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校读

vnqtd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1/16
帖子
132
获得点赞
32
声望
18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郭霭春))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校】
〔一〕不足亦有五:《太素》卷二十四《虚实补写》“亦”作“又”。
〔二〕神有余有不足:《甲乙》卷六第三“神有”下叠“有”字。按“神有”之“有”,传疑副词,与“或”义同。此犹云神或有余,或不足。下气血形志同。
【注】
①其气不等也:杨上善说:“神气血形志,各有补写,故有十数,名曰‘不等’,又此十种补写,极理以论,随气慢衍,变化无穷,故曰不等。”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衍文)。(注: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注:肝气虚实说的是情绪)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我注:脾肺肾虚实说的是症状)(我注:上下句例不合)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注:心气虚实说的是情绪)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本神第八》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校后文】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校】
〔一〕而此成形:明抄本“此”作“各”。于鬯说:“‘此成’二字盖倒。此者,此五脏也,‘成此形,成五脏之形也。与下文‘身形’别。”
〔二〕志意通:《甲乙》“通”下有‘达”字。
〔三〕而成身形五藏:林校云:“按《甲乙经》无‘五藏’二字”。按核今《甲乙》无“身”字。高氏《直解》据林校删“五藏”二字,是。
【注】
①十六部:张志聪说:“此指手足经脉十二、蹻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
②三百六十五节:姚止庵说:“节指骨节。”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注:实)则笑不休,神不足(注:虚)则悲(注:疑恐之误)。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注:病在络未入经,故血气未并,病为微。)[注:下句“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悲之误)。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注:此处血不足则“悲”,则可证神不足为“恐”。)]
(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痹论篇第四十三》)
(心(衍文)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本神第八》)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本神第八》)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五邪第二十》)
(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伤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校后文】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校】
〔一〕则悲:《太素》、《甲乙》“悲”并作“忧”。于鬯说:“作‘忧’为是。上文云:‘神有余则笑不休’。‘忧’‘休’叶韵。‘忧’古作‘憂’,‘憂’与‘悲’形似而误。”
〔二〕五藏安定:《太素》“安定”下有“神不定则”四宁。杨上善说:“神者身之主,故神顺理而动,则其神必安,神安则百体和适,和则腠理周密,周密则风寒暑湿无如之何。若忘神任情,则哀乐妄作,作则喜怒动形,动则腠理开发,腠理开则邪气竞入,竞入为灾,遂成百病。”
〔三〕洒淅:《太素》作“洫泝”。《甲乙》作“凄厥”。张文虎说:“凄厥亦寒貌、与‘洒浙’文异义同,’ ‘洫’与‘洒’形近而伪,‘泝’则‘淅’之坏字。”
〔四〕小络之血:守校本“血”作“脉”。按作“脉”是。王注:“故可写其小络之脉出其血”。是王所据本原作“脉”。
〔五〕按而致之:《太素》、《甲乙》“按”并作“切”。
〔六〕刺而利之:《甲乙》“利”作“和”。
〔七〕移气于不足:林校云:“按《甲乙经》及《太素》作‘移气于足’,无‘不’字。”
【注】
①血气未并:张介宾说:“并、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则或并于气,或并于血,病乃甚矣。”
②神之微:王冰说:“邪始起于毫毛,尚在于小络,神之微病。”
③勿之深斥:王冰说:“斥、推也。勿深推针。”
④大经:大经脉。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注:神之有余不足指的是情绪“笑”“恐”,句例不合。)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校后文】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不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固将深之,适入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伏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校】
〔一〕有余不足:金本、胡本、读本、赵本、吴本、明抄本、朝本、藏本、守校本“有余”上并有“气”字。按《太素》有“气”字,与各本合。
