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六经症治祥解

泥沱月色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9/07/25
帖子
37
获得点赞
34
声望
8
所在地
山东临沂
《六经症治详解》

上卷

第一篇 脏腑的功能与表里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六腑的特点】是传化水谷,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
①饮食摄入人体之后,经胃的腐熟而下传至小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以分清浊。
②其中清者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
③剩余的水液经肾入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④浊者为糟粕,进入大肠传导为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
⑤在消化、吸收及排泄的过程中,胆汁排泄入胃以助消化。
⑥而三焦的气化作用,则促进饮食水谷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脏腑表里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
如胃有实热,伤及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便秘。而大肠燥结,便秘不通,也会使得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
脾胃湿热,常熏蒸肝胆,使得胆汁外溢,出现黄疸。胆火过盛,也会影响至胃,出现呕吐苦水等症状。

①【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这表里相合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例如,心经实火通过经脉可以下传于小肠,引起小肠实热。这种病理变化称之为"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灼热、赤涩,甚则尿血。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使心火亢盛,表现为口舌生疮等。在治疗时,可采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

②【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在生理方面,肺与大肠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肺居上焦,其气肃降,肺气降则有利于大肠的传导,使大肠传导排泄粪便的功能正常。大肠属腑居下焦,大肠腑气通畅,则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保持呼吸平稳。
肺与大肠不仅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又常互相影响。例如,肺有病时,其肃降功能失常,气机不利,津液不能下达,则大肠失其滋润,传导失职,从而出现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等病症。反之,如大肠功能失常,传导不利,则会影响到肺的肃降功能,使肺气不降,甚或上逆,表现为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
治疗肺与大肠的病变时,就应兼顾肺与大肠。治疗肺病,应注意通畅大肠腑气;治疗大肠疾病,亦应注意宣降肺气,这样,就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③【脾与胃】互为表里。
脾与胃同居中焦,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胃喜温润恶寒,脾喜燥恶湿。
脾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如果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常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④【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居右胁,胆附于肝之短叶间。肝胆经络互相络属,故相互为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肝主疏泄。
肝之余气生成胆汁,而胆贮藏并排泄胆汁。
因此,肝与胆在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都与消化功能有关。
肝与胆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
例如:肝病,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胆道不利,胆汁的排泄受到影响。如果胆腑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可致肝的气机不畅,产生胸胁胀痛,口苦等肝郁病症。在临床上,肝胆的辨证往往不能完全分开,二者临床表现常同时出现,如表现为黄疸、口苦的肝胆湿热证。

⑤【肾与膀胱】互为表里。
肾居腰部,膀胱位于小腹,二者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肾主水液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为主水之脏。膀胱贮尿、排尿,为主水之腑。
而膀胱的开合作用,取决于肾的气化动能。肾的精气充盛,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排尿功能正常。如果肾的精气不足,气化不利,膀胱开合失司,则使水液代谢紊乱,出现排尿困难,小便失禁或遗尿等症状。
从临床实践来看,肾与膀胱的病变,往往互相影响。因此,治疗肾与膀胱疾病,就应互相兼顾。一般说来,实证者,多责之于膀胱,以治膀胱为主;虚证者,多责之于肾,治疗常从补肾入手。



第二篇伤寒 辨证心法

【一】识经辨症
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①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
②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则知病在阳明经也。
③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
④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
⑤引饮恶寒,或口燥舌干,则知病在少阴经也。
⑥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

然后切脉以辩其在表在里若虚若实,以汗下之。

【二】两感传经
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
①两伤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食、谵言。
③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厥逆,水浆不入,不知人。

【三】七日传经
①其不两伤于寒者,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②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而鼻干,不得卧也。
③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通于脏也,故可汗而已。
④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于胃,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⑤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热舌干而渴。
⑥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治之奈何?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其病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病三日过者,可泄之而已。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并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补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矣。

