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值得商榷

先贤追随者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1
帖子
236
获得点赞
69
声望
28
六经之于《伤寒论》似乎是承重墙之于楼房,但是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历代医家争论不休,愈争论愈让人感到迷惑。

最有影响的当属把六经当做六经脉,这乍看上去似乎靠谱,因为太阳经当中的“头项强痛”,与膀胱经的是动病部分契合,但是把六条经脉是动病与《伤寒论》的六经做一个比较,很容易发现两者契合度并不高。尤其是厥阴经和少阴经,简直就是各说各话。

正因为如此,张大昌先生才感叹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与《灵枢·经脉篇》足少阴经病‘不欲食’之文同,所生咽干、上气、烦心、心痛亦相仿,而《经脉篇》手厥阴条所生病之心痛似属连及,而与足厥阴肝经则半字莫问。”

他还指出少阴病提纲中“脉微细,但欲脉”,“与《经脉篇》手足少阴经皆别‘’。而究其根源,《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六经脉恐怕本就不是一回事。

钱超尘先生说:“自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词汇分别加上‘经’字,在卷一《经络图》中绘出人体六条经脉走向,并引《灵枢》为理论依据,后世乃谓仲景《伤寒论》之三阴三阳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于是,我们明白了原来是朱肱老前辈加了一个“经”,别小瞧这一个“经”字,可是把研读《伤寒论》的人整苦了。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所说:“则知《伤寒论》当时已无成书,乃叔和之所搜集者。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后人各生议论,每成一书,必前后更易数条,互相訾议,各是其说,愈更愈乱,终无定论。”



对于六经的讨论,当代的医家也没闲着,尤其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影响最大。但是正如刘观涛先生所说:“虽然各大名家所谈‘六经名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相同,但其‘六经内涵’却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同样一个真武汤方证,刘渡舟先生认为其为少阴病,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其为太阴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刘观涛先生接着说:“因为各大学派、各位名家对‘六经’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刘渡舟先生认为,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因此,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疾患。(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的结合,所以少阴病实质就是‘表阴’(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疾患,太阴病的实质就是‘里阴’(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疾患。”

先贤追随者看来,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是值得商榷的。



当我们翻开钱超尘先生所著的《南朝秘本<<伤寒论>校注考证》时,则对于六经会产生是颠覆性的认识。《南朝秘本<<伤寒论>校注考证》就是孙思邈先生所说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的《仲景要方》,因为这个内容掩藏在卷帙浩繁的《太平圣惠方》中,因此鲜为人知。

这个本子里面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六经实质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书中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别指患伤寒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

其实,按照运气学说,客气的前后顺序应该是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而按照南朝秘本《伤寒论》的患伤寒顺序,与客气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为逆时针转向,也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也好理解,正常的阴阳之气是按照时节顺时针此消彼长的,邪气则是逆时而动。

那么书中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仅仅是表示患伤寒的天数吗?先贤追随者认为,当然不止如此,因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代表六气,因此,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无非是表示《伤寒论》所论的是天行外感之病,而并非五藏内出之杂病,同时也表示邪气的由表及里过程。



我不敢肯定地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指是患伤寒的天数这一理论一定就是最终的结论,但是,我们想知道这三阴三阳与方证到底有多大联系。先贤追随者试着把南朝秘本《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三阴三阳应用诸方进行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想比较出两者三阴三阳之下使用的汤散诸方的重合程度,结果如下:

宋本《伤寒论》(下简称“宋本”)太阳病有50个方子,南朝秘本《伤寒论》(下简称秘本)太阳病有18个方子,其中两者重合的有11个方子。阳明病中,宋本有10个方子,秘本有19个方子,其中两者重合的有3个方子。少阳病中,两个版本都只有一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秘本中还有一个茯苓汤,据钱超尘先生研究,恐是误录少阳病之下。太阴病中,宋本和秘本都有5个方子,重合的有1个方子。少阴病中,宋本有17个方子,秘本有14个方子,重合的有8个方子。厥阴病中,宋本有12个方子,秘本有10个方子,重合的有2个方子。

