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中医入门须知

卓圣昊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20/07/12
帖子
29
获得点赞
5
声望
3
所在地
山东济南莱芜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 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 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 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 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 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 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 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 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 。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 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 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 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 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 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 《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 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 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 临证 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的时代, 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 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 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 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 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 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 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 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 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 《人体使用手册》 、 《求医不如求己》 以及《小说中医》 , 等, 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 另外, 《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 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 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 ;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 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 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 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 , , 。 有 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 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 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 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 代原有的, 成为学科的主流, 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 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 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 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 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 ,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 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 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 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 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 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 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 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 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 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 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 ,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 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 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 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 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 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 仅举例两 本 《黄帝临证切要》 (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 , 《经方实验录》 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 。 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 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 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 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 翻译的版本, 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 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 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 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 注家常以千记, 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 这里不便一一介绍。 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 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 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以上把中医入门的前两个环节大致的介绍了一下。
参照天下无疾
 
非常感谢!给我指明了方向!
 
这是典型的误导,初学者,先背经络穴位和药性,再差也有五成,基础必须打牢,学其它的才会觉得简单,才会辨别真伪,才知道那些是吹牛的,那些是有用的,稍微看看前辈的经验,名方。估计现在好多学校的老师都不如。就好像读书一样,不是先背成语,而是先识字,知道字义。脚踏实地。
 
垃圾老师会,垃圾建议,会让人,从入门到放弃
 
也很不错啊,怎么有恶评呢?
 
建议如果理解力没有问题的话 还是从读经典入手 这样不容易走弯路 最不济也从四小经典开始吧 这样会越看越有味道 兴趣会越来越大
 
建议如果理解力没有问题的话 还是从读经典入手 这样不容易走弯路 最不济也从四小经典开始吧 这样会越看越有味道 兴趣会越来越大
没那么容易,单伤寒论就把很多人推出去了,更别说黄帝内经了,原文都看不懂。
就连看郝万山的视频都是有门槛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