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用数据看运气——“五运六气”新剖析(三)

现代中医冲虚子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07/19
帖子
84
获得点赞
20
声望
8
所在地
山西太原
用数据看运气——“五运六气”新剖析(三)

冲虚子


本文讨论《六微旨大论》。

《六微旨大论》被王冰排在第卷第六十八篇。六,是六气;微,精微;旨,含义。本篇是阐述五运六气变化的。

从天道说起。天道本来的意思是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在本篇,天道是狭义的,指的是具体的六六之节,或也可以理解为把六六之节上升到天道的地位,不管怎么说,在本篇,天道即六六之节。“六六之节”一词不是本篇的创造,来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六节藏象论》说:

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根据上述文句,对“六六之节”可以理解为:六十甲子(60天)为一节,全年共六节,可以理解为是内经的专用纪时单位。那为什么要用这个纪时单位呢?上述文句多次提到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但“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这个明显的矛盾为何要存在呢,这个还需要研究。如果非要找到使用的原因,那就是在五运六气里,要把二十四节气安排到全年,全年分成六段,每段包含四个节气,从而组成了节气历法。只是这种思想要晚出到七篇大论时期,不是《素问》的思想。方药中先生认为,“六六”不是指六六三百六十天的意思,第一个“六”是风、热、火、燥、湿、寒六气,第二个“六”是三阴三阳,“节”是节制、节令、阶段的意思,所以,方先生认为“六六之节”的意思是一年中的风、热、火、燥、湿、寒等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情况,可以根据阴阳的多少用三阴三阳区分为六个节令或阶段。(见方药中、许家松著《五运六气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这个说法应该是很有道理的。

根据《新校正》说,全元起本和《黄帝内经太素》均无从“岐伯曰:昭乎哉问也”到“孰说孰多可得闻乎”共715字,《新校正》怀疑是王冰补进的,且这715字,阐述的是运气学说的内容,和《素问》其他篇章内容绝不相类,和本篇后面阐述藏象的内容也没有联系,故《新校正》的意见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我们再回到《六微旨大论》。黄帝问: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岐伯回答:

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段:过去的注家解释的颇为复杂,其实就是六气和三阴三阳相合自有安排,阴阳转换次序自有规范。阴阳的运动次序是先阳后阴,先少后多,具体就是按照阳明(一阳)→少阳(二阳)→太阳(三阳)→厥阴(一阴)→少阴(二阴)→太阴(三阴)→阳明(一阳)的顺序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少阳之右,阳明治之……”是根据面南排列的,实际的运动方向依然是按照上面顺序的。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段:说的是六气和三阴三阳的配合,历来注家意见极多,分歧最大,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对中气的理解,就是文中所说的“中见××”,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设立“中”的这一概念呢?绝大多数都信从张介宾的意见:“言三阴三阳各有表里,其气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气也。”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在三阴三阳依次(移光定位)运行的过程中,不仅受到风热火燥湿寒六气的制约、管制,还要受到来自三阴三阳自身阴阳的中和(,也即中和之气,称之为中气)。就比如到少阳(一阳)之时,火气对它要管制,还要受到一阴(厥阴)的中和,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有至而至,有不至而不至,有至而不过。少阳之所以有阳气,是因为火气的加持,而之所以不过火,是因为厥阴的中和。所以,六气才是本,而三阴三阳为标也。这是冲虚子独特的诠释,过去从没有人发现。在这个体系里,六气和三阴三阳的对应关系和《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一致,阴阳自身相互克制的对应关系为对立关系,如燥对湿,热对寒等(见表2)。

表1:天道六六之节盛衰及相配表​

湿
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
太阴
移光定位
厥阴太阴少阴少阳太阳阳明中气
表2:标本和中气的相配

湿
少阳火→阳明燥→太阳寒→厥阴风→少阴热
太阴湿
厥阴风太阴湿少阴热少阳热太阳寒阳明燥中气


“本”的概念虽来于《天元纪大论》,但和《天元纪大论》相比,本篇突出了作用。《至真要大论》中的本、标比较复杂,已可以成系统,和本篇的意思还有不同,故不在此处讨论。《天元纪大论》说:“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六元就是风、热、火、燥、湿、寒六气,这六气就是本,即根本。这实际上是气生宇宙论的一种表现。标,表也。重要的是他们都有自动驱动力,是它们在推动着从阳明到厥阴的不断循环。本篇里,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篇说:“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这句话不好理解,历来歧义也多。“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的意思是本和标运行不同步,导致出现了异常的天象(主要指气象,历来解释为脉象,绝对错)。比如,根据移光定位,到了少阳之时,自是主火,应该是火的气象,却出现了阳明燥的情况,这就是“有至而不至”。岐伯的解释很详细:“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应该到的到了就是“和”,应该到的没有如期到,是“不及”;不应该到的到了是“有余”(太过)。

