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论:
. 1、 只先看了开头一段,即胎儿是纯阳,出生后有后天,生命结束为纯阴。 请问:那什么时候是阴阳平衡呢?传统中医讲阴阳平衡,在你这儿不存在了吧? 你所说的纯阳,阳是什么?纯阴,阴又是什么? 婴儿呱呱坠地后,就有了阴了,对吗?这个进入新生儿的阴,又是什么?
. 2、我对你这篇文章请教了6个基本的阴、阳的问题,你一个回答不出来。相反,你用让我去买书看来掩饰你的说不出来。我提出一个一个的来探讨,你又用“首先态度第一”来转移。
中医最基本的阴阳是什么,说不出来,却要长篇大论的发文章,这叫什么,叫误导,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看的人能昭昭吗?
两千多年来的中医,一代一代的传承,但传承的就是这种矇眬、迷糊、说不出所以然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为自己昏昏,说不出来,就拼命说要背经典,让弟子学生去背经典,就掩饰了自己的昏昏了。
于是,一代一代的皓首穷经至白头,成就了一代一代的只会背“上大人孔乙己”的中医孔乙己。
少有脱颖而出的明医,也是片面的狭隘的,如偏重于认识阴的朱丹溪,偏重于认识阳的卢崇汉、李可,还有补土派、温补派、寒凉派,都是在支离破碎的盲人摸象。
你如果是教学生或带弟子的,这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成了中医的罪人了!
附:解读“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理论的渊源和依据
原创 哲医论坛 2020-06-12 16:07:00
大家对“阴阳五行”可谓耳熟能详吧,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套抽象的华夏先贤理论为何能运用于养生领域,今天笔者将其心得感悟解读分享如下:
上古华夏先民时代
先说“阴阳”: 传统中医哲学认为,人出生之前在母腹中孕育的时期称之为“先天”,此阶段叫做“纯阳之体”;出生以后叫做“后天”,是有阴有阳,阴阳相对平衡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老病死”时期;等到生命完全结束便进入“纯阴无阳”的境界。
古代哲学理论渊源
于是古代先哲发现生命的整个过程,是以“阳气”作为核心纽带的,所以医圣张仲景在辩证开方时常用“桂枝”“附子”等温阳之品,而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尤其在秋冬季节养生尤其要注意顾护“阳气”,疾病也容易在这个季节加重,于是有了“冬令进补”的说法。《伤寒论》里还专门提到了一个著名的养生食疗药膳方,叫“当归生姜羊肉汤”,不仅美味,而且有极高的疗养价值!
我们在读《黄帝内经》时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内容(灵枢)是描写人体经络与穴位原理的,为何?因为人的“阴血”是流淌于血管内的可视的,而人的“阳气”是流淌于经络的无形的,由此也可看出传统中医对“阳气调理”的重视程度。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有“阳气理论”可以追上时间的脚步“治未病”。
五行生克图
再说“五行”: 很多学者没有意识到,“阴阳”和“五行”有着本质区别,“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于解释宇宙的标准,而“五行学说”则不然,“五行”是古人用于解释宇宙的“公式”,相当于生产生活中的方法、工具,但不是标准。“阴阳”可以解释整个宇宙,而“五行”却不行,何解?
华夏先民在长江、黄河流域四季分明的环境下繁衍生息,将时空规律划分了“五行”的刻度,于是“以五为数”,而古代印度、尼泊尔境内那些佛教盛行的地方,却因当地不同的时空规律把万物划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类别,是“以四为数”。因此诞生了古印度医学。与此同时,信仰小乘佛教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一年只分两季:旱季和雨季,因地处热带并没有四季之分。于是诞生出当地特有的“傣医药文化”和“贝叶文化”。所以《易经》有云:“神无方,而易无体”就是这个道理。
. 1、 只先看了开头一段,即胎儿是纯阳,出生后有后天,生命结束为纯阴。 请问:那什么时候是阴阳平衡呢?传统中医讲阴阳平衡,在你这儿不存在了吧? 你所说的纯阳,阳是什么?纯阴,阴又是什么? 婴儿呱呱坠地后,就有了阴了,对吗?这个进入新生儿的阴,又是什么?
. 2、我对你这篇文章请教了6个基本的阴、阳的问题,你一个回答不出来。相反,你用让我去买书看来掩饰你的说不出来。我提出一个一个的来探讨,你又用“首先态度第一”来转移。
中医最基本的阴阳是什么,说不出来,却要长篇大论的发文章,这叫什么,叫误导,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看的人能昭昭吗?
两千多年来的中医,一代一代的传承,但传承的就是这种矇眬、迷糊、说不出所以然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为自己昏昏,说不出来,就拼命说要背经典,让弟子学生去背经典,就掩饰了自己的昏昏了。
于是,一代一代的皓首穷经至白头,成就了一代一代的只会背“上大人孔乙己”的中医孔乙己。
少有脱颖而出的明医,也是片面的狭隘的,如偏重于认识阴的朱丹溪,偏重于认识阳的卢崇汉、李可,还有补土派、温补派、寒凉派,都是在支离破碎的盲人摸象。
你如果是教学生或带弟子的,这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成了中医的罪人了!
附:解读“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理论的渊源和依据
原创 哲医论坛 2020-06-12 16:07:00
大家对“阴阳五行”可谓耳熟能详吧,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套抽象的华夏先贤理论为何能运用于养生领域,今天笔者将其心得感悟解读分享如下:
上古华夏先民时代
先说“阴阳”: 传统中医哲学认为,人出生之前在母腹中孕育的时期称之为“先天”,此阶段叫做“纯阳之体”;出生以后叫做“后天”,是有阴有阳,阴阳相对平衡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老病死”时期;等到生命完全结束便进入“纯阴无阳”的境界。
古代哲学理论渊源
于是古代先哲发现生命的整个过程,是以“阳气”作为核心纽带的,所以医圣张仲景在辩证开方时常用“桂枝”“附子”等温阳之品,而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尤其在秋冬季节养生尤其要注意顾护“阳气”,疾病也容易在这个季节加重,于是有了“冬令进补”的说法。《伤寒论》里还专门提到了一个著名的养生食疗药膳方,叫“当归生姜羊肉汤”,不仅美味,而且有极高的疗养价值!
我们在读《黄帝内经》时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内容(灵枢)是描写人体经络与穴位原理的,为何?因为人的“阴血”是流淌于血管内的可视的,而人的“阳气”是流淌于经络的无形的,由此也可看出传统中医对“阳气调理”的重视程度。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有“阳气理论”可以追上时间的脚步“治未病”。
五行生克图
再说“五行”: 很多学者没有意识到,“阴阳”和“五行”有着本质区别,“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于解释宇宙的标准,而“五行学说”则不然,“五行”是古人用于解释宇宙的“公式”,相当于生产生活中的方法、工具,但不是标准。“阴阳”可以解释整个宇宙,而“五行”却不行,何解?
华夏先民在长江、黄河流域四季分明的环境下繁衍生息,将时空规律划分了“五行”的刻度,于是“以五为数”,而古代印度、尼泊尔境内那些佛教盛行的地方,却因当地不同的时空规律把万物划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类别,是“以四为数”。因此诞生了古印度医学。与此同时,信仰小乘佛教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一年只分两季:旱季和雨季,因地处热带并没有四季之分。于是诞生出当地特有的“傣医药文化”和“贝叶文化”。所以《易经》有云:“神无方,而易无体”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