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证心得 临证心得——外感发热

  • 主题发起人 鹤年达
  • 开始时间

鹤年达

概念: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由于气候反常,或人体凋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六淫间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其不同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则是由感邪的性质和病邪作用的脏腑部位所决定。如病邪影响发病,火热之邪为病,热变较速,发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粘滞,病变多留恋中下焦;风寒为病,则有一郁而化热的过程。病情如进一步加重,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

临床表现:

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

要点:

1.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C以上,提示病证在卫表。

2.壮热指但热不寒,且热势很盛,体温在39~(2-40~C之间,甚至更高,一日之内波动很小,高热不退,持续时间达数天或更长。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人营血证等。

各种发热的治疗:

1肺热证

症状: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第一遍水6碗煮取2碗,第二遍水2碗煮取1碗,两煎药液搅拌均匀,日分3服

按语:对于此证治疗的关键在于麻黄与石膏的等量。有很多人面对此证高热、咳嗽显得十分惊慌,时常加大石膏的用量,甚至叠加清热解毒之品。不知此举使寒凉过甚,而热被冰伏了,轻者迁延难愈,重则变成重证了。所以,不要怕,石膏麻黄等量,热邪在肺,“其高者因而越之”,散出去自然就病愈了。

2胃热证

症状: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热。

方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第一遍水6碗煮取2碗,第二遍水2碗煮取1碗,两煎药液搅拌均匀,日分3服

按语:对于此证,无须多过言语了,须知烧退以后,要加服一碗,这个是防止复烧的关键。

3腑实证

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细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甘草、芒硝

水3碗煮取1碗,熔化芒硝,顿服。过了4个小时还没有泻下,则如法再吃一次。



4·胆热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川楝子 黄芩,半夏,枳实,栀子、金钱草、青蒿、大黄

第一遍6碗煮取3碗,第二遍6碗煮取3碗,去渣,锅洗干净,两煎所得药液倒入锅中,用大火浓缩成3碗,日分3服

按语:此为本人之验方。只要病机为胆腑郁滞,均有良效。“六腑以通为用”,故因结石阻滞者,亦有排石之效。

5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黄连,栀子,半夏、厚朴、石菖蒲,淡豆豉、黄柏、黄芩、藿香、佩兰、滑石、荷叶

共为细末,每次9g,米汤调服、日3次

按语:湿邪粘滞,难以速除。连续汤药,患者多难以接受,而另寻他医了。故以散剂服用,患者多能接受,而疗效亦比汤剂好。此多年临证之得来体会

6大肠湿热证

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第一遍4碗煮取1碗,第一遍3碗煮取1碗,两煎拌匀,日分2服

7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大黄、栀子、篇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甘草

共粉碎成细末,每次6g,开水调服,日3次

按语:没错,这个就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名的八正散。但是现代多改为汤剂了,有失本意了,多没有效果。这个方子人家当时设计就是散剂的,而就是因为效果好才写进书里传世的,你改成汤剂了怎么会有疗效呢?而我临床也深有体会,散剂效果真的好。



笔者写于广东揭阳
 
概念: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由于气候反常,或人体凋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六淫间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其不同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则是由感邪的性质和病邪作用的脏腑部位所决定。如病邪影响发病,火热之邪为病,热变较速,发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粘滞,病变多留恋中下焦;风寒为病,则有一郁而化热的过程。病情如进一步加重,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

临床表现:

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

要点:

1.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C以上,提示病证在卫表。

2.壮热指但热不寒,且热势很盛,体温在39~(2-40~C之间,甚至更高,一日之内波动很小,高热不退,持续时间达数天或更长。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净,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人营血证等。

各种发热的治疗:

1肺热证

症状: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第一遍水6碗煮取2碗,第二遍水2碗煮取1碗,两煎药液搅拌均匀,日分3服

按语:对于此证治疗的关键在于麻黄与石膏的等量。有很多人面对此证高热、咳嗽显得十分惊慌,时常加大石膏的用量,甚至叠加清热解毒之品。不知此举使寒凉过甚,而热被冰伏了,轻者迁延难愈,重则变成重证了。所以,不要怕,石膏麻黄等量,热邪在肺,“其高者因而越之”,散出去自然就病愈了。

2胃热证

症状: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热。

方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第一遍水6碗煮取2碗,第二遍水2碗煮取1碗,两煎药液搅拌均匀,日分3服

按语:对于此证,无须多过言语了,须知烧退以后,要加服一碗,这个是防止复烧的关键。

3腑实证

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细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甘草、芒硝

水3碗煮取1碗,熔化芒硝,顿服。过了4个小时还没有泻下,则如法再吃一次。



4·胆热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川楝子 黄芩,半夏,枳实,栀子、金钱草、青蒿、大黄

第一遍6碗煮取3碗,第二遍6碗煮取3碗,去渣,锅洗干净,两煎所得药液倒入锅中,用大火浓缩成3碗,日分3服

按语:此为本人之验方。只要病机为胆腑郁滞,均有良效。“六腑以通为用”,故因结石阻滞者,亦有排石之效。

5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黄连,栀子,半夏、厚朴、石菖蒲,淡豆豉、黄柏、黄芩、藿香、佩兰、滑石、荷叶

共为细末,每次9g,米汤调服、日3次

按语:湿邪粘滞,难以速除。连续汤药,患者多难以接受,而另寻他医了。故以散剂服用,患者多能接受,而疗效亦比汤剂好。此多年临证之得来体会

6大肠湿热证

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第一遍4碗煮取1碗,第一遍3碗煮取1碗,两煎拌匀,日分2服

7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大黄、栀子、篇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甘草

共粉碎成细末,每次6g,开水调服,日3次

按语:没错,这个就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名的八正散。但是现代多改为汤剂了,有失本意了,多没有效果。这个方子人家当时设计就是散剂的,而就是因为效果好才写进书里传世的,你改成汤剂了怎么会有疗效呢?而我临床也深有体会,散剂效果真的好。



笔者写于广东揭阳
偏于去邪,应扶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