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疑问求解 伤寒论一两到底是多少克

qq87761357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8/25
帖子
704
获得点赞
78
声望
28
伤寒论一两到底是多少克
 
按照国家标准换算,楼上说的是正解。包括教材里也是这样标注的。
 
按照国家标准换算,楼上说的是正解。包括教材里也是这样标注的。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比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要用到45G真么大量吗,吓死人吃不死人吗
 
15.625克,我认为这个考证是准确的。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比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要用到45G真么大量吗,吓死人吃不死人吗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比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要用到45G真么大量吗,吓死人吃不死人吗
你放心,45克的黄芩吃不死人。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比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要用到45G真么大量吗,吓死人吃不死人吗
看来兄对药性不太了解啊。首先黄芩45克属于很普通的用量,其次黄芩清热,止血都有自己的不同剂量。
 
慎重用大剂量药,还是好的。《药典》也不知改了没改,以前都是小量
 
所谓15.6克,是那些历史学家考证的。
但是,要搞清楚,这些历史学家是什么人?他们生病会找中医看吗?
不!他们死也不找中医。
还信这种人吗?
 
口罩为何要分医用、民用和工业用途?
同理,汉代度量衡也分民用、官用和医用分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民用和官用的度量衡想要统一容易,但是医用的统一太难了,始皇帝烧儒家的书典,还是绝不会烧医书典籍。
 
所谓15.6克,是那些历史学家考证的。
但是,要搞清楚,这些历史学家是什么人?他们生病会找中医看吗?
不!他们死也不找中医。
还信这种人吗?
15.6克,医家也有所考证 并应用
 
伤寒论的剂量在临床上,我就按照一两折合15克进行换算,除了麻黄,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死一个人,只要辨证正确,没有无效的。
 
重病用重药,轻病用轻药吧。伤寒论强人和羸人药量是不一样的。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比如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要用到45G真么大量吗,吓死人吃不死人吗
伤寒论里的汤药,看起来量大,但是你看看桂枝汤的煎服法,跟我们现在普遍的煎服法是不一样的。伤寒的煎服法是:一付药煮一遍分三次服,45克的量服一次也就15克,汤剂并无法完全把药性煮出来,所以正真的是一次还不到15克量,这多吗?不多吧。如果服一遍或二遍,病癒,那就不必尽剂,也是就是病好了,多余的药就不用再服了。所以别看量多大,还要看是怎么煎服法的。不是所有的煎服法一付煎两次混合分两遍服的。
 
也不能说45克的煎一次煎出的药量就是15克,这是望文生义,根本没有严谨的数据检测,完全不可信,临床上面这些药煎一次煎一个小时,跟煎三次每次20分钟再混合均匀的药效是差不多的。
没有必要为李时珍的,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这种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解。李时珍错就是错了,只不过在那个时代没有文物考证,没有办法。
 
最后编辑:
伤寒论里的汤药,看起来量大,但是你看看桂枝汤的煎服法,跟我们现在普遍的煎服法是不一样的。伤寒的煎服法是:一付药煮一遍分三次服,45克的量服一次也就15克,汤剂并无法完全把药性煮出来,所以正真的是一次还不到15克量,这多吗?不多吧。如果服一遍或二遍,病癒,那就不必尽剂,也是就是病好了,多余的药就不用再服了。所以别看量多大,还要看是怎么煎服法的。不是所有的煎服法一付煎两次混合分两遍服的。
经方煎一次是一个小时,时方煎三次加起来才一个小时。。所以经方实际上是把药基本上都煎出来了。古人并不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