【四】传经祥解
①伤寒一日,太阳受病,太阳者,膀胱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先受病。其脉络于腰脊,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背膊腰脊痛也。
②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之经也,主于肌肉,其脉络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热鼻干,不得眠也。诸阳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肤之间,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
③伤寒三日,少阳受病。少阳者,胆之经也,其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故皆可汗而解。
④伤寒四日,太阴受病。太阴者,脾之经也,为三阴之首。是故三日以前,阳受病讫,传之于阴,而太阴受病焉。其脉络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满而嗌干也。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
⑤伤寒五日,少阴受病。少阴者,肾之经也,其脉贯肾络肺,系于舌。故得病五日,口热舌干,渴而引饮也。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⑥伤寒六日,厥阴受病。厥阴者,肝之经也,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得病六日,烦满而囊缩也。此则阴阳俱受病,毒瓦斯在胃,故可下而愈。
⑦伤寒七日,病法当小愈,阴阳诸经,传病竟故也。今七日以后,病反甚者,欲为再经病也。再经病者,是阴阳诸经络,重受病故也。

【五】伤寒三治
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交争,荣卫痞隔,周行不通。
①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洗浴发汗即愈。
②病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故头痛、胸中满闷,当吐之则愈。
③病五日以上,气深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


下卷

第一篇 太阳经脉症治祥解

【一】手足太阳经脉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上接手少阴心经于小指,下接足太阳膀胱经于目内眦。经脉分布于手小指的尺侧、上肢外侧后缘、肩后及肩胛部、颈部、面颊、目外眦、耳中、目内眦。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首穴是少泽,末穴是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小肠。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行于头颈后项,下行背部脊柱两侧,至下肢,行下肢后侧正中线,经外踝后至足外側,止于足小趾外侧里角旁的至阴穴。
循行方向:头一一足
起止穴:晴明穴一一至阴穴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目、耳。

【二】太阳膀胱经伤寒症状:

伤寒一日,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

【三】太阳膀胱经症状解析

伤寒一日,太阳受病,太阳者,膀胱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先受病。其脉络于腰脊,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背膊腰脊痛也。


【四】太阳膀胱经用方

见此以上症状,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五】太阳经通经主方葛根汤一方多治

凡是由风寒水湿侵蚀引起,并且是在太阳膀胱经沿行路线表现出来的病症,都可以内服葛根汤治愈。
由水湿寒引起的小肠膀胱不正常症状,也可以用葛根汤治疗。
葛根汤所治其它病症:一风寒引起颈项不利和颈椎病,二风寒引起双肩冷凝,三误食寒凉大泻无尿。


【六】症方双解

葛根汤专治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此二经互相联通,专司水道,因水无阳不化,而太阳又与水湿寒互相制约,故此二经:受风寒相侵,水液冷凝,水液凝则不化而阻滞经络,经络外阻则关节不利冷痛。经络内滞则水液不行,水液不行则逆行泛滥,故无尿而水液与大便顺势大泻。

先说感冒初起,风寒自项背风府侵入太阳膀胱经,经络受寒而滞塞不通,故头疼发热无汗项强背疼,服葛根汤立愈。


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血衄;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
本方是桂枝汤加入葛根、麻黄而成。方中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络;辅以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诸药配伍,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经之功效。
至其它如风寒湿引起颈项不利颈椎病,双肩冷凝用葛根汤治之亦与治伤寒同一理也!

【七】亲效病例

误食寒凉拉肚子(大泻)治法

年关将近,我昨因贪图口腹,生吃了两个变蛋(即用石灰灶灰等物包裹鸭蛋制成的松花蛋而且未煮[大哭]),又吃了肉馅水饺两碗,至半夜乃醒,大泻不止如水,天未明竟泻四五次,天明又呕一次,至胃中食物尽出,乃查辨证录用奠土汤治之,效微,白日所吃喝水食皆下泻而出,无小便,胃容而脾不受,腹冷,忽想葛根汤不是治太阳膀胱经利小便的吗,再查伤寒论,葛根汤下赫赫然有两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大悟,我之病情不是胃寒加小便不通吗,乃太阳阳明合病呀。于是在家中药柜抓葛根汤一剂,加于奠土汤中再加水煎熬,服药后又喝米粥一碗,小便乃下,大泻止,神方也!至今,吾已入仲圣之门矣!
此症乃食用寒凉致脾闭而困,失去吸收胃中精微之功,而致食物直接进入大肠,而大肠小肠亦受寒闭,致小肠失去渗化之功而膀胱不能接收小肠所渗水液,故尿闭。尿闭之后果是大肠无法忍受所有干湿粗细食物,故自肛门一泻为快。
此方妙在奠土汤专以健脾醒脾开胃,而葛根汤专通膀胱之经且温阳温润小肠使小肠恢复渗液之功,开启膀胱下泻之门,两方上下济之,安不能不小便下而大泻止乎?

