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用五十克,当土豆泥般服用了而无事。之前也曾连续两天,每天服用一克生附子粉而中毒。
关键在如何处理附子。
先说你说的吃了高血压的事吧,你说的高血压,是西医的概念,你得说中医的概念,就是病人的症状。
再说如何炮制从药店买来的附子吧。说这个之前,先得理解附子的毒性,才好理解处理方法。附子中毒,有三种毒。
第一种,是附子本身药性的毒,也就是附子中含的乌头碱导致中毒。这个煮过了,就可以把乌头碱转化成乌头次碱等毒性较低的成分。为什么有时煮过的附子,还是会出现乌头碱中毒。那是因为两种情况,一则煮药时,水温太低,太小的文火煮的,也就是水波不怎么翻滚的状态。要中火煮,水波要有一些翻滚,但又不是武火,不至于翻滚的太厉害。二是煮的时间不够,一般十克要煮半小时。二十克要煮四十分钟。但我那次吃的五十克附子,也就煮了半小时,连药带渣就全部吞进去了,无任何事。这个就涉及到药拿回家后的炮制问题了。这是因为一般的附子是片状,煮后,附片的大小就跟个土豆片似的那么大了,吃起来的口感和土豆差不多,粉糯的。但是,千万别吃,别以为煮后的附子是药渣了,就认为没毒性了,照样中毒。我自己试过,吃了三片煮了半小时后的附片,一小时出现中毒反应。问题在哪?在于附子含淀粉,淀粉遇热后,容易出现糊化,则很多附片里面的有效成分,也就是有毒成分无法析出而分解转化成无毒成分。只能是附片的表面层可以煮出有效成分,而内部则依然含毒。这个现象,在半夏中也存在。所以,别去吃附片的药渣。同时也说明,把附子切成附片来使用,是存在问题,应该改良。具体方法见下述。
第二种,是常规炮制附子方法的毒。附子种植的药农,一般是用胆巴来浸泡从田里收获的附子的,以防止腐烂,同时也有医理认为应该用胆巴的寒来制衡附子的热。这个医理明显是错误的,因为既然打算使用附子,那就是要用到附子的热,何必再用胆巴制衡附子热呢?怕附子太热,少用些不就可以了。但胆巴是有毒的,胆巴就是俗称的卤水,电影《白毛女》的父亲杨白劳就是喝胆巴服毒自尽的。听闻现在有些药农,虽然不用胆巴了,但会去用更便宜的化工产品来防腐,这危害更大。所以有些患者服用附子后,会出现其他一些不良反应,也在所难免了。一般附子本身的中毒反应是眩瞑,也就是晕晕乎乎,乏力,难受,发麻,脉微脉缓。我中毒过几次,所以对这个感受特别清楚。如果出现其他的反应,则可能是胆巴或化工产品的反应了。
第三种,是误诊造成的附子中毒。这个就不是附子本身的问题了,而是医生的问题。如果患者是个实证,或体内局部有实证,例如阳亢,热毒。再给患者使用附子的话,可能会加剧患者的病情。很多情况,患者和医生都会认为是中附子毒了,其实这不是附子的错,是辨证以及使用附子证的经验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思路反过来就是了,用潜降或寒凉要去化解。
再炮制的方法:
针对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再根据我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实行了一个我自己用的炮制方法,供大家参考。我从药店买来附片后,例如一斤附片,先泡冷水里一天,中途换几次水。这样做法的目的,是把胆巴或化工品泡出很大一部分。然后再把附片拿去煮,煮的水要多些。水开后,中小火煮三至五分钟,目的是用热水的方式再把胆巴和化工品煮出一部分来。不要担心会把附子的药效煮掉,原因见上述第一种情况,并且只煮个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是无法把乌头碱转化为次乌头碱的。
煮好后的附片,先晾干,再拿去晒干,一直晒到发脆,就拿去打粉。这时的附子粉,使用起来,则安全多了,我自己测试过,五十克这种附子粉,放十克甘草,煮半小时。当稀饭似的喝了,什么不良反应都没有。平时治病,五克粉,可以抵得上十克附片。因为它几乎不存在因为糊化而导致药效煮不出的情况了。同时胆巴和化工类的毒性,又减少到合理的最低程度了。
以上内容,供医友们参考。另外我几次试药过程的细节,以后有时间再聊。也不是很可怕。要解附子本身的毒的话,会出现脉微欲绝,这个可以用六至十克肉桂粉泡水冲服,强心之理而已。但如果是误诊,因为实证中毒的话,脉大脉数,则用清热解毒的药或潜降的药。例如楼主说的造成的高血压,可能是因为肝阳上亢导致的。可以用潜降加滋阴的药。因为楼主没说具体症状,只能大概参考下。
这篇回帖,过段时间我单独贴出,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