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疑问求解 胆汁帮助胃消化是木克土吗?

神农牛顿特斯拉

会员违规,头衔屏蔽
封禁会员
注册
2020/06/08
帖子
83
获得点赞
2
声望
8
所在地
上海市
村野草民说:“中医里的木克土,肝郁脾虚。现代医学不也知道,胆汁分泌帮助胃消化吗?胆汁若不分泌,胃就消化不良不正常吗?肝胆为木,脾胃为土,木克土有错吗?”
这段话有人能理解吗?
胆汁帮助胃消化,是木克土吗?
 
我又仔细看了一下,他这段话是6月15日23:24时发在我的主题“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的大框架都被你取消了,那还是中医吗?”的第5楼的回复中说的。没有重新编辑过。
 
扯淡啊,胆汁帮助消化是木生火,胆汁不是流入胃,是流入小肠,胆为木,小肠为火
 
扯淡啊,胆汁帮助消化是木生火,胆汁不是流入胃,是流入小肠,胆为木,小肠为火
这一段话指出村野草民的一段话是扯淡,但也还是不能自圆其说。
因为五行用于中医本身是扯淡,很无聊。
且静观有没有人看出来,发表高见。
.
 
告诉你个很现实的问题,懂得人只跟懂的人玩,不浪费时间的,你也别等什么高见了,不会有的
 
告诉你个很现实的问题,懂得人只跟懂的人玩,不浪费时间的,你也别等什么高见了,不会有的
你说的很有可能,没有人能够发表高见。
但你的内心是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高见。
你的激将法是没用的,我不会现在就说的。
你也别说什么“ 懂得人只跟懂的人玩, ”那个《原创医案》中的“我遇到难题了,严重失误,失眠一例。”这么多人参与了,怎么没有人破解呀!

想要我现在就说出来,那就老老实实在下面说一声:“请老师赐教。”
.
 
胆,脾共同构成气血的源头。
因为只有胆脾的消化作用才能使饮食进入静脉。胆汁,胰岛素两大消化酶缺一不可。没有胆汁或胆汁失常,脾的运化就成了问题,这个关系难道不是相克吗?
 
你说的很有可能,没有人能够发表高见。
但你的内心是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高见。
你的激将法是没用的,我不会现在就说的。
你也别说什么“ 懂得人只跟懂的人玩, ”那个《原创医案》中的“我遇到难题了,严重失误,失眠一例。”这么多人参与了,怎么没有人破解呀!

想要我现在就说出来,那就老老实实在下面说一声:“请老师赐教。”
.
我这人说话有点直接,您见谅,个人感觉,您就是个屁
 
我这人说话有点直接,您见谅,个人感觉,您就是个屁
你现在敢放肆了?
前几年过得步步惊心,当时敢这么嚣张吗?
刘秀说:“做人要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你别以为你就是阴丽华,你是阴丽华的屁!
 
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你冷静想一想:你比壹号医学视频如何?不要重蹈她的覆辙!
村野草民灰溜溜的从北京去广州了。如果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知道他在这个论坛上出了这么多的丑,大概会象北京大学学生把于丹轰下去那样对他的。
 
先普及一个知识,西医解剖,胆汁由胆囊分泌大部分然后经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然后流经小肠进行促进食物吸收消化。而不经胃,所以不存在你说的这个理论说法。其次了,十二指肠归属小肠,小肠在中医里是手太阳小肠经络属,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所以属火,胆络属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表里,所以属木,即可知木生火,属于五行相生。
 
胆,足少阳胆经,属于少阳相火,火在味为苦,所以这个是火生土;土在五脏属脾,脾主营血和肉(胃和小肠吸纳的水谷精微之气转化为营血由脾脏散布供养周身组织器官,这也就是脾主运化的由来)
 
最后编辑:
能弱弱的问一句,中西医的五脏能够完全对应联系么.
 