如果说懂了天道运行的规则,那是一般的知识,还可以区别出“和”、“不及”、“有余”,那是上了一个档次,但还不是最精微的,最精微的是什么呢?就是找到天符、岁会和太一天符。这就是此文作者所津津乐道的,好像找到了真理。

“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解释起来很费劲,但制成表,会一目了然。见表3:

表3:地理之应六节气位表一

阶段123456
节气春分—小满小满—大暑大暑—秋分秋分—小雪小雪—大寒大寒—春分
运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承”本义是承接、承袭,有人解为在这里通“惩”,惩处,克制之义。制成表4:

表4:地理之应六节气位表二

阶段123456
节气春分—小满小满—大暑大暑—秋分秋分—小雪小雪—大寒大寒—春分
运气(主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厥阴风木
所承之气阴精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运气学说中,一般都从大寒开始,大寒-春分为第一时段,小雪-大寒为最后一个时段这样排列,《六微旨大论》却是从春分-小满开始排列的,不知什么原因。二是“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这个“阴精”是什么东西呢?冲虚子认为,君火这里实在找不到可以克制的东西了,总不能让相火去克君火啊,故不得不生造出一个“阴精”这样的词。生克关系是在五行之间的,如果扩展到了六气,五行生克自然不能解决了。就比如,四时为了和五行对应,只好造出一个长夏一样。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所承之气根据关系描述都应该是克制的关系,如水克火,金克木,火克金,等。但我们可以看到,表4中的所承之气和“本”的关系完全不是克制的关系,所以,冲虚子认为,这个不能自圆其说。其实,七篇大论中这种人造的毫无自然、科学依据的概念、时间划分,比比皆是,只是信奉它的人选择了无视而已。再比如,上面曾经阐述过中气,冲虚子把中气解释为中和之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中气和所承之气的意思好像差不多,都有“亢害承制”的意思,但对应的关系却差距极大。冲虚子把表2和标4合起来,看表5,就清楚了。

表5:中气和所承之气的比较​

湿
少阳火→阳明燥→太阳寒→厥阴风→少阴热
太阴湿
厥阴风太阴湿少阴热少阳热太阳寒阳明燥中气
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阴精厥阴风木承气
《六微旨大论》的作者煞费苦心铺垫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从而引出“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六微旨大论》的作者认为,如果六气的某一主气太过时,就需要通过承来克制,来保证时序的正常交替。如果某一主气太过而没有得到克制,那就引起气象失常,使生化受到损害,而产生很多病化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亢害承制”理论,以后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之一。很多人认为内经中的很多文章,以及七篇大论都是医学专文,其实不是。七篇大论并不完全是针对疾病的,它往往着眼于宇宙,天道不病,君不病,民才不病。所以,它研究的首先是天道。由于古代人认为天人相应,天病了,人自然也会病。岐伯说:十二地支处于五方的正位,就叫“当位”,否则就叫“非位”,“当位”时,气候比较平和,民不染病,即使有病,也较轻;“非位”时,六气失序,邪气加重,民多染病,而且很重。那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呢?“当位”——“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意思是,木运同时又运行到卯位(正东方),火运同时又运行到了午位(正南方),土运同时运行到辰、戌、丑、未之位(中央),金运同时运行到了子位(正北方),这些天干和地支的五行属性相同,而且恰好运行到了各自的正位,就叫岁会,岁会之年是平气之年,就是健康之年。丁卯年,戊午年,甲辰年、甲戌年、己丑年、己未年,乙酉年,丙子年这八年就是岁会之年。“非位”就是天干和地支的五行属性不合,还不能运行到五行正位的年份。比如,土运之年遇到太阴司天,火运之年遇到少阳或少阴司天,金运之年遇到阳明司天,木运之年遇到厥阴司天,水运之年遇到太阳司天,这就是司天之气和五行之气会合,就是《天元册》里所说的天符。六十甲子中,共有乙卯、乙酉、丙辰、丙戌、丁巳、丁亥、戊子、戊午、己丑、己未、戊寅、戊申等十二年为天符之年。又是岁会,又是天符的,就叫太一天符,比如乙酉、己丑、戊午、己未。岐伯还说:“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意思是说,岁会、天符、太一天符中间还有贵贱之分,太一天符最贵,次之是天符,再次是岁会。贵贱之分表现在了疾病上,就是中了执法之邪的(天符),病程快而重;中了行令之邪的(岁会)病程慢而长;中了贵人之邪的(太一天符)发病快,会死。这个的确有点悖论。连方药中先生也提出,既然太一天符犹如贵人,我们经常说得贵人扶持,又怎么成了“气候上变化特别剧烈,人体的疾病特别凶险”?(见方药中、许家松著《五运六气讲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天元纪大论》里说:“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好像看不出来是贬义啊。所以我总是认为七篇大论很不成熟,就是出于这些因素说的。天符、岁会、太一天符又是运气学说里重要的概念,偏偏在这个概念上有极大的分歧,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就先依从本篇“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的意见吧。我们选取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岁会之年(1996年丙子年)、一个太一天符之年(2009年己丑年)和一个天符之年(2016年丙辰年),比较一番吧。

