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汤”是老中医李凤林的经验方,主方如下:
组成:葛根6克、板蓝根6克、芦根6克、山豆根6克、茅根6克、藿香6、红花6克、大黄3克。
主治: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乳蛾证),猩红热,无名热。
用法:水煎服2-3次,每次煎成50-70-100-150毫升。
1-7岁50-70毫升分3-4次,早午晚;
11-15岁150毫升-200毫升分3次早午晚服之;
一周岁以内的婴儿量减半酌情服之,成人量加倍,煎3次服3次/日。
前几日小儿感冒,我在外地上班,一感冒他妈妈就喜欢用美林退热,然后对中医比较信任,非要说中西医结合疗效好,关于小儿发热,走到现在真的是成败都有,但是对于高热,有时真的有点束手无策,被逼无奈,问清了具体情况,目前发热39度,当晚吃了美林退热,现在又反复,眼睛有点发肿,口臭,嘴唇发红,突然想到了李老的方子,于是考虑了一下,在这个方子做了变通,方子如下:桑叶5克,菊花5克,白茅根10克,芦根10克,葛根10克,板蓝根10克,藿香2克,红花1克,大黄2克,一副,因为山豆根报道最近引起中毒的案例比较多,所以没用,叫他当茶喝,他妈妈问还需要吃美林吗?我说没有40度就不用,当茶喝试试看,结果中午就体温正常,晚上也没发热,第二天正常上学了,写这个就是为了说明,小儿发热不妨试试五根汤,毕竟对于小儿发热,有时候确实无奈。
以下附李老中医关于“五根汤”的论述:
解决小儿服药难,简单方便,速效退热,将汤剂用滚开水浸泡15分钟,过滤后掌握温度适宜,全身洗澡,(脸上不洗),洗后药水弃之,药渣再洗两次,无汗者可盖被出汗即可。
加减运用:
五根汤的应用,一般而言,原方不用加减,如因时邪偏感致热,可就某种药物增减药量;若太阳伤寒恶寒甚,时有微汗,不宜单用麻黄汤时,可与五根柴胡汤;如遇流行性脑炎、扁桃体化脓性炎症较甚时,阳明经实热证显著,可合用白虎汤为五根白虎汤,如有外感发热、咳嗽较甚,形成气管炎者,可合用麻杏石甘汤,为五根麻杏石甘汤等等。
论五根汤的组成及其疗效
小儿发热证,一年四季不断发生。由于小儿不能用语言表达病情,有些家长对病情也叙述不清,这对医者审病辨证乃产生较大困难,用药也随之大有出入。如中医对热性病的治疗,分类分型较多,又各有方剂:温病发热,应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暑温发热,应用藿香正气散之类;伤寒发热,应用麻黄汤;太阳中风发热,应用桂枝汤等等。这就为儿科辩证用药带来较大的困难。有鉴与此,余据历年实践心得,除运用众多经方时方之外,另辟蹊径,新创五根汤,以为治疗四时发热证通用方剂。
五根汤由葛根、板兰根、山豆根、芦根、白茅根、藿香、红花、大黄组成。
方中葛根发散风寒,解肌退热,“有较强的解热作用,又能缓解肌肉痉挛”。板兰根清热解毒,清利咽喉,“有抗病毒作用,对伤寒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山豆根清咽利咽,泻热消肿,“对恶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芦根清热生津,利尿,善清肺热,“可治黄疽及急性关节炎”。白茅根清热凉血,通关逐瘀,“有利尿作用”。藿香辛散表邪,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并能扩张微细血管”。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兴奋子宫、肠管、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使其加强收缩作用”。大黄泻热通便,活血祛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诸药合用,有解表清里,解肌和营,调和气血,清热解毒,并有抗病毒、抑制细菌和消炎作用。
其对细菌的抑制,实验表明: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五根汤煎剂均高度敏感,煎剂对它们的抑制作用分别接近庆大霉素或稍弱于庆大霉素和青霉素,溶血性链球菌对煎剂中度敏感,煎剂对此菌的抑制作用比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弱。