两个本子三阴三阳应用的汤散诸方总的重合率大致都在30%左右,但是,不论是宋本《伤寒论》亦或是南朝秘本《伤寒论》其方剂都以显著的疗效著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汤散方剂并没有因为三阴三阳的归属变化而影响其使用价值。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六经,只要经由四诊辨对了方证,按证取方就能治好病。

毫无疑问,《伤寒论》的核心不是六经而是方证
,六经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现阶段我们理解的《伤寒论》中的六经实质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

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看上去是谈六经,实质上不过是绕了个弯子,根子还是辨方证,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的不完美之处在于,既然三阴三阳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那么与其用八纲借由六经绕个弯子再指向方证,倒不如抛开六经用八纲直接瞄准方证来得简洁,准确。



最后,先贤追随者想借用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的一段话作为该文的结语。

先生说:“叔和《伤寒论》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拟防世急。则知《伤寒论》当时已无成书,乃叔和之所搜集者。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后人各生议论,每成一书,必前后更易数条,互相訾议,各是其说,愈更愈乱,终无定论。不知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也。其自序云:伤夭横之莫救,所以寻求古训,博采众方。盖因误治之后,变症错杂,必无循经之理。当时著书,亦不过随症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也。

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摘于徐灵胎《伤寒类方·序》)

徐老前辈这句“不类经而类方”可谓是顿悟之言。
 
最后编辑:
確實如此,徐靈胎三百年前就知道了。我是剛剛才知道。
 
对于古人来说,肯定是先有三阴三阳的概念,然后才有三阴三阳的经络名称,除了经络名称,三阴三阳也还用在其它范畴,岂止经络?张机所阐述显然的只是一种概念,而后人却往经络上理解,本末倒置,自然争论不休。要弄清楚三阴三阳的概念是什么,首先要知道阴阳的定义是什么?连阴阳是都不知道是什么,又岂能弄清三阴三阳?这类事情无需争论末节,须往本源上求,才是正理。至于硬背症状以求合于方药,犹如抽去灵魂以求尸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是进步,反是倒退。我看,先把阴阳本质清楚,才能解答诸类问题。中医乃是大道,大道明而诸象清,大道不明,诸象岂能独清?
 
不类经而类方 ,是實用經方!
 
治疗新冠的清肺排毒汤来源于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性味“平和”。然而这些方均为伤寒”经方“,如果按照“不类经而类方”的观点,又该如何解释?
 
我也很赞同这句话:不类经,而类方。可以说跟胡希恕一样,用八纲辨证来应方便可。至于三阴三阳这个名词在内经也有提到,两者意思应该是一样的,张机是东汉时期的人,而内经早于东汉。在伤寒书里也能看的出来,张机是不会不懂内经的,所以运用的理论也应是来自于内经才对。至于六病方证为何跟内经的十二经有相同之处,又有对不上的地方。这也许和〈汤液经〉有关,张机的伤寒论既是来源于此书,那首先要搞清楚,汤液经和内经两书到底谁成书的时间更早?按个人猜测,只是猜测,汤液经成书时间应该更早,因为观内经里的理论内容基本上己经很成熟了。按正常来讲,一套较成熟的理论毕定是经过很多临床经验的总统结才会慢慢形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天生的。而汤液经原本己经看不到了,那就从张机的伤寒论来对比,无论伤寒或金匮都可以看到,书里只有临床方证,基本没见到象内经那样的理论。这就说明汤液经时期的理论还没有很成熟,或者不统一,还在理论的总结过程中。而到了内经时期才算是理论成熟统一了。
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何伤寒里的六病和内经的十二经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的怪象。
 
治疗新冠的清肺排毒汤来源于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性味“平和”。然而这些方均为伤寒”经方“,如果按照“不类经而类方”的观点,又该如何解释?
我怀疑你是否真的看过我这篇帖子。
 
最后编辑:
自打满清占领中原之后,就开始歪曲中华传统文化。三百年来,人们不知阴阳为何物,更不知三阴三阳因何而分。满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原本就是断章取义,不求甚解,一切为了统治着想,自也不希望汉人精研至理。于是也带动了一大批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的文人。“不类经而类方”,估计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阴阳,本为物理真义。然而,连《物理小识》也是禁书的时代,岂有文人真能“ 顿悟 ”?这是三百年的历史倒退,自然也是学术倒退!
难道诸君以为当今中医也是从此之后无须再谈阴阳乎?!
 