参考:《辨证录》之《大泻门》
人有饥渴思饮食,饮食下腹便觉饱闷。必大泻后快,或早或晚,一昼夜数次以为常,面色黄稿,肢肉减削,此非胃气之虚,乃脾气之困也。夫脾与胃宜分讲也,能消不能食者,胃气之虚,由于心包之冷也;能食不能消者,脾气之困,由于命门之寒也。今饥渴思饮食,食后反饱,饮后反闷,是胃能纳,而脾不能受也。但脾不能受,何至大泻后快?盖脾乃湿土,既无温暖之气,又受水谷,则湿以助湿,惟恐久留以害土,情愿速传之为快。譬如黄河之水,入于中州,既无高山峻岭以为防,又少深池大泽以为蓄,水过之处,土松水泛,易于冲决,其波涛汹涌,连泥带水,一泻千里,不可止遏,亦其势然也。日积月累,非断岸之摧崩,即长堤之迁徙也。脾正中州之土,其大泻之状,正复相同。治法不宜治胃,而宜治脾;不宜单治脾,兼宜治肾中之火。 方用奠土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砂仁(五分) 山药(一两) 人参(五钱) 萝卜子(二钱)附子(三分) 半夏(一钱) 破故纸(一钱) 水煎服。
此方白术、茯苓、人参皆健脾之圣药,附子、破故纸助命门之神品,山药补肾之奇味,砂仁、半夏醒脾之灵丹,而萝卜子又厘清浊之妙剂也。一、二服便能止,泻止不必多用。然多用亦无妨碍,自能回阳于既危,生阴于将绝。
此症用加味四君汤亦效。
人参 小茴香(各三钱) 白术 山药(各一两) 肉桂(一钱) 萝卜子(一钱) 甘草(一钱)肉豆蔻(一枚 茯苓(五钱) 水煎服。



伤寒 肩凝 颈椎不利三症同方治法

伤寒即伤风之重也!伤风即伤寒之轻也!伤风不治即为伤寒,即今日之感冒也!感冒病虽小,如不治或误治,亦会转为致命之疾也!然吾近年已过不惑,体质已大不如前,四季之中每有不慎便染风寒,而吾深知医道广大,时时惧怕疾患困扰已与家人,乃苦研医轻,亲身临症实践,屡屡实用仲圣葛根汤原方而脱离困境,轻者一剂愈,重者三剂愈,此方不传之秘在于药量,用之神效,吾用方如下:
葛根四十克,麻黄三十克,桂枝二十克,白芍二十克,甘草二十克,生姜三十克,大枣十二枚。
感冒乃风寒自背部经穴侵入而引起,初起症状或项背疼,或头疼,或发烧,或鼻流白涕,遇此症状葛根汤或一剂愈,或二三剂愈,神效。若不治或误治转为黄涕或喘息气热,或咳喘,则用麻黄汤治之,麻黄汤方:
麻黄三十克,桂技二十克, 甘草十克(炙) ,杏仁二十五克。
此葛根麻黄二汤实是治轻重伤风感冒之良剂也,吾屡屡用之得效,特此推荐,以解世间天行病之困惑也!

再说肩凝与颈椎,此二症状皆部位受凉风寒侵入致双肩冰冷故曰肩凝,颈椎病亦此。此症多是夜卧被裘不严露肩而感此症,今人不解病源病因而称之为肩周炎劲椎炎。病因反矣!明是寒症却认作热(炎)症,所以百治而无一效。
前几年我妻患此症,她说我得颈椎了,又说听别人说的,这个症很难治。但我知道她经常被子盖不严,推断是与晚上受凉有关。那时我才刚刚接触伤寒论,对书中经方一知半解,从未使用过其方。但见葛根方解中症状有项强背疼一说,便抄下药方买来两剂试用,没想到竟一剂而愈。我妻颈项再无不适之感,我亦大感惊奇,感叹经方之神妙!
多日之后,我在卫生室量血压,因脱祆不慎着凉。第二天便发热头疼项背疼,我查阅经方发现又与葛根汤症符合,于是将妻子剩下的一剂葛根汤水煎服用,竟一剂致效,所有症状消失。我的病神奇般的痊愈了,哈哈!从此伤寒杂病论又成了我家中必不可少的宝贝。后来我又买了一套《张仲景医学全书》,十部书整整装满了一箱子,我如获至宝,从此踏进了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大门。
最近我因痴迷医经,晚间卧床浏览手机成习,致肩颈受凉,双肩冰冷,颈项几几,严重时脖颈与耳后有如硬物梗塞。初始服葛根汤一剂双肩得愈,但脖颈如常,耳后疼痛,指压可缓。因当时心中困惑不知何故,多次服药不效。后经名师指点解惑,方知亦为寒凉侵蚀所致。乃服葛根汤一剂,经多次水煎服用此症乃解,痊愈。