《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苗皮。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所以,关于中药传统配伍,系针对某一类型疾病而设君臣佐使。其主次分明,剂量大小显而易见,为医者通晓。然余之五根制剂配伍,则与中药传统配伍不同。它主要在于君药之设,依四时变化而定,即针对四时发热证病因,确定其邪,再各立其主要药物—君药。
外感时邪,风寒或风寒化热,重在冬季成为感冒或伤寒或冬温,以祛风散寒、解肌退热之葛根为君。
春季时邪,致病发热多为风温或风热,统称为温病,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辛凉解表之板兰根、芦根二药为君。
暑温、湿温之邪致热多在夏季、长夏,以辛散表邪、芳香化湿、和中止呕之藿香为君。
秋温秋燥之邪致热多在秋季流行,以清热养阴解毒之山豆根为君。白茅根清热凉血,补中益气,通络逐瘀,有扶正祛邪之功效,为臣。
上述六味君、臣药清除卫、气分之表热;若邪气深入营、血分时,红花则活血润燥通络,祛瘀止痛,并能引经驱邪。邪气传经转入阳明经而致里热盛者,大黄泻热通便,清热解毒,二药配入方中起佐使之效用。诸药相互资生制约,达到阴阳平衡。
治疗发热证,麻桂荆防亦为医家所常用,但余多以五根汤主之者,盖以麻桂荆防等药退热有局限性,且易伤阴。根据“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的理论,改用五根药存其阴而发其表,既能解热又不伤阴。加以五根等药可以抗病毒、抑制细菌并消炎,众力齐效,其效立显。发热者可服,不发热者有炎症者亦可服。
临床实践证明:五根汤白细胞低者服之,可使白细胞上升;白细胞高者服之,可使白细胞下降;体温高者服之,可使体温恢复正常,体温正常者服之,体温不再降。总之该方有调节体温和平衡白细胞之作用。
五根汤的应用,一般而言原方不用加减。如因一时邪偏盛致热,可就某种药物增减药量;若太阳伤寒恶寒甚,时有微汗,不宜单用麻黄汤时,可与五根汤合用为五根麻黄汤;五根汤为君,麻黄汤为臣;发热伴有显著的少阳证时,可合用小柴胡汤,为柴胡五根汤;如遇流行性脑炎、高热惊厥、扁桃体化脓性炎症、阳明经实热证显者,可合用白虎汤为五根白虎汤;若有外感发热,咳嗽较甚,形成气管炎者,可合用麻杏石甘汤为五根麻杏石甘汤,等等。
40年来应用五根汤治疗小儿发热证己10万余例,从其中观察的1千例总结,治愈率达95%以上,好转率2%,无效率3%,总有效率达97%。
组成:葛根6克、板蓝根6克、芦根6克、山豆根6克、茅根6克、藿香6、红花6克、大黄3克。
主治: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乳蛾证),猩红热,无名热。
用法:水煎服2-3次,每次煎成50-70-100-150毫升。
1-7岁50-70毫升分3-4次,早午晚;
11-15岁150毫升-200毫升分3次早午晚服之;
一周岁以内的婴儿量减半酌情服之,成人量加倍,煎3次服3次/日。
前几日小儿感冒,我在外地上班,一感冒他妈妈就喜欢用美林退热,然后对中医比较信任,非要说中西医结合疗效好,关于小儿发热,走到现在真的是成败都有,但是对于高热,有时真的有点束手无策,被逼无奈,问清了具体情况,目前发热39度,当晚吃了美林退热,现在又反复,眼睛有点发肿,口臭,嘴唇发红,突然想到了李老的方子,于是考虑了一下,在这个方子做了变通,方子如下:桑叶5克,菊花5克,白茅根10克,芦根10克,葛根10克,板蓝根10克,藿香2克,红花1克,大黄2克,一副,因为山豆根报道最近引起中毒的案例比较多,所以没用,叫他当茶喝,他妈妈问还需要吃美林吗?我说没有40度就不用,当茶喝试试看,结果中午就体温正常,晚上也没发热,第二天正常上学了,写这个就是为了说明,小儿发热不妨试试五根汤,毕竟对于小儿发热,有时候确实无奈。
以下附李老中医关于“五根汤”的论述:
解决小儿服药难,简单方便,速效退热,将汤剂用滚开水浸泡15分钟,过滤后掌握温度适宜,全身洗澡,(脸上不洗),洗后药水弃之,药渣再洗两次,无汗者可盖被出汗即可。
加减运用:
五根汤的应用,一般而言,原方不用加减,如因时邪偏感致热,可就某种药物增减药量;若太阳伤寒恶寒甚,时有微汗,不宜单用麻黄汤时,可与五根柴胡汤;如遇流行性脑炎、扁桃体化脓性炎症较甚时,阳明经实热证显著,可合用白虎汤为五根白虎汤,如有外感发热、咳嗽较甚,形成气管炎者,可合用麻杏石甘汤,为五根麻杏石甘汤等等。
论五根汤的组成及其疗效
小儿发热证,一年四季不断发生。由于小儿不能用语言表达病情,有些家长对病情也叙述不清,这对医者审病辨证乃产生较大困难,用药也随之大有出入。如中医对热性病的治疗,分类分型较多,又各有方剂:温病发热,应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暑温发热,应用藿香正气散之类;伤寒发热,应用麻黄汤;太阳中风发热,应用桂枝汤等等。这就为儿科辩证用药带来较大的困难。有鉴与此,余据历年实践心得,除运用众多经方时方之外,另辟蹊径,新创五根汤,以为治疗四时发热证通用方剂。
