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立体框架的探索与实践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随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入,在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主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培养既有高技术水平,又具有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是关系到新世纪中医药事业能不能发展及如何发展的关键,也是卫生行政部门在制定政策和实施各项措施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十多年来,借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上海市卫生局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本文就此谈一些体会与想法。

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紧密衔接

学历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当前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这一阶段的教育已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和知识更新的必要手段,是终身教育的体现。如何根据中医药学的固有特色,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使三者紧密衔接,是一个重要课题。

1毕业后的教育

上海市从1988年开始着手制订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计划,1989年正式实施,培养期五年,分为二个阶段,即前三年的基础培养及后二年的提高培养,使住院医师通过五年严格培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保证医师队伍的基本建设。这项工作对住院医师的科学化、规范化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得到了各医疗单位的肯定和欢迎。目前,我市已将所有的市级医疗机构及绝大部分的区县级医疗机构包括区县级专科医院纳入了这一培养轨道,一共有各类住院医师约2400多人参加了培养计划的考试。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改进培养计划,到目前为止,已对《上海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细则》进行了四次修改。

2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进行的具有前瞻性、创造性、先进性和新颖性的高层次教育。学习目标是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临床医疗及科研水平,并进行创新性工作。因此,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学校接受的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做到老,学到老,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江主李提出了终身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及其规律性,是个人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中医药学是一门继承性、实践性极强的医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继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

我们将继续教育分为二部分。一是保证基本层面的人才培养,即所有取得中级技术职务后的专业人员都必须参加的专业培训,参加学分制继续教育项目学习。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教学内容注意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近几年,我市批准实施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共100多项,并呈逐年提高和完善的趋势。根据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认定试行办法,我市相应制定了《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和《继续医学教育证书发放与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医学终身教育制度。二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不同层面、不同目标的专门人才培养。这方面,我市近年来已作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包括举办全国及全市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上海市优秀青年中医临床医师“希望之星”班、区县中医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学习班、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及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人才班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培养对象已在各自单位或部门成为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部门的骨干力量,培养工作初显成效。这项工作由于较能体现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的特点,也是近年来我们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所在。

构建中医人才培养立体框架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适应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又要根据中医现代化的要求,培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因此,从“九五”开始,将重点放到培养中高级中医药人才,并逐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多种培养形式的立体式格局。

1多层次 多形式

首先,根据加强和发展农村中医工作、提高农村中医工作水平的卫生工作方针,我市从1998年起,在区县中医医院通过推荐和考评遴选了10名高年资住院医师包括部分主治医师进行为期二年的“区县中医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培养。学习内容为参加老中医学术经验及医学发展新进展等系列讲座,结合潜心自学,安排到三级医院进修半年,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医师带教,同时要求掌握并开展一门新技术、新项目和一项以上区(县)、院级科研项目。绝大部分学员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并在业务上有所建树,受到单位好评。其次,在主治医师这一层面选拔优秀青年临床医师进行“希望之星”计划培养,这是上海市卫生局“九五”期间“杏林工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组织推荐、评审和面试,从143名申报者中选拔了66名培养对象,自1997年起进行为期三年的培养工作。采取市内、市外跟师相结合,集中上课与分散带教相结合的方式,以学习掌握并推广临床上新技术、新项目,培养临床型跨世纪中医药人才为目的。每一位学员配备一位导师进行跟师学习,同时以听课形式,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新进展的讲座和进行临床科研方法的培训,并赴兄弟省市相关学科跟师学习半年以上。结业时,学员们共引进和开展新项目55项,发表论文99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5项。再进一步的重点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包括举办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及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班、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人才班等。1999年,上海制定了《上海发展中医条例》的配套文件《上海市高层次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管理办法》,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指导措施。我市从1990年起共举办了二届国家级继承班和一届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共有86名富有学术经验的名中医药专家担任导师,其中中医导师76名,中药导师10名;出师学员145名,其中中医师125名,中药师20名。我们采取“统一管理,集中上课,分散带教,定期考核”的教学方针,以传统的师授方式结合应用知识的学习,以培养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型人才为目标。而“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则是从43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申报者中筛选出10名学员,以培养开拓型的中医学术带头人为目标。从1999年底开始为期三年的培养工作,采取多导师制,每一位学员配备3~4名导师,博采众长,并采取集中上课与自学结合,门诊抄方与病房带教相结合及每年一次赴兄弟省市的相关领先学科考察学习的方式。目前10位学员中,1位已成为博士生导师,有2位晋升为教授。此外,我市从2000年9月开始举办了为期三年的“上海市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人才班”,从众多的报名者中选定了30名学员,采取双导师制:一名中医导师,一名中西医结合导师,系统学习一年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部分中医临床知识,参加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进展及相关前沿学科知识讲座,随中医导师临诊及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以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型人才为目标,探索一种培养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新模式。