表6:岁会、太一天符年运比较​

年份1996(丙子)2009(己丑)2016(丙辰)1996-2016平均数
年运岁会太一天符天符
司天运气描述少阴热气水运太过太阴湿气土运不及少阳相火水运太过
全国主要城市平均气温(℃)
13.3​
14.2​
14.6​
14.1​
全国主要城市平均极端最高气温(℃)
34.7​
39.6​
36.4​
36.3​
全国主要城市平均极端最低气温(℃)
-9.5​
-12.2​
-11.9​
-10.2​
全国主要城市平均降水量(mm)
74,8​
67.3​
73​
73​
自然灾害受灾人数(万人)
32305​
47760.8​
18860.8​
35873​
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2882​
2490.5​
4961.4​
3537.9​
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1/10万)
166.1​
263.52​
215.68​
194.5​
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1/10万)
0.33​
1.12​
1.31​
0.5​
注:1、自然灾害受灾人数和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及相关文献,1996年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882万元,因无年鉴数据,取自王秀山《1996年的灾情核定情况》一文(载自《中国减灾》1997年第02期)。由于数据不足,其平均数取自2002年-2016年共15年的数据。2、全国主要城市平均气温、全国主要城市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全国主要城市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和全国主要城市平均降水量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年鉴》。3、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和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数据来自《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对上表分析如下:1996年,冬春全国大部降水偏少,北方干旱范围较大,夏季全国大部降水偏多,全年春、秋两季降水偏少,华北等地出现干旱,汛期全国雨水偏多,湘、鄂、皖、黔、桂、冀等地发生严重洪涝。11月上旬,淮河及汉水流域大部、江南西部普降大雨、暴雨,降水量一般达100—160mm,较常年同期偏多3— 5倍,淮河干流出现1949年以来罕见的秋汛,安徽、河南、江苏等省局地发生较重渍涝。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符合水运太过的年运特点,尚有华北、西北和东北发生了干旱灾害,显然不能说水运太过。

2009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全国年平均气温为9.9℃,较常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第4高值。云南、西藏的平均气温均为1951年以来最高值。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573.3毫米,较常年偏少38.7毫米,是1951年以来第4小值,为1987年以来最小值,并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高温突出这一点看,不太符合年运特点,但从降水少这一点看,是符合本年湿气土运不及的年运特点的。

2016年气象的最大特点是,全国平均降水量730.0毫米,较常年(629.9毫米)偏多16%,比2015年( 648 .8毫米)偏多1 3 %,为1951年以来最多。2016年,全国年降水资源总量68888亿立方米,比2015年偏多7705亿立方米,为1961年以来最多,属异常丰水年份。气温方面,2016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1℃,为历史第三高,较2015年和2007年分别偏低0.13℃和0.09℃;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低温事件均偏多。基本符合相火水运太过的年运特征。

从自然灾害的角度看,1996年洪涝面积大,灾情重;秋季,全国大部降水偏少,但淮河流域异常多雨,局地秋涝较重。年平均气温,北方偏高,南方偏低;年日照时数,全国大部偏少。部分地区遭受雪灾、冻害或低温寡照危害。登陆台风(热带风暴)个数与常年相同 ,但造成损失重。部分地区遭受风雹、龙卷风危害。总的看, 1996年洪涝、台风灾害偏重,其它灾害偏轻,全年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基本属于一般偏好年景。(见徐良炎《1996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载自《气象》杂志1997年04期,第17页)1996年全年受灾人数为32305万人,大幅高于天符之年的2016年,大幅低于太一天符之年的2009年,直接经济损失2882亿元,略低于太一天符的2009年,但大幅高于天符之年的2016年。两项都高于2002年-2016年共15年的数据均值。说岁会之年是相对比较好的年份是不妥的。

