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乌梅丸”治湿热痢败案

梦回杏林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5
帖子
17557
获得点赞
9457
声望
113
所在地
 
  
[乌梅丸]治“湿热痢”败案(赵明锐《经方发挥》)

   黄XX,女,67岁。虽然年高,但平素身体尚称健康。于二年来患下痢,断续发作,发作时日下10余次至20次,好转时也尚有三、五次。便下物为脓血掺杂,伴有腹满而痛,曾有过里急后重,现已不明显,以前胃纳尚可,近一个多月以来食欲大减,间有得食即吐,或食后五至十分钟即呕吐,喜热饮,饮也 不多,小便短赤,精神疲惫。脉沉而涩,舌质稍红,有白腻苔。据此脉证,诊断为湿热痢,病久伤却脾胃之阳,因之不能食而呕吐;湿热之邪未去,羁留于肠道,故便下脓血,属虚实寒热皆有之证,给以乌梅丸料二剂。

   乌梅15克,细辛3克,干姜6克,黄连6克,当归6克,炮附子6克,蜀椒3克,桂枝6克,党参15克,黄柏1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服药后,病情不但毫无改善,诸证反而有不同程度的增重,特别是腹胀满痛更为加剧,后改用它法治愈。
  
 
  
  [乌梅丸]本为“蛔厥”所立,“又主久利”是其“拓展运用”。

  蛔虫遇酸则静,遇苦则下,所以[乌梅丸]要用大剂量极酸的“醋渍乌梅”为君、极苦的黄连为臣,再配少量“辛热麻辣”的“附子、细辛、蜀椒”为佐,以使蛔虫中毒麻痹,随大便排出,实现其安蛔驱蛔之效。

  当今中医临床上对[乌梅丸]的运用,很少看到有按原方比例投药的案例,大都是将黄连黄柏的用量大幅减少,而加大苦寒药比例的案例更是几乎没有。
  不知道是现在医患都太怕虚寒了,还是《伤寒论》中的这种证候(寒热错杂证:热占七八分,寒仅两三分)在当今临床上已经极为罕见了
  
 
  
  按照汉制1两为15g、1斤为240g计算,《伤寒论》乌梅丸全方的实际重量如下:

  乌梅三百个(干乌梅1000g) 细辛六两(90g) 干姜十两(150g) 黄连十六两(240g) 当归四两(60g) 附子六两(90g), 炮, 去皮 蜀椒四两(60g)出汗,桂枝去皮,六两(90g) 人参六两(90g) 黄柏六两(90g)

  改为汤剂,按一两折1克的话,各药材的用量应为:
  乌梅二十个(干乌梅67g)、细辛6g、干姜10g、黄连16g、当归4g、附子6g, 炮, 去皮、蜀椒4g,出汗、桂枝6g,去皮、人参6g、黄柏6g。

  哪位老师见过按经方原始剂量比例应用乌梅丸的验案,期待分享一下,谢谢!
  
 
食已即吐为胃热,大黄甘草汤证,岂是伤了胃阳?
 
食已即吐为胃热,大黄甘草汤证,岂是伤了胃阳?
 
用白头翁黄连秦皮大黄甘草
 
食已即吐为胃热,大黄甘草汤证,岂是伤了胃阳?
用白头翁黄连秦皮大黄甘草
  
  证候应该没有这么实,阻胃的热气和肠道的湿热虽重,但正气虚寒的一面已经显现。
  
  患者得此较重的湿热痢疾,说明其饮食不节、湿热体质有些年头了。
  那为何前些年不发病,而近两年才发病,近一月才加重出现呕吐纳减,是因其长期热盛耗气、湿重伤阳,以及随着年纪增长,阳气渐衰、运动渐少,而饮食习惯不易改变,使机体正邪平衡的状态被打破所致。
  
  我想医者大幅改变了[乌梅丸]中寒热药物的比例是其不效的原因之一
  
 
貌似这个人完全没有搞清楚乌梅丸的病机病因。。。方证很多时候很简便有效,但也有很多时候是瞎猫碰死耗子。
 
上热下寒本来就分两种,伤寒的上热下寒是下寒重于上热,也可以说是全身寒局部热。
本案正好是另一种,是上热重于下寒,也可以说是全身热局部寒,下寒只不过是经络堵塞导致的气血流通不畅,一般我称之为温病的上热下寒,此类病症临床甚多,且多被误治!用温热药之后反增上热,病势加剧!显然本案是属于这一种。
伤寒的上热下寒可以用乌梅丸,而温病的上热下寒需要分脏腑清上热通经络。
把温病诊断为伤寒的几乎是常态,古人说用伤寒方治温病不啻于抱薪救火,诚然!
 