就物理最本质的原理来说,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的基本维度,缺一不可。尸子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而今,楼主认为,三阴三阳只取决于时间,却无关乎空间?这个结论逻辑自洽 吗?
 
就物理最本质的原理来说,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的基本维度,缺一不可。尸子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而今,楼主认为,三阴三阳只取决于时间,却无关乎空间?这个结论逻辑自洽 吗?
何止是物理学啊!
在易学中,通篇的着眼点也无外乎,时空二字罢了。
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多半在易之一道上还没入门。
 
就物理最本质的原理来说,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的基本维度,缺一不可。尸子云:“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而今,楼主认为,三阴三阳只取决于时间,却无关乎空间?这个结论逻辑自洽 吗?
“楼主认为,三阴三阳只取决于时间,却无关乎空间”,这话我说过吗?在何处说过?还是先生您自说自话?

我的意思是,先生先看明白帖子,再发表意见。比如说我所说的“不类经而类方”,其“经”是“六经”之意,不是先生所理解的“经方”之意。凡是看过帖子的,这点都没必要解释。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指是患伤寒的天数这一理论一定就是最终的结论",这话不知是谁说的?
如果我居然没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或许楼主的旗帜也太不鲜明了吧?楼主究竟想说明什么?赞成或是反对?
尤其,楼主所说的“六经”何意,不类“经”的经又是何意?楼主所说的“方”是何意?类方的“方”又是何意?逻辑如果清楚,一句话就行了。
此外,中医的“八纲”不管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它与阴阳肯定是一致的。你是否不认为阴阳与方向有关,所以三阴三阳也不与方向有关,也就不与八纲相关?
疾病入侵人体,本来就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以物理角度就是矢量,一种有力量也有方向的量。中医看不到病毒实体,只把它看作一种入侵力量。机体对它起反应,也是一种力量。从某种角度看,它的变化可归为三阴三阳(背|腹、头|尾、中|外);从另一种角度看它的变化可以归为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楼主讨论的命题其实是“末”,它的“本”是运动矢量。如果三阴三阳的理论没有反映疾病的运动,那么这理论是错;如果反映了疾病运动矢量,它就是正确的。而理法方药,理在方先,不求理而直接求方,岂非本末倒置?
“不类经而类方”,首先把“运动矢量”的概念偷换成“经络”的概念,然后再否定掉经络的概念,于是“理”全抛了,只剩下“方”,还觉得这就是“顿悟”?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所谓“经络”是什么?经络是生物矢量的抽象轨迹!这原本是抽象的,若要具体化,可有千千万万途径,世人不知,以为只有十二条?电器厂制作产品,原理图也只有一个模样,但具体布线的工人把电线七拐八绕,莫衷一是!实际上疾病侵犯人体的途径也是这样七拐八绕的,于是便有人以为它不循“经络”?以为经络只有针灸挂图上那样才算“正确”?于是就否定了矢量原理?大错特错!
全世界都在寻找“经络实体”,没找到过吧?这就象你对着电冰箱寻找它的“原理图”,如果电线扎在一起弯弯绕绕就不认识了,那一辈子休想找到!于是就能否定“电冰箱原理”?
古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自与现代不同,古人写一本书,自以为写明白了,可后人偏偏领会错误,想不出究竟,又不求甚解,已是积重难返!
 