2009年气象灾害点多面广,次生灾害比较明显。粮食主产区干旱和低温灾害、地震灾区暴雨引发次生灾害、中东部人口稠密区强对流天气、华南沿海地区台风、华北黄淮地区暴雪及大雾影响突出,是今年气象灾害最为显著的特点。但因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为1104人,在近20年中最少。其中,台风灾害仅造成41人死亡,也为历年最少。但依然造成了47760.8万人的受灾人口和2490.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47760.8万人受灾,仅略低于2008年的47795万人,同为建国以来最高,是2002年-2016年共15年的数据均值的133%,2490.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低于1996年,更远低于2016年,为2002年-2016年共15年的数据均值的70.4%。突出的受灾人口和相对较低的直接经济损失让对应太一天符之年有点困难。诸位自行评判吧。

2016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暴雨洪涝、台风、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均呈现多发频发态势,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全国2016年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南北洪涝并发,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26 个省(区、市)出现不同程度城市内涝;登陆台风多,平均强度强,登陆强台风比例为历史最高,台风直接经济损失高于近10年平均;强对流天气多发重发,全国有2000多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损失偏重;夏季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高温日数多,影响范围广,全国出现4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多地日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全年气象灾害造成受灾人口18860.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961.4亿元,说明受灾范围相对较小,但灾害烈度较大。受灾人口低于1996年和2016年,只是15年平均的47.4%,但经济损失却远高于1996年和2016年,大大超过了15年均值,为均值的140.2%。

最后,我们看看卫生方面的数值。冲虚子之选取了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和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两个指标(单位都是1/10万),希望可以说明问题。1996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66.1,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为0.33;2009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63.52,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为1.12;2016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215.68,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为1.31。通过查看1950年以来相关统计,知1955年到1984年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都在千人以上,从1985年开始,逐年大幅度回落,在1996年下降到166.1,为数十年来最低,但之后又增加到200以上,2016年的215.68,算是偏低的了。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也有类似的规律,1955年为18.43,1965年为18.71,之后逐步回落到1以上,从1990年开始下降到1以下,1996年为0.33,为数十年来最低,但从2009年开始有回到1以上,2016年的1.31算是比较高的了。从本组数据看,1996年(岁会)算是比较和好的年份了,天符和太乙天符的确不怎么样。在这里,冲虚子只是做了个简单的分析,各位可以先想一想,提出岁会、天符、太一天符的目的是什么,岁会、天符、太一天符之外的年份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三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对这三者认识的分歧以及不同篇章对它们不同的阐述又如何统一呢?

往下,黄帝提出了一个问题:“位之易也何如?”意思是问客气和主气的位置关系变更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岐伯说:

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翻译成白话是:君火在相火之上就叫顺,相火加临君火之上就叫逆,出现了逆的情况,就容易犯病,犯病后会快速加重。如果是顺的话,就不容易患病,即使得病,也会比较轻微。冲虚子在之前数篇文章里已经说过,君火和相火的概念,本身就是为了使木火土金水五行和风热火燥湿寒六气对应而补造出来的一个概念,根本不是内经的经典理论,现在又提出君火可以加临相火之上,就是君可以在臣上,而臣不能在君上,更是没有道理的事情。坚守君火、相火者,一定会有很多不满,没有关系,请以具体的实例,如有很多数据则最好,予以说明为盼,不要讲那些你也未必懂而别人都不懂的道理。好吗?
(如有兴趣,请关注冲虚子“非阴阳五行”)
���_��
 
三百六十日法,是纪天日,以北斗转一圈为一年,其中二十四节气就是三百六十日法。
三百六十五日法,是纪地日,以实际的天数为一年。
两者结合在六微旨大论篇,三百六十日法一年的就是360天,注意,天的一日不等于地的一日。而地的一年实际上是365.25日。所以经中说,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所谓一步就是纪天的六十日,二十四步就是4年,积盈百刻而成日。就是说4年时间纪地的一年会多出一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4年多出2月29日这一天。古人纪一个地日用滴水一百刻,百刻即一天。
在六微旨篇中还讲到,纪天日与纪地日的相互相交,4年一循环。纪天60天等于纪地60.875天,经中原文是八十七刻半,
 
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也是不一样的,
天的六节顺序是,子(少阴),丑(太阴),寅(少阳),卯(阳明),辰(太阳),巳(厥阴),午(少阴)…
而地理应六气则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而且时间上也是不对等的,天之六节是平分的,地上则是不对等的。太阴之所以排中间并不是因为它位于中间,太阴是在四维,即辰戌丑未。只写作方便而排在中间,实际是分散的。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显明,是指太阳光芒最多的时侯,实际上指的是夏至,夏至所对应的是午位。要着重讲的是土气,土位实际上是分散在四维的,可能由于写作的关系,在此排在中间。
这样地理的气位也就确定了
 
