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内经》论口苦 仪器能查出来吗?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撰辑)
1、胆汁味苦,胆气上逆故口苦
口苦一词,《内经》全书共见7次。因胆汁味苦,故口苦源于胆腑。胆腑以降为顺,故凡邪气犯胆(肝),胆(肝)气不畅,郁而为热(火),或肝热泄胆,或胆虚胆气上逆则胆汁外泄上溢于胃,胃气上逆,从胃、咽入口,则口苦。严重者则出现呕吐苦味之胆汁,即呕胆、呕苦。
⑴《素问·痿论》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王冰注:“胆约肝叶而汁味至苦,故肝热则胆液渗泄。胆病则口苦,今胆液渗泄,故口苦也。……《八十一难经》曰:‘胆在肝短叶间下。’”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肝气热,则胆在肝之短叶间者,其汁泄而口苦。”
张介宾《类经》:“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溢泄,故为口苦。”
张志聪《素问集注》:“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矣。”
高士宗《素问直解》:“肝热,则胆亦热,故胆气上泄而口苦。”
⑵《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苦者,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杨上善《太素》:“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 ,口苦,名曰胆瘅。”
王冰注:“亦谓热也。胆汁味苦,故口苦。”
《类经》:“口苦者病在胆,故病名曰胆瘅。”
《素问集注》:“胆病者,口苦。”
《素问直解》:“口苦,胆热也,故病名曰胆瘅。”
⑶《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
《太素》:“胆热溢水精,故口苦欧宿胆汁。”
⑷《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
《太素》:“胆热,苦汁循脉入颊,故口苦,名曰胆瘅。”
⑸《灵枢·四时气篇》云:“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太素》:“邪在胆者,热邪在于胆中,溢于苦汁,胃气因逆,遂欧胆口苦,名曰胆瘅。”
2、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附会五行(木火土金水)之类比推演,苦属心(火上炎)
⑴《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
王冰注:“性炎上而燔灼。”
吴昆《素问吴注》:“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类经》:“火之味苦。”
《素问集注》:“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心气通于南方,故与五行之火同类。”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云:“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张介宾则不同意刘氏之说。《景岳全书·杂证谟》云:“若据此,则凡以口之五味悉属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 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
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脏为心……在味为苦。”
王冰注:“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炎上作苦。’”
《素问注证发微》:“南方主夏,阳气炎蒸,故生热。热极则生火,火性炎上,其味作苦,故火生苦。”
《素问吴注》:“《尚书》:‘炎上作苦’是也……物由火变则味苦。”
《类经》:“《洪范》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物之味苦者,由火气之所化。”
金栋按: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口苦》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内经》曰:有病口苦,名曰胆瘅。乃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盛汁七合,是清净之府,取决于胆。胆或不决,为之恚怒,则气上逆,胆汁上溢,故口苦,或热甚而使然也。以龙胆泻肝汤主治。”
清·汪昂《医方集解》云:“龙胆泻肝汤: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云:“口苦:口内有苦味的感觉。多由热蒸胆汁上溢所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为伤寒少阳病主证之一。《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治宜和解,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杂病亦可见此症。《景岳全书·口舌》:‘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为苦。’宜分寒热虚实论治。”
临床观察,无论是肝胆之热、之火,还是心热有火等,仪器是查不出来的!参以西说,此等多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心主神志、为帝王君主之官),乃功能性疾病。且龙胆泻肝汤、小柴胡制剂、疏肝利胆之剂及针刺阳陵泉、胆募俞(日月穴)等,并不能尽愈诸口苦之疾,当辨清寒热虚实。如张介宾《景岳全书》云:“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兼火者,以黄芩、龙胆草之类随宜佐之。”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撰辑)
1、胆汁味苦,胆气上逆故口苦
口苦一词,《内经》全书共见7次。因胆汁味苦,故口苦源于胆腑。胆腑以降为顺,故凡邪气犯胆(肝),胆(肝)气不畅,郁而为热(火),或肝热泄胆,或胆虚胆气上逆则胆汁外泄上溢于胃,胃气上逆,从胃、咽入口,则口苦。严重者则出现呕吐苦味之胆汁,即呕胆、呕苦。
⑴《素问·痿论》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王冰注:“胆约肝叶而汁味至苦,故肝热则胆液渗泄。胆病则口苦,今胆液渗泄,故口苦也。……《八十一难经》曰:‘胆在肝短叶间下。’”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肝气热,则胆在肝之短叶间者,其汁泄而口苦。”
张介宾《类经》:“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溢泄,故为口苦。”
张志聪《素问集注》:“胆附于肝,肝气热则胆汁泄,而口苦矣。”
高士宗《素问直解》:“肝热,则胆亦热,故胆气上泄而口苦。”
⑵《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苦者,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杨上善《太素》:“胆为肝腑,肝为内将,取决于胆,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 ,口苦,名曰胆瘅。”
王冰注:“亦谓热也。胆汁味苦,故口苦。”
《类经》:“口苦者病在胆,故病名曰胆瘅。”
《素问集注》:“胆病者,口苦。”
《素问直解》:“口苦,胆热也,故病名曰胆瘅。”
⑶《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
《太素》:“胆热溢水精,故口苦欧宿胆汁。”
⑷《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
《太素》:“胆热,苦汁循脉入颊,故口苦,名曰胆瘅。”
⑸《灵枢·四时气篇》云:“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太素》:“邪在胆者,热邪在于胆中,溢于苦汁,胃气因逆,遂欧胆口苦,名曰胆瘅。”
2、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附会五行(木火土金水)之类比推演,苦属心(火上炎)
⑴《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
王冰注:“性炎上而燔灼。”
吴昆《素问吴注》:“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类经》:“火之味苦。”
《素问集注》:“炎上作苦,火之味也。心气通于南方,故与五行之火同类。”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云:“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张介宾则不同意刘氏之说。《景岳全书·杂证谟》云:“若据此,则凡以口之五味悉属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 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
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脏为心……在味为苦。”
王冰注:“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炎上作苦。’”
《素问注证发微》:“南方主夏,阳气炎蒸,故生热。热极则生火,火性炎上,其味作苦,故火生苦。”
《素问吴注》:“《尚书》:‘炎上作苦’是也……物由火变则味苦。”
《类经》:“《洪范》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物之味苦者,由火气之所化。”
金栋按: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口苦》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内经》曰:有病口苦,名曰胆瘅。乃肝主谋虑,胆主决断,盛汁七合,是清净之府,取决于胆。胆或不决,为之恚怒,则气上逆,胆汁上溢,故口苦,或热甚而使然也。以龙胆泻肝汤主治。”
清·汪昂《医方集解》云:“龙胆泻肝汤: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云:“口苦:口内有苦味的感觉。多由热蒸胆汁上溢所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为伤寒少阳病主证之一。《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治宜和解,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杂病亦可见此症。《景岳全书·口舌》:‘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为苦。’宜分寒热虚实论治。”
临床观察,无论是肝胆之热、之火,还是心热有火等,仪器是查不出来的!参以西说,此等多与精神神经因素有关(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心主神志、为帝王君主之官),乃功能性疾病。且龙胆泻肝汤、小柴胡制剂、疏肝利胆之剂及针刺阳陵泉、胆募俞(日月穴)等,并不能尽愈诸口苦之疾,当辨清寒热虚实。如张介宾《景岳全书》云:“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兼火者,以黄芩、龙胆草之类随宜佐之。”
最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