〔二〕则息利少气:“息”下脱“不”字。《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三〕我将深之:《甲乙》“我”作“故”。按“故”与“固”通用。“固”表态副词。
〔四〕适人必革:《太素》萧校引《甲乙》“人”作“入”。按作“入”似是。“适”时间副词,有“才”义。上曰“我将深之”。此曰“适入必革”者,谓才入针则改而浅刺。王冰所谓“谓其深而浅就之”者是。
〔五〕无所休息:《太素》“休”作“伏”。
【注】
①白气:杨上善说:“五色气中,肺为白气。”
②写其经隧:杨上善说:“经隧者,手太阴之别,从手太阴走手阳明,乃是手太阴向手阳明之道。故曰‘经隧’,隧,道也。欲通藏府阴阳,故补写之,皆取其正经别走之络也。”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悲之误)。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注:此处血不足则“悲”,则可证神不足为“恐”。)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校后文】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络出血。不足,则补其虚络内针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校】
〔一〕则恐:《太素》“恐”作“悲”。《甲乙》作“慧”。按林校引全本及《甲乙》并作“悲”,则今《甲乙》作“慧”误。
〔二〕水溢:金本、赵本、明抄本、朝本“水”并作“外”。
〔三〕经有留血:《甲乙》“经”作“络”。
〔四〕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出”下之“其”字蒙上衍。
〔五〕则视其虚经:《太素》“视”作“补”。按作“补”是。“补”与上“写”对文。
【注】
①络有留血:络内血行不杨,而有留滞现象。
②写其盛经出血:杨上善说:“写其盛经出血、所以不怒。”(注:“经”应为“络”)
③内针其脉中:于鬯说:“内(通纳)针二字当句。“其脉中’对下文‘脉大’而言。脉不大故曰中。《汉书•律历志》颜注所谓‘中不大不小也’。其脉中而不大,则不可即出针,故云久留而视,其脉大而过中,针又不可留,故下文云脉大,疾出其针也。”
④久留而视:于鬯说:“按此云‘久留而视’与上之‘出针视之’。视究何视?窃谓视病人之目也,即《针解》所云‘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若为视其针,则两视之并闲文矣。”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衍文)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注:“经”应为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校后文】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校】
〔一〕泾溲不利:《太素》无“泾”字。
〔二〕肌肉蠕动:《太素》“蠕”作“濡”。《甲乙》作“溢”。按作“濡”作“溢”,并非是。“蠕”篆作“蝡”。《说文•虫部》。“蝡,动也。”《荀子•劝学》杨注:“蠕,微动也。”肌肉蠕蠕然微动,即肉瞤也。
【注】
①溲:小便也。
②微风:吴崑说:“风为动物,故动者命曰微风。”
③阳经、阳络:张志聪说:“阳,谓阳明也,阳明与太阳为表里,盖皮肤气分为阳,脾所主在肌肉,故当从阳而补泻,泻刺其经者,从内而出于外也,补刺其络者,从外而入于内也。”
④索:王冰说:“索,散尽也。”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疑衍文),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疑?)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注:神血与气形志说法不一样?神血说情绪,气形志说症状。)(邪在络未入于经,何以刺经之输穴?)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校后文】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骨之前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以取其邪乃能立虚。
【校】
〔一〕则腹胀飧泄,《圣济经》卷四第四吴注引无“飨泄”二字。
〔二〕骨节有动:《甲乙》“动”作“伤”。
〔三〕则泻然筋血者:林校云:“详诸处引然谷者,多云‘然骨之前血者’。疑少‘骨之’二字。‘前’字误作‘筋’字。”按林校是。《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
〔四〕邪所乃能立虚:《太素》“邪所”作“以邪”。《甲乙》作“以去其邪”。按《甲乙》是。核王注“不求穴俞,直取居邪之处。”似王所据本原作“以取其邪”。《甲乙》“去”字,疑为‘取”之声误。
【注】
①厥:杨上善说:“足厥冷也。”
②骨节有动:骨节里似有微动之感觉。
③复溜:穴名、属足少阴经,在内踝上二寸处。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译:气血已经偏聚。“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注:有外邪有内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气血以并”则邪客于经络也。邪与气或血相聚形成偏聚),阴阳相顷,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注:或实或虚?注:气实血虚或血实气虚,此解错。邪(注:风寒暑湿燥火),与气或血相聚,则气或血或实或虚。下文“风雨之伤人也……实;寒湿之中人也……虚”)。血并于阴(注:阴为寒,外邪),气并于阳(注:阳为热,外邪),故为惊狂(注:癫狂。重阴为癫,重阳为狂。);血并于阳(注:阳为热),气并于阴(注:阴为寒),乃为炅中(注:“气并于阴”何以炅中?“气并于阴”则应为寒,寒极生热?);血并于上(注:血偏聚在上为实,为阳),气并于下(注:气偏聚在下,则在上气虚,相对则血实),心烦惋[wǎn],善怒(注:“血逆于经”);血并于下(注:血偏聚在下,则在上血虚,相对气实),气并于上(注:气偏聚在上为实),乱(注:乱者、气乱也。“气乱于卫”)而喜忘。并:偏聚,偏胜。炅[jiǒng]中: 内热。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注:内邪)为血虚,血之所并(注:内邪)为气虚。