最后编辑:
天符,岁会,实际上是邪气的重合,也就是说天符岁会太乙天符是得病的状态,也素问中所说的人虚加上天虚,两邪相合。经中明言中天符者其病速而危,中岁会者,其病徐而持,中太乙天符者速而暴死。天符岁会是邪气的加强而且是同一邪气。
比如,甲辰,太阳,太宫,太阴。有三股力量重合,甲已是土运,辰戌丑未是土位,在泉太阴是湿土,所以水气必遭秧,三土克一水。除去天符岁会其他气都是错开的,只要不是两个或以上克一个都形不成合力,天符岁会又称二十四气加临。
 
最后编辑:
冲虚子在之前数篇文章里已经说过,君火和相火的概念,本身就是为了使木火土金水五行和风热火燥湿寒六气对应而补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人体气血处于君火状态下是正常的,处于相火状态下是病态的。君位臣为顺,臣位君则逆。就如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是一个道理。人体处于相火的状态下,比方说某人很容易上火,
 
冲虚子在之前数篇文章里已经说过,君火和相火的概念,本身就是为了使木火土金水五行和风热火燥湿寒六气对应而补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人体气血处于君火状态下是正常的,处于相火状态下是病态的。君位臣为顺,臣位君则逆。就如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是一个道理。人体处于相火的状态下,比方说某人很容易上火,
谢谢关注。共同努力。
 
西方人在采用地心说的时候,对于太阳和几大行星和轨迹怎么也算不准;后来采用日心说,才算准了!七篇大论的古中国人采用的是很粗浅的算法,当然就有轨迹上的矛盾啦,没有矛盾才见鬼了呢!
对于前人的计算,本应以平常心看待,怎么可能全都正确?
眼下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了,真是每六十年一变迁吗?我可以说,并无事实证据,基本上就是胡扯!
 
西方人在采用地心说的时候,对于太阳和几大行星和轨迹怎么也算不准;后来采用日心说,才算准了!七篇大论的古中国人采用的是很粗浅的算法,当然就有轨迹上的矛盾啦,没有矛盾才见鬼了呢!
对于前人的计算,本应以平常心看待,怎么可能全都正确?
眼下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了,真是每六十年一变迁吗?我可以说,并无事实证据,基本上就是胡扯!
关于天文知识方面,如地球绕日的周期(一年是365.25天),月球绕地周期(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现在科学计算是27.32天,360除以27.32等于13.17715959.是不是十三度而有奇)北斗,二十八宿等等。古人对其的精度基本上和现代相当。可见你根本没读懂内经。
 
最后编辑: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
这段文字所表达可以推出,一年等于365.25天。当然内经不会直接说,但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古人早已知道这个周期。
天之六气,即一年平均分六段,那么根据现在已知一年等于365.25天得出每一气的天数365.25÷6=60.875天。所以将天的起点与地的起点放在同一起点开始计算(甲子年是天干与地支的共同起点),六气第一气走完,地上的天数是60.875天,尾数就是八十七刻半。第二气,60.875x2=121.75即七十五刻。三之气60.875x3=182.625即六十二刻半。……后面就不写出来了,反正都是对应的。试想如果古人不掌握其中规律是如何得出这般精确的数据?而且这段文字表达是四年又回到起点,与现在四年多出一闰日是高度吻合。
别再说古人不懂科学,古人知识粗糙等等,我们祖先的智慧超出你的想像,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以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系统而已。
 
最后编辑:
呵呵,数出来的,和算出来的可不是一回事。一天一天地数,当然能数出来一年有多少天,但用五运六气算,就算不准了!这是很明显的矛盾。
 
呵呵,数出来的,和算出来的可不是一回事。一天一天地数,当然能数出来一年有多少天,但用五运六气算,就算不准了!这是很明显的矛盾。
本不想再说了,因为说得已经足够明白。
你却硬要说是数出来的,告诉你在古代根本没有任何一种滴水装置可以做到到4年时间分毫不差,就算现代钟表也不能,承认古人的智慧很难吗。若不是计算得出绝对不会这么精确,反而用装置去数会出现偏差,因为就算现代钟表也不能保证4年的精确度。
本身滴水百刻也是人为定义的,你真的以为一昼夜刚好滴了一百刻水吗?真是无知。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