2多方法 多途径

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要求,我们在培养的具体方法上也通过不同途径,采取不同方式。比如集中学习与分散带教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技术相结合;门诊跟师与病房学习相结合;临床医疗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在配备导师上,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单导师制、双导师制,也有多导师制;有中医导师,也有中西医结合导师;有本市导师,也有兄弟省市导师。学习上,广采博收,既有请进来(请兄弟省市导师及专家讲课),也有走出去(外出考察)。

3立体交叉 覆盖面广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为了适应不同层面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力求覆盖面广,即人才广:来自于不同层面、不同专业,分别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机构广:选送人才的机构既有大型医院,也有中、小医院;既有中医医院,也有综合性医院;既有市区医院,也有郊县医院;学科广:既有中医,也有中西医结合;既有临床型,也有科研型,还涉及各种专业学科。由此,形成一个立体式格局,既有层次上的衔接,又有相互间的交叉,使学员可进入更高层次或进行交互性的学习,以培养复合型、高新技术型跨世纪学术骨干。

体会与思考

1体会

十多年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初步收到成效。其中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是前提,领导支持是保障。根据国家领导部门的政策,我们制订了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并做好组织落实,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除了这些,我们还有以下几点体会:

中医人才培养既要强调中医特色,同时也要注重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即在要求继承与创新的同时,又要求是一流的、现代化的中医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一个重要体会是:培养对象的筛选是人才质量的保证,严进严出加上全过程严格管理很重要。首先是变以单位推荐为主改成以选拔为主。如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选拔,单位共推荐50余名,经形式审查、理论笔试、面试,最后审定入选10名。其次是严格管理。如希望之星班,66名学员经逐步淘汰,最后仅48名结业。在选拔学员时,我们采取自己申报、组织推荐、行政审核及考试打擂台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好中选优,尽量使有限的培养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早出人才,多出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市场的需求。针对中医外向型交流人才缺乏的现象,我市于1997年~1998年组织了一届30名学员进行全脱产强化英语学习班,受到了良好效果,部分学员由于受到良好的综合训练而走上重要领导岗位。通过调研,我们感到部分专业如中医五官科、眼科及皮肤科专业人员面临严重乏人情况,人才培养迫不亟待,因此已制定有关培养计划,这一工作即将启动。

经费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支撑。我们采取加大投入力度和单位匹配相结合,采取政府资助、单位匹配及单位全额拨款三种形式。

2几点思考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人才培养只有紧密与医疗临床及科学研究相结合,才能最大效益地发挥作用。比如结合示范性中医医院及示范性中医科建设、专科专病建设及学科建设等,参与一些科学研究,这样,既使人才培养有了肥沃的土地,补充经费的不足,也使人才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挥。

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不能急功近利,目前还存在结业后的继续跟踪培养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人才问题。

部分单位领导对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或是只注重引进人才,不重视利用政策,就地培养人才;或是平时不重视人才培养,“才”到用时方嫌少。这些都不利于业务的长期发展。

尽管在人才培养上已加大力度,但从实际情况看,培养经费仍显不足。目前,在各项建设经费投入普遍增加的情况下,人才培养经费的增加明显不足,“科教兴国”应该真正落到实处,希望各级领导在制定总体发展计划时,要重视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因此,我们建议多方筹措资金,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多元投资,以利人才的培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