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概言补虚,不知五脏六腑各有补法。
即一脏一腑之中,又有体用相反之殊。
脏属阴,其数五者,阴反用奇也。
腑属阳,其数六者,阳反用偶也。亦如乾有四德、坤有五行,阳用偶而阴用奇,互也。
故五脏六腑体阴者,用必阳;体阳者,用必阴。
心为手少阴,心之体主静,本阴也;其用主动,则阳也。
补阴者,补其体也,如龟板、柏子仁、丹参、丹砂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桂枝、人参、茯神之类。
肝为足厥阴,肝之体主人,本阴也;其用主出(肝主疏泄),则阳也。
补阴者,补其体也,如阿胶、山萸肉、鳖甲、牡蛎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当归、郁金、降香之类。
肺为手太阴,主降,本阴也;其用主气,则阳也。
补阴者,补其体也,如麦冬、沙参、五味子、百合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茯苓、人参、白术、白蔻之类。
脾为足太阴,体本阴也;其用主运行,则阳也。
补阴者,补其体也,如桂圆、大枣、甘草、白术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陈皮、益智仁、白蔻仁、神曲之类。
肾为足少阴,主润下,主封藏,体本阴也;其用主布液、主卫气,则阳也。补阴者,补其体也,如鲍鱼、海参、地黄、元参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肉桂、附子、硫黄、菟丝子之类。
六腑为阳,其用皆阴。
胆为足少阳,主开阳气之先,输转一身之阳气,体本阳也;其用主决断,主用,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则阴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川椒、吴茱萸、当归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青黛、龙胆草、胡黄连、芦荟之类。
胃为足阳明,主诸阳之会,《经》谓:阳明如市,体本阳也;其用主纳、主下降,则阴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人参、茯苓、半夏、薏苡仁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生地、玉竹、梨汁、藕汁之类。
大肠为手阳明,主传化、主变化,体本阳也;其用主纳小肠之糟粕而降浊,则阴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薤白、杏仁、木香、诃子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芒硝、旋覆花、知母、猪膏之类。
小肠为手太阳,主受盛化物,体本阳也;其用主纳胃之水谷,分其水而传糟粕于大肠,则阴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附子、灶中黄土、丁香、荜拨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之,如芦荟、黄连、黄芩、龙胆草之类。
三焦为手少阳,体本阳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川椒、吴茱萸、丁香、肉桂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滑石、木通、灯芯、寒水石之类。
膀胱为足太阳,体本阳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肉桂、附子、猪苓、茯苓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黄柏、川楝子、晚蚕砂、滑石之类。
凡补五脏之体者皆守药,补六腑之体者皆通药。
盖脏者,藏也;腑者,过而不留者也。
——清·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
即一脏一腑之中,又有体用相反之殊。
脏属阴,其数五者,阴反用奇也。
腑属阳,其数六者,阳反用偶也。亦如乾有四德、坤有五行,阳用偶而阴用奇,互也。
故五脏六腑体阴者,用必阳;体阳者,用必阴。
心为手少阴,心之体主静,本阴也;其用主动,则阳也。
补阴者,补其体也,如龟板、柏子仁、丹参、丹砂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桂枝、人参、茯神之类。
肝为足厥阴,肝之体主人,本阴也;其用主出(肝主疏泄),则阳也。
补阴者,补其体也,如阿胶、山萸肉、鳖甲、牡蛎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当归、郁金、降香之类。
肺为手太阴,主降,本阴也;其用主气,则阳也。
补阴者,补其体也,如麦冬、沙参、五味子、百合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茯苓、人参、白术、白蔻之类。
脾为足太阴,体本阴也;其用主运行,则阳也。
补阴者,补其体也,如桂圆、大枣、甘草、白术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陈皮、益智仁、白蔻仁、神曲之类。
肾为足少阴,主润下,主封藏,体本阴也;其用主布液、主卫气,则阳也。补阴者,补其体也,如鲍鱼、海参、地黄、元参之类;补阳者,补其用也,如肉桂、附子、硫黄、菟丝子之类。
六腑为阳,其用皆阴。
胆为足少阳,主开阳气之先,输转一身之阳气,体本阳也;其用主决断,主用,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则阴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川椒、吴茱萸、当归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青黛、龙胆草、胡黄连、芦荟之类。
胃为足阳明,主诸阳之会,《经》谓:阳明如市,体本阳也;其用主纳、主下降,则阴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人参、茯苓、半夏、薏苡仁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生地、玉竹、梨汁、藕汁之类。
大肠为手阳明,主传化、主变化,体本阳也;其用主纳小肠之糟粕而降浊,则阴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薤白、杏仁、木香、诃子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芒硝、旋覆花、知母、猪膏之类。
小肠为手太阳,主受盛化物,体本阳也;其用主纳胃之水谷,分其水而传糟粕于大肠,则阴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附子、灶中黄土、丁香、荜拨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之,如芦荟、黄连、黄芩、龙胆草之类。
三焦为手少阳,体本阳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川椒、吴茱萸、丁香、肉桂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滑石、木通、灯芯、寒水石之类。
膀胱为足太阳,体本阳也。
补阳者,补其体也,如肉桂、附子、猪苓、茯苓之类;补阴者,补其用也,如黄柏、川楝子、晚蚕砂、滑石之类。
凡补五脏之体者皆守药,补六腑之体者皆通药。
盖脏者,藏也;腑者,过而不留者也。
——清·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