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难探讨 中基第十版教材“气一元论”的错误

shenyvf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1/25
帖子
964
获得点赞
192
声望
43
《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版第一章第一节“气一元论”有如下文字:
[(三)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是气一元论的早期概念。精的概念,首见于《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窈兮幂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谓道,即气,气是物质,精是气的精华。精、精气、气的内涵其本相同。精气学说以气(精气)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形成了气一元论的雏形。]

这一段话中充满了逻辑错误!
(一)、即然说了,“精是气的精华”,为什么又说“精气、与气的内涵基本相同?”什么叫“精华”?说穿了,就是“稳态核心”。举例:如果宇宙大爆炸最初的“夸克粥”叫“气”,那么它形成的基本粒子才叫“精”;如果粒子散处于“等离子态”叫“气”,那么由质子和电子共同结合成原子才叫“精”。它们不但外延不同,内涵也大不相同。敢问临床上,肾精亏损与肾气虚是一回事吗?可以用同一种药吗?这明显是一个低级错误。
(二)、“所谓道,即气”?
我们不妨用个三段论推理:(大前提)道是气,(小前提)气是物质,(结论)所以道是物质。
荒谬吧?既然“道”已经是物质,干嘛还要提“气一元论”,而不说“道一元论”?
关键在于,这里的“道之为物”,其中的“为”是动词,表达“制造”!联系《老子》上下文便知,老子明确的观点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道之为物……”说的原是《老子》“无中生有”的“自然造物”过程:“道之为物(道生一)……窈兮幂兮(真空运动),其中有精(一生二,即精与非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生三,精与非精结合为稳态物质,可以长存,即“信”)”。”对此《内经》有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总之,古中国的观点是“道动而能生物”,并非“道即气”。
(三),从哲学根本问题上来说,能作为宇宙本原者,必为“一般”之物;而后派生的“万物”各有其异,都是“特殊”之物。世界由简单走向复杂,先有一般,后有特殊,而不是相反。那么以此来看,“精气”是“气之精华”,明显的特殊之物。可是,教材却说“精气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不说“一般之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实在哲理欠通,既不符合古中国哲学(以道为本),也不符合现代哲学(以一般为本)。
 
最后编辑:
医考时若问:中医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标准答案便是“精气”。这真是误人子弟!
 
《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意思是说,人在动物界是特殊的。然而,人类没产生之前,自然界已存在几十亿年了,什么“精气本原”?
 
就“一般”和“特殊”而言,生物与一般自然物是不同的。所以,生物的存在,除了拥有自然物的“一般之气”外,还拥有特殊的“生气”。“生气通天”,能主动对外界变化产生生物反应,这便是“天(自然界)人(生物)相应”的基础。
 
大学里的中医教材,当课外读物,看看就行了,别当真,真信了就完了。
 
我宁可相信道家的师傅来讲中医,或者懂气功的师傅的,也不相信科学外衣包裹下的中医
 
教科书的错误可谓连篇累牍的。最多考试可用,治病若用之,必成庸医,因为你发现治疗无效还是好的,治死人了,你就哭去吧,就说脉象解释吧。和脉经以及李时珍脉学比较一下,错的太多了。有点不堪入目
 
宇宙有万物,万物皆有变化,变化必有推动力。
世有万事,万事皆有变化,变化必有推动力。
万事万物的推动力,可以归而纳之给个总称。
这个总称,就是一气。
如果你不认可“一气”就是这个总称,不认可中国哲学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这个总称,那你认为是谁提出了这个概念这个总称?
千万别归到本人名下。
 
宇宙有万物,万物皆有变化,变化必有推动力。
世有万事,万事皆有变化,变化必有推动力。
万事万物的推动力,可以归而纳之给个总称。
这个总称,就是一气。
如果你不认可“一气”就是这个总称,不认可中国哲学早就提出了这个概念这个总称,那你认为是谁提出了这个概念这个总称?
千万别归到本人名下。
把“气”贯以“推动力”这个定义,在逻辑上非常不确切。
经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也。”那么是否中医的“血”也是推动力的一种?不通呵不通!
《周子通书》:“阴阳,本一气也,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在这里,“气”明显地成为了“被推动者”,而推动者则是“阴、阳”,这又何解?
宇宙间,一切能够跟随阴阳运动的时空内容,统称为气。阴阳才是推动者。“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因为有着阴阳的推动,气才具有了高度的运动性、变化性、信息性、多样性。
可曾听说“气者,天地之道也”?
 
把“气”贯以“推动力”这个定义,在逻辑上非常不确切。
经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也。”那么是否中医的“血”也是推动力的一种?不通呵不通!
《周子通书》:“阴阳,本一气也,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凝聚则为阴。”在这里,“气”明显地成为了“被推动者”,而推动者则是“阴、阳”,这又何解?
只是个名词而已,不看名词看内涵,你若不同意,另起一个名词就是了。这一概念迟早要进哲学的教科书中的,若你起的名词能得到教科书的认可,你大发了。
 
只是个名词而已,不看名词看内涵,你若不同意,另起一个名词就是了。这一概念迟早要进哲学的教科书中的,若你起的名词能得到教科书的认可,你大发了。
中国人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在科学领域,名词是可以随便说的吗?任何概念,都有其内函和外延。对于古代概念,也一样要界定其内函和外延。否则就会“逻辑不自洽”,而逻辑是科学的必要条件。目前的中医理论,并没有理清专属概念的内函和外延,以至于产生各种推理错误而不自知。
 
中国人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在科学领域,名词是可以随便说的吗?任何概念,都有其内函和外延。对于古代概念,也一样要界定其内函和外延。否则就会“逻辑不自洽”,而逻辑是科学的必要条件。目前的中医理论,并没有理清专属概念的内函和外延,以至于产生各种推理错误而不自知。
这的确是个显而存在的问题,目前的中医理论教材中,望文生义而定的内涵和外延,给学子们造成了困惑,五脏的内涵和外延,在《内经》中早就给出了总纲,但你看现在的教材中是怎么解释其内涵和外延的?所以,并不是中医理论没有理清,而是教材给来了个望文生义,也所以,并不是中医理论需要理清而是要完善扩展,需要理清的正是现有的教材。名词不能随便说,所以中国的西医教材中直接套用中医已有的五脏名词,属于欠考虑行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