现在再说张仲景。它提出的外感病三阴三阳概念,是一个时间与空间(方向)的结合。
一,感染初起+全身反应。
二,粘膜表面播散+反应全盛。
三,侵袭所致或反应所致=腔腺管阻滞。
四,侵袭持续+反应不继=消化脏器衰退。
五,侵袭持续+反应不继=能量和循环血量衰退。
六,侵袭持续+再次反应增加=腔脉管阻滞或炎性包裹。
 
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大家都曾关心,想想看,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从生物矢量的角度来看:阳,就是机体反应的矢量增加,方向外达;阴,就是机体反应的矢量减小,方向内收。
太,就是机体反应突然增加,这时兴奋点主要在延髓,所以“头项……”
明,就是机体兴奋移到具体病灶的粘膜表面,所以有“四大”,全身供养骤增,若有津不足则大便难。
少,就是反应过度而管道(经络)开始阻滞,可发生在病灶,也可发生在非病灶的其它相关部位。
 
伤寒论的理解需要改变思路,才能进入,因为你理解的脏腑经络理论,和张仲景的不一样,试问,你理解的营卫,气化,经脉与络脉,能够和张仲景一个思路吗?卫行脉外营行脉内,这八个字你理解到什么程度。什么是卫,什么是营,脉的正常循行,营卫脉之间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么?这些都要明白才能和张仲景一个思路,单独一个条文,一个方剂,就想明白伤寒论,连门也没有。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指是患伤寒的天数这一理论一定就是最终的结论",这话不知是谁说的?
如果我居然没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或许楼主的旗帜也太不鲜明了吧?楼主究竟想说明什么?赞成或是反对?
尤其,楼主所说的“六经”何意,不类“经”的经又是何意?楼主所说的“方”是何意?类方的“方”又是何意?逻辑如果清楚,一句话就行了。
此外,中医的“八纲”不管是什么年代出现的,它与阴阳肯定是一致的。你是否不认为阴阳与方向有关,所以三阴三阳也不与方向有关,也就不与八纲相关?
疾病入侵人体,本来就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以物理角度就是矢量,一种有力量也有方向的量。中医看不到病毒实体,只把它看作一种入侵力量。机体对它起反应,也是一种力量。从某种角度看,它的变化可归为三阴三阳(背|腹、头|尾、中|外);从另一种角度看它的变化可以归为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楼主讨论的命题其实是“末”,它的“本”是运动矢量。如果三阴三阳的理论没有反映疾病的运动,那么这理论是错;如果反映了疾病运动矢量,它就是正确的。而理法方药,理在方先,不求理而直接求方,岂非本末倒置?
“不类经而类方”,首先把“运动矢量”的概念偷换成“经络”的概念,然后再否定掉经络的概念,于是“理”全抛了,只剩下“方”,还觉得这就是“顿悟”?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所谓“经络”是什么?经络是生物矢量的抽象轨迹!这原本是抽象的,若要具体化,可有千千万万途径,世人不知,以为只有十二条?电器厂制作产品,原理图也只有一个模样,但具体布线的工人把电线七拐八绕,莫衷一是!实际上疾病侵犯人体的途径也是这样七拐八绕的,于是便有人以为它不循“经络”?以为经络只有针灸挂图上那样才算“正确”?于是就否定了矢量原理?大错特错!
全世界都在寻找“经络实体”,没找到过吧?这就象你对着电冰箱寻找它的“原理图”,如果电线扎在一起弯弯绕绕就不认识了,那一辈子休想找到!于是就能否定“电冰箱原理”?
古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自与现代不同,古人写一本书,自以为写明白了,可后人偏偏领会错误,想不出究竟,又不求甚解,已是积重难返!
《伤寒论》所说的主要的东西无非是方和证,治病时要抓住主证,然后方证对应就能治好病,比如说看到病人汗出、发热、恶风,就用桂枝汤,看到病人无汗、恶寒、身痛就用麻黄汤,等等诸如此类。简洁而实用。
什么“ 如果三阴三阳的理论没有反映疾病的运动,那么这理论是错;如果反映了疾病运动矢量,它就是正确的 ”,看病时,怎么反应您的所谓的“疾病运动”,还有“矢量”?不符合您的“矢量”理论就是错误的吗?你这是看病呢?还是弯弯绕呢?先生您还是先学会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吧,您那些看似高深的概念与《伤寒论》无关,与中医无关,最好还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吧。
 
