝,内经说的“十一脏皆属于胆”,其实就是原气的功能,原气起始于命门,促进络脉升发输运,在一天之中,如同起始于子时,一年之中,如同冬至以后四十五天,均是一个道理。在定位上属于少阳,在功能上属于原气,在表现上属于肝脉。张仲景指出的少阳病就是表现为肝脉的升发输运不能正常引起的疾病,和厥阴病的阴阳气不相顺接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要弄明白。
脾
对于脾的功能,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了"脾主运化"一语,一直沿用到今天,仍为重要的学习思想。对于脾的运化,大致分为运与化,运是运动,化是转化,其中运动分为胃肠道的运动与肢体的运动。这在内经中指出了。《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内经这段话一是指出了运动,一是指出了转化。
运者,运动,在内经中的理解,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胃肠道的运动,脾虚了胃肠道运动的快了,出现了肠鸣,脾不虚,不能正常的运动,就会出现胃肠道不能正常的运动,张仲景指出的脾约胃肠道不运动,就是这个道理。
一是脾主肌肉四肢,肌肉四肢的运动与脾也有关系。这里有两个,一是脾濡养肌肉四肢,《痹论》指出脾痹者,四肢解惰,发咳呕汁。《示从容论》指出四肢解惰。此脾精之不行也。这是脾病以后,肌肉失养引起的肌肉解惰,也就是肌肉萎缩无力。一是脾运增强能运动,《痿论》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标本病传论》指出脾病身痛体重。脾的运动是很轻微的,因为脾的主要作用是转化,把脉外的吸收转化进入到络脉内,这个过程有一定的运动之性,但是,主要的运动还是在于运动之气,肌肉的运动,除了卫气行经脉开腠理,心阳透散能够扩张运动,主要是肝气升发输运,收缩络脉,在收缩络脉之时,同时也收缩了肝主之筋,通过收缩肝筋,使得筋缩肉动。由于脾的作用部位处于络脉上,所以脾的运动和络脉有关。
通过对内经的理解,得出了脾主运动的两个方面,使得在临床应用时注意鉴别。
化者,转化,就是把营养物质转化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由于脾的工作岗位就在于络脉上,所以转化的过程不仅与肝有关,还有阳气有关。脾的运化吸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胃肠道内的水谷精微的吸收,一是全身肌体组织濡养后的代谢产物,也就是痰饮水湿,这就和脾的运动相符合。
对于脾的功能,我们还知道脾裹血的道理,其实脾的功能就是把络脉外的不论是水谷精微还是痰饮水湿,都是吸收进入到络脉内,因此,也就产生了脾的运化能够减少血的外出,其实,血的外出一是与肝脉有关,一是与肾气的封藏有关,当然,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与经脉有关,对于脾虚不能运化引起的出血,主要还是与肾气有关。因为肾气的封藏固涩作用能够使得脾的运化作用加强,这也就是张仲景理中汤一直用人参的道理。
胃
胃属于六腑之一,其实张仲景说的胃家,就是指整个胃肠道,均属于胃家,在这之中,胆的功能也在其中,原来我把胆归于肝,因为肝胆相表里,后来发现,这样不符合张仲景的意思。因为在要明白篇中,张仲景把黄疸归于阳明病,不仅说明了我们说的胆,其实也在于阳明病之内,属于腑气的下行,这样,胆,胃,大小肠均属于阳明病范围,也就明白了我提出的黄液的分泌与排泄,这也就是为什么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只是提到了胃家实,也没有说道胆,小肠,大肠的说法,也就是说明了腑气是以下行为主的。
胃为水谷之海,为仓廪之官,也就是储存水谷的地方。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下行为顺,不得上逆。取决于肾气的封藏。一是具有分泌与吸收的作用,卫气作用于经脉透散津液与阳气于阳明胃肠道,起到分泌作用(心火生土)。肾阳作用于络脉内,温蒸脾土,使得脾运增强,起到吸收作用。(相火生土)也就是内经中说的“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灵枢·营卫生会》
胃家其实就是从口腔到肛门的一条内通道,与肌表无异,张仲景称之为里,由于水谷的运化,为后天之本,在这运化的过程中,体现了心阳透散分泌,肾阳温煦转化,形成了两阳合明的作用机理,形成了阳明的说法。与其相同的思路的厥阴病,是两阴交尽,是经脉与络脉的交接有关,所以古人用交尽来说明,交者,交接,尽者,尽头,古人把尽头用厥来说明,厥阴的厥就是尽头的意思。相同的道理,不同的机理,所以古人把这两个病对比论述。“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这就要求我们明白阳明病与厥阴病的形成道理。一个两阳,一个两阴,一个合明,一个交尽,看看古人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服,什么是合,什么是交。如果不明白经脉与络脉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根本不明白这两个疾病的形成。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