再附一例:
春寒,冷雨,衣薄,乃致双肩冷痛,举手困难,服用羌活汤二剂即愈。
羌活汤方:
羌活桂心芍药葛根麻黄干地黄
(各三十克)甘草(二十克)生姜(五十克)
双肩冷痛,举手困难,此系天凉保护不当,双肩受风寒侵蚀所致,医经曰正气不固,外邪必侵。此系人气血亏虚,才致外部风寒侵入,治则补血驱寒逐风,用羌活汤一二剂即愈,此方系仲圣葛根汤加地黄羌活而成,地黄补血,羌活专驱人体上部之邪,此二味加入葛根汤效如桴鼓,专治肩痹,神效!


【九】葛根汤现代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腹泻、颈椎病、项背筋膜炎、周围性面瘫等病症。

  1·感冒:以葛根汤合剂治疗外感风寒型感冒115例,与荆防合剂治疗115例对照。疗程为3日。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不良反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5.7%。(《临床荟萃》2005年第6期)

  2.腹泻:以“复方葛根汤”治疗婴幼儿腹泻307例,脱水者可按脱水程度、性质予以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不另用其他抗生素等药物。与庆大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治疗77例对照。如需补液,同治疗组。结果:72小时内止泻者,255例;48小时内止泻者,161例:24小时内止泻者,68例。228例发热患者中,72小时内退热者,226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年第12期)

  3_颈椎病:以本方随症加减治疗102例,疗程为30日。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内服及针灸理疗等外用疗法。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为治愈。结果:总有效率93.2%。(《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第1期)

  4.项背筋膜炎:以本方加味治疗142例;服药后,药渣用纱布包裹敷患处30分钟,1个疗程为1周。疗效评定以疼痛消失、功能恢复,休息1个月无复发者为痊愈。结果:总有效率95.07%。其中,1个疗程治愈36例;2个疗程治愈68例;3个疗程治愈41例。(《陕西中医》2006年第11期)

  5.周围性面瘫:以本方治疗143例,与西药(口服泼尼松、阿司匹林、新斯的明,维生素B12肌注)治疗72例对照。两组均每6日复诊1次。疗效评定以口轮匝肌功能正常,“贝尔症”消失,乳突区无压痛,吸出量达400毫升/分(女)或500ml/分(男)以上为治愈。结果:有效以上88.8%,显效以上73.42%。1个月内恢复占76.92%。(《陕西中医》2002年第2期)

  【方解】本方为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麻黄、葛根组成。其方以葛根为主药,有解肌退热之功。此外,又能升津液,舒经脉,以疗项背拘急;能入脾胃,升发清阳而止泻利。桂枝汤中减少桂枝、芍药而加麻黄者,一则调和营卫,以利太阳经气运行,再则欲其发汗解表,以治恶风无汗之表实。又因经脉受阻,津液难以升达,故不能峻汗。此即以桂枝汤为基础加葛根、麻黄,而非麻黄汤加葛根之由来。

  临床应用以发热畏寒、项背强几几为辨证要点。若有汗者,可去麻黄;表邪犯胃作呕者,加半夏;感寒夹滞,加大黄、黄芩、黄连;头痛剧烈,加蔓荆子、藁本;伴风疹,加川芎、防风、蝉蜕。

  【现代研究】对于本方的应用涉及多个系统、多个病种,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等。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流感、肩周炎、落枕、面神经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眩晕、荨麻疹、硬皮病、枕神经痛、慢性胆囊炎、脑卒中后抑郁症、紧张性头痛、药物反应、冠心病、高脂血症、颞颌关节炎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抗炎、镇痛、抗流感、抗血栓、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及解热等作用。

【十】太阳经经络范围症状用药总结:
太阳经分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阳经,顾名思义,即膀胱和小肠疾病范围也!而葛根汤通治膀胱和小肠因受寒凉水湿侵蚀所引疾病,即感冒,腹泻,尿闭等症,还能统治足太阳膀胱经络沿行区域因受风寒引起的颈椎双肩冷凝等症。葛根汤之功乃驱逐体内风寒,疏通经络,以起到温阳化瘀通滞,恢复脏腑功能的奇效。吾屡用屡效而不可不传也!