五根汤由葛根、板兰根、山豆根、芦根、白茅根、藿香、红花、大黄组成。
方中葛根发散风寒,解肌退热,“有较强的解热作用,又能缓解肌肉痉挛”。板兰根清热解毒,清利咽喉,“有抗病毒作用,对伤寒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山豆根清咽利咽,泻热消肿,“对恶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芦根清热生津,利尿,善清肺热,“可治黄疽及急性关节炎”。白茅根清热凉血,通关逐瘀,“有利尿作用”。藿香辛散表邪,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并能扩张微细血管”。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兴奋子宫、肠管、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使其加强收缩作用”。大黄泻热通便,活血祛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等,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诸药合用,有解表清里,解肌和营,调和气血,清热解毒,并有抗病毒、抑制细菌和消炎作用。
其对细菌的抑制,实验表明: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五根汤煎剂均高度敏感,煎剂对它们的抑制作用分别接近庆大霉素或稍弱于庆大霉素和青霉素,溶血性链球菌对煎剂中度敏感,煎剂对此菌的抑制作用比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弱。
《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苗皮。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所以,关于中药传统配伍,系针对某一类型疾病而设君臣佐使。其主次分明,剂量大小显而易见,为医者通晓。然余之五根制剂配伍,则与中药传统配伍不同。它主要在于君药之设,依四时变化而定,即针对四时发热证病因,确定其邪,再各立其主要药物—君药。
外感时邪,风寒或风寒化热,重在冬季成为感冒或伤寒或冬温,以祛风散寒、解肌退热之葛根为君。
春季时邪,致病发热多为风温或风热,统称为温病,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辛凉解表之板兰根、芦根二药为君。
暑温、湿温之邪致热多在夏季、长夏,以辛散表邪、芳香化湿、和中止呕之藿香为君。
秋温秋燥之邪致热多在秋季流行,以清热养阴解毒之山豆根为君。白茅根清热凉血,补中益气,通络逐瘀,有扶正祛邪之功效,为臣。
上述六味君、臣药清除卫、气分之表热;若邪气深入营、血分时,红花则活血润燥通络,祛瘀止痛,并能引经驱邪。邪气传经转入阳明经而致里热盛者,大黄泻热通便,清热解毒,二药配入方中起佐使之效用。诸药相互资生制约,达到阴阳平衡。
治疗发热证,麻桂荆防亦为医家所常用,但余多以五根汤主之者,盖以麻桂荆防等药退热有局限性,且易伤阴。根据“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的理论,改用五根药存其阴而发其表,既能解热又不伤阴。加以五根等药可以抗病毒、抑制细菌并消炎,众力齐效,其效立显。发热者可服,不发热者有炎症者亦可服。
临床实践证明:五根汤白细胞低者服之,可使白细胞上升;白细胞高者服之,可使白细胞下降;体温高者服之,可使体温恢复正常,体温正常者服之,体温不再降。总之该方有调节体温和平衡白细胞之作用。
五根汤的应用,一般而言原方不用加减。如因一时邪偏盛致热,可就某种药物增减药量;若太阳伤寒恶寒甚,时有微汗,不宜单用麻黄汤时,可与五根汤合用为五根麻黄汤;五根汤为君,麻黄汤为臣;发热伴有显著的少阳证时,可合用小柴胡汤,为柴胡五根汤;如遇流行性脑炎、高热惊厥、扁桃体化脓性炎症、阳明经实热证显者,可合用白虎汤为五根白虎汤;若有外感发热,咳嗽较甚,形成气管炎者,可合用麻杏石甘汤为五根麻杏石甘汤,等等。
40年来应用五根汤治疗小儿发热证己10万余例,从其中观察的1千例总结,治愈率达95%以上,好转率2%,无效率3%,总有效率达97%。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