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医者,其审病也,重以周,其用药也,轻以约。
慎重诊治,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必然加速医生进步。轻妙用药,宜于急病、久病、小儿、老人,生效速,伐邪不伤正,少花钱,少浪费药品,此乃古人之精华处。《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概人得天地之全,物得一性之偏,用药治病,是借药性之偏,以矫正疾病之偏,治此经必连累彼经,故治一经必损一经(近似今日相传之副作用者)。
毒由偏来.毒生于偏
大毒医大病,小毒医小病,大毒损命,小毒损经,利害相参,未有有利而无害者。医之用药,在获益免损,或者多受益,少招损,因而说:“中病良,勿太过。”适可而止。必须留有余地,不能赶尽杀绝,纵属无毒之药,亦必性偏,而人人都是一经过旺,一经不健,及至樱病,不健之经必先受病,医生治此病,必治此经,若实其实,而虚其虚,以药之偏,错逢人之偏。虽饭菜中之生姜干姜,亦足以杀人,曾见心经薄弱之人,夏日中暑,腹痛呕恶,下浓姜汤一碗,覆杯而死。于此可见无毒之偏,不亚于有毒之偏,古人之重以周,轻以约,可不模乎?此其一。
对药有四时老嫩
年深年浅之养伐,根、梢、茎、皮、花、果之使用,水制、火制、水火并制之制法。小儿味少量轻。妇人胎前宜凉,产后宜温。久病人、老年人,易行温补。临证宜先开后补,先清后温。新入门之医者,先宜学开等,此虽医门常识,却关系到重以周,轻以约之规律办事,可不模乎?此其二。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曰:
“大、小、缓,急、寄、偶、复(重)”,又谓“小则数少(味少量重)。大则数多(味多量轻)。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按阴阳数理推究,“药不过九”。九味药成一方。既多而且足。一次之处方,不需要过九味,其义理深远,堪足寻思推究。此其三。
执成方以治病,须知古人之立方,必先陈其因、病、证三者,然后云其药某方主之。若其证稍有出入,则加减之法附于方后,可知方中之药,必须与因、与病、与证相投合,无一味虚设之品,乃用此方。又云:一病而某方主之,某方亦主之者,此温凉补泻先后用药之次序,无他也。独怪乎今日之用药,曰肝炎也,曰高血压也、一号也、二号也,男女老幼千篇一律,全用此药,谓之合剂。用大包围汤者,二十味以上之方,比比皆是,用药如泥沙,信手挥霍,其相反误人者,屡见不鲜。此弊应速除,今后必须按因、按病、按证用药,不离成方以加减,此成方无效,另寻彼成方,循前人之通径较保险,勿道听途说,误人歧途!古人慎重周到之审,实足为模,吾侪宜志之。此其四。
另外,医贵自考,即每治一病,病人用药之后稍瘥,或痊愈,或无效,或相反,必须洞察其变化.功贵不骄,过贵不贰,错误之诊治,必深自痛惩。万不可模糊从事,腹无转计,碰好有功,碰坏无过,患者之为何愈而生,为何不愈而死,自心不明弄不清楚,如此为医,虽头童齿豁,竟死何裨耳!此其五。
作者简介:
白之炯(1913-1981),包头市人,祖籍江苏。祖父系清朝太医,父为清末翰林,因其祖父参与‘康梁变法’,被清廷流放到伊犁,后辗转到内蒙古。自幼受父训导,且颖慧敏悟,五经四书无不纯熟,16岁始读医书,秉承家训,以《内经》、《难经》、《伤寒》等经典为基石,旁及百家之说,20岁时以医为业。一生治学严谨,主张“习医必明训诂,医源于儒”之说。因治病多验,登门求医者应接不睱。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包头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理事,内蒙古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包头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痘诊指要》、《燥痹论》、《兰谷斋医药常识》等书。
慎重诊治,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必然加速医生进步。轻妙用药,宜于急病、久病、小儿、老人,生效速,伐邪不伤正,少花钱,少浪费药品,此乃古人之精华处。《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概人得天地之全,物得一性之偏,用药治病,是借药性之偏,以矫正疾病之偏,治此经必连累彼经,故治一经必损一经(近似今日相传之副作用者)。
毒由偏来.毒生于偏
大毒医大病,小毒医小病,大毒损命,小毒损经,利害相参,未有有利而无害者。医之用药,在获益免损,或者多受益,少招损,因而说:“中病良,勿太过。”适可而止。必须留有余地,不能赶尽杀绝,纵属无毒之药,亦必性偏,而人人都是一经过旺,一经不健,及至樱病,不健之经必先受病,医生治此病,必治此经,若实其实,而虚其虚,以药之偏,错逢人之偏。虽饭菜中之生姜干姜,亦足以杀人,曾见心经薄弱之人,夏日中暑,腹痛呕恶,下浓姜汤一碗,覆杯而死。于此可见无毒之偏,不亚于有毒之偏,古人之重以周,轻以约,可不模乎?此其一。
对药有四时老嫩
年深年浅之养伐,根、梢、茎、皮、花、果之使用,水制、火制、水火并制之制法。小儿味少量轻。妇人胎前宜凉,产后宜温。久病人、老年人,易行温补。临证宜先开后补,先清后温。新入门之医者,先宜学开等,此虽医门常识,却关系到重以周,轻以约之规律办事,可不模乎?此其二。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曰:
“大、小、缓,急、寄、偶、复(重)”,又谓“小则数少(味少量重)。大则数多(味多量轻)。多则九之。少则二之”。按阴阳数理推究,“药不过九”。九味药成一方。既多而且足。一次之处方,不需要过九味,其义理深远,堪足寻思推究。此其三。
执成方以治病,须知古人之立方,必先陈其因、病、证三者,然后云其药某方主之。若其证稍有出入,则加减之法附于方后,可知方中之药,必须与因、与病、与证相投合,无一味虚设之品,乃用此方。又云:一病而某方主之,某方亦主之者,此温凉补泻先后用药之次序,无他也。独怪乎今日之用药,曰肝炎也,曰高血压也、一号也、二号也,男女老幼千篇一律,全用此药,谓之合剂。用大包围汤者,二十味以上之方,比比皆是,用药如泥沙,信手挥霍,其相反误人者,屡见不鲜。此弊应速除,今后必须按因、按病、按证用药,不离成方以加减,此成方无效,另寻彼成方,循前人之通径较保险,勿道听途说,误人歧途!古人慎重周到之审,实足为模,吾侪宜志之。此其四。
另外,医贵自考,即每治一病,病人用药之后稍瘥,或痊愈,或无效,或相反,必须洞察其变化.功贵不骄,过贵不贰,错误之诊治,必深自痛惩。万不可模糊从事,腹无转计,碰好有功,碰坏无过,患者之为何愈而生,为何不愈而死,自心不明弄不清楚,如此为医,虽头童齿豁,竟死何裨耳!此其五。
作者简介:
白之炯(1913-1981),包头市人,祖籍江苏。祖父系清朝太医,父为清末翰林,因其祖父参与‘康梁变法’,被清廷流放到伊犁,后辗转到内蒙古。自幼受父训导,且颖慧敏悟,五经四书无不纯熟,16岁始读医书,秉承家训,以《内经》、《难经》、《伤寒》等经典为基石,旁及百家之说,20岁时以医为业。一生治学严谨,主张“习医必明训诂,医源于儒”之说。因治病多验,登门求医者应接不睱。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包头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副院长、中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理事,内蒙古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包头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著有《痘诊指要》、《燥痹论》、《兰谷斋医药常识》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