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0/20
- 帖子
- 1260
- 获得点赞
- 200
- 声望
- 63
- 年龄
- 50
四·气化学说
气化学说主要是针对三焦气化而言,三焦气化使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说起三焦,自古是个难题,对于功能意见比较统一,只是对于三焦的定位一直存在着分歧,难以定论。近结合《难经》中的一些言语,结合《内经》以及《伤寒论》来探讨一下三焦的一些问题。
1·三焦的定位
说到三焦的定位,这是个大难题,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认识,各说各有理,不能定论。《难经》中又称之为六腑之一,这更加让学者们扑朔迷离了,到底是什么是三焦?难道是胸膜与腹膜是三焦?所以就有的学者开始进行腹膜为三焦的认定,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学来学去,不能与经典相结合,所以进行探讨的多,而定论的却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三焦的时候,既要结合部位,又要结合三焦的功能,还要与三焦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才能真正明白三焦是什么。
对于三焦的定位,我们先从经典中来说明。由于三焦有名无形,不能通过确定的部位来定名为哪一个焦,在古代医家的认识上,我们只要明白三焦的功能,对于定位只要明白大概就行。因为三焦注重的人体的气化功能。
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灵枢·营卫生会》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难经·三十一难》
以上两条是内经与难经中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上焦的定位。首先我们先排除一下《内经》中的一个缺点,就是讲到定位或者功能的时候,就要结合针灸的经络这里的手足某某经都不要先看。其次有些地方可能存在着一些错误,也要择善而从。
上焦的定位两书中均称为在“胃上口”,这就说明上焦实在胃上口的部位,向上到达咽喉,所以说“并咽以上”这就定位到上焦是在胃上口----咽喉之间的部位。而《难经》中的认识与其差不多,其部位在心下,下至膈,在胃上口。而且,在《内经》中还重点提到了“贯膈,而布胸中,走腋”,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上焦的定位实在胸中。《难经》中还指出了上焦的一个功能特点,就是“主内而不出”,这里的出入是与下焦相比较的,在这里主要是指上焦肺中只是气体的进入,没有水液的排除。
总之,上焦就是胃上口到咽喉部的胸腔部位。进一步说,就是两肺的部位。
中焦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
“中焦亦并胃中”(《内经》)
对于中焦的定位,两本书中均说的很简单,就是在“胃中脘,不上不下”,这就让我们明白中焦的部位就是在胃肠道。并且《难经》中也指出了他的作用机理就是腐熟水谷。
至于这一点,现在有的学者分析的三焦就是腹膜的认识不一致的,也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的来分析过内难经中说的话语,难道腹膜具有腐熟水谷的作用,就这一点,就说明这些学者是在猜测,不是认真的理解经典话语。
下焦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内经》)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难经》)
以上是下焦的两条文,在这两条文中,重点指出了下焦的定位。但是条文中的一些话,就让后世医家乱了分寸,说不清道不明,到底下焦是在哪里。怎么又回肠又膀胱的,难道水液直接由回肠渗入膀胱的。其实这里是说明了水液从吸收到排除的一个过程,进一步讲,就是说水液是从中焦进入人体了,但是多余的必须有个排除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内经》中说的“循下焦而渗入膀胱”。这里的循是按照正常的水液循行,从哪里开始,到下焦结束,经过下焦的气化而进入膀胱。所以在读《内经》这一段话,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你看“别回肠”,别就是离别,是指水谷精微从胃肠道进入人体的血脉内,因此后面又说道“济泌别汁”则是说明脉内的水液从脉内向脉外渗出的多余的水液。
其次,《内经》中还分别用了三个“渗”字来说明下焦的真正部位,膀胱只是一个腑,是一个水道,而真正的下焦则是肾。在定位上,难经指出了是“膀胱上口”并非是指膀胱是下焦。其次,内经指出了“渗入膀胱”也说明了从下焦肾中渗出以后,进入到膀胱之内。
而对于《难经》来说,则显得重点突出,直接说明下焦是在膀胱上口,主要作用是分别清浊,清的留于脉内,浊的渗出脉外。很显然是说的肾的作用,并且还说明了下焦的以一个特点就是“主出而不内”,这就是与上焦的“主内而不出”相比较。
以上是三焦的定位,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定论。但是,这样的理解是否真的与经典中的功能相符合,我们后面接着说,以此来进一步验证三焦的真正机理。