  第二篇 阳明经脉症治祥解

【一】阳明经脉循行

足阳明胃经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穴),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二】二日伤寒症状
二日阳明受之,身热鼻干,不得眠。
【三】症解
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之经也,主于肌肉,其脉络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热鼻干,不得眠也。

【四】常见症状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小柴胡汤解之。

本证最常见的症状有4组:一是往来寒热或发热。二是胃肠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三是胸胁部症状,如胸胁苦满肋痛等。四是口苦、咽干、目眩。舌苔多见薄白、薄黄。

【五】本症适用方
足阳明属胃经,故以上症状或属风寒侵入足阳明经致胃受寒致恶心呕吐胸胁苦满舌胎发白或因少阳胆经之病引起胃部不适而口苦咽干症状,皆可适用小柴胡汤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六】【方证释义】
本方功能和解少阳,舒肝和胃。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一散一清,清透并用,外解半表之邪,内清半里之热,故而和解少阳;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本方功能和解少阳,舒肝和胃。本方诸药为伍,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三焦疏达,内外宣通,则半表半里之邪得解,虽不用汗、吐、下三法,而达到祛邪之目的。


【七】小柴胡汤现代临床应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黄连8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加水煎取150毫升,每次服50毫升,1日3次,饭后1小时或饭前1小时热服。治疗86例,结果40天后获痊愈44例,占51.2%;好转27例,占37.4%;无效15例,占17.4%;总有效率为82.6%[4]。


胆汁返流性胃炎: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9克、党参10克、半夏9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治疗36例患者,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久病兼有淤血者加丹参;热重者加黄连;腹胀满者加枳壳;合并溃疡者加服三七、乌贼骨、枯矾;大便潜血强阳性者加大黄、白及、枯矾。
治疗1个疗程后,胃镜检查胆汁返流消失者占97.1%。经组织活检和胃镜检查胃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自觉症状大多消失或明显好转。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很多胃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症见恶心、呕吐、胃胀、嘈杂、反酸、心烦、口苦、口干、胸闷、心悸等等,往往是胆热胃寒、胆热犯胃所致。治宜清胆温胃。
用法:生姜50克、陈皮2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




【八】大柴胡汤症及其现代应用

【伤寒症状】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用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经方解析】
大柴胡汤,中医方剂名。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本证多由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为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大柴胡汤为仲景群方中开郁泄火之第一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为少阳病兼里实的病症而设。因少阳病解,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又兼阳明里实,故去人参、炙甘草以免补中益邪。大黄配枳实,已具承气之功,以除阳明实热;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为阴,又能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火逆;枳实配芍药,为枳实芍药散,能破气和血。故加此三味,既可和营缓腹中急痛,又可通下热结,利气消痞,合为少阳兼里实两解之剂。本方最妙之处在于重用生姜,既能和胃止呕,又能以甘辛散上行之热牵制大黄峻猛速下之力,所以具有载药上行以和胃气的作用。总之,大柴胡汤既能开肝胆之郁,又能下阳明之实,既治气分,又调血分。临床经验证明,凡有气火交郁的实性病变,其腹胀或腹痛较急迫剧烈且多偏于胁腹两侧者,用之效佳。此方和“胆热脾寒”证之柴胡桂枝干姜汤,虽同为小柴胡汤之变方,但恰有寒热虚实鉴别之意。


大柴胡汤现代临床应用

胆囊炎
潘玉珍等运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效果较好。药物组成:柴胡15g,黄芩、白芍、大黄、半夏各10g,枳实、生姜各5g,大枣4枚。肝郁气滞型加郁金、延胡素各15g;肝胆湿热型原方去姜枣加金钱草20g,梔子15g;血型加郁金15g,莪术10g。每日1剂,1周为1个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治疗结果:治愈40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96%。服药时间最短8天,最长45天。陈伟明等“运用大柴胡汤治疗
急性胆囊炎,效果较好。急性单纯性胆囊炎为A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为B组。A组观察组76例,对照组41例。B组观察组106例患看,结果A组观察组患者76例,用中药治疗7天,痊愈66例,好转8例,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41例,西药抗生素治疗7天,愈26例,好转15例。B组观察组患者106例,用中西药结合治疗15天,痊愈81例,好转24例。无效1例,对照组患者62例,治疗15天,痊愈40例,好转21例,无效1例,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