说到点子上了,中医上的五脏六腑是古人虚构出来的,怎么可能对的上
 
先普及一个知识,西医解剖,胆汁由胆囊分泌大部分然后经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然后流经小肠进行促进食物吸收消化。而不经胃,所以不存在你说的这个理论说法。其次了,十二指肠归属小肠,小肠在中医里是手太阳小肠经络属,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所以属火,胆络属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表里,所以属木,即可知木生火,属于五行相生。
第一,先修正一个知识:胆汁不是由胆囊分泌,而是由解剖学的肝脏分泌的。
第二,小肠属什么,是要看它执行什么功能。若它执行“泌别清浊“的功能,才属于火;若它热行“运化“功能,却属于土。《内经》:“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第三,解剖学的肝分泌胆汁,在中医看来其实是“脾气散精“。这见于《内经-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散精的意思,便是一部分精(津)上归于肺,另一部分精(津)则随消化液(包括胆汁、胰液、小肠腺等)重回肠道。如果发生黄疸性肝炎,“脾气散精“不利,胆汁不能重归肠道,渚留于血就会全身发黄,仲景《伤寒论》便归于“阳明病“,”脾色必黄“。
第四,《内经-经脉别论》也说过:“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津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这里说的“心“其实是小肠,因为强调的是它的“泌别清浊“功能,浊的东西下输大肠,清的东西“淫精于脉”,进入门静脉,然后”脉气流经“,进入下腔静脉,再然后经右心入肺。古人说话,常有“对照性省略“。前面说过要经过“脾“,后面就省得说,却详述了由什么途径入“脾“,又从什么途径出脾入肺,这便是“脉“(门静脉)、“经”(腔静脉)。而在“脉“与“经“之间,便是可以“散精“的“脾“(解剖学的肝)。
第五,《内经-经脉别论》也说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注意,这里更是有着“对照性省略“:前面已说过“脾气散精“,所以这里的“散精于肝“,显然要经过“脾“(解剖学的肝),只是加以省略了。解剖学的肝,主要是消化功能。而这个消化功能,却被中医归纳为“脾“!那么不禁要问,中医所说的“肝“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来看,《内经-经脉别论》叙述消化过程的次序,它分了三段叙说,这很重要。
第一段是“饮入于胃“,说的是水分的途径。水分在消化过程中并无化学变化,只在“脾“有一个“散精“而重回消化道的分支,于是它虽然是经过小肠、大肠才吸收完毕的,却省略了这些节点,直叙入脾;然后在右心也无变化,又直叙入肺。因为肺是可以呼出水汽的,所以这是不可避免的分支节点(皮毛也能蒸发,由肺代表了),最后则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节点。这样一切水分的分支都包含了。明白古人的叙事方式了吗?
第二段是“食气入胃”,说的是营养物质的途径。在小肠有化学变化和清浊分支,所以必定是节点;经由门静脉至“脾“,又有化学变化和“散精“分支,所以也是节点;经下腔静脉至右心均无化学变化,所以直叙入肺,而在肺脏有着加入氧气的变化,是必述的节点;此后在左心又无变化,因此省略,直叙“”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所有细胞)“,在所有的细胞都有变化,所以“毛脉合精”便又是节点!明白古人叙事方式了吗?
第三段又是“食气入胃……“,前面已经说过了营养物质的途径,为什么还要再说?逻辑混乱吗?并不是!想想看,把水分的途径,和营养物质的途径都说了一遍,还有什么没说的?信息途径!人的消化过程,是要有信息反馈控制的。信息,它也是“气“,并且“气行脉外“,走的是快速通道,所以必须另外再有一说。于是信息入胃,直接就“散精于肝“,到达植物中枢,然后反馈回来,“淫气于筋”。这“筋“是什么?平滑肌呵!肠胃消化过程,难道不要平滑肌收放蠕动来配合么?很显然,而掌管平滑肌运动的植物中枢,中医就把它称呼为“肝“!
经过如此分析归纳之后,有谁还会认为“胆汁帮助胃肠消化”是“木克土“?根本不是!
很显然,所谓“木克土“,其实就是植物中枢紊乱导致平滑肌不配合消化过程。这可见于“噎膈、呕逆、梗阻、痛泄“等诸多症状……
中医的“肝木“和“脾土“究竟为何,必须明白《内经》独特的叙事方式,才能顿悟。
 
把“木克土”理解为:木破坏土、木阻止土之类的意思本就是胡闹!
五脏之间要真这个“克”一圈,那人还能活成不?

中医的五行制化,注意,是“制化”!是管制、协调、含有上下级的意思在里面
甚至不至中医,也包括人文及其他
比如古代常说有“下克上”,那就叫造反
上克下,那是常态,是正常的管制协调
自古巫医不分家,中医里面的五行制化也是从阴阳家、道家传过来的,这里的 “克”,还是制管制协调的意思
自古卜算姻缘的时候,都必须先找阳“克”阴,代表夫克妻
如果无克,那么姻缘就不成,有“克”才能成烟缘
如果照你自己乱想的这种“木克土”法,那么“夫克妻”,是要夫把妻克死吗?那中国古代还有家庭吗?
 
关于“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成语,叫作“克敌致胜”,意思就是有效压制敌人,导致胜利。
那如果”克“是一种帮助敌人的行为,又怎么导致胜利?读中医,古文的文法和词义还是要明确一下的。
 
五脏之间有敌对关系?

这里的“克”一是有上下级、管制协调的意思在里面,二是“能胜过”、有天性压制的意思,在里面
就像古代常有所谓的“厌胜”法一样

巫医说有“克”,是有克制的能力,比较二者的强弱、上下关系,指的是可以“克”,不是一定“克”、必须“克”!

