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1、经文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 ,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黄帝问“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虽回答了,却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另外,岐伯回答的这句话,尚见于《素问.五运行大论》《灵枢.阴阳系日月》篇。
2、小识
金栋按:本篇题目——所谓阴阳离合,即离则为三(三阴三阳),合则为一(一阴一阳)。经文说“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据本篇经旨,乃阴阳相离之故!王冰说“一,谓离合也”,不确,应该说“一,谓合也;三,谓离也”。
为何“离则为三”,而不是四、五、十、百、千、万等?乃因“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三”(《素问.生气通天论》)之故!所谓三者,天、地、人三元之气也。而道家亦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易家有“卜筮不过三”(《周易.蒙卦》卦辞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之说。
据本篇经旨,本篇三阴三阳所指,应是足六经在腹部之分布部位,非经脉循行规律。面南而立,足六经之分布:腹脐以上为足阳明(广明),腹脐以下为足太阴。(腰)背为足太阳,腰(下)为足少阴。侧腹胁肋为足少阳,是足厥阴之表。此乃以经脉而言分布部位(腹部、腰背部、侧腹部),如周学海《内经评文》说:“本节阴阳,专以部位言。”
以足三阴三阳六经之关、阖、枢,将人体分为内外两道门,即在外者“名曰一阳”(合)而由足三阳经(离)组成,在内者“名曰一阴”(合)而由足三阴经(离)组成。其中外门——足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门闩),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门扇),足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门轴)。而内门——足太阴行于身之前主关,足厥阴行于身之侧主阖,足少阴行于身之后主枢。
所谓关(闗-閞),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
杨上善《太素·阴阳合》说:“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又说:“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动转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者也。”
3、阴阳离合理论的意义
“阴阳离合”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阴与阳的可分性及其统一性。以人身阴阳而言,外之阳再分为三,即太阳、阳明、少阳;内之阴再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相离。而三阳为一阳所化,三阴为一阴所化,都各具有统一性,这就是相合。三阳相合为人体屏障,如人身之门,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共同主司御邪作用。三阴关阖枢主人体封藏:太阴脾藏营,少阴肾藏精,厥阴肝藏血,各有所主,是为相离;而营、精与血互化互生,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意。(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1、经文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 ,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黄帝问“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虽回答了,却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另外,岐伯回答的这句话,尚见于《素问.五运行大论》《灵枢.阴阳系日月》篇。
2、小识
金栋按:本篇题目——所谓阴阳离合,即离则为三(三阴三阳),合则为一(一阴一阳)。经文说“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据本篇经旨,乃阴阳相离之故!王冰说“一,谓离合也”,不确,应该说“一,谓合也;三,谓离也”。
为何“离则为三”,而不是四、五、十、百、千、万等?乃因“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三”(《素问.生气通天论》)之故!所谓三者,天、地、人三元之气也。而道家亦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易家有“卜筮不过三”(《周易.蒙卦》卦辞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之说。
据本篇经旨,本篇三阴三阳所指,应是足六经在腹部之分布部位,非经脉循行规律。面南而立,足六经之分布:腹脐以上为足阳明(广明),腹脐以下为足太阴。(腰)背为足太阳,腰(下)为足少阴。侧腹胁肋为足少阳,是足厥阴之表。此乃以经脉而言分布部位(腹部、腰背部、侧腹部),如周学海《内经评文》说:“本节阴阳,专以部位言。”
以足三阴三阳六经之关、阖、枢,将人体分为内外两道门,即在外者“名曰一阳”(合)而由足三阳经(离)组成,在内者“名曰一阴”(合)而由足三阴经(离)组成。其中外门——足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门闩),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门扇),足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门轴)。而内门——足太阴行于身之前主关,足厥阴行于身之侧主阖,足少阴行于身之后主枢。
所谓关(闗-閞),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
杨上善《太素·阴阳合》说:“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又说:“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者: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脾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动转也;肾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者也。”
3、阴阳离合理论的意义
“阴阳离合”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理论,其核心是阴与阳的可分性及其统一性。以人身阴阳而言,外之阳再分为三,即太阳、阳明、少阳;内之阴再分为三,即太阴、少阴、厥阴,这就是相离。而三阳为一阳所化,三阴为一阴所化,都各具有统一性,这就是相合。三阳相合为人体屏障,如人身之门,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共同主司御邪作用。三阴关阖枢主人体封藏:太阴脾藏营,少阴肾藏精,厥阴肝藏血,各有所主,是为相离;而营、精与血互化互生,同为生命之基质,是为相合。所谓三阴离合,即寓有脾肾肝分工合作同主精液封藏之意。(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