气化学说主要是针对三焦气化而言,三焦气化使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说起三焦,自古是个难题,对于功能意见比较统一,只是对于三焦的定位一直存在着分歧,难以定论。近结合《难经》中的一些言语,结合《内经》以及《伤寒论》来探讨一下三焦的一些问题。
1·三焦的定位
说到三焦的定位,这是个大难题,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认识,各说各有理,不能定论。《难经》中又称之为六腑之一,这更加让学者们扑朔迷离了,到底是什么是三焦?难道是胸膜与腹膜是三焦?所以就有的学者开始进行腹膜为三焦的认定,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学来学去,不能与经典相结合,所以进行探讨的多,而定论的却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三焦的时候,既要结合部位,又要结合三焦的功能,还要与三焦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才能真正明白三焦是什么。
对于三焦的定位,我们先从经典中来说明。由于三焦有名无形,不能通过确定的部位来定名为哪一个焦,在古代医家的认识上,我们只要明白三焦的功能,对于定位只要明白大概就行。因为三焦注重的人体的气化功能。
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灵枢·营卫生会》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难经·三十一难》
以上两条是内经与难经中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上焦的定位。首先我们先排除一下《内经》中的一个缺点,就是讲到定位或者功能的时候,就要结合针灸的经络这里的手足某某经都不要先看。其次有些地方可能存在着一些错误,也要择善而从。
上焦的定位两书中均称为在“胃上口”,这就说明上焦实在胃上口的部位,向上到达咽喉,所以说“并咽以上”这就定位到上焦是在胃上口----咽喉之间的部位。而《难经》中的认识与其差不多,其部位在心下,下至膈,在胃上口。而且,在《内经》中还重点提到了“贯膈,而布胸中,走腋”,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上焦的定位实在胸中。《难经》中还指出了上焦的一个功能特点,就是“主内而不出”,这里的出入是与下焦相比较的,在这里主要是指上焦肺中只是气体的进入,没有水液的排除。
总之,上焦就是胃上口到咽喉部的胸腔部位。进一步说,就是两肺的部位。
中焦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
“中焦亦并胃中”(《内经》)
对于中焦的定位,两本书中均说的很简单,就是在“胃中脘,不上不下”,这就让我们明白中焦的部位就是在胃肠道。并且《难经》中也指出了他的作用机理就是腐熟水谷。
至于这一点,现在有的学者分析的三焦就是腹膜的认识不一致的,也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的来分析过内难经中说的话语,难道腹膜具有腐熟水谷的作用,就这一点,就说明这些学者是在猜测,不是认真的理解经典话语。
下焦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内经》)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难经》)
以上是下焦的两条文,在这两条文中,重点指出了下焦的定位。但是条文中的一些话,就让后世医家乱了分寸,说不清道不明,到底下焦是在哪里。怎么又回肠又膀胱的,难道水液直接由回肠渗入膀胱的。其实这里是说明了水液从吸收到排除的一个过程,进一步讲,就是说水液是从中焦进入人体了,但是多余的必须有个排除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内经》中说的“循下焦而渗入膀胱”。这里的循是按照正常的水液循行,从哪里开始,到下焦结束,经过下焦的气化而进入膀胱。所以在读《内经》这一段话,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你看“别回肠”,别就是离别,是指水谷精微从胃肠道进入人体的血脉内,因此后面又说道“济泌别汁”则是说明脉内的水液从脉内向脉外渗出的多余的水液。
其次,《内经》中还分别用了三个“渗”字来说明下焦的真正部位,膀胱只是一个腑,是一个水道,而真正的下焦则是肾。在定位上,难经指出了是“膀胱上口”并非是指膀胱是下焦。其次,内经指出了“渗入膀胱”也说明了从下焦肾中渗出以后,进入到膀胱之内。
而对于《难经》来说,则显得重点突出,直接说明下焦是在膀胱上口,主要作用是分别清浊,清的留于脉内,浊的渗出脉外。很显然是说的肾的作用,并且还说明了下焦的以一个特点就是“主出而不内”,这就是与上焦的“主内而不出”相比较。
以上是三焦的定位,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定论。但是,这样的理解是否真的与经典中的功能相符合,我们后面接着说,以此来进一步验证三焦的真正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