如果内脏之间,真的把“克”的能力,变成“克”的行动,那么不用说
此人要么病了,要么死了,总之不是正常的生存状态了
同样,中医治病的时候,也正是要利用五脏间的这种克制能力和关系来协调阴阳治好病症
如果你非要用对抗、矛盾的观念来看这件事情
也行,“斗而不破”就是生存的常态

所有的事物,都要依“矛盾”存在,没有“矛盾”、没有阴阳的事物,是不能存在于世的,要么死了,要么就发没生过
 
最后编辑:
第一,先修正一个知识:胆汁不是由胆囊分泌,而是由解剖学的肝脏分泌的。
第二,小肠属什么,是要看它执行什么功能。若它执行“泌别清浊“的功能,才属于火;若它热行“运化“功能,却属于土。《内经》:“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第三,解剖学的肝分泌胆汁,在中医看来其实是“脾气散精“。这见于《内经-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散精的意思,便是一部分精(津)上归于肺,另一部分精(津)则随消化液(包括胆汁、胰液、小肠腺等)重回肠道。如果发生黄疸性肝炎,“脾气散精“不利,胆汁不能重归肠道,渚留于血就会全身发黄,仲景《伤寒论》便归于“阳明病“,”脾色必黄“。
第四,《内经-经脉别论》也说过:“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津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这里说的“心“其实是小肠,因为强调的是它的“泌别清浊“功能,浊的东西下输大肠,清的东西“淫精于脉”,进入门静脉,然后”脉气流经“,进入下腔静脉,再然后经右心入肺。古人说话,常有“对照性省略“。前面说过要经过“脾“,后面就省得说,却详述了由什么途径入“脾“,又从什么途径出脾入肺,这便是“脉“(门静脉)、“经”(腔静脉)。而在“脉“与“经“之间,便是可以“散精“的“脾“(解剖学的肝)。
第五,《内经-经脉别论》也说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注意,这里更是有着“对照性省略“:前面已说过“脾气散精“,所以这里的“散精于肝“,显然要经过“脾“(解剖学的肝),只是加以省略了。解剖学的肝,主要是消化功能。而这个消化功能,却被中医归纳为“脾“!那么不禁要问,中医所说的“肝“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来看,《内经-经脉别论》叙述消化过程的次序,它分了三段叙说,这很重要。
第一段是“饮入于胃“,说的是水分的途径。水分在消化过程中并无化学变化,只在“脾“有一个“散精“而重回消化道的分支,于是它虽然是经过小肠、大肠才吸收完毕的,却省略了这些节点,直叙入脾;然后在右心也无变化,又直叙入肺。因为肺是可以呼出水汽的,所以这是不可避免的分支节点(皮毛也能蒸发,由肺代表了),最后则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节点。这样一切水分的分支都包含了。明白古人的叙事方式了吗?
第二段是“食气入胃”,说的是营养物质的途径。在小肠有化学变化和清浊分支,所以必定是节点;经由门静脉至“脾“,又有化学变化和“散精“分支,所以也是节点;经下腔静脉至右心均无化学变化,所以直叙入肺,而在肺脏有着加入氧气的变化,是必述的节点;此后在左心又无变化,因此省略,直叙“”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所有细胞)“,在所有的细胞都有变化,所以“毛脉合精”便又是节点!明白古人叙事方式了吗?
第三段又是“食气入胃……“,前面已经说过了营养物质的途径,为什么还要再说?逻辑混乱吗?并不是!想想看,把水分的途径,和营养物质的途径都说了一遍,还有什么没说的?信息途径!人的消化过程,是要有信息反馈控制的。信息,它也是“气“,并且“气行脉外“,走的是快速通道,所以必须另外再有一说。于是信息入胃,直接就“散精于肝“,到达植物中枢,然后反馈回来,“淫气于筋”。这“筋“是什么?平滑肌呵!肠胃消化过程,难道不要平滑肌收放蠕动来配合么?很显然,而掌管平滑肌运动的植物中枢,中医就把它称呼为“肝“!
经过如此分析归纳之后,有谁还会认为“胆汁帮助胃肠消化”是“木克土“?根本不是!
很显然,所谓“木克土“,其实就是植物中枢紊乱导致平滑肌不配合消化过程。这可见于“噎膈、呕逆、梗阻、痛泄“等诸多症状……
中医的“肝木“和“脾土“究竟为何,必须明白《内经》独特的叙事方式,才能顿悟。
胆汁大部分是肝脏分泌,胆囊进行浓缩,虽然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地方。至于你说的其他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火花在彼此碰撞中产生,疑难在相互争鸣中解决。
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意思,非常好!继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