《伤寒论》所说的主要的东西无非是方和证,治病时要抓住主证,然后方证对应就能治好病,比如说看到病人汗出、发热、恶风,就用桂枝汤,看到病人无汗、恶寒、身痛就用麻黄汤,等等诸如此类。简洁而实用。
什么“ 如果三阴三阳的理论没有反映疾病的运动,那么这理论是错;如果反映了疾病运动矢量,它就是正确的 ”,看病时,怎么反应您的所谓的“疾病运动”,还有“矢量”?不符合您的“矢量”理论就是错误的吗?你这是看病呢?还是弯弯绕呢?先生您还是先学会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吧,您那些看似高深的概念与《伤寒论》无关,与中医无关,最好还是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吧。
我知道,在网络上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我下面的话是说给旁观者听的。
什么叫做“买椟还珠”?有些人,买了《伤寒论》的椟,却把珠还给了张仲景,真是“拾金不昧”呵!
张仲景说了那么些的证和方,是为了给他的理论举例,否则为什么要说“太阳病,XXXX……,麻黄汤主之”?直接就说“但凡头痛……用XX方”不就得了?
中学上课时,化学老师为了说明什么是“氧化反应”,便用“铁丝在纯氧当中燃烧,产生四氧化三铁”来举例说明,但如果学生死记硬背“铁在纯氧中燃烧产生四氧化三铁叫做氧化反应”,当看到炭在空气中燃烧时便找不着北了,硬说“圣人没说此例,所以这不是氧化反应”,算不算蠢才一个?或者干脆,“我不管什么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只要死死记住什么跟什么一起会生成什么就行了”,这叫“顿悟”?还是仍叫蠢才?
还是再说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
一开始,有头痛项强,略有喉痒、流涕,可发热或暂未发热,这是病在太阳;是否张仲景没说过“喉痒、流涕”和话,就不算“病在太阳”了?
继而,迅速发展为明显发热、出汗、胸闷胸痛咳嗽咳痰,机体反应剧烈,这是病在阳明;是否张机没有过“反应剧烈”的话,就不能算做“病在阳明”了?
继而,迅速出现痰和粘液壅堵细支气管、缺氧、气喘、神昏、味觉异常,这是病在少阳;是否张机没说过这此,就不算“病在少阳”了?
继而,机体反应不继,多脏器衰竭,这是病在三阴。由于发病迅速几乎难以区分先是哪个脏器先衰,所以三阴并行。当然,如果不是新冠,而是其它缓慢进程的感染,并且始终不予输液,那么或许三阴便会依次而发,如同仲景顺序。
我们再看处方:清肺解毒汤。它由五苓散、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四方组成!其中五苓散专攻太阳偏湿者;麻杏石甘汤针对太阳、阳明合病者;小柴胡汤专攻少阳,而其中黄芩亦清里热;射干麻黄汤则专效于肺,兼有太阳之力。
此方明显可见,适合新冠肺炎发病迅速,三阳齐感的情况,但还是偏于早期,若多脏器衰竭,累及三阴则不合适。组此方者,明显有着清晰的仲景六经功底,决非泛泛之辈!
可就这样的方剂,网上喷子却不知道有多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知道,在网络上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我下面的话是说给旁观者听的。
什么叫做“买椟还珠”?有些人,买了《伤寒论》的椟,却把珠还给了张仲景,真是“拾金不昧”呵!
张仲景说了那么些的证和方,是为了给他的理论举例,否则为什么要说“太阳病,XXXX……,麻黄汤主之”?直接就说“但凡头痛……用XX方”不就得了?
中学上课时,化学老师为了说明什么是“氧化反应”,便用“铁丝在纯氧当中燃烧,产生四氧化三铁”来举例说明,但如果学生死记硬背“铁在纯氧中燃烧产生四氧化三铁叫做氧化反应”,当看到炭在空气中燃烧时便找不着北了,硬说“圣人没说此例,所以这不是氧化反应”,算不算蠢才一个?或者干脆,“我不管什么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只要死死记住什么跟什么一起会生成什么就行了”,这叫“顿悟”?还是仍叫蠢才?
还是再说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
一开始,有头痛项强,略有喉痒、流涕,可发热或暂未发热,这是病在太阳;是否张仲景没说过“喉痒、流涕”和话,就不算“病在太阳”了?
继而,迅速发展为明显发热、出汗、胸闷胸痛咳嗽咳痰,机体反应剧烈,这是病在阳明;是否张机没有过“反应剧烈”的话,就不能算做“病在阳明”了?
继而,迅速出现痰和粘液壅堵细支气管、缺氧、气喘、神昏、味觉异常,这是病在少阳;是否张机没说过这此,就不算“病在少阳”了?
继而,机体反应不继,多脏器衰竭,这是病在三阴。由于发病迅速几乎难以区分先是哪个脏器先衰,所以三阴并行。当然,如果不是新冠,而是其它缓慢进程的感染,并且始终不予输液,那么或许三阴便会依次而发,如同仲景顺序。
我们再看处方:清肺解毒汤。它由五苓散、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四方组成!其中五苓散专攻太阳偏湿者;麻杏石甘汤针对太阳、阳明合病者;小柴胡汤专攻少阳,而其中黄芩亦清里热;射干麻黄汤则专效于肺,兼有太阳之力。
此方明显可见,适合新冠肺炎发病迅速,三阳齐感的情况,但还是偏于早期,若多脏器衰竭,累及三阴则不合适。组此方者,明显有着清晰的仲景六经功底,决非泛泛之辈!
可就这样的方剂,网上喷子却不知道有多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由果导因,硬往上靠。肺炎不同于伤寒,却非用伤寒的传递来解说。
那几个破处方也仅仅是有一定效果而已,药力还不够专,别跟着吹呼了。对于轻中度的患者一两味药足够,对于没被传染的一味药可以预防,哈哈哈
 
