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大明劫》这部电影的朋友,对片中的吴又可印象深刻,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明朝末年,内有流寇作乱,外有满清入侵,灾荒不断,各种传染病不断流行,在封建统治和瘟疫猖獗的情况下,人民生活十分困苦,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形,这时的吴又可作为一个医生救死扶伤,不仅救治了许多百姓,还在传染病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又可,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明末著名医学家、传染病专家,公元1582-1652年(明万历十年-清顺治九年)明江苏吴江县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病从北方逐渐扩散到长江流域,山西、南北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瘟疫流行,患者甚多。吴又可的家乡吴江县突然大疫流行,这场大疫中死去的人不计其数,死亡率之高令人畏惧。
有一大户人家,先是一人染病,后全家十余口先后染病,都不治身亡。《吴江志》记载:“阖门相枕藉,死无遗类者。”这种高死亡率的疫病在当时十分少见,人们只觉得“偶触其气”必死无疑。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仅隔三年,吴江再次瘟疫大流行,患者口中不时喷血,后不久毙命。吴江城在历史上从未有这么多人死亡,甚至一条巷内居民均得此病而亡,更不知有多少人全家死绝,一个活口都没留下。这场瘟疫持续了一个多月,夺走了大量吴江人的性命。
是时医者以外感病治法或伤寒治法,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剂,往往无效,甚至导致病情恶化,枉死颇多,弄得医生们也束手无策。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有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众多一手资料,再借鉴前人对瘟疫的研究上,自己潜心钻研,对瘟疫进行细致观察,推究病源,经过反复试验和临床治疗,总结出了一套新的疫情防范和救治办法。
吴又可认为这种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空气中存在的一种“疬气”感人所至,与伤寒绝不相同,进而创立”温疫“学说。他的“疬气”之说,在古今中外医学界都是一大创举,得到后世广泛认可。他首先肯定了疫病传播是一种物质,”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从而否定了疫病是由“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旧观点,充实了我国温病学说的内容。
吴氏还认为疫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腑脏,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半表半里,既《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这都使得古代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径有了较大的认识,较之前有较大突破,并且参考古今医案,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救治办法,于1642年写成《瘟疫论》一书,领先西方直到近代才发现的疫病学说二百年。
吴又可给出的治疗原则为:切不可认为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药强行发汗。指出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解。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达原饮是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苓、甘草七味药组成。刘松峰言其“为治瘟疫之仙方”,龚络林亦称其为“真千古治疫妙剂”。
《瘟疫论》中诸多方法都为后世的诸多疫病防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世界各国对此顽虐之病都束手无策,最后还是借助于这味在三百多年前问世的神奇药物——达原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谓功不可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较为可惜的却是清代的诸多的温病学家,并未就此按吴氏《瘟疫论》的思路继续向前探索,反而返回中医传统思维方法中,使吴氏“疬气”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近乎停滞了数百年之久。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随即一年后,满清为巩固统治,摄政王多尔衮颁布“剃发令”。吴江乡民不肯剃发,杀掉县令奋起反抗,遭到清廷镇压屠杀。清顺治八年,吴又可因拒绝剃发亦被处死,妻子携子投河殉情。
他是中国瘟疫学鼻祖,第一个认识“病毒”,却死于“节气”上。
(方药思路仅供参考,不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唯一的途径)
吴又可,名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明末著名医学家、传染病专家,公元1582-1652年(明万历十年-清顺治九年)明江苏吴江县人。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病从北方逐渐扩散到长江流域,山西、南北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瘟疫流行,患者甚多。吴又可的家乡吴江县突然大疫流行,这场大疫中死去的人不计其数,死亡率之高令人畏惧。
有一大户人家,先是一人染病,后全家十余口先后染病,都不治身亡。《吴江志》记载:“阖门相枕藉,死无遗类者。”这种高死亡率的疫病在当时十分少见,人们只觉得“偶触其气”必死无疑。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仅隔三年,吴江再次瘟疫大流行,患者口中不时喷血,后不久毙命。吴江城在历史上从未有这么多人死亡,甚至一条巷内居民均得此病而亡,更不知有多少人全家死绝,一个活口都没留下。这场瘟疫持续了一个多月,夺走了大量吴江人的性命。
是时医者以外感病治法或伤寒治法,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剂,往往无效,甚至导致病情恶化,枉死颇多,弄得医生们也束手无策。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有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众多一手资料,再借鉴前人对瘟疫的研究上,自己潜心钻研,对瘟疫进行细致观察,推究病源,经过反复试验和临床治疗,总结出了一套新的疫情防范和救治办法。
吴又可认为这种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空气中存在的一种“疬气”感人所至,与伤寒绝不相同,进而创立”温疫“学说。他的“疬气”之说,在古今中外医学界都是一大创举,得到后世广泛认可。他首先肯定了疫病传播是一种物质,”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从而否定了疫病是由“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旧观点,充实了我国温病学说的内容。
吴氏还认为疫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腑脏,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半表半里,既《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这都使得古代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径有了较大的认识,较之前有较大突破,并且参考古今医案,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救治办法,于1642年写成《瘟疫论》一书,领先西方直到近代才发现的疫病学说二百年。
吴又可给出的治疗原则为:切不可认为用麻黄、桂枝等辛温之药强行发汗。指出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解。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达原饮是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苓、甘草七味药组成。刘松峰言其“为治瘟疫之仙方”,龚络林亦称其为“真千古治疫妙剂”。
《瘟疫论》中诸多方法都为后世的诸多疫病防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世界各国对此顽虐之病都束手无策,最后还是借助于这味在三百多年前问世的神奇药物——达原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谓功不可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较为可惜的却是清代的诸多的温病学家,并未就此按吴氏《瘟疫论》的思路继续向前探索,反而返回中医传统思维方法中,使吴氏“疬气”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近乎停滞了数百年之久。
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随即一年后,满清为巩固统治,摄政王多尔衮颁布“剃发令”。吴江乡民不肯剃发,杀掉县令奋起反抗,遭到清廷镇压屠杀。清顺治八年,吴又可因拒绝剃发亦被处死,妻子携子投河殉情。
他是中国瘟疫学鼻祖,第一个认识“病毒”,却死于“节气”上。
(方药思路仅供参考,不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唯一的途径)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