最后编辑:
  
  以湿热为主要病机的泄泻,属于实证,当行气导滞,泻利湿热,通因通用。
  “湿温(湿热)病泻以大便干为度,伤寒阳明燥实下以便稀为度”,排泄湿热,与其出路,邪去病才能好。

  [乌梅丸]以“酸涩收敛”的“醋渍乌梅”为君,不利于导滞排邪,“苦降寒燥”的“黄连”为臣,不利于升阳行气。
  如果再把黄连的用量改得很小,温热药的比例就会变大,就反而会加剧热邪内郁,对于湿热积滞为主的症候更不适宜了。
  
 
  
===个人对此案核心病机、失败原因、用药方向的分析思考===
  此案除了“肠道湿热”和“脾胃虚损”之外,还有两个突出的病机:“气滞湿阻”及“血瘀血虚”,因为患者里急后重虽然已不明显,但腹满而痛,纳减偶吐,脉沉而涩。

  [乌梅丸]以酸敛的乌梅、苦降的黄连为主药,不利于祛风除湿、化瘀导滞,再加上赵师处方时大幅减少了清热燥湿药黄连的剂量,导致患者用药之后肠胃湿热和气滞血瘀加重,使诸证不减反增、腹胀满痛更剧。

  该患者“腹胀满痛”的症状突出,湿热积滞瘀阻较重,我的治法和用药思路是:“袪风除湿、行气导滞、化瘀养正、清燥厚肠”。方选:[四逆散]合[驻车丸]加防风、木香、槟榔、三七粉
  柴胡6克、白芍6克、枳壳6克、炙甘草6克;黄连12克、干姜4克、当归6克、阿胶6克(烊化);防风9克、木香6克、槟榔6克、三七粉6克(分冲)
  
 
  

  [驻车丸](《千金要方》原文)
  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度,腹痛不可忍者方
  黄连(六两) 干姜(二两) 当归 阿胶(各三两)
  上四味为末,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候干。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以意量减,日三。


  [驻车丸](《中国药典》)
  处方:黄连360g 炮姜120g 当归180g 阿胶180g
  性状: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微辛。
  炮制: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醋60ml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止痢。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3次。
  注意:湿热积滞、痢疾初起者忌服。
  规格:每50丸重3g。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有三个常用于治疗湿热积滞痢疾偏于实证的古方:[枳实导滯丸](《內外伤辨感论》)、[木香导滯丸](《松崖医径》)、和[木香檳榔丸](《儒门事亲》)。
  [枳实导滯丸]《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大黄一两(30g) 枳实麸炒 神曲炒,各五钱(各15g) 茯苓去皮 黄芩去腐 黄连拣净 白术各三钱(各9g) 泽泻二钱(6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开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木香导滯丸](《松崖医径》)是在[枳实导滯丸]中加入理气行滞的木香(9克),槟榔(12克)而成。适用于湿热积滞成痢,里急后重和脘腹痞胀较重的患者。
  〖木香檳榔丸〗《儒门事亲》
  「分类」:消导剂>>消食导滯
  「组成」:木香30 槟榔30 青皮30 陈皮30 莪术30 黄连30 黄柏90 大黄90 香附120 牵牛子120(水泛为丸,小豆大,每服30丸,食后姜汤送下)
  「功效」:行气导滯 泄热通便
  「主治」:积滯內停,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以及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者
  
 
这个明显不是乌梅丸症,乌梅丸的黄连说明胃有热,这个喜欢热饮,已经是胃有寒了,腹满又是脾虚,或者脾胃虚寒,食入即吐,明显不是乌梅丸的饥而不欲食,饥不欲食是胃热但是脾虚,肚子里的消化完了,但是感觉还是不想吃饭。而判断下焦湿热,下热而上寒用了上热下寒的药那是不可能好的。直接去下焦湿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