六经之于《伤寒论》似乎是承重墙之于楼房,但是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历代医家争论不休,愈争论愈让人感到迷惑。

最有影响的当属把六经当做六经脉,这乍看上去似乎靠谱,因为太阳经当中的“头项强痛”,与膀胱经的是动病部分契合,但是把六条经脉是动病与《伤寒论》的六经做一个比较,很容易发现两者契合度并不高。尤其是厥阴经和少阴经,简直就是各说各话。

正因为如此,张大昌先生才感叹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与《灵枢·经脉篇》足少阴经病‘不欲食’之文同,所生咽干、上气、烦心、心痛亦相仿,而《经脉篇》手厥阴条所生病之心痛似属连及,而与足厥阴肝经则半字莫问。”

他还指出少阴病提纲中“脉微细,但欲脉”,“与《经脉篇》手足少阴经皆别‘’。而究其根源,《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六经脉恐怕本就不是一回事。

钱超尘先生说:“自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词汇分别加上‘经’字,在卷一《经络图》中绘出人体六条经脉走向,并引《灵枢》为理论依据,后世乃谓仲景《伤寒论》之三阴三阳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于是,我们明白了原来是朱肱老前辈加了一个“经”,别小瞧这一个“经”字,可是把研读《伤寒论》的人整苦了。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所说:“则知《伤寒论》当时已无成书,乃叔和之所搜集者。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后人各生议论,每成一书,必前后更易数条,互相訾议,各是其说,愈更愈乱,终无定论。”