【校】
〔一〕气血以并:赵本“以”作“已”。(并、偏聚也。邪之中人,久而不散,则或并于气,或并于血)
〔二〕血逆于经:《太素》卷二十四《虚实所生》“逆”作“留”。按作“逆”是。“逆”与上“乱’字相偶。
〔三〕烦惋:《太素》“惋”作“悗[mán]”。《甲乙》作“闷”。按明抄二夹注云“惋宜作悦。”“惋”与“闷”通。
〔四〕乱而喜忘:《太素》“乱”上有“气”字。
〔五〕如是血气离居:《太素》“如”作“于”。
【注】
①虚实之形:扬上善说:“形,状也,虚实之状,已闻于上,虚实所全,犹未知之,故复请也。”
②阴阳相倾:张介宾说:“倾,倾陷也。气为阳,故乱于卫,血为阴,故逆于经,阴阳不和,则气血离居故实者偏实,虚者偏虚,彼此相倾也。
③炅中:内热。炅[jiǒng] :(音窘)热也。
④血并于上:姚止庵说:“血者生于心而藏于肝,血并于上,则血偏盛而气自并于下,下冲其上,心与肝动,故令烦惋善怒。”
⑤气并于上:姚止庵说:“气者蓄于丹田,则神自清而精自摄;今并于上,则气尽升而血自并于下’上离乎下,精神涣散,故令乱而喜忘。”
⑥温则消而去之:马莳说:“温则消释而易行。”
⑦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王冰说;“气并于血则血少,故血虚。血并于气则气少,故气虚。”“并”谓偏胜。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注:内邪)则无(注:无、少也)血,血并(注:内邪)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络之误)俱输于经,血与气并(注:外邪),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注:外邪入侵,通过络与孙络注于经,与气血并,则为实。)
【校】
〔一〕乃言:四库本“言”作“曰”。
〔二〕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明抄本“孙脉”作“孙络”。《甲乙》“输”作“注”。
〔三〕气复反则生:《太素》“复反”上无“气”字。杨上善说: “手足还暖复生。”
【注】
①无血、无气:张介宾说:“有血无气,是血实气虚也,有气无血,是气实血虚也。”
②今血与气相失:孙鼎宜说:“‘今’字衍,气血不可相离,偏胜则为相失。”
③大厥:张介宾说:“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湿之误)(注:外);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注:内)
【校后文】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湿;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起居,阴阳喜怒。
【校】
〔一〕匀平:《太素》“匀”作“旬”。《甲乙》作“紃[xún]”。按作“紃”误。“匀”与“均”同,“均”与“旬”通。明阳均平,谓阴阳平衡,无所偏也。
〔二〕邪之生也:《甲乙》“之”下有“所”字。
〔三〕风雨寒暑:“暑”字误,应作“湿”。以下帝问“寒湿伤人”律之可证。
〔四〕饮食居处:《太素》、((甲乙》“居处”作“起居”。
【注】
①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杨上善说:“血气何道来入此经为实,何道而去此经为虚也。”
②夫阴与阳:此阴阳以经脉言。
③阴满之外:杨上善说:“藏府阴阳之脉,皆有别走输会相通,如足阳明从丰隆之穴,别走足太阴;太阴从公孙之穴,别走足阳明,故曰‘外’也。”
④或生于阴,或生子阳:张琦说:“内因曰生于阴,外感曰生于阳。”
⑤阴阳喜怒:此阴阳指男女言。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慑之误)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注:虚?寒湿之中人有实有虚?“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则为虚?)(注:“风雨”与“寒湿”似乎反了?)
【校后文】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慑辟,气不足血泣,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慑辟,气不足血泣,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皮肤收,肌肉坚紧,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校】
〔一〕则输于大经脉:《甲乙》“则输”作“乃注”。孙鼎宜说:“‘大’字疑衍。”
〔二〕外坚充满:孙鼎宜说:“‘外坚’当作‘外邪’,蒙上文误。”
〔三〕不可按之:《太素》、《甲乙》“按”下并无“之”字。
〔四〕皮肤不收:《太素》、《甲乙》“肤”下并无“不”字。按无“不”字是。“皮肤收”与下“肌肉坚”意义一贯。杨注:“收者,言皮肤急而聚也。”
〔五〕肌肉坚紧:《太素》“坚”下无“紧”字。
〔六〕聂辟:《太素》“聂”作“慑[shè]”,《甲乙》作“摄”。张琦说:“摄辟,怯弱恐惧之意。”
〔七〕气不足:《太素》、《甲乙》“不足”下并有“血泣”二字,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恐之误)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校后文】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恐之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校】
〔二〕喜则气下:“喜”字误,似应作“恐”。《举痛论》“恐则气下。”
〔二〕消则脉虚空:《太素》“虚”下无“空”字。
〔三〕熏满:《甲乙》作“动藏”。《太素》“满”作“藏”。
【注】
①喜怒不节:“喜怒”偏义复词,此侧指怒言。林校以“喜”为剩文,非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