胆汁返流性胃炎
潘建华“运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随机设对照组30例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疗效满意,且远期疗效巩固。治疗组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5g,枳实白芍黄芩制半夏制大黄各10~15g,生姜、大枣各20g,蒲公英、自芨各15-30g、炙甘草5g。反酸量多加浙贝母(打碎)10g,乌贼骨15-30g;呕甚加代赭石(先煎)3og,姜竹茹10g:心下满加厚朴10g,我术10-15g,喜暖畏寒加公英、干姜各10g;厌食油腻加焦山梔子10g,焦山楂30g,鸡内10g;胁痛则去大枣,加延胡索10-15g,郁金、金钱草各30g。每日1剂。对照组用胃复安10mg,黄连素0.3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9%6.67%。对照组临床治愈6例,好转17例,无效7例。总
有效率76.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远期疗效观察:半年后对临床治愈者随访,发现治疗组14例中复发2例,复发率14.29%;对照组6例中复发4例,复发率6.67%。两组远期疗效亦有非常显著差异。

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
武喜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126例。均经B超检查确诊。中医辨证:气滞型60例,湿热型66例。基本方以大柴胡汤去姜、枣加菌陈、栀子而成,柴胡、黄芩、制半夏各10~15g,枳売15~20g,大黄10-20g,白芍12g,茵陈20g,梔子15g。气滞型加香附、郁金各15g,川棟子、芒硝(冲服)各10g;湿热型加金钱草30~60g,虎杖15~20g。每日1剂,12天为1疗程。疗效标准为以发热、黄疸、胁痛、恶心、呕吐、墨菲征5项指标观察。显效:5项完全消失者;有效,5项中有1~2项存在者;无效:5项中有4项存在者。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60例气滞型患者中,显效32例,有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66例湿热型患者中,显效4例,有效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

高脂血症
诸多研究证明,本方有较好的降血脂作用。本方治疗高脂血症患者65例,其中合并高血压49例,合并糖尿病41例。胡青采用大柴胡汤降血脂,收效显著。治疗用大柴胡汤颗粒剂每次2.5g,每日3次,连续16周。有合并症者合用冠脉扩张剂或胰岛素,口服降压药或降糖药。根据总胆固醇下降程度,自觉症状改善,体征及实验室指标,体重和血压,血液学、生化学检查改变等综合评价疗效。结果65例中显著和中轻度改善占71%。有用本方治疗高脂血症患者54例,用药12周后,血肌酐由治疗前平均128.183 umol/L降至121.995molL(P<0.05);血清总胆固醇给药1周后由7.33 mmol/L降至6.06mmol/L(P<0.01);甘油三酯由2.29mmol/L降至212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由0.83 mmol/L升至1.06mmlL(P<0.01)。以血清总胆固醇降至6.22-6.73mmol/L为轻度改善,降至5.18-6.22 mmol/L为中度改善,结果54例中,中度和轻度改善者61%。另有用本方治疗40例高脂血症患者,比较用药前和用药12、20周后的血脂水平。结果总胆固醇值下降无统计学意义,甘油三酯有显著的
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有显著上升。

高血压
苏德易以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23例,疗效显著。23例均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高血压病均3~5年;高血压病I期者16例,Ⅱ期7例;心电图示左室肥厚、X线检査左心室扩大、眼底Ⅱ级者7例。以大柴胡汤加味组方:柴胡15g,白芍20g,黄芩9g半夏9g,枳实12,酒大黄9g,大枣4枚,生姜9g,石决明30g,灵磁石30g,钩藤12g。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治疗期间暂停降压西药,单从使用中药观察疗效。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患者头痛、头晕、胸闷等症状消失,血压降为16.0一17.2kPa/10.6~12.0kPa,2周内未用降压药而血压稳定者为治愈16例;患者自觉症状
消失,血压下降为18.6~20.0kPa/,12.0~12.6kPa者为显效7例,其中2周内血压稳定未
服降压药者5例,而1周后血压变化又配服中药及降压药者2例;服药1个疗程血压降低者15例,服药2个疗程血压降低8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1.3%。

此外,大柴胡汤还可以加减治疗麻痹性肠梗阻、脂肪肝、梅尼埃病、支气管哮喘等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