对于六经的讨论,当代的医家也没闲着,尤其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影响最大。但是正如刘观涛先生所说:“虽然各大名家所谈‘六经名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相同,但其‘六经内涵’却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同样一个真武汤方证,刘渡舟先生认为其为少阴病,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其为太阴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刘观涛先生接着说:“因为各大学派、各位名家对‘六经’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刘渡舟先生认为,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因此,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疾患。(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而胡希恕先生认为,六经是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阳)的结合,所以少阴病实质就是‘表阴’(病位在表,病性为阴)疾患,太阴病的实质就是‘里阴’(病位在里,病性为阴)疾患。”

先贤追随者看来,胡希恕先生的六经来自八纲的理论是值得商榷的。



当我们翻开钱超尘先生所著的《南朝秘本<<伤寒论>校注考证》时,则对于六经会产生是颠覆性的认识。《南朝秘本<<伤寒论>校注考证》就是孙思邈先生所说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的《仲景要方》,因为这个内容掩藏在卷帙浩繁的《太平圣惠方》中,因此鲜为人知。

这个本子里面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六经实质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书中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别指患伤寒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

其实,按照运气学说,客气的前后顺序应该是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而按照南朝秘本《伤寒论》的患伤寒顺序,与客气的顺序正好是相反的,为逆时针转向,也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也好理解,正常的阴阳之气是按照时节顺时针此消彼长的,邪气则是逆时而动。

那么书中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仅仅是表示患伤寒的天数吗?先贤追随者认为,当然不止如此,因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代表六气,因此,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无非是表示《伤寒论》所论的是天行外感之病,而并非五藏内出之杂病,同时也表示邪气的由表及里过程。



我不敢肯定地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指是患伤寒的天数这一理论一定就是最终的结论,但是,我们想知道这三阴三阳与方证到底有多大联系。先贤追随者试着把南朝秘本《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三阴三阳应用诸方进行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想比较出两者三阴三阳之下使用的汤散诸方的重合程度,结果如下:

宋本《伤寒论》(下简称“宋本”)太阳病有50个方子,南朝秘本《伤寒论》(下简称秘本)太阳病有18个方子,其中两者重合的有11个方子。阳明病中,宋本有10个方子,秘本有19个方子,其中两者重合的有3个方子。少阳病中,两个版本都只有一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秘本中还有一个茯苓汤,据钱超尘先生研究,恐是误录少阳病之下。太阴病中,宋本和秘本都有5个方子,重合的有1个方子。少阴病中,宋本有17个方子,秘本有14个方子,重合的有8个方子。厥阴病中,宋本有12个方子,秘本有10个方子,重合的有2个方子。

两个本子三阴三阳应用的汤散诸方总的重合率大致都在30%左右,但是,不论是宋本《伤寒论》亦或是南朝秘本《伤寒论》其方剂都以显著的疗效著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汤散方剂并没有因为三阴三阳的归属变化而影响其使用价值。换句话说,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六经,只要经由四诊辨对了方证,按证取方就能治好病。

毫无疑问,《伤寒论》的核心不是六经而是方证
,六经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现阶段我们理解的《伤寒论》中的六经实质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

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看上去是谈六经,实质上不过是绕了个弯子,根子还是辨方证,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的不完美之处在于,既然三阴三阳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那么与其用八纲借由六经绕个弯子再指向方证,倒不如抛开六经用八纲直接瞄准方证来得简洁,准确。



最后,先贤追随者想借用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的一段话作为该文的结语。

先生说:“叔和《伤寒论》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拟防世急。则知《伤寒论》当时已无成书,乃叔和之所搜集者。虽分定六经,而语无诠次,阳经中多阴经治法,阴经中多阳经治法,参错不一。后人各生议论,每成一书,必前后更易数条,互相訾议,各是其说,愈更愈乱,终无定论。不知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也。其自序云:伤夭横之莫救,所以寻求古训,博采众方。盖因误治之后,变症错杂,必无循经之理。当时著书,亦不过随症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也。

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摘于徐灵胎《伤寒类方·序》)

徐老前辈这句“不类经而类方”可谓是顿悟之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